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改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正在轉變著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數學、語文、英語等學科教學都可以因為信息技術的參與而變得精彩。“以問題導學為切口,把準深度融合的契機;以交互白板為媒介,展示深度融合的窗口;以小組合作為平臺,激活深度融合的思維”的思想正如“三駕馬車”一樣,驅動著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內在交融。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交互式;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4-0047-02
【作者簡介】姜寧兵,江蘇省如東縣馬塘中學(江蘇如東,226400)校長。
江蘇省教育廳2011年頒布了《江蘇省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該規(guī)劃設計了我省未來十年的教育現代化的美好藍圖。面對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的新形勢,我校從課堂實際出發(fā),以信息技術為媒質改進教學方法,把課堂還給學生,積極探索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導學,小組討論”教學方式。
隨著課改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在轉變教學方式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正從圖文數字資源整合走向交互式的思維深度開掘。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出現打破了程式化的PPT課件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開放性、生成性和靈活性?;谶@樣的教學環(huán)境,教師必須思考如何深度地利用信息技術來盤活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生思維,把學習的話語權真正還給學生。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有言:“只讓我聽,我會忘記;讓我看了,我就記住了;讓我操作了,我就理解了。”當下教育單純靠講授讓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突飛猛進的信息技術為教學思想和行為轉變提供載體,我們想方設法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對接、融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
一、以問題導學為切口,把準深度融合的契機
何謂問題導學?華南師范大學胡小勇認為:以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類型豐富的、質量優(yōu)良的有效教學問題(教學問題集)來貫穿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與高級思維技能的發(fā)展,實現其對課程內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種教學切入方式。這里的問題既包括知識性的疑惑,也有思維性的糾結。導入的問題既要貼近學生實際,具有典型意義,又要契合課標中的知識和能力“最近發(fā)展區(qū)”。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研讀課標、研判學情,并進行篩選、比較和整合,從而生成課堂學習目標的主問題以及破解主問題的子問題,讓學生吃一頓營養(yǎng)豐富、品種多樣、色香味俱全的饕餮大餐。這是問題導學的基本邏輯,也是課堂教學的基石。長期以來,我們把問題設計的科學性、針對性作為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進一步引導教師鉆研考綱課標,研究班情學情;用主問題的定位提升教師提煉、歸納、生成學習目標的能力,從問題導學走向主問題導學。
以數學教學為例,如何設計數學課堂的主問題和相關子問題呢?筆者認為,一個好的數學老師要懂得數學思想的頂層設計,即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高度,優(yōu)化教學問題設計。例如《圓形的面積》一課,有教師從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拓展學生思維的角度提出兩個主問題——
(1)在正方形的內部,以各邊為直徑,畫一個或幾個半圓。問:在哪些圖形情景下,哪些圓交成的圖形面積可求?(2)它的面積各是多少?
討論中分解出子問題:(1)這里有幾種基本圖形?(2)它們的面積怎么求?
主問題的設計開放性強,而且貼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使學生能夠深入文本學習主要內容;次問題能讓學生化難為易,層層推進對數學思想的理解。課堂上學生借助互動電子白板,展示了討論的成果,在參與中深入探討,在互動中研討問題,在小組合作中分享他人的成果與學習別人的長處,在動態(tài)中從茫然到理出了清晰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在溝通、碰撞與教師啟發(fā)、引導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路徑,實現了課堂學習圍繞主問題而深度探討的目標。
二、以交互白板為媒介,展示深度融合的窗口
明確了學什么,學多深,就該解決用什么方式組織教學??涿兰~斯曾說:探尋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得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使得學生可以因此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動,多些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F代教育顯然不是“一塊黑板、三寸粉筆、七尺講臺”就能運轉自如的,信息技術的社會化倒逼著教育開始摒棄原有的狀態(tài),開始駛入由黑板向電子交互式白板過渡轉變的快車道,它促使課堂發(fā)生顛覆性的變化,既有利于教學視角的多樣化,也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更拓寬了課堂的諸多生成空間,以其無與倫比的互動優(yōu)勢使傳統(tǒng)課堂向現代課堂的轉變成為可能。
新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而應當是學生和教學、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過程,教學方式將由“人—人”“人—設備”系統(tǒng)轉變?yōu)椤叭恕h(huán)境”系統(tǒng)。它強調學生與教師、環(huán)境、設備等的交互過程,讓教與學的雙向性、交互性體現得更直觀、更充分,有效地根治了傳統(tǒng)課堂上學生、教師、設備、資源、環(huán)境很難融合的頑疾,較好地實現了多重元素的“融合”。
例如李白的《蜀道難》,“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通篇氣勢恢宏、想象奇特,描寫了蜀道崢嶸崔嵬、陰森深邃,給人以蕩氣回腸之感。但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上,由于學生對蜀道的認知不足,難免會曲解詩意,從而誤讀詩人的情感。而借助交互白板,將蜀道的相關圖片、作者身世、時代背景以及相關詩句、作者情感等教學資源進行處理、整合,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進行拖動、連線,從而促使學生更加真實、直觀地體察詩人的情感,了解作品的思想價值,錘煉了學生的想象力、思維力、表達力。
三、以小組合作為平臺,激活深度融合的思維
小組合作著眼于怎么學。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與發(fā)展的主體”。因此,教師應該轉變“一講到底”的教學觀念,積極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把學習的決定權、話語權交付他們。教育貴在尊重學生個體,培植學習信心,激活學生思維,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實現自我價值,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信、完整表達的習慣。這是教育不容推脫的使命。學生發(fā)言的過程就是動腦思考學習的體現,在交流中分享別人的學習思想,在碰撞中深化問題剖析,在溝通中解決了一些個性疑惑。
小組合作的關鍵是問題設計的質量,其權衡指標主要體現在學生思維的糾結處、課標考綱的重點難點、問題的典型性針對性。操作步驟是先綜合考量,科學分組;其次告知問題并借助白板展示問題;再次留足個體思考的時空;最后明確小組分工,合作小組設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輪流擔任,實現輪崗成長,并定期考核。
例如,對話表演是英語課上開展合作學習活動的一種教學方式。教師在“I am your new neighbor”的教學中讓兩個合作小組的學生上臺表演,以“I am your new neighbor”為主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交流對話,用英語表達出兩位新鄰居見面交流的內容,如“My name is...What is your name?”等等。這一方面讓學生提前熟知了課文,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
如果只在座位上進行對話表演,那表演的學生只是在對話,畫面的情景感不強,如果教師把學生組織到講臺上表演對話,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和表演能力,又聚焦全體學生的視角,保證了學生全程參與,有助于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提升團隊合作能力。
當然,倘若信息技術與課堂之間結合不當,信息技術就會成為課堂教學的“絆腳石”。教師只有堅持學習,不斷探索,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反思,認真研讀考綱、課本等內容,真心關注校情、學情和班情,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才能實現真正的有機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