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鋒航
摘 要:從老子的“自然”之道,到莊子的“逍遙”之境,再到魏晉時期的“玄對山水”,揭示了道家主體性思想演變的基本特征:由天道向人道,由宇宙本體向人生價值本體演變的進遞與轉(zhuǎn)換。其中,“玄對山水”集中反映了魏晉時期玄學家們的人生旨趣與學理指向,不僅在山水中奕情,更在山水中“遺物”“忘人”,從而在人與物的一體性中開辟出了一片閑適的生命家園。
關(guān)鍵詞:玄對山水;邏輯進路;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5-0026-02
引言
中國古人往往有著濃郁的山水意識,他們或借山水以傳情、融情、詩、山,水于一體;或借山水以品藻人格,在山水之中安頓一生,追求精神超越;更有甚者,則賦予山水一種深厚的哲學意蘊,借山水而表達自己的形上之思。特別是道家者流,他們的人生理想,價值追求的過程更是與山水、自然緊密纏繞,息息相關(guān)。魏晉玄學家們更是將這種意識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構(gòu)建自己的哲學本體?!靶W家們還由追求精神自由,進而實現(xiàn)對玄理的體認和領悟,叫做‘以玄對山水”[1]。
“玄”,這個概念首見于《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2]。這里的“玄”,用以形容道的特征,有深遠幽奧之義,是用以表征“道”的“有”“無”一體的性質(zhì)和本質(zhì)的一個概念。
一、魏晉時期“玄對山水”的闡釋
西漢末期的嚴遵著《老子指歸》一書,它是漢代的代表作,它在解釋《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發(fā)生論思想時指出:“有虛之虛者開導稟受,無然然者而然不能然也;有虛者陶冶變化,始生生者而不能生也;有無之無者而神明不能改,造存存者而不能存也;有無者纖維玄妙,動成成者而成不能成也。故虛之虛者生虛虛者,無之無者生無無者,無者生有形者。故諸有形之徒皆屬于物類,物有所宗,類有所祖?!笨芍?,這里所提出的“虛之虛者”“無之無者”“始生生者”“造存存者”等,說的就是天地萬物賴以生成的本體問題。所以,這里的“虛之虛者”等就是“玄”。
到了魏晉時期在揚雄《太玄》篇中,“玄”就具有了宇宙本體的性質(zhì),被作為宇宙本體的名稱而使用。“揚雄認為,“玄”是超越一切事物、無形無象的絕對,是天地萬物最高本原。”[3]“玄對山水”觀是魏晉玄學家們對自然、人生、社會宇宙做以哲學思考的概括性表征。這種思想的表征,淵于《老子》的“自然”本體論觀,承于《莊子》的個體超越之思,而隨著魏晉有無、言義之辨的展開而漸趨形成。對“玄對山水”觀形成的過程做邏輯分析,亦可大致反映出隋唐之前道家主體論思想發(fā)展的大致進路,并由中可以進一步揭示出道家價值觀念的轉(zhuǎn)換特征。
二、“玄對山水”的致思取向
《老子》五千言,以道立德,以德彰道。在其思想體系中,對道的論述雖大都沒有直接用“自然”此范疇規(guī)定之,但通解《老子》思想精神,其對道的論述無不脫透著一種“自然”氣息。可以認為,“道”和“自然”在《老子》學說中,往往在同一哲學層面被使用,即皆體現(xiàn)了《老子》對宇宙本體的思考和體認,并在這種思考和體認中,顯現(xiàn)出老子“自然主義”的人生價值取向。這里需要著重說明的是,中國哲學本體論和價值論相融通的特征,是就其整體運動特征而言的,就某一具體的哲學發(fā)展階段而言,對兩者相融通的方式,程度的認識,具有時代性的差異,在“老子”的哲學觀中,“自然”作為本體論的存在,更多地傾向于對“宇宙本體”客觀屬性的反映,而對主體反面,價值精神的融攝,并未得到較為直接的體現(xiàn)。直到《莊子》那里,個體性、主體性、精神超越性的特征才被凸顯出來,使本體論和“價值論”的融通性特征,逐步顯現(xiàn)出價值本體化的傾向。在“老子”思想學說中,盡管主體性的本體化特征尚未展開。但是《老子》中所蘊含的世俗批判意識,超凡脫俗、返璞歸真的“回歸”意識,獨運造化、追求生命價值實現(xiàn)的人生自由意識,卻并未被“自然”所遮蔽。這種價值傾向,在《莊子》那里被發(fā)揚,在玄學論辯中,則被逐步提升到了本體論的地位。其哲學意蘊雖未發(fā)生根本的變化,但其哲學地位卻有了較大程度的變異,大致體現(xiàn)了一個由宇宙本體向價值本體,由自然之性向主體之性發(fā)展的過程。《老子》的“自然”論觀,成為“玄對山水”觀繼承的思想淵源,也是“玄對山水”觀致思取向的邏輯起點。這樣的邏輯起點,一開始就不同于儒家在社會關(guān)系中立德立功的德性進遞路向,包含著對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世俗價值觀的強烈批判精神,這種批判精神蘊含著后世道家超凡脫俗的主體性情節(jié)。
