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祥 周燚 李俊凱
摘 要: 農業(yè)植物病理學是植物保護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yè)核心課程。作者根據近些年的教學實踐,對該門課程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探索,包括精彩的課前導入、多媒體的充分利用、案例分析的穿插及內在邏輯的嚴密性幾個方面,以期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 農業(yè)植物病理學 課堂教學 教學設計
農業(yè)植物病理學是高等農業(yè)院校植物保護專業(yè)的一門主干課程,主要研究農作物病害的病因、發(fā)生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學好該門課程對今后求職及創(chuàng)業(y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筆者為長江大學農學院農業(yè)植物病理學課程的主講教師之一,承擔該門課程的建設與改革,現就近些年的教學心得與體會進行總結,以期在今后教學過程中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一、精彩的課前導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前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開場白,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時間,但對教師要求很高,需要做到自然得體,富有吸引力,能激發(fā)學生興趣。例如,在講授瓜類枯萎病這一節(jié)內容時,首先,介紹瓜類作物品種繁多,因美味和豐富的營養(yǎng)深受人們喜愛,列舉唐朝詩人孟浩然的詩句“不種千株橘,惟資五色瓜”,表達一種淡泊名利、怡然自得的隱居生活心態(tài)。宋朝詩人范成大用詩句“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描述一幅男耕女織、晝出晚歸、小孩桑樹底下種瓜的生活畫面。然后,向學生提出簡單的問題:“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哪些瓜類呢?”學生能回答出“黃瓜、西瓜、甜瓜、南瓜、冬瓜”等。接著提問:“你們有沒有注意到它們也會像人類一樣生病呢?”已經把學生引到課堂教學內容的邊緣,這時展示一組瓜類枯萎病的圖片,繼續(xù)提問:“這些瓜類正值開花和結果的時候卻出現萎蔫、枯死的癥狀,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它們被一種真菌感染了,得了枯萎病,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當一回綠色醫(yī)生,系統(tǒng)學習瓜類枯萎病”,這樣很自然引入課堂內容,又很富有新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在講授香蕉鐮刀菌枯萎病時,可以先從宋代詩人蔣捷的詩詞“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入手,然后介紹香蕉是世界第二大水果作物,產量僅次于柑橘,與菠蘿、龍眼、荔枝并稱為“南國四大果品”,僅在亞洲和非洲,就有大約5億人靠香蕉為生。接著向學生提問:“現在香蕉的市場價格貴不貴?你們知不知道,就在幾年前香蕉的價格只有幾毛錢一斤,這是為什么呢?”2007年,一些不負責任的網絡將香蕉枯萎病誤傳為香蕉癌癥、香蕉SRAS,市場需求量急劇下降,價格暴跌,這些子虛烏有的網絡傳言讓一些蕉農幾乎傾家蕩產,種植面積大幅度縮減,現在市場上的香蕉80%以上來自菲律賓及其他東南亞國家。最近,網絡又在傳言香蕉艾滋病,于是,很多網友表示擔憂:“香蕉真的會滅跡,消失在人類的餐桌和果盤中嗎?”“人類食用了發(fā)病的香蕉,會不會染病,影響健康?”今天這次課,我們將揭曉答案,認識和了解香蕉枯萎病。先揚后抑,從網絡傳言開始,很自然切入主題,同時提高學生的興趣。
二、多媒體的充分利用
植物病害的癥狀是學生學習植物病害的重點內容之一,將指導學生識別與診斷植物病害。室外的植物病害標本一般難以保存,較難呈現在教室里,尤其是病害發(fā)生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在課堂上可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播放,讓學生在教室里清楚觀察到病害的典型癥狀,從視覺和聽覺上直觀認識到室外病害的發(fā)生過程。例如,在講解黃瓜枯萎病時,通過視頻播放,可讓學生了解生育期黃瓜發(fā)病過程,苗期引起猝倒、倒伏,成株期受害時,葉片由下向上萎蔫,維管束褐變。
侵染循環(huán)是植物病害學習的重點與難點,理論性強,較難理解與掌握。教師可借助PPT動畫或Flash等技術生動地模擬侵染過程。例如,在講解番茄青枯病時,可采用動畫模擬土壤中的病原菌如何向根部靠近,從自然孔口或傷口侵入,由表皮層向內皮層擴展蔓延的過程,以及在細胞間隙、細胞間增殖的過程,最終分泌降解酶、胞外多糖堵塞與破壞導管細胞組織。這樣,不僅讓學生形象生動地掌握了病害發(fā)生的過程,而且理解了發(fā)病植株維管束褐變、葉片萎蔫的原因。
三、案例分析的穿插
農業(yè)植物病理學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好的理論知識只有積極應用到實踐中才能變成有用的知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清楚準確地講解理論知識外,還應與生產實踐密切結合,適當穿插一些案例分析會使教學效果大大強化。例如,在講解瓜類枯萎病萎蔫癥狀時,可讓學生聯想課程前面講解的植物生理性萎蔫及青枯病。設計案例分析:同學們在校外基地實習,發(fā)現黃瓜植株呈現萎蔫癥狀,有的同學認為是生理性萎蔫,有的認為是枯萎病,還有的認為是青枯病,運用所學知識正確診斷。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舉手回答問題。最后,老師做出解釋,三種植物病害的共同點是出現失水萎蔫的癥狀,但是植物生理性萎蔫是由于根系缺水、地上溫度過高造成的,屬于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侵染引起的,不具有傳染性,維管束不褐變,及時補充水分可自行恢復??菸『颓嗫莶《际怯刹≡秩疽鸬?,屬于侵染性病害,具有傳染性,維管束褐變,即使補充水分也不能恢復。再進一步指出,枯萎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在濕度較大時可觀察到霉層,青枯病是由細菌侵染引起的,濕度較大時可觀察到污白色菌膿。這樣,通過案例分析,生動有趣地將三種病害癥狀的共同點及差異性呈現在學生的腦海里,并留下深刻印象。
