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剖析幼兒自我心理的外在表現,提出了可行的對策和建議,旨在為提升幼教質量而獻計獻策。
關鍵詞:幼兒教育;體育活動;小班;自我心理;幼兒心理學
幼兒園小班體育是幼兒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課程設立的目的旨在增強幼兒體質,培養(yǎng)幼兒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精神,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然而,長期以來,幼兒園小班體育活動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教師也面臨著很大的困難,而其中之一,即是幼兒具有高度的自主行為,自我心理極其強烈。在幼兒園小班體育活動中,采取措施防止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是教育的需要,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需要,同時也是為了滿足有效開展體育活動的需要。對此,本文結合幼兒心理學相關理論,首先探討了幼兒自我心理的外在表現,繼而提出了對策,旨在為提升幼教質量而獻計獻策。
一、幼兒在體育活動中的自我表現
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源于本能驅使,然而,這并不能代表幼兒自我心理的全部。從外在表現來看,幼兒的自我行為是多種多樣的,幼兒心理學將其劃分為四個類型:一是生理性的以自我為中心,如痛了會哭、累了會休息等等;二是思維性的以自我為中心,即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或接受他人的觀點;三是語言性的以自我為中心,具體表現在以自己為主的表達方式,如“我要吃飯”“我的玩具”等等;四是社會性的以自我為中心,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有些叛逆,不聽話。而在小班體育活動中幼兒所表現出來的自我現象是以上述四種類型為內驅的,具體表現為:第一,在體育活動中以自我為中心選擇伙伴,對于不喜歡的伙伴往往不配合;第二,沒有團隊合作的意識,我行我素,表面聽從教師的指揮,但卻有不情愿的直觀表現;第三,情緒變化大,反復無常,易怒、愛哭,經常會因過于自我而擾亂秩序;第四,極易被生理因素所左右,如累了、餓了、困了等等;第五,對活動環(huán)境、活動材料、玩伴行為和活動方式等有著強烈的自我傾向,固執(zhí),或執(zhí)意要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綜合來說,小班幼兒在體育活動中的以自我為中心既是一種陋習,又是影響活動的重要因素,教師必須通過一些措施來防止幼兒的自我行為,消除他們的自我心理,以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并構建高效課堂。
二、小班體育活動中幼兒自我行為的矯正策略
1.培養(yǎng)幼兒正確的是非觀
大部分幼兒之所以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是因為他們對與錯、是與非的概念模糊,難以辨別,不能分清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即便做錯了,也要以自我為中心,堅持自己的見解。許多幼兒在家庭教育中也接觸過一些是非觀念的教育,但受幼兒心智和家庭溺愛等因素影響,這種教育很難發(fā)揮實際作用。在小班體育活動中要消除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心理,幼兒教師就必須配合幼兒家庭,強化培養(yǎng)幼兒的是非觀。
在實踐中,教師可通過兩種途徑實現這一目的。
(1)要讓幼兒看到對與錯的后果。例如,當幼兒主動配合老師的指揮和玩伴來參與體育活動,能夠順利地完成任務,則需明確告知幼兒這是對的,同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而當幼兒堅持以自我為中心,不配合玩伴、不參與活動,或執(zhí)意要求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則教師應給予適當的懲戒,如冷落他十分鐘、將他從集體活動中分離出來,讓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單獨進行活動,等等。
(2)用規(guī)則來約束幼兒的言行和自我心理。小班體育是一項集體活動,幼兒的表現關系著整體活動的開展,而規(guī)則是不能觸摸的底線,其中不僅要幼兒遵守規(guī)則,教師更應以身作則,遵守規(guī)則,給幼兒樹立榜樣。在活動中,大多數幼兒遵守規(guī)則會對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幼兒形成影響,會讓他們感受到規(guī)則的權威,并由此而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最終消除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
2.順應差異,激發(fā)興趣,將幼兒的以自我為中心消于無形
個性差異是導致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重要因素,在小班體育活動中,教師在努力消除幼兒自我心理的基礎上,也需要客觀對待幼兒的自我行為,順應差異,利用興趣激發(fā)將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消于無形。
了解幼兒個性差異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在體育活動開始之前,準備數張形狀、顏色和內容各不相同的小卡片,讓幼兒分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卡片,而選擇了同一種卡片的幼兒即可以組成一組。進而在了解了幼兒個性差異的基礎上,設計不同的體育活動,如有些幼兒喜歡小動物,教師則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幼兒扮演各種小動物來做出體育動作。而對于一些不喜歡體育、個性好靜的幼兒,則需盡量照顧他們的個性,教師可設計一些簡單的體育活動,并根據他們的意愿讓他們自主選擇,但規(guī)則必須整體一致。
此外,在小班體育活動中,興趣激發(fā)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有效的興趣激發(fā)能夠消除幼兒的以自我為中心表現,滿懷興趣地參與活動,對此,教師可深入揣摩幼兒心理,從優(yōu)化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活動方式和豐富活動內容上來激發(fā)幼兒的興趣,提升幼兒的積極性,消除幼兒的自我心理和行為。
“全則必缺,極則必反。”對幼兒以自我為中心行為的控制也是如此。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掌控好對幼兒引導的力度與頻率,否則,過度介入幼兒的成長,矯正幼兒的心理,會造就幼兒叛逆的個性,導致幼兒自負、養(yǎng)成愛鉆牛角尖的壞習慣。此外,如何處理好個性成長與生活養(yǎng)成的同步關系,也是值得教師深思的,而這一問題所涉及的內容也是較為系統(tǒng)和復雜的,如家園合作、是非觀、價值觀的樹立等等,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林菁.皮亞杰的兒童自我中心理論述評[J].學前教育研究,2001(01).
作者簡介:梁玉麗,女,1975年8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金荷花幼兒園,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