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石磊
【摘要】外國媒體在進入中國市場時采取了多種策略,包括開辦中文網站、內容本土化和在社交媒體建立賬號等。本文首先透過文化親緣性的視角,分析了外國媒體開辦中文網和內容本土化的策略,其次探討了傳統(tǒng)新聞和社交媒體的關系,最后以《紐約時報》國際生活網在新浪微博的傳播為例,分析了外媒中文內容在中國社交媒體的傳播路徑和范圍,期望能為中國媒體應對外媒競爭提供參考。
【關鍵詞】外媒中文網;文化親緣性;社交媒體;微博
“中國市場(則)被視為世界傳媒業(yè)最后的處女地?!盵1]為了拓展中國市場,外國媒體一方面采取內容本土化策略,報道中國受眾感興趣的話題,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內容和傳播渠道的融合,加強受眾和媒體的互動,提高受眾的黏度,擴大傳播范圍。[2-4]本文首先透過文化親緣性的視角,分析了外國媒體開辦中文網和內容本土化的策略,然后探討了傳統(tǒng)新聞和社交媒體的關系,其次以《紐約時報》國際生活網在新浪微博的傳播為例,分析了外媒中文內容在中國社交媒體的傳播路徑和范圍,期望能為中國媒體應對外媒競爭提供參考。
一、文化親緣性與外媒中文網
在國際傳播中,文化親緣性限制了一國媒體在另一國受眾中的接受,因為受眾總是樂于看到與自己文化接近、與自身情境相關的內容和風格。[5]文化親緣性體現在傳統(tǒng)價值、語言、地域、宗教、民族、歷史、政治制度等諸多方面。其中,語言是文化親緣性的一個重要因素,影響了國際間的新聞流動。[6]換句話說,受眾優(yōu)先從母語媒體獲取信息,只有在母語媒體無法滿足信息需求時才會轉向外語媒體(在其具備外語能力的前提下)。以中國受眾為例,由于中文與英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語言上不具有親緣性,外國媒體的非中文內容在中國的傳播就會大打折扣。
從文化親緣性的角度分析,我們便不難理解外國媒體為何紛紛創(chuàng)辦中文網站。主要的外媒中文網站包括BBC中文網(1999年)、共同網(2001年)、《華爾街日報》中文網(2002年)、《金融時報》中文網(2006年)、福布斯中文網(2010年)、《彭博商業(yè)周刊》中文網(2011年)、《紐約時報》中文網(2012年)、《紐約時報》國際生活(2013年)等。
多數外媒中文網采用本土化采編團隊,所提供的新聞內容也多與中國讀者所在情境相關。以《紐約時報》中文網為例,本文從該網站2013年12月每日閱讀最多的文章中選取152篇文章作為樣本進行分析,結果顯示:36.2%的文章是有關中國的報道,13.2%的文章是有關中外關系的報道,9.9%的文章是沒有國別限制、具有普遍性的報道,這三類報道的主題都與中國受眾有較強的相關性,幾乎占到中文網全部內容的60%。其余報道涉及的國家,要么與中國在地理上臨近,如泰國、日本、朝鮮、俄羅斯;要么(曾經)具有與中國相似的政治制度,如俄羅斯、烏克蘭。
由此可見,主要的外國媒體通過開辦中文網站和內容本土化,來降低潛在的文化折扣,爭取中國受眾的接受。然而在新媒體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它們采取的策略遠不止這些。
二、傳統(tǒng)新聞與社交媒體
通過社交媒體散播內容,已經成為傳統(tǒng)新聞媒體應對新媒體挑戰(zhàn)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社交媒體的短消息可以吸引讀者去閱讀母體網站的長文章[7];其次,傳統(tǒng)媒體可以通過個性化的社交媒體賬號與用戶建立關系,培育用戶的忠誠度[8];再次,當傳統(tǒng)網站出現技術故障時,社交媒體可以發(fā)揮替代和補充作用[9]。
社交媒體已經成為受眾獲取新聞的重要途徑。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與約翰·S與詹姆斯·奈特基金會(John S. and James L.Knight Foundation)2013年發(fā)布的報告,60%的美國成年人通過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社交媒體獲取新聞。[10]通過分享新聞,社交媒體用戶可以獲取信息、維持社會關系、獲取社會地位等。[11]
社交媒體生成新的關系模式,破壞了傳統(tǒng)的權威結構和原有的信息流動機制。[12]傳統(tǒng)的一對多(one-to-many)信息流動,正在社交媒體上轉化為多對多(many-to-many)信息流動。在社交媒體上,新聞機構、職業(yè)記者和編輯、明星用戶、普通用戶都是潛在的新聞的散播者。一項研究發(fā)現,新聞機構或職業(yè)記者發(fā)布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上平均被轉發(fā)15.5次。[13]另一項研究則發(fā)現,55%的社交媒體用戶對新聞進行推薦和鏈接。[14]分享新聞在社交媒體上十分普遍,這能夠顯著擴大新聞內容的受眾范圍。
上文提到的8個外媒中文網,都在中國主要的社交媒體創(chuàng)建了賬號。幾乎所有外媒中文網都在新浪微博建立了賬號,而在社交網站(人人網)建立賬號的外媒較少;同時在微博和社交網站建立賬號的外媒中,微博粉絲數量多于社交網站粉絲數量;《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在社交媒體的粉絲數量排在首位,《紐約時報》中文網和《紐約時報》國際生活在社交媒體的粉絲數量較少,但是考慮到國內用戶目前無法正常訪問這兩個網站,這一數字仍謂可觀,也說明社交媒體發(fā)揮了替代和補充新聞網站的作用。(見表1)
