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形式美的移植和古詩英譯的審美再現(xiàn)

2015-12-11 08:42:29周建華
關(guān)鍵詞:詩歌翻譯形式美

周建華

(巢湖學(xué)院外語系 安徽巢湖 238000)

?

形式美的移植和古詩英譯的審美再現(xiàn)

周建華

(巢湖學(xué)院外語系安徽巢湖238000)

【摘要】中國古典詩歌的形式和內(nèi)容是不可分割的,古詩的內(nèi)涵和意蘊無法脫離古詩的形式而存在。古詩英譯時,只有將中國古典詩歌形式特征移植到英語文本中,才能在譯文中再現(xiàn)中國古典詩歌所獨有的形式之美,才能在譯文中真正體現(xiàn)中國古典詩歌的風(fēng)格特征和審美意蘊。因此,在古詩的譯介中,譯者應(yīng)該充分關(guān)注古詩的形式,盡力移植古詩形式特征,并傳達這些形式特征所蘊含的美學(xué)意義,從而實現(xiàn)古詩對外傳播的文化價值。

【關(guān)鍵詞】詩歌翻譯;中國古典詩歌;形式美;文化移植

詩歌翻譯是文學(xué)翻譯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翻譯家們孜孜以求,致力于斟詞酌句,試圖完美地傳達詩歌的意蘊和風(fēng)格。然而,譯者們上下求索的翻譯實踐卻被評論家們斷言為“詩歌不可譯”,故而英國詩人雪萊嘆息譯詩無用[1]58;魯迅先生也認(rèn)為譯詩是出力不討好的事[2]72-76。著名翻譯家紐馬克認(rèn)為譯詩是翻譯中損失最大的[3]15;翻譯家楊絳也認(rèn)為“愈是好詩,經(jīng)過翻譯損失愈大”[4]347。如此一來,似乎詩歌變得不可譯,中國古典詩歌更不可譯。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重要部分,古典詩歌的對外傳播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中國古典詩歌有其獨特的形式風(fēng)格特征,這些形式風(fēng)格承載了獨一無二的東方美學(xué)訴求。當(dāng)前我國正在大力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古典詩歌形式風(fēng)格及其審美意義的譯介理應(yīng)受到譯者的格外關(guān)注。因此,本文主要探討古詩英譯過程中,如何處理有著獨特美學(xué)價值和審美意義的中國古典詩歌形式特征,并讓這些形式特征的審美意義即古詩的形式美在譯文中得以體現(xiàn)和傳播。

一、翻譯與詩歌形式的譯介

翻譯是一項艱巨的任務(wù)。在完成翻譯的過程中,學(xué)者們不斷地糾結(jié)于如何處理文本的形式、文本的意義、文本的功能,以及它們的相互關(guān)系。龐德以意象為重;蘇珊·巴斯內(nèi)特以文化為根;功能派強調(diào)效果;闡釋學(xué)著重吸收和補償。然而不論哪一派那一家,文本的形式是最不受關(guān)注的,也似乎是翻譯中最先舍棄的那個部分。

然而“文學(xué)翻譯所要表達的絕不限于原作的基本意義”,文學(xué)翻譯還要考慮原作的語言風(fēng)格。作品風(fēng)格往往體現(xiàn)在作者的遣詞造句之中,即與原作的語言形式密切相關(guān),因此譯者需全面細致地理解“形式和內(nèi)容的統(tǒng)一體”,并使讀者也能獲得同樣全面而細致的理解和感受[5] 8?!霸牡南彝庵?,只從弦上傳出,含蘊未吐的意義,也只附在字句上”[4]347。劉宓慶所提出翻譯審美再現(xiàn)的4點基本要求就包含形式特征,他認(rèn)為在雙語可譯性限度內(nèi),應(yīng)充分保留原語的行文形式體式[6]218-219。可見文學(xué)翻譯必須考慮和關(guān)注原文本的形式特征,而不能僅僅重述原文的主要內(nèi)容,應(yīng)該在譯文中著力體現(xiàn)原文這種語言形式上的風(fēng)格特征,即使無法找到一一對應(yīng)的語言形式,也要盡量尋求替代性的語言形式,讓原文的風(fēng)格和審美價值得以再現(xiàn)。這是文學(xué)翻譯的獨特性所要求的,也是其真正的價值所在。