《莊子》哲學精神,異于《老子》之處,是經(jīng)由將《老子》辯證法思想推向極致,以相對主義的運動觀將主體性置于虛無之境,以求達及無我無物,無欲無求的精神逍遙境界?!肚f子》的哲學世界,更加透達脫體地張揚了生命自由的回歸意識,個體精神的超越精神,以及審美想象意識。這種相對主義哲學觀,一方面,將《老子》的“自然”本體論逐步轉(zhuǎn)化為個體生命的價值法則,從而逐漸確立了人在自然,在宇宙中的主體性地位,是對《老子》本體論思想由外向內(nèi),由宇宙向人生的轉(zhuǎn)換。另一方面,《莊子》哲學的主體精神,又直接而深刻地影響了魏晉玄學家們對本體問題的思考,并在這種思考中逐步突出了人在宇宙,人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地位。《莊子》的人生追求與精神風尚,對后代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其最直接者,即影響到魏晉人物對于“放達的追求”[4]。盡管《莊子》更多的是借助于這種哲學精神來描繪莊子眼中理想世界,但從道家思想發(fā)展演變視角看,卻是道家思想由天道向人道,由自然向人生逐步演化發(fā)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理論環(huán)節(jié)。這是一個由外向內(nèi),有天道向人道,由應然到實然逐步轉(zhuǎn)化的過程。這樣的一個過程,就魏晉玄學而言,是人的生命價值精神,主體性超越意識在哲學地位上的提升、發(fā)展過程。“玄對山水”觀所折射出的主體空靈心境,恰是對莊子逍遙游之境的本體論回應。
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主體構(gòu)架的基本思路是天人合一,魏晉時期“玄對山水”的主體性情操是玄學家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中對天人合一精神做出的時代性詮釋。這種詮釋意境,具有本體論和人生論上的雙重指向,反映了玄學家們對先秦老莊思想的理解和發(fā)揮。
在本體論層面,老子以“道”論天,以“道”宏人。作為宇宙的本原,老子的“道”具有最高的抽象性和最終的統(tǒng)一性,對“道”的理解,既要在各種人生、社會現(xiàn)象中來體認,又需要借助于詩意的直覺思維來進行。玄學家們寓情于山水,借山水以明對“道”的理解,“玄”境就是“道”境,就是體道、證道,與道合一的本體之境。以“玄”論“道”,使“道”的宇宙本體性進入到生命本體論之中,化“道”的自然性為個體生命的解脫之道,精神超越的理想之路。山水在這里作為無限宇宙的載體,以自足自適的地位作用于生命個體的價值實現(xiàn)進程之中,成為生命自我反觀、自我實現(xiàn)的一面鏡子。玄學家們以山水為鏡,品藻人格,在浮離的現(xiàn)實政治生活中清揚一份自我閑適的心境。
在人生論層面,由對本體論的契悟而感通人生論的超常,是其安頓人生的邏輯進路。這樣的致思方式,使個體生命的存在,由于具有了“道”的支撐,而具有了世界根本的高度,人生精神由之而釋放,也因之超拔而出!魏晉時期,政治社會秩序與道家所景仰的理想藍圖格格不入,時下學人在學術(shù)義理上崇空談,在人生精神上求超越,“玄隊山水”是這種社會歷史發(fā)展演變的思想產(chǎn)物。玄學家們的人生價值觀,繼承了先秦時老莊的批判精神,發(fā)展了它們的意醞旨趣。
三、“玄對山水”的邏輯進路
魏晉玄學的哲學問題,包括有無、一多、言意、名教與自然等等。魏晉玄學家們對這些問題的論述,不像兩漢經(jīng)學家那樣在枯燥的教條中去探析儒家的微言大義,而是在日常生活和欣賞自然景物中去思考哲學的問題,從而就將關(guān)于天人的最高學問與人生的生活內(nèi)容相統(tǒng)一、相結(jié)合起來,并進一步融人生的虛然之境于宇宙本體之境之中。從而在人生的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架構(gòu)起了一座基于生命實踐基礎之上的橋梁,這就賦予了山水自然等外在的、客觀的事物以深厚的人文價值底蘊,同時也賦予了個體生命價值的宇宙論的客觀性制約。這種致思特征,一方面以價值的方式融通了對自然的認識,并認為價值之識高于真理之識;另一方面,對價值的強調(diào)又是以自然、宇宙的無限性作為詮釋的內(nèi)在張力,其以藝術(shù)美的形式解答了人生在世的必然和自由,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
憂樂互濟,悲致雙修,不是厭棄生命而出常,不是冥冥祈禱于來世。魏晉哲人的人格意識、精神向往,既傳承了獨運自然的價值追求,但更強化了在生命與自然的一體性中對生命價值的肯定?!靶ι剿钡闹滤既∠?,在其終極意義上,當歸化于對人生之道的證悟?!坝杀倔w論引申出價值論,道家于是主張人應該像宇宙本體那樣生存,從而,“自然”也就成了標志人的生存方式和人的價值態(tài)度的概念”[5]?!靶ι剿庇^表達了玄學家們借山水以游藝人生的情感傾向,借自然以品藻人格的價值主張。特別的是,玄學家們更是寓山水之中,寄托著對形上之道的景仰和追求。他們不僅是滿足于在山水之中托情寄懷,他們更力求借助于山水這樣的詩意圖景,表達出他們對難言之道的體悟,并最終將這種體悟上升成為他們反觀世俗,安頓人生的智慧之門。這樣,一方面,山水具有了人的價值情懷;另一方面,則是主體在于山水的交融中進入了天地人我一體的本然之境。
參考文獻:
[1]趙馥潔.中國傳統(tǒng)哲學價值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66.
[2]老子譯注·第一章[M].辛戰(zhàn)軍,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3.
[3]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58-59.
[4]羅安憲.虛靜與逍遙——道家人性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34.
[5]趙馥潔.價值的歷程: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歷史演變[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