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芳等
摘要:母語負(fù)遷移指的是二語學(xué)習(xí)過程中母語對二語的阻礙作用。漢英兩種語言分別屬于不同語系,它們之間雖然有相同點但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由于語言決定思維,因此漢英翻譯中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在翻譯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母語的影響,譯出不合英語表達(dá)習(xí)慣和語法結(jié)構(gòu)的句子。結(jié)合教學(xué)中所遇到的母語負(fù)遷移現(xiàn)象,母語對漢英翻譯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詞語選擇、句式結(jié)構(gòu)及語篇銜接三個方面。漢英翻譯實踐中,[JP2]譯者應(yīng)多關(guān)注目標(biāo)語的表達(dá)習(xí)慣、語法特點、句式特點及語篇銜接習(xí)慣等,并多進(jìn)行兩種語言間的比較,以期將母語對翻譯的影響降至最低。[JP]
關(guān)鍵詞:母語負(fù)遷移;漢英翻譯;影響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01-0144-04
“遷移”(transfer),指的是學(xué)習(xí)過程中學(xué)習(xí)者已有的知識或技能對新知識或新技能的獲得產(chǎn)生影響這一現(xiàn)象。語言遷移一般有兩種: 即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和負(fù)遷移(negative transfer)。正遷移表現(xiàn)為一種已經(jīng)獲得的知識對新知識的學(xué)習(xí)起促進(jìn)作用,有利于新知識的掌握;負(fù)遷移則表現(xiàn)為過去獲得的知識對新知識的學(xué)習(xí)產(chǎn)生阻礙作用, 使新知識的學(xué)習(xí)和掌握發(fā)生困難[1]。
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它們間雖然存在共性但差異還是很大的。根據(jù)薩丕爾的觀點,語言決定思維[2],因此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總是很難擺脫母語的影響,總是有意無意地以母語語言的思維來表達(dá)英語所想表達(dá)的意思。因此在漢英翻譯中,常出現(xiàn)不符合英語表達(dá)習(xí)慣和語法結(jié)構(gòu)的句式。概括而言,母語負(fù)遷移對漢英翻譯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即對詞語翻譯的影響、對句子翻譯的影響及對語篇翻譯的影響。
一、母語負(fù)遷移對漢英翻譯的影響
(一)對詞語翻譯的影響
詞語是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也是積句成章的基本語言單位。然而詞語雖然小,譯好卻不容易。因為詞既具有指稱意義,又具有蘊涵意義。而且一個詞往往有多個指稱意義,它的蘊含意義就更豐富了[3]54。漢英兩種語言中的詞匯并非一一對應(yīng),往往漢語中的某一個詞在英語中會有多個詞語與之對應(yīng),但在某一具體語境下只有某一個詞義才是原語言的貼切的對應(yīng)。然而,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在英語詞匯學(xué)習(xí)的初始階段,他們掌握的詞條內(nèi)容只有單詞形式上的信息,使用英語詞匯時須通過其母語對等詞的詞目才能與共享概念系統(tǒng)發(fā)生聯(lián)系,這便導(dǎo)致了學(xué)習(xí)者對母語對等詞的依賴。當(dāng)母語中的某個語言項目和目標(biāo)語的某個語言項目在語義上有共同之處時,學(xué)習(xí)者常會出現(xiàn)錯誤。中國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掌握某個單詞時,只根據(jù)漢英或英漢詞典中的漢語形式來掌握某一單詞,將英漢兩種詞義機械對立,結(jié)果造成望文生義[4],由此造成的誤譯時有發(fā)生。常見問題有負(fù)遷移對一詞多義處理上的影響、負(fù)遷移對近義詞處理上的影響及負(fù)遷移對詞語的褒貶色彩處理上的影響。
1.一詞多義處理上的影響
漢英兩種語言都存在一詞多義現(xiàn)象,但漢英中的詞語并不存在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漢語中的一個詞可能會對應(yīng)英語中的幾個詞,但在某一語境下,該詞語只和英語中的一個詞對應(yīng)。以 “意見”為例,其基本意義與英語的opinion, view, suggestion等相近,但究竟如何譯還要視上下文而定。如:
(1)兩位領(lǐng)導(dǎo)人就雙邊關(guān)系及共同關(guān)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
(2)黨員應(yīng)該虛心傾聽群眾的意見。
(3)他們對這項計劃提出了修改意見。
(4)大家對你很有意見。
(5)他們就推舉誰做下屆總統(tǒng)候選人取得了一致意見。
(6)他們在會上鬧起了意見。
(7)你應(yīng)該聽從醫(yī)生的意見。
以上七句中均有“意見”一詞,但它們的含義有別,然而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很難厘清這幾個“意見”的不同,因此,他們將view, opinion, advice, suggestion混用,而且,一見“意見”,他們往往只想到以上四詞,殊不知“意見”還可以與complaint, dispute, unanimity相對應(yīng)。事實上,view側(cè)重看法,opinion側(cè)重想法;advice和suggestion雖都有建議之意,但advice更具有指導(dǎo)意義,有告訴別人該怎么做的意思;而suggestion就是一個提議而已。complaint一般表不滿,dispute表不和,一致意見即一致同意,與unanimity相對應(yīng),因此,以上句子應(yīng)分別譯為:
T(1)The two leaders exchanged views on bilateral relations and issues of common concern.
