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伯濤
長期以來,學生都在被動地接受知識。當計算機與網絡應用于教學之后,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被徹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加自主、更加輕松。計算機與網絡為課堂教學開闊了新視野,它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單一模式,實現(xiàn)了教育資源的共享,促進學習的個性化,增加了個人受教育的機會。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解放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主動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計算機網絡教學無疑是給學校教育插上了一雙強有力的翅膀,為學生提供了開放性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和資源,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態(tài)度和能力,成為教師變革教學模式的手段,使學校變成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意的學習場所。計算機網絡教學也提高了教師的業(yè)務水平,構建了新型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設了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為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合作精神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最終為實施素質教育服務。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教育事業(yè)必須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因此計算機網絡教學勢在必行。
由于我國的計算機網絡教學起步較晚,加上我國在教育方面的經費投入不足,網絡教學曾經在困境中徘徊。特別是在相對落后的農村中小學校,要開展計算機網絡教學非常困難。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三年前我市開始實施“校校通”工程和農村遠程教育工程,部分農村中小學都能進行網絡教學。這就要求教師成為操作電腦的能手或高手,以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
如今,在備課、上課和教學研究中,教師們應用計算機網絡輔助教學的意識不斷提高,逐步建立了新的教學理念。即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的探索者;教學的內容不僅有知識,還有方法、能力、品格;教學媒體是學生的認知工具,它既作為感知的對象,又作為認知的途徑;教學方法應為“情境創(chuàng)設”、“主動探索”、“協(xié)作學習”、“商討會話”和“意義建構”等的綜合運用;教學的進程必須是“問題─發(fā)現(xiàn)─探索─創(chuàng)造”。新課程理念的建立使教師們不斷地追求高效能的課堂教學模式,那就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的新型教學模式。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學校設計了各年段“語文三維教學模式”的課例,并開設了相關的研究課,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主動發(fā)現(xiàn)、自主探究、積極意義構建的愉悅作文環(huán)境,使課堂教學質量有了新的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也顯著提高。
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也應隨之提高,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如,我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時經常會遇到以下情形:有時學生機操作系統(tǒng)出故障,需要重新安裝操作系統(tǒng);有時學生無意中刪除了重要的應用軟件,導致計算機無法啟動;有時學生機無法開機……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只掌握電腦的一般操作是不夠的,還得學會軟硬件的維護和維修的技巧,從而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室的作用。我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按照教材內容簡明扼要地說明主要內容后,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多操作、多練習,讓他們動手動腦相結合,在操作中掌握要領,在操作中掌握技能技巧,在網絡知識的海洋中自由地游弋。
我縣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對中青年教師進行計算機專門培訓。通過培訓以及不斷的教學實踐,計算機已成為教師們備課、上課和教研的工具,編制輔助教學軟件已成為教師們的自覺行為。我校的其他教師都能利用計算機建立優(yōu)質教案庫和計算機小模塊教學軟件庫,自覺地應用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顯著提高課堂實效
計算機把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集成處理,使信息更生動、更豐富多彩。計算機網絡應用在學科教學中,創(chuàng)設了理想的教學環(huán)境,能取得更高的教學效率與教學效益。首先,網絡化的教學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高度的資源共享。如,在備課時,我們有針對性地指導教師充分利用已有的優(yōu)質教案庫和計算機教學軟件庫中的資源設計教案,以提高備課質量。教師通過瀏覽、選擇、組編,很快就能設計出一個個符合本班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案,既快捷又高效。課堂上應用這些教學方案進行教學,深受學生歡迎。學校教師還常常瀏覽“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站中的相關欄目,下載“小學教學藝術”、“教學論文”、“名家點評”等資源供學習參考。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藝術給教師們很多啟示。教學資源庫為教師們備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使教學設計更科學、更有新意。
網絡化教學系統(tǒng)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不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還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點燃了學生的智慧火花,使學生各自的聰明才智和潛在能量得到了展現(xiàn),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體會到了探究的樂趣、認知的樂趣、審美的樂趣和創(chuàng)新的樂趣。如在教學《看月食》一課時,教師集“鵬博士”與VCD的優(yōu)點合成了一個供學生觀察分析、操作研究的教學軟件,讓學生通過觀察太陽、地球、月亮的位置關系,深入地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接著,又通過演示,學生觀察并理解月食形成的過程。最后,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單機操作,體驗月食的整個過程,從而解決了教學的難點與重點,學生學得愉快,教師教得輕松。事實證明,學生就喜歡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習,教師更樂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上課。
助力學生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我們當今的教育更加注重學生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我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在課程中專門設置了計算機實踐課。網絡化的教學環(huán)境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也有利于學生通過網絡接觸廣闊的世界,擁有廣闊的知識基礎。
網絡環(huán)境下的教學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目前,學校在課堂教學中,一般采取集中演示和學生自主(協(xié)作)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集中演示時,教師向全體學生播放多媒體教學課件的片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小組討論或欣賞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網絡教室里,學生還可以利用網絡的通訊功能進行協(xié)作學習。在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或協(xié)作學習時,我們看到學生已有了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探究知識的能力,并且能與同學合作學習。這些能力正是信息時代學生所應具備的能力。
現(xiàn)在,計算機與網絡已成為學校各學科開展教研活動、設計制作所需教學軟件的有力工具,成為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學習的有力工具。學校今后將更努力普及網絡化教育,讓所有的教師和學生都能用計算機與網絡為教學服務,為終身學習服務,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服務,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的新型人才服務。
(作者單位:遼寧岫巖滿族自治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