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姍姍
于漪老師是一位教學有方經驗豐富的優(yōu)秀語文教育工作者。她提出的很多理念都是通過實踐檢驗的真知灼見,并能讓后輩們提供建設性的意見。筆者通過自己對于漪老師語文教育感悟的初步認識,試圖從學生觀、教育觀和教學反思等角度摸索語文教學當中的一些不錯的方法和途徑。
讀罷于漪老師的文章,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豐富和謙遜。出生于1929年的她至今已致力于語文教育50多年,這些年她一直嚴于律己,筆耕不輟,著有《于漪語文教育論集》、《學海探究》、《于漪文集》和《于漪教育文叢》等多部作品,她的豐富足以成就一本博大精深的百科全書,她的謙遜亦是她一直不斷向前的不竭動力。
一、對待學生——和學生的心弦對準音調
見過很多活在自己世界的老師,他們的教學有的是為了彰顯個性,有的是為了實現自己人生理念的傳播,但于漪老師不同,她是一個尊重學生,考慮學生需求和接受能力,愿意傾聽每個學生的心跳,愿意理解每個學生的不同之處的辛勤園丁。
于漪老師說過:教師不僅要認清當代中學生的共性,而且要注意審視學生之間的差異,把握各自的個性,保護和調動各類學生的積極性。通常的情況是:冒尖的、比較差的,容易在教師的腦子里形成清晰的印象,輪廓比較分明,而一般的,所謂“中不溜的”,似乎難以區(qū)別。大多數學生的情況差不多,這是事實。班級的教育教學應該是針對大多數而兼顧兩頭,但是,只要稍加深入,就可發(fā)現差不多的現象后面頗有差得多的特點存在。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段精彩的話:“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fā)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
二、如何呈現精彩的課堂——聲情并茂、熏陶感染
于漪老師認為:“詩言志”,“文載道”,文章總是以思想感情為里,語言文字為表的,教學時二者應有機結合,辯證地統一起來。教學時要緊緊扣住教材的特點,針對學生的實際,細水長流似地滴灌、滲透,在“潤”上下功夫。
一節(jié)課45分鐘,上得平淡乏味很快就能渡過,但如何讓這45分鐘得雋永而有意義又發(fā)人深省,這就應該是一個優(yōu)秀的老師所應該關注的。于漪老師一直在這條道路上孜孜矻矻地探索著,通過自己不斷的實踐和積累,得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給出了同行及后輩很多可供參考的寶貴的經驗之談。
她主張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中學課本的很多選文都是具有一定的人生和價值觀的導向性的,其中蘊含的重大人生哲理是足夠學生們受用一生的。由于中學生年齡和人生閱歷的局限性,在自己閱讀課文時可能對這些文章的思想性體會地沒那么深刻,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啟發(fā)。經過點撥和啟發(fā)文章中的深意能夠得到很好的提煉,這跟之前學生心中的星星之火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便能使選文的深刻內涵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對待課堂提問,她還指出應該變換提問的角度,選擇最佳入口,激蕩學生的感情。她認為在進行閱讀指導時,要精心選擇角度,尋找由文入道的進口。如果是平板的,只從慣用的寫作術語、語法術語出發(fā)去分析去提問,就會有意無意地削弱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教育作用。于漪老師總是能一語中的地指出問題的要害。很多教師在課堂提問的時候忽略了提問的藝術性,有時候提出的問題僅僅停留在寫作技巧等技術性的層面,并沒有提升到思想的高度。如果老師愿意多花點功夫,換一種更有深度、更接近文章主人公當時心態(tài)和思想的方式提問,文章的思想性在學生心中必定能得到更徹底的體現。
同時于漪老師比較推崇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他們耳濡目染,受到熏陶。課文中涉及到很多情境,有在戰(zhàn)場上的槍林彈雨,有陶醉于江山如畫的祖國大好河山中,有回憶里的童年生活,以及國外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現象,只有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才能更好的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蘊含的深意。
語文不僅僅是就課本學習課文的內容,一定的聯系和發(fā)散是必要的,這樣才能觸類旁通,真正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于漪老師對如何聯系發(fā)表過看法:聯系、擴展要注意兩個問題:一,聯系點、擴展點要選得好,不能硬裝,一硬裝就假,一假就起反作用;二,本是聯系學生的某一個問題,某一個缺點,教訓一番。
滲透、滴灌的方法遠不止這些,上面僅是舉其要而言。寓教育于教學之中,是教師育人的一條重要途徑。曾經聽一位中學校長的公開課《錦瑟》,他不僅僅就李商隱的詩句展開,而是進行了橫向和縱向的比較,縱向上煉字對每個字的用法進行了分析,找出了很多古代詩歌中與此類似的用法進行比照,橫向上與辛波斯卡的《一見鐘情》相比較,讓我們了解中外詩歌在表達情感上手法的不同,一個含蓄深沉,借物抒情,一個直接浪漫,擅用直接抒情法,也很有浪漫氣息的特色。二者的比較讓我們不僅僅能在中國古代詩歌的圈子了解詩歌,更能站在更高的層面看中國古代詩歌,就更能把握它的特點。一節(jié)好課必定是這樣內容豐富舉一反三信息容量大的課。對于學生的影響不僅是記憶上的增加,更應是思維能力上的鍛煉和拓展。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推動力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漪老師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使語文課有新鮮感,不能老是一副面孔。