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君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小學語文低段學生的朗讀要求除了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之外,更要求全面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不斷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為此,針對低年級學生在朗讀中出現(xiàn)的常見問題,提出如何使低年級學生既有朗讀興趣,又能達到朗讀訓練的預期目標談幾點解決辦法和對策。
關鍵詞:低年級;小學語文;朗讀訓練
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朗讀訓練指導能通過熟讀、朗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所以朗讀教學要想有所成效,就應從低年級就開始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以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充分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境、陶冶情操的作用。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的朗讀卻存在很多問題,如何在低年級中進行巧妙的引入朗讀訓練,已成為低年級學生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低年級朗讀訓練的重要性
1.朗讀能加強學生的二次識字
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朗讀課文,初讀、再讀、細細品讀,每一次讀都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再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再次掌握字的讀音,強化字形,從而更有效的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指導學生讀得正確、流暢,加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
2.朗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章,大多是文質兼美的名家名篇,有大量描寫優(yōu)美自然景色、描寫人物內心的文章,以及許多散文、詩歌。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xiàn)情境畫面,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通過朗讀再現(xiàn)自然美,讓學生從中感受自然美,誘發(fā)他們去想象,能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培養(yǎng)他們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3.朗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讀書,強調的是“口誦心惟”。“誦”絕不僅僅是讀,在讀的過程中還應有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因此,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有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學生的認識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不斷提高認識,同時也發(fā)展了思維。學生思考時,自然地會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判斷事物。此時,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二、低年級朗讀訓練存在的問題
1.教師指導存在一定差異
隨著教學任務的加重,沒有大量的時間進行朗讀訓練,導致了學生閱讀能力退化。日常教學中教師本身對朗讀訓練很不重視,課堂上把大部分時間都放在了詞語句子的分析以及內容的分析上了,只是偶爾的讓一些朗讀能力好的學生進行單個的朗讀,沒有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因此,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退化。
2.朗讀形式單一無趣
課堂朗讀通常所運用的方式都是單個讀或者齊讀。而對于剛入學不久的低年級學生來說,要朗讀好一篇文章,有一定的難度,讓學生自己讀,因為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一些讀得不好的學生會更加膽怯,失去自信心;教師領讀,學生齊讀這樣單一的方式,長久了學生也會覺得枯燥無味。為此,急需找尋多種朗讀方式,來提高學生對朗讀的興趣。
3.學生朗讀訓練還停留在初級階段
每個學校都有早讀課,但每節(jié)早讀課讀什么?怎么讀?學生只知道要讀課文,熟讀甚至是背誦每一篇課文,而在讀的過程中忽略了文中的好詞好句,忽略了文中描繪的美麗景色,更忽略了課文所蘊含的深意。讀的過程僅僅是有口無心的熟讀成誦。
三、低年級學生朗讀訓練的方法和對策
1.增加課堂朗讀訓練時間并有針對性的指導重難句
教師是低年級學生提升朗讀能力的重要元素。要盡可能的充分利用簡短的課堂朗讀時間,適當增加課堂朗讀訓練時間,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朗讀訓練中來。在讀的過程中增加難度,拋出疑問,讓學生自己斷句,找重點字詞。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教師朗讀中的斷句和停頓,將長句分解停頓變成短語,再進行朗讀,反復讀反復指導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悟出朗讀要求,而且很快就能將長句也熟讀成誦了。
2.改變單一的朗讀方式
低年級學生在學習中注意力容易分散,要他們達到朗讀的要求有一定的困難。怎樣才能讓他們既有朗讀的興趣,又能達到朗讀的預期目標呢?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除了采用通常所用的默讀、自讀、齊讀之外,還采用了以下的幾種方法。
(1)創(chuàng)設情境互動讀書
在課文學習中,要讓學生入情入境,成為文章角色之一,變成教師的合作者。如,在講解《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講到種葫蘆的人總是自言自語地對葫蘆說話時,我便創(chuàng)設情境:那種葫蘆的人,每天都盯著他那可愛小葫蘆,熱切的期盼著他的小葫蘆快快長大,于是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時,學生來接讀“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的賽過大南瓜才好呢!”教師再次創(chuàng)設情境:毛茸茸的小葫蘆越長越大,越來越多,這種葫蘆的人輕輕地撫摸著他種下的葫蘆,自言自語的說……學生再來接讀;此刻,教師第三次創(chuàng)設情境:他光顧著高興了,卻忘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葫蘆長了蚜蟲,這個種葫蘆的人,可真是個糊涂人啊,他全然不知道蚜蟲可以把葉子上的營養(yǎng)都吃掉呢,他還只是盯著他的葫蘆,自言自語的說……學生反復在此意境接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會體會到作者的深意,讀得也越來越有感情了。
(2)進入情境的表演讀
根據低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持續(xù)的時間較短、容易分散的特點,我指導學生朗讀時,加上肢體動作或配上一些頭飾讓學生表演讀,不僅可以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而且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表演中完成學習任務,整個教學活動取得示范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學人教版第二冊的《荷葉圓圓》這篇輕快活潑的散文時,就用了這種辦法來完成朗讀的教學任務。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讓學生邊讀邊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小水珠躺在荷葉上的樣子,想象小蜻蜓立在荷葉上的動作,想象小青蛙蹲在荷葉上和在荷葉下游來游去的小魚兒的對話。然后,同桌之間配上動作相互表演讀。等學生讀得熟了,就請一個學習小組到講臺前分別戴上小動物的頭飾再進行表演讀。此時的學生,早已忘了自己是誰了,他們完全融入課文的情境中去了,小臉通紅,小手如林,爭先恐后,都想到臺上展示自己的本領,連學生也融入學生的快活林里了。在第二節(jié)的誦讀過程中,學生花不多的時間,就能朗朗上口誦讀了。
(3)利用多媒體技術趣味讀書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其思維主要帶有直觀具體性和外部片面性的特點,對學習材料的分析,主要限于直觀行動方面,要依賴于實物或圖形,所以形象直觀的畫面最容易吸引低年級學生的興趣。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制作朗讀課件。有時沒有課件,也可以充分利用課文插圖或者教學掛圖,引導學生看圖理解文本,再指導朗讀,可以達到異曲同工之妙。
3.選擇多種閱讀資料提升學生的朗讀興趣
教材的選用雖然已經很多元化,有大量的散文、詩歌、古詩、寓言等,但仍不能滿足現(xiàn)階段兒童對閱讀的需求量。教師可利用學生對課外閱讀資料的渴望,適當引入多種閱讀資料來豐富學生的閱讀需求,在引入各種朗讀方法,學生在讀自己喜愛的文章時,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感覺也自然生長。
參考文獻:
張帶娣.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指導與訓練[J].語文教育研究,2011.
(作者單位 新疆烏魯木齊農業(yè)大學附屬小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