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彩英
(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一悟小學,743000)
英國詩人布萊克說:“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說單支的一束花能成為一個世界,一粒細微的沙粒也能造就一個天堂.在引領孩子們進行整本書閱讀的旅途中,筆者對這句詩有了更深的理解.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這雙眼睛就能在校園里、課堂上捕捉到最動人的瞬間:因為,每本書,都為孩子們打開著一個奇妙的世界;閱讀,讓每一個孩子心底都蘊藏著一個美妙的夢想.
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儲備情況,我們可以把孩子們的整本書閱讀分為三個梯度.一、二年級為“創(chuàng)作繪本”:繪本一直是孩子們喜愛的讀物類型,學前多是由家長和老師講給孩子們聽,進入一年級后,孩子們識字了,更多的孩子開始自己獨立閱讀繪本故事了.同時,筆者開始嘗試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筆創(chuàng)作自己的繪本故事——畫繪本.課題組的老師們再精心挑選各班優(yōu)秀作品匯編成冊,記錄下了孩子們閱讀成長的足跡.翻開冊子那一段段有趣的故事、一個個美麗的夢想、還有那一顆顆充滿愛的心靈,我想說:我們要是能夠讓我們的孩子們敢想、敢說、敢寫,這就是給孩子們自己成長之路上的最好的禮物.
到了三年級,筆者就開始了“讀繪本,擴寫繪本”的活動.孩子們讀完一本書后自己想象故事的情境、語言、動作、神態(tài),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將閱讀體驗自覺地轉化成書面文字表達呈現(xiàn)出來,然后再把這些作品串起來就是一本非常優(yōu)秀的擴寫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孩子們的閱讀與寫作熱情被充分激發(fā),閱讀牽引著他們?nèi)ジ惺茇S富的人生,走進文字的神奇世界同時也使得孩子們很有成就感,變得愿意與人分享自己創(chuàng)作的故事,心智和性格得到積極健康的發(fā)展.
到了高年級,同齡孩子間的讀書差異越來越大,有的手捧《三國志》《時間簡史》等“大部頭”作品,讀得津津有味.有的還熱衷于連環(huán)畫、《笑話集》樂此不疲.那怎樣才能把孩子們引領到閱讀好書的行列中呢?于是,筆者和課題組的同伴們開設了“學生講壇”欄目.每兩周一次近2 小時的講壇,除了帶給傾聽者無數(shù)的驚喜與震撼,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孩子,他們在欣賞、羨慕的同時,也被他人的閱讀習慣、閱讀方法悄然地影響著.慢慢地,孩子們手中的書變厚了,視野更開闊了,思維更活躍了,話題也更豐富了.而“學生講壇”也激勵著筆者和課題組的同伴們不斷學習,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為孩子們的發(fā)展提供更好的引領,這正體現(xiàn)了教育的“教學相長”.
整本書閱讀我們首先要選擇閱讀書目.面對眼花繚亂的閱讀書目,我們該如何選擇,我們所選擇的書是否適合孩子們,是否是孩子們最適宜的、最喜歡的書.在閱讀中筆者用的最得心應手的選擇方法是:把“課外閱讀”和“課內(nèi)閱讀”形成一個整體,將課外閱讀融入到課內(nèi)教學,也就是說基于單元教學的整本書閱讀.比如:四、五年級都有一些單元主題與“愛”有關,有親情的感悟,有友情的付出,也有對陌生人的關心,這些課文深深感動著孩子,但這都只是“小漣漪”.要讓孩子有更深刻的體悟,就需要有“整本書”的力量.為此,針對四年級,筆者選擇了奇幻文學作品《女巫》.記得其中有一句關鍵的話——“只要有人愛你,即使變成了老鼠又有何妨呢?”我想對于我們,此時沒有什么比這樣的親情更有震撼力了.再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心中的秋天”.孩子們讀完后,為秋天著迷,為詩歌著迷.教材單元篇章體裁并不夠豐富,筆者及時地為孩子提供了一些尋找的線索,并負責把學生收集到的作品整理好打印出來,將其合訂成一本名為《秋天的詩》的書,大家共享.其中有:唐詩《菊花》《贈劉景文》,有宋詞《燕歌行》《虞美人》《水調歌頭》,有顧城、有方素珍、有金波等詩人的兒童詩.孩子們用朗讀和卡片制作的形式,把自己最喜歡的詩送給友人,感受其中的詩意和浪漫.
孩子與孩子間的“同伴閱讀”,這是筆者多年來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一大特色.筆者和課題組的同伴們組織讓高年級孩子來和低年級的孩子結伴閱讀同一本書,在提高低年級孩子的閱讀水平的同時,更是促進了高年級孩子的發(fā)展,我想,這里的發(fā)展不僅僅指孩子的閱讀水平、閱讀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間的合作、團隊學習的力量.
每帶一級新生,筆者都會邀請家長來學校給孩子們分組講繪本故事,真正意義上實踐了親子閱讀.孩子們圍坐在一起,聽媽媽們頭戴故事道具娓娓講故事,后來甚至一些年齡大的孩子也可以開講.這樣的讀書會方式真的挺好,自娛自樂,大人孩子都收獲頗多.而且這些書,真的不僅是為孩子而作,也適合成人.大人和孩子一起閱讀圖書的過程,就是和孩子一起分享獨特的閱讀感受的過程,也就是和孩子的一次愉快的情感體驗.比如,《逃家小兔》講述的是母愛,當聽到“我正好就是你媽媽,我會張開手臂好好地抱住你”時,孩子們都張開雙臂擁抱了身邊的媽媽……《蛀蟲王子》讓孩子們愛上刷牙,《維利床下的鬼》讓孩子們不再膽小,變成了小男子漢.每個媽媽將自己了解到的好書與大家一起分享,把閱讀的種子播在了孩子們的心里,與孩子一起在閱讀中共同發(fā)展.
班上孩子的閱讀時間一般控制在每天20 分鐘以上,把課外閱讀時間納入到家庭作業(yè)總量時間數(shù),而且將課外閱讀的時間滲透進入學校課堂,這里的孩子過著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每天早晨7:50—8:00 是我班的“與最美的詩篇共舞”晨誦時間,筆者和孩子們一起大聲朗讀優(yōu)美的《日有所誦》.筆者與孩子們一起朗誦、一起感受、一起陶醉,一起享受,一起領略優(yōu)美的母語,感受詩歌所傳達的感恩、優(yōu)美及音樂感.每天中午2:20—2:30 是班級的“靜靜地打開一本書”靜心聆聽的時間,放上一段輕柔的鋼琴音樂,靜謐的感覺就撲面而來.孩子們一下子就靜下來了,不用筆者凝神注視提醒,此時教室里只有音樂和筆者緩緩地講述.大聲讀給孩子聽是最吸引孩子的,也是最令人回味的一種閱讀形式.
經(jīng)典閱讀,正在悄悄地改變著孩子們的生存狀態(tài),改變著筆者的行走方式,改變著筆者的教學發(fā)展模式.法國作家福樓拜說:“閱讀是為了活著.”而此刻筆者卻想說:閱讀經(jīng)典,讓我和我的孩子們活得這么充實、精彩而姿態(tài)優(yōu)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