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茹,劉艷萌,楊玉榮
(河北農業(yè)大學,河北 保定071000)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社會各個領域都會應用到計算機,計算機已經成為工作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會利用信息資源、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是21世紀人才的基本要求。現(xiàn)在需要培養(yǎng)計算機能力的不僅僅局限于計算機專業(yè)的大學生,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大學生占的比例是很大的,所以非計算機專業(yè)的大學生計算機能力的培養(yǎng)對普及我國計算機教育,提高全民計算機應用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培養(yǎng)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使大學生掌握一種處理多種信息的現(xiàn)代化工具,加強借助網絡與人溝通的能力,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礎教育。
目前我國在中小學就已經開始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甚至孩子在幼兒園時期也多多少少的接觸了電腦,但是經濟差異、城鄉(xiāng)差異等問題,以及中、小學計算機知識普及程度不同,導致了學生的計算機應用的水平不同,最終結果是在高等院校的同一個教學班中,存在計算機基礎個體素質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在初中高中,就已經掌握了較好的計算機操作水平,而有的學生則是連計算機的基礎知識都不知道,針對上述情況,不能再對所有學生按照同一個標準、同一種教材、同一個教學計劃和同一個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了。所以,就需要采用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即分層分類教學方法。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上仍是較陳舊的教學模式:教學和實驗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xiàn)代學生的學習要求,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課堂知識,沒有及時充分的實踐機會,畢業(yè)以后很難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的需求,還要花時間重新學習,對學生在工作中的發(fā)展很不利,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考慮不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不能適應當下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現(xiàn)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材種類多,但是內容差別不大,基本只適應同一個層次、同一類學生,教材里的知識點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沒有針對性,這樣就很難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學到適合自己的計算機知識,這樣會減弱部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因為對于一些同學而言,這些知識早已掌握,再次學習就沒有什么興趣了,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
一般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可以分為課堂講授和實驗教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手段比較單一,教學內容顧及不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實驗部分也是按照講授課依次進行,沒有進一步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實驗內容,最后考試內容也不能充分反映學生的實際掌握程度,顧及不到所有學生,導致考試成績反映不了學生的真實學習水平,最終造成學生對教學內容不能全面理解,對計算機的操作掌握不好,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上不來,影響了學習效果。
教育的根本是以學生為主,盡可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己的最大化發(fā)展,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fā)進行培養(yǎng),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分層分類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把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變成一種新的授課模式,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其進行分類排隊,按照不同的學習水平、掌握知識的程度,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制定不同的培養(yǎng)方案,安排不同的教學進度,并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互相探討學習上的問題,互通有無,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分層分類教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簡單分班,它所涉及到的內容是方方面面的。分層分類教學是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因材施教,這樣的教學法能夠更大程度上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學到計算機知識,這樣也可以把老師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而從整體上提高教學質量,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近些年來高校擴招導致學生人數(shù)大幅增加,學生之間的差距也逐漸擴大,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高等教育正在從“精英教育”轉變成了“大眾教育”,學生的質量發(fā)生了變化,那么以往的教學模式也要隨之發(fā)生變化,以適應當前社會發(fā)展對人才質量的需求。
計算機基礎課程起著普及計算機知識和信息技術、推廣計算機應用的重要作用,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計算機應用能力成為用人單位招聘大學生的重要標準,所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培養(yǎng)他們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利用計算機進行交流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學計算機基礎采用分層教學,使學生在大學期間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學到盡可能多的計算機知識,使學生能夠在畢業(yè)找工作時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提高學生就業(yè)的能力和信心,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
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分層分類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掌握計算機的水平來進行分層分類,教師有針對性的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進行教學,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學到更多的知識,各個層次、各個類別的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層次、自己的類別中得到最好的發(fā)展和提高,這樣的教學方法符合教學規(guī)律,使學生得到適合其自身發(fā)展需要的教育。
