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生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四次重大創(chuàng)新
文/嚴立賢
摘要: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自誕生之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誕生之前,總共經歷了四次重大的創(chuàng)新,即從資本主義制度就要崩潰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容納能力極大提高;從無產階級革命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勝利到首先在一國取得勝利;從建立“國營農場”到允許農民“小塊土地所有制”長期存在;從立即向社會主義過渡到允許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成份的一定發(fā)展。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源流的繼續(xù)或初步完成,它們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源流的統(tǒng)一的、連綿不斷的發(fā)展過程。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大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但是,縱觀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fā)展史,可以發(fā)現(xiàn),馬克思主義在這個問題上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并不是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才開始的,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誕生之初就逐漸開始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自誕生之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誕生之前,總共經歷了四次重大的創(chuàng)新,本文試圖通過對這四次重大創(chuàng)新過程的追述,闡明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源流的繼續(xù)和基本完成。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產生是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個人所有制之間矛盾的必然結果。在19世紀50年代早期,馬克思恩格斯預測全世界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很快就會到來。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趨于繁榮,特別是出現(xiàn)了股份制和托拉斯等新的生產組織,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馬克思恩格斯也在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地發(fā)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論。
19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股份制剛剛開始出現(xiàn),馬克思就立刻預見到它必將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他說股份制“對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的影響恐怕估價再高也不為過”,它們是發(fā)展現(xiàn)代社會生產力的強大杠桿”。[1]馬克思還指出,股份制的出現(xiàn)改變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某些內容,股份公司的成立使“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yè)也表現(xiàn)為社會企業(yè),而與私人企業(yè)相對立。這是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2]也就是說,股份制使資本主義的私人資本變成了社會資本,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揚棄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私人性質。但是,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這個變化是資本主義制度自身內部的變化?!斑@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內的揚棄,因而是一個自行揚棄的矛盾”。“這種向股份形式的轉化本身,還是局限在資本主義界限之內;因此,這種轉化并沒有克服財富作為社會財富的性質和作為私人財富的性質之間的對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態(tài)上發(fā)展了這種對立”。[3]
恩格斯也對股份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產生的原因及其意義作了考察和說明。恩格斯寫道:“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暴露出自己無能繼續(xù)駕馭這種生產力。另一方面,這種生產力本身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消除這種矛盾,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那種性質。猛烈增長著的生產力對它的資本屬性的這種反作用力,要求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本性的這種日益增長的壓力,迫使資本家階級本身在資本關系內部可能的限度內,越來越把生產力當作社會生產力看待。無論是信用無限膨脹的工業(yè)高漲時期,還是由大資本主義企業(yè)的破產造成的崩潰本身,都使大量生產資料不得不采取像我們在各種股份公司中所遇見的那種社會化形式。某些生產資料和交通手段一開始規(guī)模就很大,它們,例如鐵路,排斥任何其他的資本主義經營形式。在一定的發(fā)展階段上,這種形式也嫌不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式代表——國家不得不承擔起對生產的領導。這種轉化為國家財產的必然性首先表現(xiàn)在大規(guī)模的交通機構,即郵政、電報和鐵路方面?!盵4]“資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地承認生產力的社會性。大的生產機構和交通機構起初由股份公司占有,后來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國家占有?!盵5]