試想,如果每節(jié)課采取同樣的方式,學生不用聽也知道老師要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下去,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動力,上課無法全神貫注,處于一副松散的狀態(tài)。老師可以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合理地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這樣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為每一課的展開方式留下了懸念。同時,于漪老師認為語文課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不少同學對語文課缺乏興趣是因為有的老師采取的是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讀完課文輕描淡寫地說幾句就下課了,沒有營造課堂應有的氛圍,也沒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語文課具有趣味性就要求老師具有深厚的積淀和豐富的經驗。能根據不同文章的結構找好切入點,選擇最利于學生掌握的教學方法。于漪老師還提出課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讓學生體會到克服困難的喜悅。有的課文浮光掠影學一學,學生體會不到其中的奧妙,常常興味索然。如果教師引導學生深究底里,見自學時之未見,聞自學時之未聞,學習積極性就大不相同。最后,她指出課要有時代的活水,使學生有所感奮。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科技、文藝種種信息大量涌現的時代,教師應努力吸取,慎加選擇,引入教學,使課堂內不斷有時代活水流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最好的方法就是使這個學科讓學生深切地感到值得學習,非學不可。
于漪老師對此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觸動了語文教育最敏感的一根神經,這些都是大多數語文老師在課堂以及課下最困惑最棘手的問題,于漪老師根據自己的切身經驗舉出大量的課文實例,一一解讀,開出良方,不吝賜教。
四、能力訓練——做學生腦力勞動的指導員
于漪老師認為,在語文學習中思維訓練和語言訓練須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學生要提高語文能力,非具備思維這個基本功不可。不會思維,讀,有口無心;看,浮光掠影;說,不得要領;寫,內容干癟。學習困難的同學在思維方面往往有很大的弱點,或是懶于思索,或是不會思索,在對他們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同時,特別要注意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我們都知道,課本中的選文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種特定的文體中的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和啟迪性的文章容易被選入,而學生學習這些課文又不僅僅是要求只會分析這篇課文,而是要掌握分析不同文體的文章的方法,從而遇到未接觸過的文章時能夠通過知識的遷移依然得心應手。
于漪老師還要求教師自身應該具有豐富的智力生活,很難想象一個自身知識都很匱乏的老師能上出一節(jié)豐富多彩的課程。蘇霍姆斯林基在《給教師的建議》 一書中這樣說:“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就會明顯地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反映出來……教師不尊重‘思想,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然而,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像教師一樣不愿意思考?!边@段十分精彩的話道出了教師智力生活的重要。這段話能給語文老師廣泛的啟示,使老師們清醒地認識到不認真學習不求上進,智力生活停滯、貧乏,自己的教學工作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好的。
五、教師的語言藝術——愿你用語言“粘”住學生
“豐而不余一言,約而不失一詞”是于漪老師提出的教學中的語言應該具有的特色。教學語言要做到優(yōu)美生動,除了知識素養(yǎng)、語言技巧之外,還必須傾注充沛真摯的感情。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只有對所教學科,所教對象傾注滿腔深情,教學語言才能充分顯示其生命力,熠熠放光彩,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產生共鳴,受到強烈的感染。教師只有努力用語言“粘”住學生,才能上出一堂堂受學生歡迎的、思想正確、知識豐富、情趣橫生和使人入迷的課。
閱讀于漪的文章,我們會發(fā)現其中最鮮明的一個觀點就是“教文育人”。教文,即教會學生文化知識;育人,即培養(yǎng)人高尚的道德品質。于老師堅決反對把教文和育人對立起來或割裂開來的做法,主張必須在語文訓練的過程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于漪老師重視“學生”的個體,對于“人”本身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教育方法上,于漪老師提出,要以“學生為中心”,了解學生,以學生的需要、學生的基礎決定教學的方法和教學的進度。于漪老師關注同學對于知識本身的掌握,更注重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對于每一個“人”的培養(yǎng),包括同學的學習興趣,個人品德、愛國情操等等。
好的老師是后輩們前進道路上的指路明燈,告訴后輩們前面的道路還很長,不能因為取得的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而應像于漪老師一樣,具有這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