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坤
摘 要: 語文課堂是中學生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如何經(jīng)營好這塊陣地,是一線語文教師的重要課題,要用形象、情感、理智、實踐等感染學生,教育學生。
關鍵詞: 語文課堂 德育教育 道德認同
早在八十年代中期,鄧小平同志就提出“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的教育目標。新《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要著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边@些論斷都闡明了德育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語文,是具有德育功能的大學科,新的時代任務要求語文學科不但要有知識傳授,更要有思想品德教育。
既然思想品德教育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該如何進行德育的滲透呢?
一、用形象點燃學生的心靈火花,促進學生的道德認同
語文教本上的許多優(yōu)秀文章都創(chuàng)造了生動具體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實物載體——形象。這些形象都傾注了作者極強的審美傾向,對讀者具有廣泛的教育意義。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崇高的道德感,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誘導學生的情緒,促進學生的道德認同,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水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如教學屈原時,我重點補充了《離騷》一詩,詩人在長詩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就是我們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很好媒介。詩人以自己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繪了主人公高貴的家世、奇特的誕生方式、非凡的氣度、高尚的志趣、繽紛的服飾,獨特的愛好,突現(xiàn)了主人公形象的超群脫俗。詩人抒寫了主人公的言行、境遇、情懷、抱負和追求,充分展現(xiàn)了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在這個抒情主人公身上,詩人熔鑄了自己的意識、情感、理想和人格,傾注滿腔心血塑造的這一崇高形象,成為后世人們景仰、敬慕的典型。他對美的不懈追求,對人民的真摯情懷,對國家的滿腔忠誠,對理想的上下求索精神,都能極大激發(fā)學生的道德認同。在感受這一形象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不知不覺地得到提高。
用形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有春風化雨般的力量。
二、用情感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動心動情中受到教育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對語文課來說尤其重要。語文課本具有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語文佳作中包含的真摯情感,叩擊學生的心弦,使他們產(chǎn)生情感共鳴,使他們泛起漣漪,以至于掀起波瀾,就能激起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
教師在教學中用情感觸動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在人類的高級情感——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刻影響,才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才能產(chǎn)生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熱的激情。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積極貫徹德育教育方針,“春風化雨”地滋潤學生的心田。
如教學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時,我給學生補充介紹了《指南錄后序》一文,這是一篇以情動人的極好例證。文章在長篇的記敘中包含的強烈感情,使人回腸蕩氣,感人肺腑,對不堪往事的回憶,聲聲催淚,使人不禁仰面長嘆;對逃亡過程的描述,步步驚魂,讓人不覺心膽俱裂;對國家前途的擔憂,心神俱疲,令人不由聲淚俱下。這是悲憤情緒最深沉、最強烈的傾瀉,這是對叛徒的極度憎惡、對敵人的無比憤慨,這是對國破家亡、山河破碎而自己卻無能為力的自責。文章中驚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氣,字里行間沸滾的愛國主義精神,文字間表現(xiàn)的民族氣節(jié),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這些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精神的滋潤下,學生的道德情操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這是德育的最高境界。
三、用理智加深學生的道德認識,幫助他們形成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語文教學中的德育,不僅要動之以情,還要曉之以理,深入事物的本質(zhì),在理性上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這就要把情和理結合起來,既強化學生的道德感情,又增強他們的道德認識,幫助他們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真正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如教學《孔乙己》這篇課文時,可從課文的字詞句入手,喚起學生的再造性想象,使學生在頭腦中再現(xiàn)孔乙己迂腐、可笑的形象,再現(xiàn)舊社會涼薄苦人兒的種種情景,對孔乙己的悲慘處境、悲劇命運產(chǎn)生同情,進一步通過分析具體的情節(jié)、場面,把孔乙己的遭遇同科舉制度聯(lián)系起來,同冷漠的社會聯(lián)系起來,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產(chǎn)生較深刻的理性認識。
四、用實踐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打造合格的社會公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無論語文課上采取什么樣式的德育形式,最后都必須回到學生的道德實踐上。
中學語文課具有激發(fā)學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良好條件。在文學課本中,描寫了多種多樣的人物形象,表達了人們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學生閱讀課文,就能間接地洞察社會,洞察歷史,領會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假如教師恰當?shù)匾龑W生關注社會,積極參加道德實踐活動,學生就能在實踐中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使自己的道德品德日趨完善。那么,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道德實踐呢?
首先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上的道德楷模,從他們身上汲取道德力量。近年來,在我國的各條戰(zhàn)線上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優(yōu)秀的公交車售票員李素麗,人民的好公安局長任長霞等,她們身上都有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道德。引導學生關注這些英雄任務和道德楷模,能讓學生有意識地凈化靈魂,提高素質(zhì)。
其次要引導學生勇于對照,進行深刻的自我反省。有比較才有鑒別,我們已經(jīng)在語文課上接受了許多道德熏陶,又在生活找到了道德榜樣,接下來就要參照這些道德標準尋找自己道德觀念上的差距。只有深刻反省,找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才能讓道德修養(yǎng)有的放矢。
最后要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切實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前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學生找到了自己在道德修養(yǎng)上的不足,必然就有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這個時候,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完善自己道德情操的地方。要讓學生知道,你幫同學打掃了一次衛(wèi)生,你幫老師做的每一件小事,你幫家長的一次小小的家務,都在促進你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慢慢提高。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德育為本。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處處留心皆德育,德育無痕。語文教師不僅是美的傳播者,更要做美的心靈塑造者,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我們要善于發(fā)掘語文教學中的各種德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形象生動的德育滲透,寓德育于語文教學與實踐之中,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健康人格、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社會公民。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學大綱》.
[2]屈原.《離騷》.
[3]文天祥.《過零丁洋》.《指南錄后序》.
[4]魯迅.《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