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婉真
摘 要: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首先從思想上進行轉變,其次,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從而更好地引導、配合學生完成學習。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師角色;角色轉變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我國小學英語教學正在進行著新的改革,教學手段及模式都在不斷變化。在新課標實施的背景下,很多英語教師面對新教材有些無所適從,在教學過程中,雖然教科書發(fā)生了變化,但多數教師仍然遵循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沒有隨著課本的變化而變化。因此,導致教學水平低下,師生之間無法建立和諧的合作關系,無法通過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那么,在新課標的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師應當如何轉變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對此筆者做出以下幾個建議。
一、變權威者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自身素質的發(fā)展,使學生能夠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當先提高自身專業(yè)素質,并肩負起創(chuàng)造學生未來的責任。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通過語言的學習掌握一定的語言基礎并能夠進行溝通交流,但是最重要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教師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用“一言堂”形容再合適不過了。教師就是課堂的權威者,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的一切都隨著教師而改變,學生在教學活動進行中沒有主動學習的動力,成為被動的接受者,沒有屬于自己的思維方式,更沒有追求個性的機會,無法發(fā)揮想象的能力,完全阻礙了學生身心的發(fā)展。教師要想從根本上擺脫“權威者”的束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就必須具有親切的情感態(tài)度,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方便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和諧友好的合作關系。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之前,教師應當先做到自主:第一,在學習上關注學生的個性,根據學生的特點制訂相應的學習目標,并幫助學生找到達到目標的捷徑;第二,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語言運用為目的的學習,不僅要對知識進行掌握,還應當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使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學會如何學習;第三,運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對語言學習的動機,并在學習中體驗快樂;第四,在課余時間多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情感等方面的變化,給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第五,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與學習的參與者,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情感教學,與學生之間要存在情感交流,溝通并分享自己的情感與想法;第六,多與學生交流學習心得,了解學生的所需所求,及時調整教學模式。這樣,教師才能從“權威”中走出來,從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
二、變課堂絕對控制者為教學組織者
教師對課堂的組織決定了課堂效果的好壞。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是課堂的控制者,而學生則作為知識接納的機器。在傳統(tǒng)課堂中,學生并沒有太多自主的權利,對于英語這門語言類學科,本身就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對語言的學習達到簡單的交流與溝通,然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阻礙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新課改理念下,教師應當關注學生自身的發(fā)展。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教師首先應當轉變教育觀念,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及情感狀態(tài),盡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既要追求語言的學習,又要關注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轉變教學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性交給學生,要善于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得到體驗、實踐、合作與交流。教師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形成主動探究的良好習慣,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盡可能組織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促進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學習。
三、轉變以教師為中心,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教師與學生之間除了普通的師生關系,還存在合作的關系。在新課標中強調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點與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第一,教師在制訂課堂內容及教學活動時,可以與學生進行協(xié)商。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條件及觀念的限制,學生幾乎沒有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設計的機會。因此,教師應當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總結評價,并讓學生給予意見,以便教師能夠結合學生提出的可行性意見及時對教學方案進行修改,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第二,教師與學生共同制訂學習目標及學習計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通過課堂學習引導學生對學習進行有計劃安排,培養(yǎng)學生計劃、自覺及反思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共同制訂計劃來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引導學生的同時增加與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第三,教師作為課堂的參與者,應當多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與想法,在學生遇到問題時要耐心解答,與學生互教互學,共同成長。
四、變單一性評價為過程性督導評價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評價者,唯一的評價方式就是試卷方式。在目前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和家長往往只看中考試成績,而忽略了過程性評價。新課標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要關注學生對語言的運用能力、發(fā)展過程及效果,還要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進行評價。因此,教師首先要將學生作為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對自我的評價而達到反省自身的效果,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與不足,更加促進學生對學習的自主性。另外,教師應當通過多種評價方式多種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使學生能夠自覺發(fā)現(xiàn)自身的特點,達到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首先從思想上進行轉變,其次,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從而更好地引導、配合學生完成學習。
參考文獻:
[1]姚穎.小學英語教學中非測試型評價的運用[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8(03).
[2]馬秀華.淺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說的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