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燕
摘 要: 陶藝教學作為美術課的“新寵”,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放手制作的舞臺,回歸自然的時間。他們放下了枯燥的書本,離開了狹窄的課堂,讓心情在“泥巴”里燦爛。筆者從以興趣愛好為突破口、以自由想象為誘導、以鼓勵贊賞為抓手、以欣賞優(yōu)秀作品為前提這四個方面論述如何用好學生的課程資源,提高陶藝教學實效,讓學生愛上陶藝課。
關鍵詞:課程資源 興趣 創(chuàng)新 專注
在現代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得到重視,他們的興趣愛好、表現欲望、受激勵后的學習動力等各種情感價值觀都屬于無形的課程資源。在陶藝課上,美術教師如果能用好這些無形的課程資源,課前觸動學生的好奇心,課中滿足他們探究求知的需求,課后延伸他們意猶未盡的興趣,陶藝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興趣愛好為突破口,讓學生享受動手的快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喜歡美術課,必須先抓住他們對美術的興趣。陶藝教育親近自然,培養(yǎng)美術興趣,滿足兒童好動、好奇、好勝的心理需要,讓學生直接體驗成功和快樂。先利用多媒體演繹陶藝發(fā)展的歷史,傳授陶藝制作的工具和技法,學生對這種古老而又新興的學科都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為玩泥巴是孩子們的天性,通過敲、捏、揉、團等動作,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智慧和感情融進這些不會說話的泥巴,通過泥、水、火、情的交融,讓這些柔軟的泥巴變得憨態(tài)可掬、有形可感、有趣可愛、有神可笑,這就是陶藝教育的魅力所在。在陶藝課上,對人體感興趣的學生會塑一個泥娃娃或一尊佛像;喜歡親近大自然的學生則會造一棵大樹或一幢洋房;對動物有感情的學生會捏可愛的小兔子或有趣的小魚兒……教師抓住學生的這些興趣,授之以法,用泥塑幫助他們把興趣變成自己的愛好。課堂氣氛極其融洽,同學們相互交流、切磋著陶藝制作,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認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兒童的興趣?!边@種興趣的培養(yǎng),要求美術教師面對五花八門的泥塑作業(yè),要讓學生彼此點評,分享好作品的快樂,學會欣賞好藝術的標準,讓每個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樸實美。在陶藝課上,教師常常能發(fā)現一些在語數外等學科上不自信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對繪畫卻表現出喜歡,對動手做陶泥更是興趣盎然、情有獨鐘。究其原因大概就是這些簡單而帶有無限遐想的陶藝制作,喚回了學生的天真爛漫的性格和童心無羈的自由。
二、以自由想象為誘導,讓學生享受創(chuàng)新的快樂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在陶藝教學上,學生面對一團團平凡普通的黏土,教師只需傳授泥塑的方法,學生都能改變這塊泥土的模樣,通過搓搓、捏捏、刻刻,再揉揉、接接、點點,總能把生活中的竹筐、汽車、茶壺、城堡、魚骨頭、筆筒,變成一件件經過他們思想加工的手工品。從沒有生命的泥團到有感情的作品,這種“無中生有”的制作過程總能讓他們享受到創(chuàng)新的快樂。一塊沒有生命、黯然失色的泥土,在這些稚嫩的小手下變成了透著靈氣的作品,無不閃爍著一個又一個富有創(chuàng)意的思想火花。從這個意義上說,美術課上的陶藝教育最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意,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要讓這種創(chuàng)新的火花在美術課上閃爍出來,在陶藝課堂上,教師不需給學生框框條條的束縛,不給學生這樣那樣的標準要求,只要他們對著一塊泥土進行思考,用雙手改變這塊泥土的模樣,塑造形象,傾注感情,有創(chuàng)造的過程能體現創(chuàng)作靈感,那這就是一件好作品。這種自由為培養(yǎng)學生的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使學生可以自由自在地盡情發(fā)揮、盡情想象。以筆者去年指導本班學生參加全市中學生陶藝比賽為例,五位平時繪畫表現平平、頑皮好動的學生,居然獲得全市一等獎兩個,二等獎三個。這結果令筆者有些意外,事后回想在陶藝課上的表現發(fā)現他們偏愛陶藝,平時塑造的作業(yè)就與眾不同,愛打破常規(guī),喜歡奇思妙想。最終,他們用靈巧雙手和聰明才智贏得了大獎。
三、以鼓勵贊賞為抓手,培養(yǎng)學生的專注品質
在農村長大的教師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幼童時蹲在地上玩泥巴,在沙灘上造房屋,在水溝邊建攔河大壩,玩得忘記上學被老師批評,玩得衣衫不整被父母責罵,可是一放學又會玩得忘記回家。試著把這種動手玩泥巴的喜好和專注延伸到美術課堂,陶藝教學就是美術教師培養(yǎng)學生專注品質的最好方法。
在陶藝課上,學生掌握了塑造陶藝的基本方法,他們一個個聚精會神地埋頭制作,當他們舉著臟兮兮的小手,托著質樸憨厚的泥塑作品,仰著沾滿泥巴的小花臉,臉上滿是炫耀著成功的喜悅。這種純真的感情,是孩子們童心未泯的表現,也是教師借助泥塑對學生實現陶藝教學美育功能的最好時機。捏壞了,教師教他們從構圖開始,給他們不氣餒的勇氣;塑得不好,教他們從觀察雕塑對象的神態(tài)開始,讓他們學會細心觀察;以后造好作為展品給大家觀摩,讓他們享受泥塑成功的喜悅。一堂課下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作品,歪瓜裂棗沒關系,塌鼻子、小眼睛也無妨,像與不像不是評判成敗的唯一標準,參與動手才是最重要的。
專注是學生有效學習不可缺少的條件。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tài)——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tài),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tài),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p>
在陶藝課上,教師如果以鼓勵、贊賞為抓手,培養(yǎng)出學生聚精會神的專注品質,學習成效也就大大提高?,F在的學生大都是嬌生慣養(yǎng)的獨生子,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私霸道、以自我為中心,遇到困難很少能沉得住氣,很少能抗得住失敗,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這種專注的品格。在陶藝課上,當一塊塊泥土帶著鄉(xiāng)野氣息擺放在他們眼前,激發(fā)他們“玩泥巴”的童年樂趣,讓他們靜下心,端坐在板凳上,屏住呼吸構思畫面,小心翼翼地搭建內容,把自己的智慧用泥塑表現出來。在筆者十多年的執(zhí)教生涯中,那些擅長泥塑的孩子,當他們用雙手把握著陶泥,塑造出美的節(jié)奏、美的比例和美的重心的時候,總是最專注的;當他們不論各種喧囂和誘惑,傾心塑造一件陶藝時,總是最有耐心的。
四、以欣賞優(yōu)秀作品為前提,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在動手制作陶藝作品之前,教師適當地尋找一些優(yōu)秀陶藝作品資料給學生欣賞,在學生心里會烙下一些美麗的影子。學生看多了優(yōu)秀作品,在接下來的制作過程中,便有了一些參考和自己的思考。在創(chuàng)造陶藝形態(tài)過程中,學生用雙手把握著陶泥,在試探摸索中自然而然地發(fā)現美的造型,輕而易舉地駕馭并實踐塑造美的節(jié)奏、比例、重心、對比、調和等美的法則,從而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卿成.課堂教學改革新論[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0.
[2]李方.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何炳欽.現代陶藝教學[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長春初中)
□責任編輯:鄧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