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仰全
【關鍵詞】閱讀教學 表達方法 仿寫 遷移 補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7A-
0043-01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教什么”與“怎樣教”這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為促進的關系。一方面,教師應注重讓學生實現(xiàn)對字詞句段的大量閱讀,為語言表達積累素材;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如何讓學生將這些素材運用到語言表達中,形成自己獨特的言語表達系統(tǒng)。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習得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自出名家名篇,其中的體栽、內容和創(chuàng)作手法各具特色。教師在教學中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悉心揣摩作家的謀篇構段方式,感受作家語言的魅力。
一、關注個性語言,嘗試仿寫
名家作品通常展現(xiàn)出名家們個性化特點的語言表達技巧,比如《月光啟蒙》的作者陳忠實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夾竹桃》的作者季羨林筆觸細膩,見微知著;《我和祖父的菜園子》的作者蕭紅文筆純真,引人遐思……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發(fā)掘名家作品的表達技巧,帶領學生潛入名家作品中,品味其個性化的語言,涵泳其獨特的表達韻味。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一文時,文中多處細節(jié)描寫生動、細膩且富有畫面感。例如對“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他們。一切都是那么靜謐美好,一切都浸潤在生命的芬芳與光澤里”這句話的解讀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連陽光都不忍心吵醒他們,充分理解了“愛如茉莉”的內涵,察覺到父母間平淡卻雋永的愛。通常,教師在教學中的點撥止步于對“愛如茉莉”的意義理解,但實際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再次審視文本的語言,讓學生關注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與父母相處的細節(jié),并仿照文本的表達方式,寫出他們所熟知的父母之間的故事。在這一仿寫的過程中,學生以形帶情,以熟悉的生活事件表達詩意的生活場面,使所寫的文章真正做到了言意兼得。
二、關注獨到方法,適當遷移
進入中高年級之后,教師要把“如何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篇章的謀篇方式,引導學生內化方法”作為教學的重點之一。教師只有以高于文本的視角開展文本教學,才能幫助學生構建整體性的表達觀,讓他們有意識地培養(yǎng)整體性表達能力,激發(fā)其閱讀興趣與形成表達能力的遷移。
以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黃鶴樓送別》為例,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詩課例。作者先通過情境化的故事再現(xiàn)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多次公開教學中,筆者觀察到許多教師都重視將詩與文進行對應,引導學生到文中尋找能夠解釋詩句意思的句子,解讀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但在寫作技巧上較少有進一步的點撥。其實,教師可以承接“尋找詩句含義的句子”這一步驟,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每一首詩都再現(xiàn)了詩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故事,《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巧妙地將故事與古詩連接起來,使我們對詩的感悟更加深刻,那么作者是如何謀篇布局的呢?請大家思考,談一談你的發(fā)現(xiàn)?!边@個問題將學生的視角從文本內容轉至對文本形式的探索,學生通過交流討論明白了文包詩的構篇方式,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相似的文章:“是呀,文包詩的形式恰當?shù)貙⒃姼韫适屡c詩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下面就請同學們也試著使用這種構篇方式寫一篇作文?!庇辛藢ξ谋緝热莸钠饰龊蛯懽鞣椒ǖ奶釤挘瑢W生寫起作文時便駕輕就熟了。
三、關注關鍵留白,形象補白
許多經(jīng)典的文章常有“無聲勝有聲”的精彩之處,給讀者以無限的遐想空間。通過對留白的深度挖掘,變無聲為有聲,化無形為有形,還原作者的真意,對補白用心揣摩,通過形象、情感、意境等幾個方面加深學生對文本深意的感悟,學生自然會對這種表達方法了然于胸。
例如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望月》一文時,文中主人公小外甥和作者在甲板上對月賽詩。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留白內容進行拓展,讓學生挖掘出更多的月夜詩句來。教師提問:“同學們,比賽還在繼續(xù),趙麗宏和小外甥的競賽為這寧靜的月夜增添了一抹溫情,你猜,他們還會對出哪些詩句呢?”學生的詩情順著文本自然地流露。這樣的補白解讀既幫助學生理解了文本留白的內涵,也讓學生明白了“無聲”源于“有聲”,“有聲”因“無聲”而回味悠長,在對補白的解讀中領悟該表達方法的妙處。對留白的解讀不僅包括內容,更有意境、情感、話語等,教師在關注其意蘊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領略“留白”這種表達方式給人帶來的無限遐想空間,讓學生內化方法,運用于自己的習作之中。
對表達方法的關注,是對“運用”的體現(xiàn),教師通過帶領學生涵泳文本,內化文章的表達方法,能夠實現(xiàn)學生對習作方法與實踐探索的靈活運用。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