在此,恩格斯向我們說明,股份制的產生是資本家階級在生產社會化不斷發(fā)展的條件下所做的迫不得已的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但是,恩格斯又指出:“無論轉化為股份公司,還是轉化為國家財產,都沒有消除生產力的資本屬性。在股份公司的場合,這一點是十分明顯的。而現(xiàn)代國家也只是資產階級社會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般外部條件使之不受工人和個別資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組織。現(xiàn)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盵6]恩格斯認為,要真正解決生產的資本屬性,必須通過無產階級革命,用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
從上面論述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在18世紀50年代早期認為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占有的私人性與生產的社會化已經產生尖銳的矛盾和直接的沖突,資本主義的喪鐘馬上就要敲響了,資本主義制度馬上就要被摧毀了。但是,自50年代后期開始,英國的經濟繁榮帶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整體復蘇,特別是隨著股份制和托拉斯等社會化生產組織的出現(xiàn),推動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xiàn)了局部調整,使得資本主義生產已不再是私人生產,而且也沒有了無計劃性,因此,資本主義制度對社會化生產力的容納能力大大提高了。新的實際情況促使馬克思恩格斯修改了以前的觀點,提出生產力的發(fā)展還遠沒有達到資本主義制度所難以容納的地步,資本主義制度還將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存在和發(fā)展,但它終究改變不了生產的資本屬性,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終將是不可避免的。
關于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馬克思恩格斯根據18世紀中期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提出只能在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至少是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里同時發(fā)生并取得勝利。到了20世紀20年代,列寧根據新的歷史條件,發(fā)現(xiàn)了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規(guī)律,提出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處于世界資本主義統(tǒng)治薄弱環(huán)節(jié)的一個國家首先取得勝利的論斷,并領導俄共和俄羅斯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會認為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只能在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至少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fā)生并取得勝利,是因為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已經使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世界市場,每一個國家所發(fā)生的事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另一些國家的影響和牽制。未來的無產階級革命,不是一個國家內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而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中全體無產階級與全體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
馬克思就曾認為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首先會由法國無產階級發(fā)動,然后帶動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歐洲的解放——不管是各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還是封建專制政體被推翻,都取決于法國工人階級的勝利的起義。但是,法國的任何一種社會變革都必然要遭到英國資產階級的破壞,遭到大不列顛在工業(yè)和貿易上的世界霸權的破壞,如果要把法國以及整個歐洲大陸的任何一種局部性的社會改革進行到底,那無論現(xiàn)在或將來都不過是虛無縹緲的善良愿望。而舊英國只有世界大戰(zhàn)才能摧毀?!▏と穗A級的革命起義,世界大戰(zhàn),這就是1849年的前景?!盵7]馬克思寄希望于全歐洲范圍的世界大戰(zhàn),引起歐洲無產階級與歐洲資產階級的決戰(zhàn),最后是整個歐洲無產階級取得勝利。
