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華
[摘 要]“玩中學、學中玩”作為一種注重學生天性和主體作用、堅持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消除科學實驗理論知識的枯燥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顯著提高其科學實驗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實驗思維,同時也能夠保證科學實驗的效果。
[關(guān)鍵詞]科學實驗課 玩中學 學中玩 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3-075
科學實驗課本身是一門嚴謹?shù)?、實踐性強、需要耐心的課程。在教學中,小學生雖然對科學實驗具有極大興趣,但多數(shù)是因為好玩或者有趣,拿到實驗器材以及進行實驗時十分興奮,而到了探討分析實驗結(jié)果,學習理論知識時,就失去了興趣,也沒有足夠耐心進行多次重復實驗,不僅不利于學生科學習慣的養(yǎng)成,同時也使整個科學實驗的效果大打折扣。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也是孩子感知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如何利用孩子的這一天性,寓教于樂,在“玩中學,學中玩”也一直是教師探索的重點。
一、合理設(shè)計游戲,以“學中玩”增加實驗趣味性
學習興趣是教學能夠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游戲教學是一種貫徹了“寓教于樂”教育原則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利用游戲教學能夠增加實驗趣味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知識。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開展游戲時,教師應注意將自然、生物等科學現(xiàn)象和科學原理融入游戲設(shè)計中,并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具體的游戲方案,組織學生進行活動。如學習《誰能傳播聲音》時,設(shè)計了“好朋友通電話”的游戲。
師:今天是星期天,元元想打電話約天天一起出來玩,但爸媽不在家,他們沒有電話,家里有紙杯、線和剪刀,明明能不能用這些來做一個“電話”呢?(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利用紙杯等材料制作好簡易“電話”)
生1(扮演元元):電話做好了,來找天天試一試是不是能用(教師將其中一個紙杯拿給講臺另一端的學生)。喂,我是元元,你能聽到我嗎?
生2(扮演天天):可以,這是什么東西???
生1:是我做的電話。
師:我們都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打電話時需要真的電話,而我們只是用紙杯、線和火棒做出了這個“電話”,為什么能通話呢?
生1:我以前聽爸爸說,是因為聲音是振動引起的,我的聲音能讓紙杯振動,紙杯的振動能夠傳到線上,線再把聲音傳到天天的紙杯上,天天就能聽到我的聲音了。
師:生1說得很好,那我們來試一下,如果線沒有被拉直,我們還能不能聽到對方的聲音呢?
生2(往前一步,線彎曲,試著說話):這次不能聽到了。
師:沒錯,如果線沒有被拉直,我們的簡易電話就沒有用了,這是為什么呢?聲音到底是怎樣傳播的呢?
通過“好朋友通電話”的游戲,不僅能夠使學生切身感受到聲音的傳播,促使學生對實驗結(jié)果結(jié)論產(chǎn)生興趣,也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獲得快樂和知識。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進行游戲教學時,應注意所設(shè)計的游戲應具備一定的科學性,符合學科的特點;具備趣味性,要符合小學生好奇的天性,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讓學生主動進行科學探索。具有探索性,能夠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此外也應具有一定的情節(jié)性,使學生能夠在游戲中直觀地獲得科學探索的體驗,并有一定的表演性,讓學生融入角色中,真正參與到“玩”中,從而實現(xiàn)“玩中學,學中玩”。在游戲中,教師可擔任獨白、指導者等角色,并在適當?shù)臅r候提出問題,以保證教師參與到游戲中,增加師生間的互動。
二、融實驗入生活,以“玩中學”提高學生科學知識
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強,在他們?nèi)粘M嫠;顒又?,就包含著很多科學知識。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教師應正確加以引導,將科學實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jié)合,充分激發(fā)小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歡樂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并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從而實現(xiàn)“玩中學、學中玩”。如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喜歡在課余時間玩吸鐵石。在學習磁鐵的性質(zhì)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一點開展教學。
師(展示磁鐵):我們都知道磁鐵能夠吸住東西,大家來說說它都能吸什么呢?
生1:可以吸鐵釘子、1元的硬幣、回形針。
生2:還可以吸另一個磁鐵。
師:是的,磁鐵能夠吸住很多東西,那玻璃杯、木頭、紙呢?它能不能吸住呢?
生1:不能。
師:看來大家經(jīng)驗還是很豐富的,那這些能被磁鐵吸住的東西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1:都是鐵的。
生2:不對,磁鐵就不是鐵的啊。
師:其實硬幣也不是鐵的,它實際上是鋁鎳合金的,不過也是金屬的,那現(xiàn)在想想它們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1:都是金屬物質(zhì)吧。
師:沒錯,那為什么磁鐵能夠吸住金屬物質(zhì)?大家想不想知道?
利用小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科學實驗教學,能使科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到科學與他們更加親近,同時將科學知識融入教學中這樣既不破壞學生玩的樂趣,也能夠提高對科學實驗的興趣。在將科學實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jié)合時,應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貼近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教學,真正將科學實驗融入學生生活中,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能夠服務生活,以學生的“玩”為動力,引導學生進行“學”,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將科學實驗與生活融合進行教學時應注意,若使用科學的實驗儀器,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陌生感,不利于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及課后的科學探索,因此實驗所選擇的材料也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除了必要的實驗儀器,應盡可能地以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熟悉的環(huán)境等作為實驗材料。
三、適時引導提醒,寓教于樂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
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自主能力的開發(fā),因此在科學實驗教學中,出會傳統(tǒng)“手把手”教的方法已經(jīng)不適用。然而過大的開放,使得科學實驗思維并不成熟的小學生找不到正確的方法來進行探究。因此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時引導學生,不斷鼓勵他們,面對學生科學實驗目的性不強的問題,教師們應該不斷明確實驗的步驟,幫助學生探索實驗對象的特征,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科學實驗思維。如在《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學習中,采用了小組合作教學法,先將實驗材料分給每個合作小組,實驗材料包括三種,即肯定會下沉,如橡皮塊等;一定會上浮,如紙片、塑料泡沫、蘿卜等;沉浮較難確定,如回形針、光盤、牙簽等。
師:在開始試驗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我們的實驗材料,依我們的經(jīng)驗,大家覺得哪些物體會下沉?哪些不會下沉呢?
生1:紙片、塑料泡沫、牙簽不會下沉,回形針、光盤、橡皮、蘿卜會下沉。
生2:我覺得回形針不會下沉。
師:看來大家的意見還不一致呢,那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動手做一做,看看大家說的是不是正確。
實驗后學生發(fā)現(xiàn)蘿卜雖然較重,但是并不會沉下去,與學生的猜想結(jié)果不一致,面對這個結(jié)果,學生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教師再一次提供大小不同的材料,讓學生進行實驗。經(jīng)過第二次實驗后,有學生說:“原來材料小的物體反而會下沉,怪不得輪船那么大也能在海上浮起來?!?/p>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材料,比如橡皮、紙片等,都是學生經(jīng)常會接觸的物體,這樣就能夠引起學生做實驗的興趣。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并不干涉學生的實驗結(jié)果,并且始終處于引導的地位,讓學生自己做出假設(shè)、進行實驗。當結(jié)論和假設(shè)不一致時,學生的探究欲望被完全激發(fā)出來,教師再次引導學生進行第二次實驗,教后由學生自己總結(jié)出結(jié)論?;顒拥娜^程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為了得出結(jié)果,會主動進行實驗,帶著問題參與到“玩”中,不僅能夠讓學生在玩的同時獲得知識,也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科學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通過實驗解決一定的科學問題。
(特約編輯 熊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