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雙燕
摘 要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與時俱進的鮮明特征,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努力提高感染力和說服力,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的努力方向。高校要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努力推進教學理念的民主化、教師身份的導師化、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教學語言的大眾化和教學方法的靈活化,不斷增強思政課課程教學的說服力。
關鍵詞 新時期 高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 說服力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Ways to Strengthe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Persuasive
LUO Shuangyan
(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work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Efforts to improve the appeal and persuasive efforts direc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wor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ssess the situation and the flow, efforts to promote democratization of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er identity mentor, teaching content life, flexible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ing the language, and constantly enhance the persuas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意識形態(tài)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主渠道,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工作在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的同時我們也遇到了嚴峻挑戰(zhàn),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價值觀引領功能有待加強。不斷提高其說服力,真正起到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保駕護航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亟需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1 教學理念的民主化
觀念是實踐的基礎,思想是行動的前提。在黨的建設中,毛澤東等領導人都強調思想建設首位的重要性。有了科學的思想,正確的行為就順理成章了。教育理念是人們基于對教育規(guī)律的認識所形成的教育理想及其相應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組織教學活動的思想前提??茖W的教育理念引導教師按照教育教學規(guī)律組織教學活動,產生積極的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和主渠道,肩負著培養(yǎng)大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造就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教師的教育理念至關重要。我們常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就是這個道理,不具備素質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就難以產生效果。新時期的思政課教師必須牢固樹立民主化教育理念。民主化教育理念是當代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真正把學生視為地位平等的教學主體,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做到師生心理相容,心靈互納。具體到教學活動中,要做到教育民主,真心實意與學生交朋友,積極主動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想,在地位平等的基礎上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 教師身份的導師化
對一所學校而言,教師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鄧小平同志多次強調: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yōu)秀課程。經過多年的努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但客觀地說,面對嚴峻形勢和光榮使命,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
韓愈在《師說》中將教師的職能概括為“傳道、授業(yè)、解惑”三個方面。其中,“授業(yè)”指的是知識傳授功能,“傳道”和“解惑”則意指“育人”功能。教師的使命是“教書育人”,“教書”要求教師在自身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向學生傳輸豐富、正確的知識;履行知識傳授功能。而“育人”才是教師的核心任務?!敖虝笔恰坝恕钡幕A和途徑,“育人”是“教書”的目的和終極目標。因而教師除“教書”之外,還必須關注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完善。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一支特殊的教師隊伍,其專門的任務是“育人”,直接肩負著“育人”的任務。專業(yè)課教師可以只注重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傳授而無可厚非,而思政課教師除了傳授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外,還要積極指導學生成長,促成學生將理論轉化為道德準則和行為習慣。思政課教師的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思政課教師不僅是教師,還要及時向“導師”身份轉化,除了課堂以外,還要深入學生的生活,全面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惑,指導他們正確地認識社會,科學地分析和解決人生難題,充分發(fā)揮自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領航者和引路人作用。
3 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追根溯源,人類最早的教育活動發(fā)源于上古先民的謀生方式,為了使后代得以延續(xù),人們將自己掌握的生存技藝傳授給后人,由此產生了最早的教育,其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臺灣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學家賈馥茗女士在其著作《教育的本質》中提出,真正的教育,必須以引導學習者成人為務,以發(fā)展人性,培養(yǎng)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盧梭在他的名著《愛彌兒》中說: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如此種種揭示的真理是:教育源于生活,也必須扎根于生活,為人的生活能力服務。教育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極力主張“生活即教育”,其要義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強調教育必須以“生活”為前提,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旗幟鮮明地反對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
思想政治教育尤其不能脫離生活,因為生活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礎和源泉。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理論素養(yǎng)的完善都必須建立在對社會生活的正確認識基礎之上。了解了生活的艱辛,才有可能形成艱苦樸素的美德;經歷了生活中的挫折,人的堅強自立才會成為可能。人們說“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是因為只有經歷才能深刻領會。不可否認的是,在今天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存在著較為普遍的脫離生活的現(xiàn)象,一些教師從理論到理論,只懂得理論灌輸,遺忘了教育的本來意義,結果只能是學生對課程教學敬而遠之,提不起興趣。為此,我們要將生活搬進課堂,將課堂融入生活,努力學習將枯燥的理論轉化為生動的生活哲理,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使思政課真正為大學生的生活服務,為大學生的成長服務。
4 教學語言的大眾化
偉大的實踐需要先進的理論來指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當前我國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任務。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動指南,只有將其通俗化、具體化、生活化,為人民大眾所掌握,所運用,民族復興中國夢才能成為現(xiàn)實。要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須在內容上和形式上下功夫。內容上要貼近群眾,讓人們感到理論通俗易懂、可信、可用。形式上要貼近生活讓人們聽得懂、聽得有興趣。
生動豐富的教學語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有力工具和重要保證。在黨的歷史上,我們許多黨的領袖人物都十分注重語言的大眾化,“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運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馬克思主義原理闡釋給人民大眾,武裝人民群眾。毛澤東同志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等著名論斷,鄧小平同志的“摸著石頭過河”、“不管白貓黑貓,抓得老鼠就是好貓”等生動表述,都是通俗易懂、平易樸實,讓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熟記于心。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邏輯嚴密、知識深奧的理論體系,對今天的大學生來說,如果不加以通俗化,不運用大眾化的語言,是很難完全接受的。
教學語言的大眾化,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到的,也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知識的積累、文化的沉淀和長期的磨練。知識淵博,可以幫助自己在全面深刻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系統(tǒng)闡述;文化的沉淀可以幫助我們及時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大學生聽得懂的“中國語言”;加強語言能力和觀察能力方面的磨練讓我們在講述理論時靈感迸發(fā),得心應手。
5 教學方法的靈活化
方法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問題,科學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是實現(xiàn)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的可靠保障和必要條件。新形勢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工作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zhàn),教師必須要與時俱進,不斷革新教學方法,將學生牢牢地吸引到課堂中來。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方法從來沒有固定的模式,而要結合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特點以及教學條件等各方面因素來設計和制定。然而,不管什么條件下,教學方法的運用依然有其根本宗旨和要求。在當前我國的教育環(huán)境下,教育方法的革新,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必須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教學活動參與性。將學生從單純接受的桎梏下解放出來,從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變成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給學生一些思考問題的空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要多引導學生善于展現(xiàn)自我、挖掘自己的潛能,從而提升自己的實際能力。 二是營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教育是一種雙向交流活動,課堂不是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而是師生雙方進行知識傳遞和思想交流的地方。馬克思主義是一個較為抽象的理論體系,許多觀點、概念對大學生來說都是比較枯燥難懂的。沒有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作保障,學生往往不愿意與教師交流,缺乏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教學過程中經常采取討論、辯論、問題設置等教學方法,把學生都納入教學活動中來,可以營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的吸引力。三是要充分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信息社會里,現(xiàn)代教學媒體應運而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努力提高多媒體教學能力,精心制作教學課件,學會下載圖像資料,用直觀生動的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說服力,是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武裝當代大學生,指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努力探索提高教學吸引力的可行路徑,為社會主義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基金項目:2013年度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課題編號2013B290
參考文獻
[1] 解丹.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語言藝術研究[J].人民論壇,2011(11).
[2] 薛月愛.淺談如何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與說服力[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6).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ersua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