列寧在1914年以前也認為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應當在所有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取得勝利。他曾指望俄國的由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能把歐洲無產階級帶動起來,由歐洲無產階級反過來幫助俄國實現(xiàn)社會主義革命。他說道:“我們不應當害怕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獲得完全勝利,即實現(xiàn)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因為這樣的勝利會使我們有可能把歐洲發(fā)動起來,而歐洲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擺脫了資產階級的桎梏,就會反過來幫助我們實現(xiàn)社會主義革命?!盵8]但是,1914年爆發(fā)了帝國主義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列寧在分析了帝國主義國家政治和經濟狀況后,提出了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首先取得勝利的新原理。列寧指出,在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象越來越突出,無產階級有可能在資本主義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經濟政治發(fā)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guī)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shù)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盵9]他對此作了解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產下也只能是這樣。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確定不移的結論: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而其余國家在一段時期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或資產階級以前時期的國家?!盵10]
列寧認為,俄國恰恰是資本主義世界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之一,只要有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和廣大貧苦農民的堅定支持,是可以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的。列寧運用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取得了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馬克思恩格斯最初提出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一種建立在資本主義高度發(fā)展基礎之上的發(fā)達的社會主義社會,在這種社會主義下,采取的是生產資料完全公有制,即使在農村也應當將土地收歸國有,然后集中起來成立國營農場,進行大規(guī)模耕作。但是,晚年的恩格斯卻根據歷次無產階級革命失敗的教訓,提出了在農村實行合作制、甚至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允許土地的農民個體所有制存在的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設想:在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后,將實行生產資料的完全公有制,即使在農村,也必須將土地變?yōu)閲邑敭a,然后組織工人農場,進行大規(guī)模農業(yè)耕作。在1948年歐洲革命時,馬克思恩格斯曾經為德國無產階級制定土地綱領和農業(yè)政策,其中這樣寫道:“正如在第一次法國革命時期一樣,小資產者將把封建地產交給農民作為他們自由支配的財產,就是說,他們將力求繼續(xù)保存農村無產階級并造成一個農民小資產階級,這個農民小資產階級一定會像法國農民一樣經受一貧如洗的債臺高筑的痛苦。工人為了農村無產階級的利益和自己本身的利益,一定要反對這種意圖。他們必須要求把沒收下來的封建地產變?yōu)閲邑敭a,變成工人農場,由聯(lián)合起來的農村無產階級利用大規(guī)模農業(yè)的一切優(yōu)點來進行耕種。這樣,在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發(fā)生動搖的情況下,公有制的原則立刻就會獲得鞏固的基礎,正如現(xiàn)在民主派與農民聯(lián)合起來那樣,工人也應當與農村無產階級聯(lián)合起來?!盵11]
馬克思恩格斯在此強調在民主革命完成后,工人階級應當同農村無產階級聯(lián)合起來,與資產階級民主派和農村小資產階級作斗爭,把沒收的土地變成工人農場進行大規(guī)模的耕作。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只有這個徹底的農業(yè)綱領才能真正代表農民階級的利益。他們認為,農民階級必定會被這個綱領所吸引而與無產階級結成聯(lián)盟?!翱傆幸惶熵毨飘a的農民會和無產階級聯(lián)合起來,到那時無產階級會發(fā)展到更高階段,向資產階級宣戰(zhàn)。”[12]
德國革命失敗后,馬克思恩格斯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了法國無產階級身上。但是,法國無產階級革命也隨之失敗了。原因是法國的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沒有支持法國無產階級的革命行動?!罢驹谫Y產階級共和國方面的有金融貴族、工業(yè)資產階級、中等階級、小資產者、軍隊、組成別動隊的流氓無產階級、知識分子、牧師和農村居民。而站在巴黎無產階級方面的卻只有它自己。”[13]但馬克思深信,無產階級的土地政策和農業(yè)綱領從根本上代表著農民的利益,隨著農民的不斷分化,農民階級必定日益貧困,最后必將站到無產階級方面來。“在無產階級暫時被擠出舞臺而資產階級專政已經被正式承認之后,資產階級社會內的各個中等階級,即小資產階級和農民,就不免要隨著他們的境況的惡化以及他們與資產階級對抗的尖銳化而愈益緊密地靠攏無產階級。正如他們從前認為他們的災難是由于無產階級的加強一樣,現(xiàn)在他們必定認為他們的災難是由于無產階級的失敗?!盵14]
但是,20年后,農民仍然沒有站到無產階級一邊來。1871年的巴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巴黎公社,但公社只存在了72天便失敗了。巴黎公社失敗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無產階級的階級力量不足,無產階級未能得到農民的支持而孤軍奮戰(zhàn)。在巴黎公社時期,巴黎以外的農民不僅沒有支持巴黎無產階級,反而成了資產階級的同盟者。“可以看到,甚至在那時,即在本書所考察的那個時期(指1848年至1851年——引者注)已經過了二十年的時候,工人階級的這種統(tǒng)治還是不可能的”。因為“法國(指法國農民及其他小資產階級分子——引者注)讓巴黎聽天由命,無動于衷地觀望著它在麥克馬洪的炮彈下流血”。[15]
