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利 劉麗丹
摘 要 主要對哈爾濱幾所大學本科的200多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旨在進行手機媒體對大學生課堂行為表現影響利弊的現象研究。調查結果表明:學生的手機媒介素養(yǎng)概念模糊,自控力低,較大程度上對學習產生不良影響。在此過程中不僅了解到學生的個人因素導致此不良現象,也發(fā)現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內容安排上或存在問題,雙重因素共同導致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的普遍現象?;谶@個問題,從師生雙方分析,提出學生提高自控力與教師改進授課方式與內容等建議,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改善此現象。
關鍵詞 手機媒體;信息素養(yǎng);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04-0024-03
1 研究背景
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大手機市場。據統計,截至2012年3月初,我國手機用戶超過10億戶,占全國人口的76.9%。手機在社會中的滲透率日漸提高,手機正在成為重要的信息傳播媒介。隨著通訊與WAP上網資費的下調,手機在大學生中日益普及,幾乎人人都有,手機媒介傳播以強勢姿態(tài)和無所不能的滲透性,向大學生展示它的不可忽視性和強有力的主導地位?!笆謾C新媒體”這一概念也隨著手機的普及應運而生,手機媒體被界定為通過手機終端,進行各種(文字、音頻、視頻等形式的)媒體內容的傳播。
手機媒體發(fā)揮作用的不僅是手機的通訊功能,而且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擔負起媒介與信息的載體功能。手機媒體集合了電話、報紙、電視、網絡、廣播的功能,能夠捕捉、容納與傳遞大量的信息。手機作為一種新興媒體,毫無疑問是技術的產物,技術本來就是把“雙刃劍”,因此,手機在實際應用中有利也有弊。從廣泛的大學生群體用戶的使用情況來看,有的學者認為手機媒體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是技術革命里程碑中值得銘記的一環(huán);也有學者批評手機的使用分散了大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降低了大學生的寫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在“贊”與“斥”之間游走的手機新媒體到底給大學生帶來了哪些影響,這是本研究關注的問題,也希望通過本研究得到問題解決的方法。
大學生群體中幾乎每個人都有使用手機媒體,手機新媒體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他們的日常學習及生活,甚至成為必不可少的“伙伴”。而大學生在課堂玩手機現象又極為普遍。面對這種現象不禁思考:手機是如何影響大學生的課堂表現行為的?又或者說是什么原因導致大學生課堂玩手機這一現象?對于這個問題展開這項調查研究。
2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考慮大學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經過學校的相關教育,信息素養(yǎng)處于相對平穩(wěn)的水平,因此本研究以哈爾濱師范大學、東北農業(yè)大學、哈爾濱石油學院、成棟學院幾所學校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通過走訪寢室、課堂隨機抽取200個樣本。計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問卷為200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研究問卷 調查問卷結合了大學生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加工以及修改,由12個題組成,其中11個問題為選擇最佳選項,另外一題為開放性問答。
3 結果與分析
從學生整體行為表現上來看,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的學生上課不玩手機,68%的學生為偶爾玩,27%的學生則表示上課經常玩手機。這一結果足以說明大學生課上玩手機現象極為普遍,并且亟待研究與解決。
對手機依賴度調查部分 在對手機依賴程度這一部分的調查結果中有一條顯示:92%的學生表示對手機產生依賴,其中有29.5%的學生表示依賴性很明顯。原因歸結為兩點。
其一,在大學生課余生活中,手機媒介消費是普遍現象,手機世界是虛擬的,用手機去說什么、拍什么、看什么、編什么、玩什么是個人的事,十分隨意、獨立和自由,這讓大學生沉醉于手機虛擬世界中。
其二,手機是大學生與同學、朋友和父母通訊的重要工具,是獲得信息、接觸媒體、學習、娛樂的重要手段,這使得手機成為大學生們不可缺少的隨身物品。這也就導致了有些大學生過分依賴手機,甚至患上了“手機綜合癥”,離開手機就內心恐慌、沒有主見、無所適從,不知干什么好。經常會看到在宿舍、樓道、操場,一個或幾個大學生站在那里,一邊打手機一邊比劃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在課堂等其他公共場合中也經??吹接袑W生時不時不自主地擺弄手機。
由此可見,大學生對手機存在的強烈依賴感是課上玩手機行為的一個誘導因素。然而,在接下來的調查中卻發(fā)現這并不是導致大學生課上玩手機的主要因素。
公共場合使用手機的道德影響部分 在這項調查中,54.5%的學生表示對于學生課上使用手機行為可以理解,但是不予以支持;2/5的學生則表示只要不影響自己的學習生活就無關緊要。對于在上課期間手機發(fā)出聲響,58.5%的學生表示不能理解接受他人的手機在課堂上發(fā)出聲響,認為應該在課前將手機靜音或者關機。有27.5%學生認為課上玩手機是對教師的不尊重行為,同時65.5%的學生認為此現象對于教師的影響應視情況而論,并非所有學生只為消磨時間,有些人可能出于有事解決或用手機支持配合課堂學習等。
由此結果可以看出,絕大部分的學生對課上玩手機情況是抱以不支持的態(tài)度,但恰恰相反的是,調查結果中顯示69.5%的學生認為不應該杜絕上課玩手機的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原因有二。
