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雋,陶迎春
論問題式教學法在“概論”課立體式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湯文雋,陶迎春
問題式教學法不僅可以應用于課堂內教學,而且還可以運用于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問題實踐生成、問題實踐探究和問題實踐解答是問題式教學法在“概論”課立體式實踐教學中的具體運用的基本方式。
問題式教學法;立體式實踐教學;運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已得到學界的廣泛重視,開展多種多樣的探索性的實踐教學活動,也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值得進一步思考和總結。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問題式教學法不僅可以應用于課堂內教學,而且還可以運用于課堂外的實踐教學,本文對此進行探討,并具體討論問題式教學法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為“概論”)課立體式實踐教學中的運用進路。
問題式教學法,一般認為,它是以“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與學習模式”,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主要方式,并把這一方式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而“整個教學過程”不僅包括課堂內教學,還應包括課堂外的實踐教學。那么,什么是問題?人類的問題有行、知、價值或者言說的問題,在真實的科學研究中,這些種類的問題都能找到,但核心問題是有關知識的問題。[1]它與諸多學科有著密切聯系,不過,在哲學、邏輯學、心理學、語言學、信息論和人工智能等學科中的定義略有不同,如在邏輯學中,它一般是指提出疑問要求回答的思維形式;在心理學中,它一般是指不知道如何行動的心理情緒或狀態(tài);在語言學,它一般是指用疑問句表示的疑問或疑難;在信息論和人工智能中,它一般是指智能主體的當前狀態(tài)和目標狀態(tài)的差距;在哲學中,它一般是指某一認知主體對建立在已知基礎上的未知的自覺意識,“以必要的知識為前提而體現出來的關于某個對象無知的自覺意識狀態(tài)”[2]。總之,關于尋求或獲得知識方面的問題,它是認知主體對建立在已知基礎上的未知的自覺意識。因此,問題式教學法,不僅僅是一種在課堂內以教師設置問題為出發(fā)點,讓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然后教師重點講解與點撥,以達到在課堂訓練掌握新知識為目的的教學法,而且也可以應用到課堂外的實踐教學之中?!皩嵺`教學的組織者、設計者是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實踐教學的對象即參加者是教學活動中起主體作用的學生,實踐教學活動的場所主要是課堂,但不僅限于課堂”[3]。其內在地要求學生對其建立在課堂內所學所知的已知的未知的自覺意識所獲得的訓練,依據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夠在課堂外的實踐情景中,主動提出或探索性地生成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耙磺幸詴r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4]。
具體來說,實踐教學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通過引導學習者的實踐活動,從而傳承實踐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教學活動”[5]。立體式實踐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教學,包括課堂內實踐教學,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具有全面性、開放性、深層次、實踐性等特點?!案耪摗闭n立體式實踐教學結構模式,主要包括學習主體、教學模式、情境設計等。立體式學習主體,從文化生態(tài)學的角度看,學習個體既是自主的,又是依附的,在學習中必然與他人、社會產生關系。在“概論”課立體式實踐教學中,必須把每個學生與其他同學、教師、校外專家等社會人士結合起來,“生活世界就是這樣一個世界:它是一個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共在交往的世界,是一個關系世界,是一個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生活等各種生活形式相互交織的、互為依賴的、永遠在生成著的世界”[6],形成個體與群體良性互動、各展所長的學習組織機制。在“概論”課立體式實踐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課程內容、實踐資源的教育功能,依據生態(tài)學理論、現代教學理論、課程改革理論,以教師實踐指導為前提,以學生自主實踐活動為主體,以滿足學生內在發(fā)展需求為原則,以科學的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學生所處的情境為依托,形成立體式教學基本結構和活動程序。具體可以從生成性的教育目標、整體性的教育內容、多元性的教育方法、多樣性的教育工具和資源、長效性的評價機制等方面出發(fā),構建良性循環(huán)的立體式教學模式。立體式情境設計,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人的學習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情境相聯系,是學習個體在社會的支持下與學習客體的互動,從而構建客體的意義,同時形成自我個體的過程。所以在“概論”課立體式實踐教學中,必須結合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家庭背景,充分利用校園內的圖書館、校園文化等硬件和軟件資源,構建良好的校內實踐環(huán)境,并與高校所在地的相關部門(單位)、實踐基地合作,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施以不同類型的實踐,如愛國型社會實踐、參與型社會實踐、服務型社會實踐等,并結合大學生所學的專業(yè),有意識地引導、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同時面對初具規(guī)模的虛擬網絡社會,應及時充分利用這一新的教育網絡平臺,形成全方位、立體式的情境系統(tǒng)。
(一)問題實踐生成
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上的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包括改造物質生活實踐、社會政治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等。實踐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最基本的活動,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fā)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也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構成認識發(fā)展的總過程。
在邏輯上來說,問題是在一定實踐背景知識下生成的,這樣的背景知識,總體來說,主要由“抽象理論和具體理論”[7]構成,也就是說,問題是在由抽象理論和具體理論所構成的背景知識之下生成的。而問題域一般指問題所在的領域,如物理學領域中問題、化學領域中的問題等,從問題生成的角度來說,問題是在這一領域下生成的,從而存在于這一領域,即這一領域的知識是問題生成的背景知識的范圍。而背景知識主要由抽象理論和具體理論構成,從而,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抽象理論和具體理論及其組成范圍構成問題域。因此,在“概論”課實踐教學中,以“概論”課內容為大背景,綜合考慮教材內容,針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特點,結合立體式實踐教學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調查、觀察、考察、訪問、測量、分析、綜合、歸納等方法,在實踐過程中,提煉和確定出問題,作為實踐教學要完成的任務。例如筆者所帶的網絡工程班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fā)現同學們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在寢室中,有的同學晚上一般是上床拿著手機,直到沒電才睡,于是提出這樣的問題,即手機的作用和危害是什么?