在歷經革命波折后,晚年的恩格斯對農民的支持對于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性已經有了深切感受,并首次初步提出了無產階級應當把革命工作的重點由城市轉移到農村的思想。恩格斯認為,自從工人運動發(fā)生以來,西歐的資產階級,特別是農民小塊土地所有制占優(yōu)勢的地區(qū),不用很費力氣就能激起農民對社會主義工人的懷疑和憎恨?!皢问寝r民這一勛業(yè)就奪取了法國人民多少代價;法國人民至今還苦于這一勛業(yè)的后果之苦”。無產階級為了奪取政權,“應當首先從城市跑到農村,應當成為農村中的力量”。[16]恩格斯不再主張革命勝利后立即實行土地的完全社會化和建立工人農場,進行大規(guī)模耕作,而主張用合作社的方法來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他說:“當我們掌握了國家權力的時候,我們根本不能設想用強制的辦法剝奪小農,像我們不得不如此對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樣。我們對于小農的任務,首先是把他們的私人生產和私人占有變?yōu)楹献魃绲纳a和占有”,然后“逐漸把農民合作社轉變?yōu)楦呒壍男问?,使整個合作社及其個別社員的權利和義務跟整個社會其他部分的權利和義務處于平等地位”。[17]恩格斯甚至設想了在一定的時間內允許農民保留小塊土地所有制的方案。
無產階級在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應當實行怎樣的土地制度和農業(yè)綱領,不僅是在革命過程中能否吸引廣大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站到無產階級一邊來,壯大革命力量,盡快地實現(xiàn)革命的勝利的問題,更涉及到革命勝利后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如何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重大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確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初,提出應該實行成立工人農場,進行大規(guī)模農業(yè)耕作的綱領,但晚年的恩格斯根據革命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成立農業(yè)合作社甚至是允許小塊土地所有制在一定時期內存在的思想。這個思想后來為列寧所繼承,在俄國革命勝利后實行了農民的小塊土地所有制,并在晚年的最后時期提出了合作社的設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設想社會主義社會是生產資料實現(xiàn)完全公有制、消滅了商品生產、實行全社會計劃經濟的經濟體制。但是,列寧在領導俄共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后,根據俄國的經濟文化還十分落后的現(xiàn)實,提出了在實行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發(fā)達社會主義之前,需要實行新經濟政策,需要允許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的一定發(fā)展,以為進入發(fā)達社會主義社會準備物質條件的思想。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是在突破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革命只能在一切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取得勝利的理論,在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最薄弱的俄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勝利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在經濟文化還很落后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豐富和發(fā)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又一次創(chuàng)新。
俄國無產階級是在經濟十分落后、小農經濟占優(yōu)勢的條件下,在得到農民的支持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的。革命勝利不久,即1918年初,列寧就提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向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列寧強調必須立即組織大規(guī)模的經濟計劃和監(jiān)督工作。他指出,必須“用社會主義(這里的社會主義顯然是指馬克思恩格斯最初所設想的高度集中、高度計劃的社會主義——引者注)方式組織全國范圍內的生產:由工人組織(工會、工廠委員會等等)在惟一擁有主權的蘇維埃政權的統(tǒng)一領導下進行管理。運輸業(yè)和分配也是如此(起初是國家對‘貿易’實行壟斷,然后通過工商業(yè)職員聯(lián)合會在蘇維埃政權領導下以有計劃有組織的分配來完全徹底地代替‘貿易’)”。[18]也就是要徹底地消滅貿易。列寧十分重視國家資本主義在通向社會主義上的作用,因為國家資本主義有助于建立嚴格的經濟計劃?!叭绻覀兌韲辛藝屹Y本主義,那么過渡到完全的社會主義就會容易,就會有把握,因為國家資本主義是集中的,有計算的,社會化的”。[19]列寧認為,蘇維埃政權所面臨的主要敵人是分散的小私有者和小資本,而不是國家資本主義。1918年夏,由于出現(xiàn)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zhàn)爭,俄國開始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其主要內容是所有工業(yè)企業(yè)全部國有化,最嚴格地集中分配原料和制成品;在農村強制征收全部余糧,甚至一部分必需的糧食,禁止私人貿易。1920年底戰(zhàn)爭結束,但“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仍在繼續(xù)實行。不久,“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與農民的利益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許多地方發(fā)生了農民暴動,工農聯(lián)盟有破裂的危險?,F(xiàn)實要求刻不容緩地取消“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采取新的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在早期主要是取消戰(zhàn)爭時期的特殊政策,回到1918年初列寧所設計的迅速地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政策上來。