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蘭
摘 要: 幼兒園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里受到多人的關注和照顧,只會接受別人的東西,不愿意與別人分享。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學會分享、體驗快樂,教師要利用語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對幼兒進行分享認知的培養(yǎng);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對幼兒進行分享體驗的培養(yǎng);利用同伴間的相互交往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通過激勵強化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
關鍵詞: 幼兒教育 分享 培養(yǎng)策略
幼兒園里經(jīng)常能看見這樣的情景:幾個孩子為了同一件好玩的玩具發(fā)生爭搶;或者個別孩子情愿自己拿著玩具不玩,也不愿意把它讓給別人玩。這是孩子自我中心的表現(xiàn)。目前,幼兒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庭里受到多人的關注和照顧,只會接受別人的東西,不愿意將自己的東西與別人分享。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學會分享、體驗快樂,教師運用多種方法對幼兒進行培養(yǎng),幫助他們學會“與人分享”,消除自我中心心態(tài),促進孩子社會性發(fā)展。
一、利用語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對幼兒進行分享認知的培養(yǎng)
幼兒的模仿力強,平時都是通過觀察和模仿學習的。故事中的一些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兒分享認知的培養(yǎng)。例如:一個很經(jīng)典的故事“孔融讓梨”,故事里的孔融不僅和兄弟姐妹一起分享梨,而且懂得謙讓,把最大的梨讓給別人。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我問:“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通過換位思考,孩子進一步理解故事內(nèi)容,真正學會分享和謙讓,感受到分享和謙讓的快樂。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對幼兒進行分享體驗的培養(yǎng)
日常生活中,老師對待生活、周圍人的態(tài)度會影響幼兒。在平時各類活動中,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做有心人,有意識地把自己聽到的或看到的一些有意義的事情講給孩子們聽,讓他們懂得一起承擔憂傷、一起分享快樂,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兒會把家里發(fā)生的一些高興快樂的事情、傷心難過的事情講給大家聽,和他一起感受各種情緒。
此外,我們還要讓幼兒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從而逐步形成積極的、正確的內(nèi)心體驗。記得有一次,林銳毅小朋友帶來了一輛小汽車,孩子們看見了都十分羨慕,很想玩玩,而林銳毅卻害怕被別的小朋友弄壞,不愿給他們玩,孩子們都用失望的眼神看著他,其中曹蘭松小朋友還特意跑到我面前說:“陸老師,林銳毅不給我們玩小汽車?!蔽颐ε苓^去,聽了聽小朋友的意見,發(fā)現(xiàn)這正是對孩子們進行分享教育的好時機。我當著孩子們的面拿過小汽車,對林銳毅說:“這個小汽車現(xiàn)在是我的了,如果你想玩,該怎么辦?”“問老師借呀!”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可是,我不想借你玩,你現(xiàn)在心里會怎么想???”我擺出一副不借他玩的樣子,林銳毅想了想說:“我心里好像有點不高興?!薄澳悄銈兇蠹夷兀俊薄拔乙灿悬c不高興。”“老師,我的心里也有點難受?!焙⒆觽兡阋痪?,我一句。“林銳毅,你看,小朋友和你一樣不高興,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林銳毅低著頭不說話了,他想了想后,忙拿過小汽車塞到小朋友的手中,小朋友高興地和他一起玩了起來,孩子們在這個事件中接觸到了兩種角色的心理,體驗到了羨慕時的期待、被人拒絕時的失望、與人分享時的快樂滿足感等多種內(nèi)在的情感,從而擺脫了以自我為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識水平。因此,老師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以此培養(yǎng)幼兒分享、謙讓、合作等一系列社會性行為。
三、利用同伴間的相互交往對幼兒進行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
當幼兒獲得了一定的分享認知,感受了分享帶來的快樂情感后,真的就能擺脫自我為中心,有了真正的分享行為呢?其實不然,由于幼兒年齡還小,在感知方面有時還是需要按自己的情感感知事物,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刺激的干擾,往往表現(xiàn)出來的分享行為較不穩(wěn)定;個別孩子會在幼兒園與人一起分享,但是在家里或別的孩子接觸時就不愿意,有家長反映孩子在家喜歡獨占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而在幼兒園當著老師的面是愿意與人分享的。孩子的這種分享是一種假分享行為,他在與同伴交往中仍難克服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皮亞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體的同伴沖突是兒童發(fā)展視角轉(zhuǎn)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老師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更多自由交往的機會,積極鼓勵幼兒參加到各種集體活動中,引導啟發(fā)孩子們學會互相交流、磋商、協(xié)調(diào),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書和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如在圖書角里,因為幼兒園里沒有大量資金購買圖書,根據(jù)主題的開展,老師請小朋友帶來一些相應的書籍,讓幼兒既學到了圖書中的知識,又分享了一起看書的快樂。平時在游戲中教師適當培養(yǎng)孩子合作意識,讓幼兒充分體驗到與人交往的樂趣。當孩子之間發(fā)生矛盾時,首先要求他們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們學會考慮別人的需要,培養(yǎng)換位意識,克服以自我為中心,形成與人合作、共享的品質(zhì)。
四、通過老師的激勵強化幼兒分享行為的形成
孩子都喜歡老師的表揚,在幼兒園里當孩子們有分享的行為時,老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以此激勵孩子,如向孩子點頭、微笑、豎起大拇指或用手輕輕撫拍其肩、頭等方式,使幼兒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快樂和滿足,促進孩子的分享行為,讓孩子感到愉快和滿足,從而維持和加強自己的分享行為,逐步把這種行為內(nèi)化為意識,在今后更愿做出類似的行為。這樣不僅能使幼兒得到正確、適當、長效、深刻的行為教育,還有助于幼兒學會注意、體會別人的情緒情感,有助于幼兒社會情感認知的培養(yǎng)。
分享行為是一種社會性行為的體現(xiàn),也是一種綜合性行為。我們可以通過平時日常生活和各類教育活動有目的地培養(yǎng)幼兒自發(fā)的分享行為,讓幼兒充分體驗到給予別人的快樂,以及被別人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真正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相信孩子一定會學會分享、體驗快樂。
參考文獻:
[1]梁興偉.讓孩子學會分享[J].快樂閱讀:上旬刊,2012.
[2]黃誠,黃歡歡.孩子的占有欲較強[J].不會與人分享怎么辦.早期教育:家教版,2010.
[3]張瑩.淺談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J].幼教新視野,2010.
[4]吳金花.讓幼兒學會分享[J].甘肅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