孫景春 蔣育澄
摘要 在本節(jié)課的實施過程中,其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并與前所學的化學知識產生互動和對話。在教學后,對本節(jié)課的實施過程和達到的效果進行思考,以便逐步形成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最有效的過程與途徑。
關鍵詞 化學教學 結構模型 化學學習
1 課程實施過程
在高一下學期有機物的學習過程中,筆者安排了一節(jié)有關分子結構模型組裝的實踐課。
第一環(huán)節(jié),把上課班級的42名學生根據座位分成7個小組,每個小組在規(guī)定的10分鐘中合作組裝成能想到的分子的模型,時間結束之后,每個小組的代表把他們組裝的所有成果的結構簡式寫到黑板上,寫出的數(shù)量最多的一組獲勝。并由每個分子模型的對應組裝者上講臺講解組裝的原理和展示組裝好的模型。
第二環(huán)節(jié),把課前準備好的一些物質的結構簡式(除去剛才在小組合作成中已經組裝出來的)寫一個到黑板上,然后通過班級里的抽簽系統(tǒng),隨機抽取兩名同學,上臺進行組裝,用時少的一方獲勝,依此類推。隨后,又加深了模型組裝的難度,這回給出的是分子式,而不是結構簡式,對學生們的能力要求又提高了一大截,這就需要學生們熟悉掌握原子的成鍵規(guī)則,這樣才能組裝出符合原子成鍵規(guī)律的物質結構模型。在這個時候,亮點出現(xiàn)了,原來給出結構簡式的時候,學生們無論快慢組裝出來的都是同一種物質,可是在給出分子式的時候,兩位同學居然組裝出來的物質不同,具有不同的結構,而且完全符合成鍵規(guī)則。在驚訝過后,學生們突然醒悟,同一個分子式,不同的結構,這就是之前所學過的同分異構體的概念。通過實例的驗證,學生們更能體會到這個概念的關鍵點了,那就是相同的分子式,卻可以有著不同的結構。
第三環(huán)節(jié),也是隨機抽取兩名同學,由第一次抽到的學生寫出一種物質,由第二次抽到的學生根據這個物質組裝出對應的結構模型。若第一名同學沒有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寫出一個前面未出現(xiàn)的物質或寫出的物質是不存在的,則輸?shù)暨@局比賽。若第一名同學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寫出來了,第二名同學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組裝出符合該物質的結構簡式則贏得比賽,若是沒有組裝出對應的物質或者組裝出來的是錯誤的物質結構,則輸?shù)舯荣?。前者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努力思索出復雜的物質,以難倒后者,后者也不示弱,快速提取每個原子的成鍵規(guī)則,爭取最快、最準確地組裝出對應的物質。
2 本節(jié)課的教學反思
2.1 合作與競爭并存
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充分發(fā)揮群體的積極作用,在有限的時間里聚集整個小組的智慧成果。在合作過程中集思廣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思維想象力,在合作的過程中增強合作精神、團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正所謂“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不僅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也加深了學生之間的友誼。
在第二個和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采用競賽的模式,以激發(fā)學生的斗志、爭取到優(yōu)良的成績,正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通過營造適度緊張的氣氛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感受獲得勝利和獲得知識的喜悅。在這種氛圍下產生各種問題意識,充分展開自己的思維和想象,快速尋求問題所指向的答案,并能準確分辨出正誤。在這個過程中,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同樣重要,是學生把思考和發(fā)現(xiàn)體驗當作一種快樂,而不是強制施加,被動接受。學生要學會生存,就必須要適應社會,具備一定的競爭意識,感覺到危機感,從而積極主動地去掌握知識。但要注意,這種競賽的模式不能頻繁使用,如果組織得不好,不僅會失去其激勵作用,更會增加學生的負擔,適得其反。
2.2 真知源于實踐
本節(jié)課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從做中學,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睂W生通過對分子模型的組裝,聯(lián)想到其中所包含的化學原理和化學規(guī)律,并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能將物質模型轉化成為學生自己的思維模型,把它納入到已有的方法體系和認知結構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遵循這樣的一個規(guī)律,“聽過的很快會忘記,看過的有一些印象,做過的才能理解掌握?!币酝鶎W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通過上課過程中教師對模型的展示、組裝,或者通過多媒體展示的三維動畫來認識物質的結構,而沒有具體接觸到,這樣對知識的掌握是表面的,往往是曇花一現(xiàn)??催^了也就忘記了,而通過學生親手制作的過程,就會把對應的知識滲透進去,深深地印入到腦海中,更易被學生吸納。
2.3 多元互動
在本節(jié)課上采取多元互動的方式,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學習資源之間和諧的互動,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來引領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充分的互動、獨立的思考和適時的自我調控改變原來被動的接受知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有效地激發(fā)自身的潛能。從互動過程中積累知識,而不是上課的時候熱熱鬧鬧,等到下課后學生什么都不知道了。要有利于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fā)揮,體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
2.4 學生主體,教師主導
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因為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要讓知識活起來和動起來。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讓學生習得內在的原理和方法,并讓學習內化成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思維品質。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被動地接受外來的知識,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對信息進行加工,從而自主建構所學的知識。教師不應該被看成“知識的授予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活動的促進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很好地發(fā)揮組織者和“導向”的作用。
在此次實踐課程教學之后,通過學生以后幾節(jié)課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課后作業(yè)上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分子結構的理解更為透徹。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樣使學生擁有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內容應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其在原有的知識范圍和認知水平上自主建構知識,做到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999.
[2] 高倩,趙琛.讓小組合作和小組競爭成為主旋律[J].新課程(下),2012.5:46.
[3] 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