表1:外媒中文網在社交媒體的粉絲數量
三、《紐約時報》國際生活網與新浪微博
《紐約時報》于2013年10月10日開通國際生活網站(www.tmagzine.com)。[15]根據Alexa網站的統(tǒng)計,33.7%的訪問者來自中國大陸,11.8%來自中國臺灣,5.2%來自中國香港,另外還有相當數量的訪問者來自海外(日本17.1%,美國14.6%,加拿大5.4%,澳大利亞5.3%)。[15]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訪問人數都遠遠少于中國大陸的訪問人數。此外,Alexa對訪問者上一個訪問網站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25.8%的訪問者上一個訪問網站為《紐約時報》網站,8.5%的訪問者之前訪問的是新浪微博。這一數據說明:首先,《紐約時報》網站引導了相當數量的用戶去瀏覽國際生活版的網頁;其次,國內社交媒體起到了一定的導向作用,其中主要是新浪微博。endprint
數據采集時間:2014年3月24日。
《紐約時報》國際生活網于2013年10月10日開通新浪微博,截至2014年3月24日其關注人數為27180。本文選取其在2013年10月10日到2013年11月9日期間發(fā)布的全部微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紐約時報國際生活在此期間共發(fā)布336條微博,被轉發(fā)9793次,被評論1402次,平均每日發(fā)布10.84條微博,平均每條微博被轉發(fā)26.17次、被評論4.17次。其中絕大部分內容是對當日國際生活網站內容的推介(98%),也有就國際生活網站某篇文章與其他賬號的互動(2%),所有微博都提供了相應文章的鏈接。
為了進一步了解《紐約時報》國際生活網在新浪微博的傳播路徑和范圍,本文選取其在2013年10月10日發(fā)布的一條題為《喝不喝配方奶,這是個問題》的微博進行分析。在2013年10月10日至2014年2月23日之間,該微博被轉發(fā)213次,被評論16次,理論曝光量(原發(fā)者粉絲數量+轉發(fā)者粉絲數量)為556171,為@《紐約時報》國際生活粉絲的20.46倍。在213位轉發(fā)者中有4位就同一內容轉發(fā)2次,有184位(86.4%)并不是《紐約時報》國際生活的粉絲;在所有轉發(fā)者中,直接轉發(fā)占24%,經由1人轉發(fā)占20%,經由2人轉發(fā)占6%,經由3人轉發(fā)占42%,經由4人轉發(fā)占8%。由此可見,處于意見領袖位置的用戶推動了二級乃至多級傳播,使該條微博的傳播范圍擴展了數倍。
在這個案例中,用戶推薦主要來自機構賬號、職業(yè)記者或編輯賬號、明星賬號和少量普通賬號?!癚uinny官方微博”屬于商業(yè)機構的賬號,Quinny是一個童車品牌,其新浪微博賬號擁有118465位粉絲,在本案例中直接和間接帶動5%的用戶轉發(fā);“于困困”和“詹涓june”均為《紐約時報》中文網編輯,屬于職業(yè)編輯賬號,二人微博共有79644位粉絲,在本案例中直接或間接帶動65%的用戶轉發(fā);“徐蘊云”為臨床醫(yī)學博士,亦在媒體任職(《時尚健康Mens Health》編輯),屬于明星賬號和職業(yè)編輯賬號,擁有177282位粉絲,在本案例中直接和間接帶動47%的用戶轉發(fā);“范范尼”屬于普通賬號,擁有25723位粉絲,直接和間接帶動5%的用戶轉發(fā)。本文使用社交網絡分析軟件UCINET6.0對這條微博的轉發(fā)關系進行了可視化處理,從圖1中可以看到,在這條微博的轉發(fā)關系網絡中,主要節(jié)點是《紐約時報》中文網編輯于困困、詹涓june和《時尚健康MensHealth》編輯徐蘊蕓,他們推動了該微博的二級和多級傳播。普通用戶擁有的粉絲較少,不能像機構賬號、職業(yè)記者或編輯賬號和明星賬號那樣帶動大量轉發(fā),但是他們數量眾多,在很多情況下也會在各自的關系網絡中進行再次傳播,其擴散新聞的作用同樣不容小覷。
四、結論與啟示
在跨國新聞傳播中,媒體通常面臨著政治、文化、貿易等多方面的障礙。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外國媒體會對中國市場望而卻步,相反的是,它們實行新聞本土化策略,開辦中文網站,報道中國相關議題,利用中國的社交媒體,融合新聞內容和擴散渠道,吸引中國受眾的注意力,加強與中國受眾的互動,發(fā)展和維持與中國受眾的關系,依靠社交媒體的多級傳播擴大新聞的傳播范圍。
中國雖然人口眾多,但是人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外國媒體多搶占一分注意力,中國媒體就會失去一分。盡管目前中國政府通過技術、貿易、外交等手段對外國媒體進行了一些限制,但是外國媒體從未放棄中國市場,它們利用在資源、技術、經驗等方面的相對優(yōu)勢,利用新媒體技術的迅捷和不易監(jiān)管,利用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相互融合,針對中國受眾的需求,生產中文新聞產品,并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散播新聞內容,培育忠實用戶,拓展和維持與社交媒體用戶的關系網絡。中國媒體應當時刻關注外媒在中國的傳播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策略,從受眾需求出發(fā),利用社交媒體網絡,建立全媒體立體化的傳播體系。