T(2)A party member should listen carefully to the opinions of the masses.
T(3)They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revision of the plan.
T(4)People have a lot of complaints about you.
T(5)They have reached unanimity on who will be 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for the next general election.
T(6)They got into disputes at the meeting.
T(7)You should follow the doctors advice.
2.近義詞處理上的影響
漢英兩種語言中也存在大量的近義詞,這些詞和漢語中的某一詞義雖有相似,但并不完全對等。如:英語中有healthy, healthful, wholesome三詞,它們都和“健康的”有關(guān),但healthy主要指健康的狀態(tài),healthful指有益健康的,而wholesome則主要指食物等衛(wèi)生可口。然而,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往往會混淆這三詞的含義,在譯文中選用了不恰當(dāng)?shù)脑~。如:
(8)快餐食品并不健康!
F(8)Fast food is not healthy.
F(8)Fast food is unhealthy.
F(8)Fast food is not healthful.等。
事實上,快餐食品并不健康是指快餐食品的營養(yǎng)不夠全面,不利于身體健康,因此wholesome才是真正與該句中“不健康”對應(yīng)的詞,而healthy和healthful只是wholesome的近義詞,但它們使用的具體場合還是很不相同的。
3.詞語褒貶色彩上的影響
除了多義詞、近義詞上的影響外,在詞義的褒貶色彩上,漢英之間也存在差異。某些詞,表示褒貶色彩不同,漢語中分別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dá);而另一些詞,褒貶色彩不同,在英語中用不同的詞來表達(dá)。如:
(9)她熱衷于花樣滑冰。
(10)他熱衷于個人名利。
雖然兩句中都有“熱衷于”,但不能把它們都譯為 “be fond of”, 因為它們一個是褒義詞一個是貶義詞,然而,漢語中的“熱衷于”不論褒貶,詞形都相同。因此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也常出現(xiàn)將兩句中的“熱衷于”混為一談的情況。因此有譯文如下:
T(9)She is fond of figure skating.
F(10)He is always fond of personal fame and gains.
顯然,F(xiàn)10中的“be fond of”沒有考慮詞語的褒貶色彩,He is always hankering after personal fame and gains.才是(10)的正確譯文。
(二)句子翻譯上的影響
漢英句子上也存在很大差異。無論英語的句式多么復(fù)雜,它都是由七種基本句型演變而來[3]38-39,而且做主語的一定是名詞或名詞性的詞,做謂語的一定是動詞且不能為ing分詞、ed分詞結(jié)構(gòu)或不定式。與英語的句子相比較,漢語的句子要復(fù)雜得多,而且句中主要成分的詞性變化也很多。做主語的未必是名詞,且漢語句子未必一定有主語;作謂語的可能是動詞,但數(shù)詞、形容詞、名詞等也可以充當(dāng)。而且漢英句中各成分的排列順序也不盡相同。漢英之間的這些差異通常也會對譯者造成負(fù)遷移,導(dǎo)致漢英錯譯。主要表現(xiàn)為:主語處理上的負(fù)遷移、謂語處理上的負(fù)遷移、句序處理上的負(fù)遷移。
1.主語處理上的影響
漢語為主題顯著語言,而英語為主語顯著語言[3]41,因此,漢英語言在主語的選擇上也存在差異。漢語句子多為有靈主語,但英語句子中的主語卻可以為抽象名詞。例如:
(11)我見到他就惡心。
(12)昨天他們表演得很成功。
(13)我從來沒那么想過。
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常將以上句子譯為:
F(11)Only if I see him, I will feel sick.