分層分類教學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水平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計算機基礎操作的能力、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幫助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不斷進步,逐步提高自身計算機應用能力。分層分類教學,可以使水平相近的同學一起學習,根據學生計算機實際水平分班上課,根據不同的培養(yǎng)方案進行培養(yǎng),最后可以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
分層分類教學是近年來比較新的教學模式,許多學生學習效果不好,原因可能不是由于學生智力、能力欠缺,而是沒有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計劃,如果根據學生的水平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條件,大多數(shù)學生都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
分層分類教學的思路是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能力不同分為3個層次、3個類別教育。
3個層次主要是:
第一個層次——計算機文化基礎知識的教育。這一個層次的培養(yǎng)目的是學生對計算機的基本意識,了解計算機的基本構成、操作計算機的基本知識。
第二個層次——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的基礎教育。這個層次的培養(yǎng)目的是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
第三個層次——計算機應用能力的教育。這個層次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機應用的能力,讓學生能初步應用計算機技術解決本專業(yè)的實際問題。
3個類別為:
將“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3類,即理工類、文管類和藝術類。
分層分類教學的總體思路是“橫向進行分類,縱向進行分層”。
橫向分類是指:將“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分3類,即理工類、文管類和藝術類。要求各學科在這一層次上確定各自不同的側重點。
1.理工科類以電子技術基礎、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計算機系統(tǒng)結構、計算機網絡、高級語言、匯編語言、輔以軟件基礎,不僅要會使用計算機,還要具有一定的開發(fā)能力。
2.文管類以辦公軟件、信息檢索與信息安全、數(shù)據庫管理系統(tǒng)為重點。能利用計算機來表達、交流和學習。
3.藝術類以 Internet網絡基礎、信息檢索、PhotoShop圖像處理、多媒體技術為學習重點,學會用計算機網絡進行交流。
縱向分層是指:對每一類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掌握程度不同進行篩選,分A、B、C 3個層次。
第一層次(A層次)為計算機基礎層次,按照教學大綱進行基礎知識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本構成,網絡信息的普及程度,掌握Word、Excel的基本操作。
第二層次(B層次)為教學擴展層次,在完成“大學計算機基礎”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到檢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軟件基礎、硬件基礎。信息撿索與信息安全、多媒體技術,數(shù)據庫管理系統(tǒng)。
第三層次為(C層次)為進一步提高層次,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目標課程,新生入學后可自愿申請參加全國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考試,考試合格者(指筆試初試和上機復試均合格)或通過全國、省組織的等級考試者,即可以免修,并自動獲取與該門課程相應的學分。
分層分類教學是一個新的教學方法,好多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教師上課之前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工作,讓大家先對分層分類教學有正確的認識,避免被分到低層次的學生心理不平衡,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影響授課效果。因此,教師需要讓學生知道,層次的劃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努力后,低層次的學生也可以和高層次的學生掌握同樣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讓學生對于分層教學有一個正確認識,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從而消除自卑情緒,并增強學習積極性。
當前社會信息化發(fā)展迅速,大學生的計算機水平也會不斷提升,在計算機分層分類教學的實際實施過程中,也要不斷改進分層分類教學的原則與方法,將其作為重點研究對象。分層分類教學的授課內容,考試內容、難易度及考試結果是否科學客觀,是否有參考價值,仍值得進一步探索與研究。
分層分類教學適應當下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它的優(yōu)點在于,激發(fā)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是一項深入而持久的工作,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制定科學合理的分層分類策略是最重要的,還有很多理論與實踐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證實。另外還要注意對不同層次學生心態(tài)上的引導,充分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實踐過程中,也要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不斷完善分層分類教學方法。
[1] 姜漓,李興芬,黃振科.分專業(yè)分層次的“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6):592-594.
[2] 祁瑞華.計算機基礎課分層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長春教育學院學,2008(6):45-46.
[3] 許澤明,張耀文,任馨等.大學計算機基礎分層次教學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8(2):59-62.
[4] 高珊.淺論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分層次教學與評價體系[J].廣西教育,2009(1):96-97.
[5] 劉三滿.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實踐及今后發(fā)展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7(4).
[6] 肖偉東,鄺濤.“柔性教育”在計算機基礎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09(1):137-138.
[7] 張慶元,黃錚.關于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方法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9(16):263-264.
[8] 卓攀.實驗室輔助教學系統(tǒng)的探索與實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2(11):123.
[9] 董海芳.高校計算機實驗輔助教學的現(xiàn)狀及其改進設計[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4(10):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