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家鑫
摘 要:隨著課改的深入進行,各種課改模式可謂異彩紛呈,怎樣做,既提高了語文課堂效率,又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這需要每位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與總結。關鍵詞:語文教學改革;學會審美;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378-01
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各地出現不少新的教學模式,也出現了好多高效的課堂,變化讓人欣喜,但新的問題也讓人擔憂。這不能不令我們反思,我們的語文課應該怎樣教,改革將向何處發(fā)展?
時下,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語文老師都認識到語文課堂改革的必要性,但怎樣改?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所以常見的做法是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亂紛紛的交流,討論,或者上講臺板書,演講等等,或者用學案預設問題進行教學,總之,讓學生動,而老師不再多講,好像這就是改革。而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更是藝術中的藝術,這種藝術是異彩紛呈的,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課而異。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說:“真正具有深度和創(chuàng)意的課程變革,實質上就是新舊課程范式之間的革命性轉換,而并非技術主義的形式化演繹?!币虼苏Z文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和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
我認為:1、不能完全用學生的討論來代替老師的講解。老師在該講授教學時還是應該講授。評價一堂語文課是否合格,是否優(yōu)秀,不是以課堂氣氛為準繩。而是要看學生在課堂上明白了什么,學到了什么,鍛煉了什么,學會了什么。雜亂無章爭先恐后的學生討論發(fā)言,確實活躍了課堂氣氛,很具有觀賞性。然而語文課不是上給誰看的,而是通過語文學習和老師的引導讓學生們提高自己的語言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駕馭能力,在學習中感受到人文關懷和陶冶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作為語文老師,課堂必須引導學生進入審美的境界,而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如果老師不做引導賞析,不指導學生欣賞,學生怎能學會。比如,詩歌教學,學生受其知識和閱歷的限制,有些詩歌理解就很有難度,很難想象學生在不理解的情況下能通過討論碰撞出火花。再說語文學科有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有的課文,學生只有反復品讀,才能讀出情感,獲得藝術享受。用討論代替品讀,語文課堂上沒有了朗朗地讀書聲,還像語文課嗎?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語文課堂只能是華而不實的泡沫語文課,學生進入不了審美的藝術境界。
2、語文課要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新的內容生成?,F如今一些學校采用一種導學案的課堂教學模式,導學案由老師以問題的形式編訂,課堂上,老師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制定答案,回答老師的問題。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回答問題非常積極。看上去課堂教學效果很好,不過這種提前預設的問題,雖然能引導學生有步驟學習,但框定了學生的思維,不利于課堂上新內容的生成,語文作為一門具有審美價值的學科,課堂應該是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而不是僵化的模式?!皹嫿ㄓ猩恼n堂”是現代教育所倡導的新型教育理念。 葉瀾教授說過:學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yè)。教育生命化應該是我們的追求和期待,而課堂作為學生成長的最重要的平臺,應該有蓬勃的生命力!它應該不斷碰撞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在動態(tài)的課堂學習中激發(fā)學生潛能,產生新的知識、新的思想,從而帶來收獲和快樂?;诖耍艺J為不管哪種形式的教學,老師都應當引領學生從一種境界進入另一種境界,讓語文課在動態(tài)的教學中讓學生學到新知。
3、語文課改要重視對學生基本語文素養(yǎng)的教育。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一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既要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又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把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有不少老師在語文教改中重視了能力,思想教育,淡化了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了。其實,這些是學生該具有的基本語文素養(yǎng),漢字大賽,有些學生連簡單的字就不會寫,不就暴露了時下教育的問題嗎?作為國語,學生寫文章錯字連篇,語病多多,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這是不是語文教育出現的問題。因此,只有在教學中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把提升人文素養(yǎng)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真正做到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才可能達到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在新課程標準下,深化語文教學改革,革除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探索合理高效的語文教學之路,避免矯枉過正,走向極端,是我們語文老師應該經常反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
[2] 何 偉.《新課程改革的探索》[J];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3] 張 欣.《語文高效課堂談》[J].語文園地 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