詩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xué)體裁,是以其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而著稱的,因此詩歌翻譯更要注意其形式特征,以及這種形式風(fēng)格在譯文中的審美再現(xiàn)。不論是西方還是中國,格律都是古典詩歌重要的特征。即使是近體詩或自由詩也有一定的音韻形式特征[7]174。 譯詩應(yīng)盡量保留原文特點,并讓譯文能對目的語讀者產(chǎn)生相似的語用效果。蘇珊·巴斯內(nèi)特也認(rèn)為:“詩的內(nèi)容和形式是不可分離的”[1]69。詩歌的形式意義決定“詩歌翻譯的原則應(yīng)該是更要忠實于原作, 所謂為了‘神似’而不必苛求‘形似’,至少在詩歌翻譯方面是必須拋棄的”[8]50-53。翻譯詩歌的“首要問題就是形式與意義(內(nèi)容) 的統(tǒng)一”,可以通過“形美”更好地為“意美”服務(wù)[9]83-88。就詩歌翻譯而言,“形式是意義的體現(xiàn),形式不同,意義和所傳遞的信息就不同,”形式對等“是衡量譯文合適性的一個標(biāo)準(zhǔn)。[10]21-23可見,詩歌的形式與其他文本的形式不同。如果說翻譯語言學(xué)派認(rèn)為語言形式?jīng)Q定語言的意義過于極端,那么在詩歌這種文體中是基本適應(yīng)的。由于詩歌是形式和意義的綜合體。無形不成詩體,不但詩歌的”傳形“和達意本為一體,且詩歌的形式也是其作品風(fēng)格的集中體現(xiàn)。甚至可以說詩歌形式本身就是詩歌部分甚至大部分意義所在,詩歌的形式如果在譯文中找不到替代的語言形式,那么在翻譯中損失的就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特征。

中國古典詩歌以其句式工整對仗,音韻朗朗上口而著稱。此外中國古詩形式簡潔,意蘊含而不露,是東方含蓄美學(xué)的極致體現(xiàn)。古詩往往”意寓于形“,”意“與”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古詩的語言形式對于意義的表達與傳遞有著重要作用[11] 246-249。許淵沖認(rèn)為,中國古典詩歌的英譯要關(guān)注3美的原則,即”意美、形美和音美“。翻譯古詩時“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這是形美”;譯詩要使得譯作“像原詩一樣有悅耳的韻律,這是音美”[12]85。然而,許淵沖的形美主要是指古詩的視覺上的形式,其實古詩的音美也是由其形式上的特征所產(chǎn)生的。而古詩的意蘊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詩歌獨特的形式特征。

由以上論述可知,中國古典詩歌英譯時要注重形式特征的譯介,盡量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形式特征,即盡量尋求形式上的對等。中英語言的巨大差異使得翻譯時很難找到與原文形式一一對等的語言表述結(jié)構(gòu),我們就需要在譯文中體現(xiàn)原詩形式特征所自涵的意義(這里指與詩歌闡釋的意義相對形式本身所體現(xiàn)的歷史、文化、文學(xué)等意義),尤其要關(guān)注和體現(xiàn)原詩形式所體現(xiàn)的獨特中國詩歌風(fēng)格和審美意義,即使不能找到對等的語言結(jié)構(gòu),也要在譯文中再現(xiàn)出原詩的這些形式特征所體現(xiàn)的風(fēng)格和審美意義。

二、古詩形式特征的審美再現(xiàn)

