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甘肅省山丹縣第一中學(xué) 734100)
精彩紛呈,字里行間顯功力——《鴻門宴》人物塑造技巧初探
楊萍(甘肅省山丹縣第一中學(xué)734100)
司馬遷寫人物時善于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來寫,運用對比映襯的手法,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人物,還善于選擇典型細節(jié)和運用個性化的語言來刻畫人物。這些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為后世文學(xué)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典范。
人物形象技巧
優(yōu)柔寡斷的項羽、巧言令色的劉邦;老謀深算的范增、忠心耿耿的張良;因小失大的項伯、有勇有謀的樊噲是鴻門宴中的主要人物。他們個性鮮明'血肉豐滿。對他們的塑造體現(xiàn)了司馬遷刻畫人物的卓越技巧。
《鴻門宴》從始至終充滿矛盾'波瀾起伏'扣人心弦。作者通過許多緊張的斗爭場面'把人物推到矛盾沖突的尖端'讓人物在緊張的斗爭中表現(xiàn)他們的性格特征。如對樊噲的描寫就是典型的一例。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緊急時刻'樊噲抱著“與之同命”的決心“帶劍擁盾而入”。一場流血斗爭似乎一觸即發(fā)'形勢十分嚴(yán)峻'使讀者的情緒陡然緊張。接著'作者描寫了他面對項王時的一系列表現(xiàn)'“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其豪爽勇猛之態(tài)躍然紙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接下來的一番話卻表明樊噲不只是勇猛之徒'他也深知謀略'善于政治斗爭。正是他的話'印證了項伯在項羽面前為劉邦求情的話'打消了項羽的疑慮'使形勢轉(zhuǎn)向緩和。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劉、項之間殺機四伏的矛盾'如果沒有一觸即發(fā)的危機形勢'樊噲的形象何以表現(xiàn)得如此栩栩如生。同樣'對劉邦、項羽、張良、范增的刻畫沒有一個不是在緊張急迫、劍拔弩張的斗爭中'通過每個人的具體表現(xiàn)(語言、動作、神情)來體現(xiàn)他們的性格特點的。沒有宴會中項羽的優(yōu)柔寡斷就沒有范增的“舉所佩玉塊以示之者三”的焦急暗示;沒有項王的“默然不應(yīng)”也不會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驚險場面'自然不會有樊噲闖帳的高潮情節(jié)。項羽的婦人之仁、范增的機敏暴躁、樊噲的有勇有謀便無法展示。因此'緊張場面的描繪是《鴻門宴》塑造人物形象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正是因為這一點'使項羽、劉邦、樊噲、范增成為歷史人物長廊中一個個光輝的典范'為后世許多文學(xué)家塑造人物形象所宗。
同樣是面對告密者'項羽表現(xiàn)得暴躁輕信而少謀略'聽到曹無傷告密后'勃然大怒'輕率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但宴會上劉邦的假意奉承'又讓他立刻心軟了下來'不但輕易相信了劉邦的話'而且胸?zé)o城府地把告密人和盤托出'導(dǎo)致曹無傷枉送性命。而劉邦在聽到項伯告密后卻顯得慎之又慎'初似一籌莫展'連道“為之奈何”。接著'他誠心傾聽張良的正確意見'為自己的充分考慮贏得了時間。然后'他問張良和項伯交情的深淺以判斷其可靠程度。接著'他又問年紀(jì)的長幼'進而拿出一套奉迎項伯的辦法:“兄事之”'“奉危酒為壽'約為婚姻”極盡拉攏之能事。同時'又用一番花言巧語為自己辯解'取得項伯的同情和信任'為日后的利用打下基礎(chǔ)。兩相比較項羽看似果斷'實則暴躁魯莽、有勇無謀、天真輕信;而劉邦初似膽小軟弱'實則精細老成、知人善任、能言善辯。項羽在鴻門宴一開始就輸給了劉邦'為日后的徹底失敗埋下了伏筆。其實'《鴻門宴》中對比手法的使用不僅僅表現(xiàn)在這兩個人物的塑造上'也表現(xiàn)在其他人物身上。張良和范增'一個是劉邦的賓僚'一個是項羽的謀士。就其地位而言'范增在項羽軍中號稱亞父'張良對劉邦來說視如臂膀。但兩人在對待具體問題時卻有明顯的不同。范增給項羽出謀劃策'提出建議是命令式的。他要求項羽攻打劉邦“急擊勿失”沒有商量的余地。宴席上'他見項羽不按預(yù)定的計劃行事'干脆獨自做主'找來項莊'讓他在宴席上刺殺劉邦。事敗之后'公然大發(fā)雷霆'擊碎玉斗'指桑罵槐。張良不像范增那樣妄自尊大。他認(rèn)為劉邦稱王不是時候'但并不明確否定'只是問了一句“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既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又給足了劉邦面子。他認(rèn)為不可以武力與項羽爭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詢:“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王乎?”張良處處留心'始終把自己放在謀臣的位置上'與范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宴席上'時時關(guān)注劉邦的安危。在最危險的時候'臨危不亂'運籌自如'最后又獨當(dāng)一面'在劉邦逃走后向項羽、范增送上禮物'顯示出與范增不同的儒雅風(fēng)度。他們兩個'一個得到主人的無比信賴'主人對他言聽計從;另一個卻不為主人重用。這一對比有力表現(xiàn)了劉邦的知人善任和項羽的剛愎自用。另外'項羽和范增對劉邦送來的厚禮'項王是“受璧'置之坐上”'而范增卻“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并感嘆說:“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蓖ㄟ^這一對比'我們仿佛看到了項羽在失去殺劉大好時機時故作大度的無奈'以及老謀深算的范增計劃失敗后氣急敗壞的戲劇場面。作者正是用這兩兩對應(yīng)的手法'對比描寫了兩個政治集團成員各自的性格特點'從而預(yù)示了矛盾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如“樊噲闖帳”一節(jié)'“帶劍擁盾入軍門”'“側(cè)其盾以撞”'“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等一系列動作描寫'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樊噲豪爽勇猛的性格特征。宴席中座次的安排這一細節(jié)不僅巧妙地表現(xiàn)了項羽驕橫輕敵'不可一世的霸氣'也表現(xiàn)了劉邦審時度勢'能屈能伸的精明。司馬遷寫人物眼神也極其精彩'范增在宴會上焦急的“數(shù)目項王”以及樊噲闖帳時的“瞋目視項王”無不把人物寫活。
劉邦、項羽都曾見過秦始皇'而他們的感慨卻大不相同。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語氣極為坦率'可以想見他強悍爽直的性格。劉邦卻說:“暖乎!大丈夫當(dāng)如此!”說的委婉含蓄'又正好表現(xiàn)他貪婪多欲的性格。在《鴻門宴》一文中這一點也表現(xiàn)得很突出。范增先后幾次“若屬皆且為所虜”“吾屬今為之所虜”的話語'雖僅數(shù)字之差'卻表現(xiàn)出從尚可忍耐到忍無可忍的情感變化'突出范增暴躁的性格以及作為政治家的遠見。宴會中'劉邦和樊噲都曾為劉邦無意做關(guān)中王進行辯解'意思差不多'但劉邦的話柔順謙恭'禮儀備至'而樊噲的話則責(zé)之以義'擲地有聲'豪壯威嚴(yán)。同是一個意思'但話一出口就自顯風(fēng)范。
由此可見'司馬遷寫人物善于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來寫'既集中寫點'又兼顧及面;既有正面描寫'又有側(cè)面烘托'因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為后世文學(xué)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典范。
(責(zé)編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