F(12)They performed successfully yesterday.
F(13)I have never though like that.
雖然這幾句語法上正確,但其主語的選擇不符合英語的表達(dá)習(xí)慣。其原因就在于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總喜歡用人做主語,但英語中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就用什么做主語。因此以上幾句可改譯為:
T(11)The very sight of him makes me sick.
T(12)Their performance yesterday was very successful.
T(13)The thought has never crossed my mind.
2.謂語處理上的影響
漢語句子中謂語五花八門,非常復(fù)雜,而英語句子中的謂語比較單一,只能是由動詞或動詞短語承擔(dān)。漢英翻譯時,有時可以選擇與原文謂語對應(yīng)的謂語,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需要重新確定謂語[3]93。如:
(14)他們正在談?wù)摰哪俏慌處熎犯裾薄?/p>
原文以主謂短語作謂語,但英語中的謂語必須為動詞或動詞短語,因此此句中的謂語需要重新確定。但由于受母語的影響,譯者在翻譯此句時,往往會譯為:
F(14)The character of the woman teacher they are talking about upright.
顯然,該句中主句部分無謂語,不符合英語的語法習(xí)慣,是個錯誤的句子。再如:
(15)他過去的那副尊容,只要你見過一次,無論什么時候你都不會忘記。
原文中有幾個動詞,而且漢語中的動詞從詞形上并不能看出時態(tài)。因此會有“He has a face in the past that once you saw is never forgotten.”這樣的譯文。顯然該句中的動詞忽略了時態(tài),不符合原文的意思。以上兩句誤譯的原因就在于漢語中的謂語對譯者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譯者在翻譯時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母語的影響。
3.句序處理上的影響
除了主語、謂語的選擇上母語對譯者有影響外,句內(nèi)各成分的排列順序上,母語的影響也隨處可見。如:
(16)日語他一竅不通。
(17)什么事他都知道。
(18)武漢這個地方,我認(rèn)為比深圳好。
因此,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常將上例譯為:
F(16)Japanese is not known by him.
F(17)Everything is known by him.
F(18)The place of Wuhan that I think is better than Shenzhen.
其原因在于漢語中出現(xiàn)在句首的往往是句子的主題,但未必一定是句子的主語。而英語句子,一般出現(xiàn)在句首的多為主語。但譯者受母語的影響,往往混淆主語和主題。由于上例中“日語、什么事”以及“武漢”只是主題,因此以上三句可改譯為:
T(16)He does not know a single word of Japanese.
T(17)He knows everything.
T(18)I think Wuhan is better than Shenzhen.
(三)語篇翻譯上的影響
母語除在詞語和句子的翻譯上對譯者有影響外,語篇翻譯上也有影響。突出地表現(xiàn)為銜接手段上的影響,即:銜接詞缺失、指稱銜接及詞匯銜接的誤用。
1.銜接詞缺失
周啟加[5]在《母語負(fù)遷移實例解析》中指出,以漢語為母語的學(xué)習(xí)者在英文寫作中很少用英語中多層結(jié)構(gòu)的句子。漢英翻譯中也是如此。由于漢語中多簡單句,句子呈單層或平面性,即呂叔湘所說的“流水句”。正是受著漢語這一特征的影響,不少的譯作中多簡單句,且句與句之間缺乏必要的銜接。如:他做實驗時心不在焉,幾乎引起化學(xué)藥物爆炸。
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長將其譯為:When he did experiment, he was absentminded, caused chemical explosion.通過語法分析可知,該句中缺乏主語,前兩個小句之間有銜接成分,但最后一句和前兩句之間找不到任何銜接詞,最后一句與前兩句明顯獨立。出現(xiàn)這種譯文的原因就在于漢語中簡單句對譯者產(chǎn)生了負(fù)面影響,譯者在翻譯時受到母語的影響。另外漢語的句法特點為意合,句與句之間只要內(nèi)在的邏輯關(guān)系清晰,銜接詞不需要出現(xiàn)。然而,英語的句法特點是形合,句與句之間的關(guān)系必須要有銜接詞出現(xiàn)才能明確。因此上句顯然不符合英語的表達(dá)習(xí)慣。His absentmindedness during the experiments nearly caused an explosion of the chemical.才是其正確的譯文。再如:他五歲時,生了一場傷寒,變成了聾子。
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也常將其譯為:When he was five years old, he was attacked by a typhoid fever, he became deaf.顯然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間缺乏必要的銜接詞。雖然漢語中未見銜接詞出現(xiàn),但其內(nèi)在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明確,而且漢語句子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不再需要銜接詞。然而英語中的銜接和漢語中的情形不同,此處銜接詞的缺失卻使得句意不甚清晰。因此,該句可改譯為:
T(20)He became deaf at five after an attack of typhoid fever.