為此,蘇維埃政權將一些小企業(yè)非國家化,發(fā)展國家資本主義;在農村和農業(yè)領域取消余糧收集制,代之以實物稅。實物稅的量較輕,稅后的余糧應同國家的工業(yè)產品進行商品交換,禁止自由貿易。在新經濟政策實行之初的1921年前半年,國民經濟情況開始好轉,農民擴大了播種面積,工人陸續(xù)回到工廠,工業(yè)已有復蘇跡象。但是,到了1921年夏天以后,新經濟政策初期實行的工業(yè)品和農產品之間的商品交換沒有成功,這種商品交換變成了自由買賣和現(xiàn)金交易。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國家拿不出這么多的工業(yè)品與農產品進行交換。工農業(yè)產品的商品交換是初期新經濟政策的基礎,基礎一動搖,整個新經濟政策就有可能歸于失敗。新的情況要求布爾什維克黨及時調整經濟政策,尋找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到10月底莫斯科省第七次黨代會時,列寧才對新經濟政策的內涵有了新的把握。此后,列寧撰寫了一系列文章,根據俄國經濟政策的演變和面臨的經濟現(xiàn)實,反復論證對新經濟政策作進一步改變,即從國家資本主義退回到國家調節(jié)商業(yè)和貨幣流通。列寧強調,新經濟政策并不是1918年政策的簡單重復。他寫道:“所謂新,是對我們先前的經濟政策而言的??墒菍嵸|上,它比我們先前的經濟政策包含更多的舊東西。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先前的經濟政策,如果不能說計劃過,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曾設想過,舊的俄國經濟將直接過渡到國家按共產主義原則進行生產和分配?!盵20]“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方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F(xiàn)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為了作好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準備,需要經過國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這些過渡階段?!盵21]
也就是說,到1921年10月底,列寧已經放棄了革命勝利之初主張用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方式組織全國生產的想法。列寧特別說明了現(xiàn)在所強調的國家資本主義與1918年初強調的國家資本主義之間的區(qū)別。他說,當時“提出國家資本主義時,并沒有說我們要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而是說我們俄國如果有國家資本主義作為統(tǒng)治地位的經濟制度,那我們的處境就會好一些,我們完成社會主義的任務就會快一些”。[22]也就是說,在1918年春的政策中,國家資本主義被作為加速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一個手段,而現(xiàn)在卻被視作由社會主義向后倒退的一個階段。
列寧特別強調,1921年上半年雖然已經退到了的國家資本主義,但那時的國家資本主義還沒有同商業(yè)的作用聯(lián)系起來,而是只退到了“商品交換”。在“商品交換”下,農民的農產品只能同國家的工業(yè)品進行實物交換,它排斥了貿易的成分。所以說,初期的新經濟政策實際上并未越出直接過渡的框架。到了1921年秋以后,實踐證明商品交換已經失敗了,通常的買賣和貿易代替了“商品交換”,市場和商業(yè)問題才從理論和實踐上被提了出來。
關于由國家調節(jié)買賣和貨幣流通的內容,列寧指出“就是不摧毀舊的社會經濟結構——商業(yè)、小經濟、小企業(yè)、資本主義,而是活躍商業(yè)、小企業(yè)、資本主義,審慎地逐漸地掌握它們,或者說,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們活躍起來的范圍內對它們實行國家調節(jié)”。[23]列寧說道:“新經濟政策所造成的情況,如小型商業(yè)企業(yè)的發(fā)展、國營企業(yè)的出租等,都意味著資本主義關系的發(fā)展?!盵24]可見,新經濟政策的本質就是在無產階級國家政權下,允許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一定程度的發(fā)展。
至此,列寧已經放棄了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想法,而主張經過一個“由國家調節(jié)商業(yè)和貨幣流通”,也即無產階級國家政權下的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階段之后,再向社會主義過渡。他說道:由國家調節(jié)商業(yè)和貨幣流通“這條道路比我們預料的要長,但只有經過這條道路我們才能恢復經濟生活。必須恢復正常的經濟關系體系,恢復小農經濟,用我們自己的力量來恢復和振興大工業(yè)”。只有這樣,才能向社會主義過渡,“眼下還不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建設”。[25]
根據列寧的這種指示精神,于1921年12月召開的俄共十一大通過決議,確定了俄共的基本任務。決議指出:“明確俄共在經濟方面的任務,就是領導蘇維埃政權的經濟工作:必須從市場的存在出發(fā)并考慮市場的規(guī)律,掌握市場,通過有系統(tǒng)的、深思熟慮的、建立在對市場過程的精確估計之上的經濟措施,來調節(jié)市場和貨幣流通?!盵26]
從以“組織產品的生產和分配的嚴格的計算和監(jiān)督”為形式的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到以“由國家調節(jié)商業(yè)和貨幣流通”為形式、通過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允許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一定程度發(fā)展之后,再向社會主義過渡,這是列寧根據俄國是一個經濟落后的小農國家,大工業(yè)還很不發(fā)達這一現(xiàn)實所作的實事求是的退卻。不難看出,在這一退卻中,實際上蘊含著這樣一個道理,即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完全公有制和高度計劃化的社會主義體制,只能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的物質基礎之上,而在一個小生產占優(yōu)勢、機器大工業(yè)還很不發(fā)達的國家里,是不可能直接建成這種社會主義的。在經濟落后的國家中,必須首先在無產階級國家政權下,允許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以此發(fā)展生產力,建立機器大工業(yè)和社會化大生產,然后再向完全公有制的社會主義過渡。列寧的這一思想,是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俄國革命勝利后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
