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母語環(huán)境下的外語學習不僅外語語境缺失,而且母語認知結構會對外語學習產(chǎn)生負面影響,勢必造成外語和母語兩個認知系統(tǒng)互不兼容的障礙。本文通過對語境認知理論加以概述和分析,探討如何運用語境認知理論指導實踐,通過語境化教學方法實施外語教學。
關鍵詞: 語碼 語境認知 語境化教學
1.引言
母語環(huán)境下的外語學習的困難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母語認知結構會對外語學習產(chǎn)生負面影響;二是外語語境缺失的影響。在學生外語語言認知模式?jīng)]有形成的情況下,學生被迫用母語的認知模式代償外語的認知模式。在母語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意味著在漢語的認知模式中處理英語文件,勢必造成兩個認知系統(tǒng)互不兼容的障礙。由此可見,依照語言認知的科學原理來克服外語學習中出現(xiàn)的心理障礙,構建目的語語言認知模塊,運用語境認知理論指導實踐,通過語境化的教學氛圍實施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更好地感知語言、學習語言和應用語言,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語境認知理論概述
“語境”的英語對應詞是context。它的含義被擴展為語言使用的環(huán)境。Malinowski提出的語境思想,對語言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隨后的許多語言學家,如J.R.Firth,M.A.K.Halliday,M.Gregory,R.Jakobson,D.Hymes,J.Lyons和van Dijk等,從語言學的不同的角度對語境研究給予了高度關注。在過去的一百年中,國內不少學者對語境研究給予了不同程度的關注,取得了可觀的成果。如胡文仲主編的《跨文化交際與英語學習》(1988)和《文化與交際》(1994),鄧炎昌和劉潤清的《語言——英漢語言文化對比》(1989),西稹光正主編的《語境研究論文集》,張維鼎的《語言文化縱論》(2002)和《意義與認知范疇化》(2007),以及朱永生的《語境動態(tài)研究》(2005),等等,但國內語言學界對語境的研究偏向于分散的討論,還缺乏系統(tǒng)性。
認知和語言的問題是哲學家、心理學家、語言學家、人類學家歷來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認知(cognition)一詞源于拉丁語cognitio(the action or faculty of knowledge or learning),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指人獲得知識或學習的過程。發(fā)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認知具有前語言階段,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感知與表象階段的思維是可以脫離語言的。(2)語言能力的發(fā)展不能先于認知能力的發(fā)展。[1]“語碼的本質是合作的內化[2]”。嬰兒語言能力的獲得來自于嬰兒與成人環(huán)境之間的合作。自嬰兒的自我意識能力產(chǎn)生以后,嬰兒與成人之間的心理溝通就建立了起來,這種溝通是合作的內化,由于合作的內化才有了語碼的習得。合作的內化會轉變成為一種特殊的認知能力。在語碼習得之前的心靈溝通,是通過合作內化為合作意向的認知而實現(xiàn)的,是在語碼還不能起作用之前就有的。這種認知活動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就是喬姆斯基的普遍語言[3][4]。在聽話者不共享說話者在場條件的情況下,只能按推測來假定,這種推測就是認知語境理論中的關聯(lián)假設[5]。關聯(lián)理論認為,理解話語所使用的一系列前提(premises)構成了語境。語境是一個心理結構體(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一系列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假設(Sperber & Wilson 2001),但這種假設只在特定的理解中實現(xiàn)整合才被確認。認知語境不僅相互依存于直接語境(如語言語境),而且與各種言語外語境(如文化語境)相通構成系統(tǒng)?!敖浑H過程也是語境的構造過程”[6]。說寫者有意識地操縱“共有知識”,用語言符號構造出有利于實現(xiàn)自己交際目的的語境統(tǒng)一體,聽讀者能夠從“共有知識”中激活相關的要素,并且加入交際過程中隨時出現(xiàn)的信息,構造能夠有效理解話語的語境統(tǒng)一體。
語言是由語碼(Linguistic sign)構成的編碼系統(tǒng)。語碼的意義因文化聯(lián)想而生成,受文化習俗的觀念、文化情感和文化隱喻的制約[7]。國際英語教學界對英語的掌握有三方面的標準:語言能力(語言形式的掌握)、社交能力(語言運用的適當性)及交際策略(語言運用的技巧性)。語言交際中存在著語言和超語言的差異,語言差異是顯性的,超語言差異(與語言相關聯(lián)的文化差異)則是隱性的[8]。語言的編碼(從真實世界到語言符號的表達過程)和解碼(從語言符號又回到真實世界的理解過程)是語言交際中同一條路線上的相反過程,它們都要以語境為基礎、為依據(jù),缺少了語境因素的烘托和制約,很難求得語義真值[9]。傳統(tǒng)的外語學習大多偏向于在語碼的表層意義上下工夫,其語義真值本身對外語學習的作用通常被忽略了。這種缺失了語言隱結構的語言學習,相當于把人變成一臺機器,執(zhí)著于輸入與輸出中可把握和可感的顯結構部分,把立足于社會生活層面的語言交際割裂為一種機器化的數(shù)學函數(shù),這種等價于函數(shù)映射的語言認知與理解同翻譯機器完全類似。
21世紀,外語教學法理論的系統(tǒng)走向綜合,已經(jīng)日趨明顯,重視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社會性相互作用,關注并重視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區(qū)分與關聯(lián),也就是說,將語言認知和語境分析的思路引入外語教學已經(jīng)成為潮流(李俏,2005.11)。如2003年夏紀梅的《現(xiàn)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2004年魏永紅的《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視角》、2005年張安律的《外語教學心理學》等著作的出版,都體現(xiàn)了這種綜合的、系統(tǒng)的語境認知教學法的轉向。吸取國內外認知語言學和語言語境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外語語言教學中,將教學的根基植于語境認知的基礎之上,積極利用語言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因素,建立以突出語境分析、以明晰語料與語境關聯(lián)、以認知結構為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體系,以解決母語環(huán)境中的外語教學難題,這種研究值得探索。