中國古典詩歌作為中國文學(xué)的獨特形式,是意義和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體。詩歌的意義無法脫離形式而存在,詩歌發(fā)生任何形式上的改變都將導(dǎo)致其意義的變化。因此翻譯古典詩歌時,對于意義和形式的任何比較和權(quán)衡,都是無意義的,甚至是有害的。中國古典詩歌有著與眾不同的形式特征,它的遣詞造句、意象、音韻等形式特征都有其獨特的美學(xué)價值和文化意義。

(一)古詩形式對稱美的再現(xiàn)

中國古詩以其形式的工整對稱而著稱。對形式工整對稱的講究也是東方美學(xué)中對于平衡和諧的一種追求。朱光潛認(rèn)為對仗和排偶是古典律詩的基本特點,是源于對事物成雙成對規(guī)律的追求,這種形式特征在他看來是詩人的一種“審美游戲”[13]81。對仗確實是中國古典詩歌最常見的詩歌對稱的形式,學(xué)習(xí)做詩往往都是從對句開始的。通過相鄰句的對應(yīng)字詞相對或?qū)Ρ?,給讀者一種對稱的美感和效果。這種對稱的形式如果無法在譯文中得到體現(xiàn),那原詩的美就損失了大半。比較下面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钡膬煞N譯文。

譯文1:I raise my head,-/

The Splendid moon I see:

Then droops my head

And sink to dreams of thee-

My fatherland, of thee! (克萊默·賓譯)[14] 82

譯文2: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out on the mountain m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away home. (Tr. S. Obata譯)[15]418

兩種譯文都傳達了原詩的主要意義,表達了詩人在旅途中對月思鄉(xiāng)、孤獨寂寥的哀傷之情。S. Obata的譯文極力保留原詩的形式,尤其是4個動詞raised,bowed ,looked out, thought of與原詩一樣兩兩對應(yīng),體現(xiàn)了原詩的對稱之美。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的前兩句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詩中“白日”與“黃河”相對,“山”與“?!毕嗪?,“依”和“盡”分別對應(yīng)“入”和“流”。詩句對仗工整。

譯文1:The pale sun is sinking behind the mountain.

And the Yellow river is running toward the sea.(王守義,約翰·諾弗爾譯)[16]6

譯文2:The mountain is eating away the setting sun;

Going seawards the yellow river is on the run.(吳鈞陶譯)[15]421

譯文2詩句的末尾“sun”和“run”押韻,采用了英文詩歌尾韻的形式,更易為目的語讀者所接受。但是沒有譯文1對原詩形式上的關(guān)注,失去了原詩工整對稱,簡潔直白的文風(fēng)。

下面兩篇譯文通過運用形式對等的原則,通過模擬原詩詩句,即用詞和句式一一對應(yīng)的形式特點,體現(xiàn)了原詩的形式對稱之美。毛澤東《七律·送瘟神》中的前兩句“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北辉S淵沖譯為“Crimson rain swirls in waves under our will./Green mountains turn to bridges at our wish”[15]166。

譯文完全采用原詩的形式,體現(xiàn)了中國古詩形式對仗的特點。其中“Crimson rain(紅雨)”對應(yīng) “Green mountains(青山)”,“swirls in waves(翻作浪)”和“turn to bridges(化為橋)”結(jié)構(gòu)相同,而“under our will(隨心)”和 “at our wish(著意)”完全對等??梢哉f許淵沖的這兩句譯文是英文寫就的中國古詩。而許淵沖的另一篇譯詩也是如此?!癟he pathways red with cherry blossoms/ The lakeside green with willow leaves.”[15]166是翻譯周恩來《春日偶成》中的兩句詩“櫻花紅陌上,柳葉綠池邊”。譯文與原詩形式幾乎完全一致,用詞未做任何增減。譯文對仗也異常工整,更難能可貴的是“紅”“綠”不但相互對應(yīng),而且與原詩一樣都活用為動詞,生動活潑,春意盎然,堪稱一首中國古體詩的佳作。

