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珍
[內(nèi)容摘要]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本文詳細闡述了教學評價的定義與原則,指出了我國當前教學評價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對策。
[關鍵詞]教學目標;教學評價;問題;對策
一、教學評價的定義與原則
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按照科學的標準,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量,并給出價值判斷。從評價的定義可以看出,教學目標是評價的依據(jù),因此要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評價標準。同時教學評價的目的也是檢測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這就需要采用一些有效的技術手段。教學評價的原則包括客觀性原則、整體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指導性原則和一致性原則??陀^性原則是指評價的方法、手段、態(tài)度與最終結果要符合客觀實際,不能主觀臆斷;整體性原則是指在進行評價時要多角度、全方位評價,不能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科學性原則是指在評價時評價的程序與方法要科學,不能一味依靠直覺與經(jīng)驗;指導性原則是指評價要與指導相結合,使被評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還了解自己的不足,為被評價者今后的發(fā)展指明方向。
二、當前教學評價普遍存在的問題
根據(jù)上述教學評價的定義與評價的原則,反思我國當前的教學評價現(xiàn)狀,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評價的內(nèi)容不全面,未能全面檢測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教學的歸宿,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有直接的指向作用。由于教學目標是用具體明確、可測量的行為動詞進行表述的,因此它也能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jù)。我國的教學目標主要分為三大類,即認知類、動作技能類和情感類,每類目標又由低到高分為若干層次。我國當前的教學評價更側重于認知類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對動作技能和情感類目標的評價不夠重視,而且認知類目標中對理解力與記憶力方面的評價較多,更高層次的分析綜合與創(chuàng)造能力評價較少,因此未能全面檢測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
(二)教學評價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單一,與評價目標不符
教學評價的技術手段與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有試卷測驗法、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量規(guī)法、學習成果(作品)評價法、檔案袋法與契約法等。教學評價的方法要科學,要與評價目標相適應。我國最常用的評價方法就是利用考試卷進行評價,而試卷測驗法只適合對認知類目標進行評價,對情感態(tài)度、動作技能與實踐操作等目標并不適合。因此,認真分析和掌握不同的評價方法與學習目標的關系非常重要。
(三)重視測量教學結果,忽視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目前,我國過多地使用試卷檢測法,其他評價方法使用較少,而考試卷又只能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不能評價學習過程,因此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自我知識建構比產(chǎn)生的結果更重要。所以,在教學中應多使用自我分析工具,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了解學習進步情況,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三、改進評價方法的對策
(一)明確學習目標與評價方法的關系,做到評價正確、全面
烏美娜教授在1994年提出了一個關于學習目標與評價方法的對應關系表(如下表所示)。這一關系表可以幫助教師了解不同的學習目標所對應的不同評價方法,只有正確選擇評價方法,使評價方法與評價目標相適合,并且將多種評價方法綜合使用,才能更正確地評價教學目標,全面檢測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評價時尤其注意的是,要重視對創(chuàng)造力、實驗與操作能力、會話與交流能力以及態(tài)度類目標進行評價,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學習目標與評價方法對應關系表
(二)引進量規(guī)評價方法,全面評價學習過程與結果
量規(guī)是一種結構化的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一般包括評價項目、評價標準、得分三項內(nèi)容,非常便于操作,既可用于教師評價學生,也可用于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間的相互評價。采用量規(guī)評價的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在評價中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學習過程與結果的自我反思,還可以從中了解教師以及其他小組同學對自己的評價。目前我國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由閆寒冰編著的《信息化教學評價——量規(guī)實用工具》一書,書中介紹了大量供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nèi)容使用的評價量規(guī),教師們可以參考使用。
(三)引進檔案袋評價方法,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過程
檔案袋評價方法是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廣泛采用的一種評價方法,由教師與學生一起搜集學生在學習中的各項信息,包括作業(yè)信息,考試信息,代表性的作品、論文、設計方案,參加的活動,教師的評語、成長的反思等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反映學生成長足跡的檔案袋。該評價方法既可以評價學習過程,也可以評價學習結果,教師不僅可以借此了解學生的進步與成長情況,更主要的是檔案袋的主人——學生可以了解自己的進步與成長情況,促進自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龍.《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381-386).
[2]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tǒng)設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0(88-90).
[3]烏美娜.《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36).
(注:本文系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課題“影響高校教學改革的因素研究——以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為例”的成果之一。課題編號:NMD1138)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