在對外傳播中,中國媒體可以借鑒外媒中文網在中國傳播的經驗,實行本土化策略,使用對象國語言,提供當地受眾感興趣的新聞產品,降低文化折扣,淡化中國官方媒體的標簽,使用外圍說服策略構建中國形象、介紹中國情況、解釋中國政府的政策與主張;還可以充分利用國外相對發(fā)達的社交媒體網絡(如Twitter和Facebook),散播傳統(tǒng)新聞媒體的內容,培育與外國受眾的關系,通過社交網絡研究外國受眾的需求和分化,從而更準確地定位目標受眾,提高對外傳播的效果。
(本研究曾受到北京高等學校國內外聯合研究生培養(yǎng)基地項目資助)
參考文獻:
[1]姜飛.海外傳媒在中國[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5:2.
[2]徐明華.西方媒體在中國的本土化策略分析[J].當代傳播,2011(2).
[3]對外傳播研究中心課題組.西方媒體國際傳播戰(zhàn)略轉型的趨勢及啟示[J].對外傳播,2012(7).
[4]于迎.《紐約時報》的跨國傳播策略——以《紐約時報》中文網為例[J].中國記者,2013(2).
[5]J.D.Straubhaar.Beyond Media Imperialism:Assy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1991,8 (1):39.
[6]H.G.Kariel,L.A.Rosenvall.Cultural Affinity Displayed in Canadian Daily Newspapers.Journalism Quarterly.1983,60(3):431-436.
[7]J.Dickerson.Dont Fear Twitter.Nieman Reports.2008,63(2):5-6
[8]N.Garrison-Sprenger.Twittery-Do-Dah,Twittering Pays.Quill.2008,96(8):12-15.endprint
[9]新浪新聞.紐約時報網站周三宕機,轉用社交媒體發(fā)新聞[EB/OL].http://news.sina.com.cn/m/2013-08-16/113527966864.shtml[2014-3-24].
[10]Pew.News Use across Social Media Platforms[EB/OL].http://www.journalism.org/files/2013/11/News-Use-Across-Social-Media-Platforms1.pdf,[2014-03-24],遺憾的是筆者未能找到中國受眾通過社交媒體獲取新聞的數據,但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整體規(guī)模達到6.18億,其中45.5%的網民使用微博,45%的網民使用社交網站.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2014-03-11];《2012年中國網民社交網站應用研究報告》顯示89.6%的移動社交網站用戶通過社交網站了解好友動態(tài)和新鮮事(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mtbg/201302/P020130219611651054576.pdf,[2014-03-11].
[11]C.S.Lee,L.Ma.News Sharing in Social Media:The Effect of Gratifications and Prior Experienc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28(2):331-339.
[12]A.Hermida,F.Fletcher,D.Korell,D.Logan.Share,Like,Recommend.Journalism Studies.2012,13(5-6):815-824.
[13]J.An,M.Cha,P.K.Gummadi,J.Crowcroft.Media Landscape in Twitter:A World of New Conventions and Political Diversity.In:ICWSM,2011.
[14]A.Smith,L.Rainie.8% of Online Americans Use Twitter. http://www.pewinternet.org/2010/12/09/8-of-online-americans-use-twitter/accessed March 30,2014.
[15]http://www.weibo.com/tmagazinecn,[2013-11-11].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研究生)
編校:董方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