為了進一步檢驗本文提出的橫向裂縫評價模型,采用江蘇京滬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路面橫向裂縫實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這兩條路均為半剛性基層瀝青混凝土面層,其中京滬高速公路基層為38cm的二灰穩(wěn)定碎石基層,沿江高速公路基層為38cm的水泥穩(wěn)定碎石基層。分析結(jié)果匯總于表1所示。

除了對句,古典詩歌中還有其他一些手法能體現(xiàn)詩歌的對稱美,如回文詩就是對稱美的典型代表?;匚脑姴坏娋渲g對應(yīng)工整,而且順讀倒看皆可,因此翻譯回文詩作應(yīng)該對其形式著重關(guān)注。如王安石的回文詩《碧蕪》“碧蕪平野曠,黃菊晚村深。客倦留甘飲,身閑累苦吟?!?,正讀反讀皆成詩,譯文中如果忽視了這種形式上的回文特點,原詩的妙趣就蕩然無存了。

中國古典詩歌對形式的對稱非常講究,許多經(jīng)典古詩不僅意蘊深遠,而且對仗工整。形式對稱工整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重要風(fēng)格特征,只有關(guān)注了古典詩歌形式上的這種對稱,并將這種對稱的語言形式在譯文中表達出來,中國古典詩歌獨有的對稱美才能通過譯文得以傳播。

(二)古詩形式音韻美的再現(xiàn)

詩歌這種文學(xué)體裁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它適合吟誦,詩的美不僅在于它娛目宜心,更在于它悅耳動聽,中國古典詩歌更是如此。詩經(jīng)中多篇均為古代勞動人民勞作所唱的號子,樂府詩收集了大量的民間歌謠,詞是根據(jù)歌者樂者所奏所唱的詞牌創(chuàng)作的,而詩人做詩一般稱為吟詩。“吟”即“誦讀”,也是邊“作” 邊“誦”之意,其中含有聲音上、文字上的藝術(shù)加工之意,即通過“吟”使聲音發(fā)生抑揚頓挫的變化,因此“吟”包含有形式感的考慮[17] 19-27。由此可見,詩歌如同音樂一樣,有其獨特的韻律特征和音韻之美。故此,翻譯時應(yīng)該采取多種方式盡可能地再現(xiàn)古典詩歌的音韻上的形式特征,讓其審美意義得到再現(xiàn)。

中國古典詩歌除了采用平仄押韻等音韻手法來體現(xiàn)詩的音樂性,還有一些獨特的形式特征,如采用疊字和重復(fù)來表達詩的音韻之美,用疊字和反復(fù)來模擬歌曲回環(huán)往復(fù)的音韻特點。提到疊字運用就不能忽略李清照的《聲聲慢》。李清照在這首詩中巧妙地運用了疊字手法,詩的開端一連用了7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這7個疊字將詩人的清冷生活和凄苦的心境渲染到了極致。疊字正是這首詩的獨特之處,而翻譯這首詩就無法回避疊字這種形式。比較下面兩種譯文:

譯文1:I’ve a sense of something missing I must seek

Everything about me looks dismal and bleak.

Nothing that gives me pleasure, I can find. (徐忠杰譯)[15]425

徐的譯文忽視了原詩的音韻特征,不但損失了詩歌朗朗上口的音韻之美,更無法體現(xiàn)原詩通過疊字重復(fù)體現(xiàn)的傷感的主調(diào)。林的譯文雖不能完全模擬原文的形式,但通過運用英文的重復(fù)和頭韻的修辭手法,再現(xiàn)了原文的音韻美。表面上看來,林的譯文的選詞和意義好像與原文相差甚遠,但通過dim, dark, dense, dull, damp, dank, dead這一系列陰郁、傷感詞匯的疊加,完美地展示了原詩所表達的情感。