在介紹完瓜類枯萎病的所有防治方法后,為了讓學生及時掌握這部分內容,可設計案例分析:太湖某瓜地多年種植黃瓜,今年該瓜地遭遇高溫多雨天氣,枯萎病嚴重流行,瓜農發(fā)現病害大發(fā)生后多次噴施藥劑,仍不見明顯防效,請根據所學知識,分析該病害之所以流行和防治失敗的原因,并提出合理治理方法。學生回想剛剛學到的內容,較易分析出案例中的“多年種植”與連作障礙有關,“高溫多雨”與高溫高濕的外界環(huán)境有利于發(fā)病有關,“瓜農發(fā)現病害大發(fā)生后才采取措施防治”,表明防治的關鍵時期把握不準,“噴霧防治”表明藥劑防治方法不對,最終提出綜合防治策略是“注意清除菌源,合理利用抗病品種,輔以藥劑等綜合防治”。這樣,不僅讓學生感覺到學到的知識能解決生產實踐中的一些難題,具有較大應用價值,而且讓學生輕松掌握病害的發(fā)生特點和綜合防治要點。
四、內在邏輯的嚴密性
農業(yè)植物病害需要向學生講授的內容一般包括發(fā)病概況、典型癥狀、病原、發(fā)病規(guī)律及綜合防治幾個部分。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個部分的內容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承接的,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邏輯性非常嚴密。例如,在講解瓜類枯萎病時,教師在介紹完病害的發(fā)病概況后,可提出問題,“由此可看出瓜類枯萎病的發(fā)生如此廣泛,危害如此嚴重,我們如何識別它,它有哪些典型癥狀呢?”這樣承上啟下,自然過渡到癥狀部分,介紹完癥狀部分后,可用問題“發(fā)病的植株為什么會葉片萎蔫、維管束褐變呢?僅從癥狀上是否能保證準確診斷病害呢?”對病原進行分析,自然過渡到病原部分。介紹完病原后,又可提出問題:“通過剛才的講解,我們已經清楚地認識了在一個生長季節(jié)里寄主植物發(fā)病過程,那么寄主從上一生長季節(jié)又是怎樣到下一生長季節(jié)再度發(fā)病呢?”過渡到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環(huán)部分。介紹完病害循環(huán)后,可讓學生歸納病害的發(fā)生特點,“由此可看出,該病害是一種土傳積年流行病害,土壤中的菌量是病害發(fā)生的初侵染源,也是病害流行的主導因素”。接下來,提問:“從病害的發(fā)生特點來看,哪些因素可能會導致病害大發(fā)生流行呢?”學生會歸納出“連作、土壤酸堿度與溫濕度、根部傷口、品種等因素”,這時,接著發(fā)問“我們已經找到了病害的發(fā)生因素,那么有哪些措施可以有的放矢,有效防止該病害呢?”學生會回答:“輪作、改善土壤酸堿性、控制底下害蟲、抗病品種、化學藥劑防治?!边@時,教師再進行補充,介紹嫁接技術及生防菌在瓜類枯萎病上的應用,并分析每種防治方法的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最后做出總結:“由此可看出,瓜類病害的防治方法很多,有農業(yè)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生物防治等,但每種方法都有優(yōu)缺點,因此在防治的時候,需要采取綜合防治?!?/p>
實踐證明,這種講課方式的課堂氣氛活躍,避免照本宣科,注重分析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邏輯性,環(huán)環(huán)相扣,尤其是病害的發(fā)生因素與綜合防治方法之間的因果關系。不僅讓學生掌握瓜類枯萎病的防治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掌握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結語
農業(yè)植物病理學是植物病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性非常強,在現代農業(yè)新形勢下如何提高該門課程的課堂教學質量具有較大的挑戰(zhàn)性與探索性,任重而道遠。今后,教師應不斷更新和完善課堂內容,借鑒國內外先進成熟的教學理念,探索與實踐新的教學模式,承擔起農科專業(yè)的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重任。
參考文獻
[1]高學文,王源超,邵敏,等.農業(yè)植物病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7,5:68-69.
[2]鄢洪海,李寶篤.《農業(yè)植物病理學》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成效[J].農業(yè)教育研究,2009,2:18-20.
[3]劉曉妹,鄭服叢,張榮意,等.研究型教學模式在農業(yè)植物病理學課程教學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農業(yè)教育,2008,3:42-43.
[4]袁軍海,張紅杰,張愛香,等.農業(yè)植物病理學理論教學內容的改革[J].農業(yè)與技術,2011,31(2):109-111.
[5]李永麗,周洲.農業(yè)植物病理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0,6:185.
資助項目:2013年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01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