首先,手機之所以出現,是為了人們通訊和聯系的方便、快捷,學生攜帶手機和在校園里設公用電話亭、IC電話并沒有多大的區(qū)別,學生可以及時處理避免錯過重要事件,方便與家人朋友間的溝通。
其次,上課玩手機不單單是消磨時間或者聯系他人,在學習過程中會經常遇見難懂生疏的問題,學生可以利用手機來搜索解決心中的迷惑,獲取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識。
因此,大多數人認為課上玩手機行為沒有必要杜絕,而是應該從導致學生課上玩手機的原因以及課上用手機具體做什么等方面進行研究并給出解決或改善方案。
導致前因及使用結果部分 調查結果顯示,有95%的學生在課上玩手機,其中68%為偶爾行為,另外27%為經常行為。因此,筆者對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原因以及用手機做什么、玩多久進行了詳細研究,其結果如表1、表2所示。
由表中結果可以看出,78%的學生在課上用手機的目的并非出于學習,而是用于娛樂,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以教師授課方式枯燥和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為主。也就是說,學生課上玩手機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授課方式不當和課程內容安排與學生興趣不符。為此,筆者又進一步對如何改善此現象進行調查。
解決方案部分 在調查結果當中,有7%的學生認為應由校方出面,明令禁止課上玩手機行為,并由教師課上管理,同學之間互相監(jiān)督,以達到問題的改善。但是這個方法又存在不合理性,并非所有學生都是出于消遣而玩手機,也存在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學習或有要事解決,所以實施起來缺少人性化,不可一味采取。相反的是,有10%的學生表態(tài),課上玩手機行為已經成為習慣,改善的概率很低,并且積習的形成并不完全是在大學期間,如果要采取措施,應從小教育。并且他們認為上課玩手機是出于學生的自愿行為,外界施壓效果未必顯著,課上玩手機也并非是完全無利的,只要不影響他人,就無需改善此現象。
在調查結果分析的過程中發(fā)現,其余83%的學生提出的解決方案主要圍繞兩點:提高教師教學質量(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學生加強自我管理、提高自控能力。其中50.5%的學生認為,學生課上玩手機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枯燥乏味,忽略學生感受,缺少互動與溝通,仿佛是在演獨角戲一樣自顧自地照本宣讀,并且學習內容缺乏新意,很難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另外32.5%的學生表示,學生課上玩手機是因為自控能力差、自我意識缺乏。
結合調查的結論,從學生以及教師兩方面分別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從教師的角度來看,課堂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的,教師授課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課堂聽課效率,因此,教師提高講課水平和改進授課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從授課方式方面,學生希望教師講課過程中增強風趣度,關注學生感受,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積極調動課堂氛圍,使學生集中注意力,無暇分心。從課程內容安排方面,應該避免學習內容過于乏味,同時不能使得知識難度過高,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是應該符合學生自身知識水平,并能夠貼近學生的興趣愛好。這樣便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專注于課堂,便沒有興趣去玩手機。個別學生認為應該適當改變教學體制,讓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其感興趣的學科,而不是硬性規(guī)定要學什么。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課上玩手機行為的主要因素是學生自控能力差。圍繞這一方面,他們認為,要提升學生的自控能力,加強監(jiān)督行為。課堂本身是嚴肅的、學術性質強烈的地方,要尊重課堂本身及自身,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向學生灌輸關于手機的利與弊的影響,使他們明確什么是自身所需,自覺意識到課程的重要性,端正自我學習的態(tài)度。
4 總結
手機媒介素養(yǎng)教育是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使用手機對學習產生影響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養(yǎng)和自控能力是學生正確使用手機新媒體,避免影響學習、生活的主要解決方法。如果學生不從自身加以改善,外界做出怎樣的努力都不會達到理想的解決效果。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學校、家長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大力支持,齊抓共管,形成合力,讓大學生既充分利用手機媒體這一現代科技新成果帶來的方便,也有效地克服其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真正做到揚長避短。
參考文獻
[1]張洪洋.高師院校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有待提高[J].山西師大學報,2006,33(2):145-148.
[2]張學波,紀燕妮.在校大學生手機媒體信息判斷能力的調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9(9).
[3]中國手機用戶數量或已超過10億[N].中國日報網,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