而造成銜接詞缺失的原因就在于譯者受到母語的影響,因為漢語中“變成聾子”和“生了一場傷寒”間沒有任何銜接詞。
2.指稱銜接誤用
語篇銜接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指稱銜接,有時候,譯文中有銜接詞,但銜接詞的使用有誤。例如,漢英語言都可以通過人稱指稱銜接手段,但它們的用法有所區(qū)別。然而母語的影響往往使得譯者在翻譯時錯誤頻出。如:
(21) 對了!男人懶。他可以懶洋洋坐在旋椅上, 五官四肢,連同他的腦筋(假如有),一概停止活動,像呆鳥一般。(梁實秋,《男人》)
F(21)Indeed, a man is lazy. You will find he lolling in a revolving chair, dumb like a wooden chicken, his five sense organs, his four limbs as well as his brain (if any) all at a complete standstill.
仔細(xì)分析原文可見,該句中的“他”并不是指一個男人,而是男人這個群體。然而,現(xiàn)代漢語中,“他”的功能出現(xiàn)了性、數(shù)、格的分化?!八焙汀八麄儭庇袆e,通?!八敝敢粋€人,而“他們”只一個群體。譯者受母語的影響,將“他”誤譯為he。然而實際上與“他”對應(yīng)的應(yīng)該是they。
指示銜接中,母語的影響更是明顯。如:
(22) 這倒難以說定??墒悄阒灰纯催@兒的小客廳,就得到了解答。這里面有一個金融界的大亨,又有一位工業(yè)界的巨頭;這小客廳就是中國社會的縮影。(《子夜》)
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看到“這”就想到this,因此有譯文如下:
F(22)This is difficult to say. But you can find an answer in the next room. Here you have a successful financier and a captain of industry. This little drawing room is Chinese society in miniature.”
事實上,漢語的“這”往往起一種化遠(yuǎn)為近的作用,其功能負(fù)荷量大于“那”,因此使用頻率也高于“那”。而在英語中卻恰恰相反。正確的譯文應(yīng)該為:
T(22)Its a tall order, your question. But you can find an answer in the next room. There you have a successful financier and a captain of industry. That little drawing room is Chinese society in miniature.
譯者誤譯的原因就在于漢語中“這”的使用頻率大大高于“那”,譯者受到母語的影響。
3.詞匯銜接誤用
漢英中都有詞匯銜接,但其用法也有差異。漢語多用原詞重復(fù),而英語忌諱同一詞語反復(fù)出現(xiàn)。如:
(23)老金奔過去一看,原來是一只不到500克重的羽毛剛長齊的貓頭鷹。他把貓頭鷹小心翼翼裝進(jìn)籠子里,然后騎自行車送往離家7.5 公里的城區(qū)林業(yè)局。林業(yè)局的工作人員把貓頭鷹放歸大自然。
然而受母語影響,譯者常將上例譯為:
F(23) Lao Jin hastened over and found it was a young fledgling owl no more than 500 grams in weight. He picked the owl up and placed it into a cage with much care. Then he cycled the owl all the way to the Municipal Forestry Bureau, 7.5 kilometers off his home. There the staff members set the owl free into the embrace of the forest.