3.語境認知理論在外語教學實踐中的運用——語境化教學
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和教學工作者認識到語境的重要性,尤其是語境對語言教學的指導意義和重要作用。脫離語境或社會文化背景而孤立地理解語言,往往會笑話百出,甚至不知所云。20世紀60至70年代,社會語言學作為糾正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言學對語言的“真空式”進行研究,開始關注語言使用中所涉及的各種社會背景因素。社會語言學奠基人甘柏茲(Gumperz)把社會學中的概念“互動”引入社會語言學,強調互動在語言交際過程中的重要性,構建出“互動社會語言學”。甘柏茲的社會語言學理論精華體現(xiàn)在他的經(jīng)典之作《會話策略》(1982)一書中,在此書中,他提出了“語境化”理論和最具有建設性的概念——“語境提示”。甘柏茲的語境化理論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他對語言的研究既著眼于宏觀(整個社會背景),又把它放在微觀(人際交流)活動中實現(xiàn)它的交際功能,二者不可分割,共同構成“語境提示”。
語境化教學是由于近年來有關語言的認知心理學、發(fā)生學和語言的社會性等方面的深層機制的研究取得重大的進展,并逐步走向應用技術化發(fā)展的一種新動向[10][11]。語境化教學強調語言運用突出語境化;語境推理在語言理解中的作用,語境化思雛模式的培養(yǎng);語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應用現(xiàn)代化技術創(chuàng)設外語教學語境等。
4.語境化教學的關鍵
(1)教與學的理念問題。如何提高教師和學生對語境化教學觀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與補充材料,講解語境的含義、作用、分類及其特征,舉例說明各分層語境在具體情景下對話語產(chǎn)生影響的實際意義,逐漸加深學生對語境含義的感性認識,以課外專題和選修課的形式,詳細講解語境化模式的概念與基本內容,把語境化思維模式作為一種理解話語的方法進行學習,建立起聯(lián)系的、動態(tài)的語境化三元思維框架。只有認識到它對外語教學的重要性,才能在外語教學中有意識地自覺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語境化能力。
(2)語境化教學模式的實施問題。語境化教學貫穿于綜合課程和視聽說課程的教學。綜合課程教學包括詞匯和語篇教學,在詞匯教學中,不能只是羅列詞的意義和舉例說明,而應當針對詞的不同意義和用法分別創(chuàng)設語境,讓學生在語境中使用這些語言形式。在綜合課程教學中,由于學生閱讀困難的根源在于他們不理解語篇片段的語境,即缺乏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因此解決困難的策略是語境化,注意讓學生通過語篇的學習學會語言的運用。對語篇意義的理解,除了離不開情景語境外,還離不開文化語境。根據(jù)聽力教學課程的特點,歸納分析得出影響學生聽力理解的因素有以下兩方面:一是知識性障礙,包括學生掌握的詞匯量的大小、連貫記憶力的強弱、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等;二是非知識性障礙:包括設備因素、課堂氣氛、理解技能、心理情感因素等。針對上述因素,在貫徹實施語境化教學模式之前,要處理好教材內容與課堂材料之間的關系、語感培養(yǎng)與語境理解的關系,選擇應用性強的有代表性的相關聽音材料銜接。在教學中,采取課堂語境導入、課外專題輔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等方式,加深學生對語境模式的理解,學會應用語境化思維模式的推理方法和操作技巧。語境化的教學模式的特點是注重語言在使用中的意義、注重語言的真實交際情景、交互式的教學活動及通過語言學習吸收其他學科的新知識。
(3)課外語境延伸問題。課堂語境創(chuàng)設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語境化能力的有利保證,課外的語境創(chuàng)設是必要的補充,起著催化劑作用。鼓勵學生參加課外英語活動,實施擴展性教學。如參加英語聯(lián)歡晚會、英語角活動、英語演講比賽、英語朗讀比賽或英語知識競賽;多聽空中英語廣播電臺;多訪問大學英語教學網(wǎng)站。運用新的教學輔導模式,英語學習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學習、主動式學習的方向發(fā)展,更多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英語、體驗英語、實踐英語,強化了英語語言語境化能力。
參考文獻:
[1]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劉巧燕.合作的內化與語言的社會發(fā)生[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
[3]李芝,戴曼純.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對二語習得研究的影響[J].山東外語教學,2009(05).
[4]2001.3戴曼純,二語習得研究的生成語法新范式——中介語特征理論評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11,VOL39(6):444-450.
[5]何自然,冉永平,莫愛屏,王寅.認知語用學——語言交際的認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6.
[6]何兆熊,蔣艷梅.語境的動態(tài)研究[J].外國語1997(6):16-21.
[7]張維鼎.意義與認知范疇化[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7:227-229.
[8]夏紀梅.現(xiàn)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4:536.
[9]何英玉.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6:230.
[10]丁信善.“語境化”理論與方法述略[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
[11]姚武.關于文化批評的中國語境化問題思考[J].河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01).
[12]朱放成.語境化思維框架的建立與課堂聽力教學[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04).
本文為作者主持的2010年湖南省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語境化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序號:36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