(二)問題實踐探究
問題在實踐中形成后,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問題,搜集解決問題所需之資料(數據、訊息),考慮各種解決方案,加以研究。帶著問題,可在假期社會實踐、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社會服務活動等結合起來,在參觀、調研、宣講、觀看文獻記錄片等多種形式活動中,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尋求解答。例如,對于上面提到的問題:手機的作用和危害是什么?同學們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一種新的社會現象——“低頭族”?,F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同學與智能手機睡一起,“離不開手機”,離開手機會感到焦慮。帶領同學們到公交站臺、商場內外等實地考察,發(fā)現低頭擺弄手機確實處處皆是。
為什么會產生這一社會現象呢?學生們通過總結、討論,得出,科技的進步使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通訊科技的發(fā)展是人們的溝通交流更為方便,智能手機的多功能使人們對它形影不離,現實社會的壓力在虛擬的世界去尋求釋放。那么“手機依賴癥”的危害有哪些呢?學生通過相關資料的查閱,實際分析得出:手機輻射容易讓人產生頭暈等癥狀,而且手機鍵盤、屏幕上積累的細菌也會對人體健康帶來一定的危害。過度關注手機,人的注意力會被分散,導致思考力下降;更嚴重的是,手機依賴癥讓人嘴變笨、比如說提筆忘字、張口不能言;過度依賴手機、熱衷于網上交流會讓人各方面能力有所下降,在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在現實世界的不到定位,心也會更孤獨。
(三)問題實踐解答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識和方法,在實踐中獲得或在實踐中得到運用,才會“真懂、真用和真信”。因此,需要創(chuàng)造出適宜的“實踐”條件,使問題在實踐中得到解答,從而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方法。如在 “概論”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章節(jié)時,問題是什么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作用?在課堂內實踐教學中,先播放在嘹亮的國歌聲中,面對冉冉升起的國旗,站在奧運會領獎臺上的中國冠軍熱淚盈眶的情景,然后讓學生也一起站起、高唱國歌,在這樣一種氛圍之中,問同學們:“當國歌響起時,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最后依據學生的實際回答,進行點評:這就是文化的力量。[8]在課堂外實踐教學中,如在走訪“天下第一村”華西村時,在實際活動中,讓學生體悟什么是政治文化及其力量。又如,針對學生根據實際生活所提出的問題:手機的作用和危害是什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調查分析,在實踐教學中進一步提出這樣的問題:手機是科技給人帶來的便捷的工具,還是讓人類在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的“罌粟花”?最后通過學生們自主的探究,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只有正確的去使用它才有可能更好的為人類服務,不要被手機(高科技)綁架,樹立基于尊重的前提以及深思后使用技術的意識和行為。
總之,問題式教學法不僅可以應用于課堂內教學,而且還可以運用于課堂外的實踐教學,在“概論”立體式實踐教學中,以問題為中心,可以更好地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等“顯性知識”(波蘭尼語),以實踐為載體,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等“意會知識” (波蘭尼語),內化到學生的“文化血液”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1] Bunge, Mario Augusto. Philosophy of science: from problem to theory[M].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9:194.
[2] 陳新漢.問題的哲學意蘊[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7.
[3] 李松林主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體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36.
[4]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3.
[5] 張英彥.論實踐教學的理論基礎[J].教育科學. 2006(4):33.
[6] 李文閣.回歸現實生活世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235.
[7] 馬 雷.沖突與協調[M].第 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315.
[8] 王炳林主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65.
責任編輯:李應青
A841
A
1673-1794(2014)06-0110-03
湯文雋,滁州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陶迎春,滁州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安徽 滁州 239000)。
安徽省質量工程教研項目(2013SZXM086);滁州學院校級教研項目(2014jyy039);博士科研啟動項目(2014qd90)
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