顯然,owl的多次出現(xiàn)使譯文煩瑣冗余,不合乎英語的表達(dá)習(xí)慣。而出現(xiàn)這樣譯文的原因就在于以漢語為母語的譯者受漢語原詞重復(fù)的影響。當(dāng)原文中第二次第三次出現(xiàn)“貓頭鷹”時,若用owl的上意詞、下意詞或同義詞,如:bird,creature等來處理,譯文的可讀性會更強。
二、應(yīng)對策略建議
(一)強化目標(biāo)語的學(xué)習(xí)
母語對漢英詞語、句子翻譯的影響可通過強化英語學(xué)習(xí)來避免。譯者盡可能創(chuàng)造類似一語環(huán)境的二語學(xué)習(xí)環(huán)境。就詞語方面而言,盡量使用英英詞典,并就詞語的意義的廣狹、褒貶、使用場合做以具體分析,模仿使用地道英語基本詞匯構(gòu)建英語句子[6]55。而對于句子的翻譯而言,需要強化語法的學(xué)習(xí),用以擺脫漢語的束縛[6]55。語法是組詞造句的基本規(guī)則,英語語法與漢語語法有很大的差異。英語的句子結(jié)構(gòu)和漢語不盡相同。雖然主體結(jié)構(gòu)都呈“主語+謂語+賓語”或“施事+行為+受事”式,但句中各成分的排列順序并不相同,而且各成分的詞性也不相同。因此,漢英翻譯前,有必要強化英語的語法。比如,強化英語的基本句式結(jié)構(gòu),各句子成分的詞性,并列句、復(fù)合句的構(gòu)成及其特點等等。
(二)強化源語言與目標(biāo)語間的對比分析
呂叔湘先生說過:“只有比較,才能看出各種語文表現(xiàn)法的共同之點和特殊之點?!庇终f:“拿外語和漢語進(jìn)行比較,可以啟發(fā)我們注意被我們忽略過去的現(xiàn)象?!盵7]漢英翻譯涉及兩種語言之間的轉(zhuǎn)換,因此,可以通過英漢、漢英語言詞、句、篇間的對比及《漢英比較與翻譯》等課程的學(xué)習(xí),探求漢英語言的差異及漢英翻譯的最佳譯文。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母語的負(fù)遷移對漢英翻譯有著很大的影響。譯者在詞語選擇、句子主要成分的確定、句序排列以及語篇銜接手段的使用上,都自覺不自覺地受到母語的影響。為了降低或消除母語對漢英翻譯的影響,譯者應(yīng)加強目標(biāo)語的學(xué)習(xí),具體為加強目標(biāo)語詞語、語法的學(xué)習(xí),多關(guān)注目標(biāo)語言的表達(dá)習(xí)慣、語法特點、句式特點及語篇的銜接習(xí)慣等,以期將母語對翻譯的影響降至最低。同時,譯者也需強化目標(biāo)語與原語之間的對比分析,深入理解目標(biāo)語與原語在表達(dá)方式上的差異,從而避免各種誤譯誤用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
參考文獻(xiàn):
[1]夏少芬.母語對外語學(xué)習(xí)者的影響[J].武漢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2,(1).
[2]胡菊芹.對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評論[J].經(jīng)濟研究導(dǎo)刊,2011,(9).
[3]陳宏薇.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4]游瑞嬌.母語負(fù)遷移及其對策[J].福建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8,(4).
[5]周啟加.母語負(fù)遷移實例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8,(5).
[6]魏旭崢.母語負(fù)遷移對中國式英語的直接影響及應(yīng)對策略[J].南京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10,(1).
[7]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The Interference of Mother Tongues Negative Transfer in CE Translation
ZHENG Minfang, CUI Hongy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be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anyang 712082, China)
Abstract: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refers to the obstacle that mother tongue imposes o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hinese and English belong to different families, although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there are much more differences. Since languages shape thinking, it is doomed that Chinese causes negative transfer to the translator whose mother tongue is Chinese and leads to sentences which are not in agreement with English expression convention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the interference in CE translation falls into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interference in word selection, syntactic structure as well as text coherence. The translator should pay much more attention to the very meaning of English wor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syntax as well as its cohesive devices features, and furthermore, the contrast between two languages should also be valued, for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mother tongue be reduced.
Key words: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CE translation; inter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