以上我們簡述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自誕生以來四次重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但是,列寧逝世后,斯大林改變了此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fā)展的軌跡,前蘇聯(lián)開始走上了一條與列寧的設想完全不同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特點是:⑴完全排斥市場的作用,國民經濟全盤計劃化;⑵工業(yè)的發(fā)展與消費需求完全脫節(jié),主要靠固定資產投資來帶動,重工業(yè)獨立發(fā)展;⑶生產資料全盤社會化,消滅包括農業(yè)在內的所有領域的個體所有制,不允許任何小生產的存在。這是一種不顧國情,簡單套用馬克思恩格斯最初設想的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fā)展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建設方案的結果。前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在前期成績是主要的,錯誤表露得還不明顯,到后期生產關系脫離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問題暴露得越來越明顯,在改革中又出現(xiàn)了嚴重的失誤,結果導致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瓦解。此后,中國共產黨在吸取了前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失敗教訓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繼續(xù)探索在落后國家取得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規(guī)律性。中國共產黨在根據自己的國情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性的過程中,誕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論成果和戰(zhàn)略思想,它們構成了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源流的繼續(xù)或初步完成,它們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源流的統(tǒng)一的、連綿不斷的發(fā)展過程。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09-610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6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518、520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7-628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759頁。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629頁。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75頁。
[8]《列寧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65頁。
[9]《列寧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67頁。
[10]《列寧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8頁。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2頁。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11頁。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592頁。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400頁。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14頁。
[1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84-485頁。
[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98、499頁。
[18]《列寧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9頁。
[19]《列寧全集》第34卷,第236頁。
[20]《列寧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1頁。
[21]《列寧全集》第42卷,第176頁。
[22]《列寧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1頁。
[23]《列寧全集》第41卷,第245頁。
[24]《列寧全集》第41卷,第231頁。
[25]《列寧全集》第41卷,第229頁。
[26]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列寧主義教研室編譯:《蘇聯(lián)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第二分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6年,第137頁。
責任編輯顧偉偉
作者簡介:嚴立賢,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歷史學博士,北京市,100006。
文章編號:1006-0138(2015)06-0005-07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A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