下面3首詩譯者通過不同的方法處理原詩的疊字,既保留了詩歌的音韻美,也體現(xiàn)了疊字在意義和情緒上的渲染和強調(diào)。 “庭院深深深幾許”的譯文“Deep, deep the courtyard where he is, so deep”[19]67通過3個“deep”的重復(fù)體現(xiàn)了原文音韻上回環(huán)的效果,并通過句式的強調(diào)將最后一個“deep”獨立出來并用修飾語“so”進一步加以強調(diào),表達了歐陽修《蝶戀花》原詩所表達的幽深寂寥的意境。而將溫庭筠《夢江南》“斜暉脈脈水悠悠”一句譯為“The slanting sun sheds a sympathetic ray, The carefree river carries it way.”[19] 21則運用了頭韻的手法體現(xiàn)原文的綿長悠遠的音韻美。而用“You wave your hand and go your way; Your steed still neighs, ’Adieu! Adieu!’”[20]58來譯李白《送友人》的詩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采用了擬聲詞Adieu的重復(fù)來體現(xiàn)原文“蕭蕭”兩字的音韻特點和疊字所表達的友人遠去馬鳴縈繞不散的惜別之情。

除了疊字,中國古典詩歌也運用詞句的反復(fù)來產(chǎn)生一種音韻上的回環(huán)反復(fù)的美感。與疊字翻譯不同,英文創(chuàng)作中也有“重復(fù)”這種修辭手法。因此,可以用重復(fù)的修辭格來翻譯古典詩歌反復(fù)的形式特征,盡量體現(xiàn)原詩的音韻美,從而真正地傳達原詩的意蘊。如許淵沖所譯的《丑奴兒》,就用了重復(fù)的修辭格來翻譯原詩重點詞句反復(fù)的形式特征。原詩“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得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庇昧藘蓚€重復(fù)結(jié)構(gòu),而譯文“While young, I knew no grief I could not bear./I’d like to go upstair,/ I’d like to go upstair./ To write new verses, with a false despair./I know what grief is now that I am old,/I would not have it told,/I would not have it told./But only say I’m glad that autumn’s cold./”[19]167直接用了兩個相應(yīng)的重復(fù)結(jié)構(gòu)直譯原文。譯文通過移植辛棄疾原詩的重復(fù)結(jié)構(gòu)及其音韻特征,突出體現(xiàn)了詩人欲說還休的愁緒,將詩的形式和含義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

古詩反復(fù)手法運用的極致表現(xiàn)是頂針詩。如《樂府古詞》中收錄的一首《青青河畔草》,就是采用了頂針的手法寫就的。“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xiāng)。他鄉(xiāng)各異縣,展轉(zhuǎn)不相見。”句與句之間,首尾相連,綿延不斷,仿佛一女子反復(fù)地吟唱著對離別愛人的綿綿情思。如果在翻譯中忽略了詩的形式特點,就失去了原詩音韻之美,而在表達詩人纏綿不絕的思戀之情時,便會有所欠缺。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中、英語言的巨大差異,古詩英譯很難在目的語中找到和原詩一一對應(yīng)的音韻形式。但是音韻美恰恰是詩歌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魅力所在,在翻譯中應(yīng)該受到足夠重視。譯者即使找不到完全一樣的語言形式,也可以尋求不同的方式來體現(xiàn)原詩形式上的韻律美感,讓古詩的音韻之美在譯文中得以保留。

(三)古詩形式簡潔美的再現(xiàn)

中國古典詩歌以其形式簡練含蓄而著稱。古詩和中國寫意畫一樣,往往寥寥數(shù)筆就勾勒出層次豐富、意蘊深遠的畫面,表達出作者復(fù)雜而深刻的思想情感。這種形式簡約的特征突出體現(xiàn)了東方文化簡約含蓄的美學(xué)特征。與此同時,這種形式的簡約往往得益于中文表意文字和意合的語言形式特征,而英文是拼音文字,其句法是形合的特征。更何況西方文化自古希臘羅馬時代就注重形式規(guī)范,因此英文表達中往往注重銜接和指示,寧可繁瑣也不能失之規(guī)范。因此譯者往往通過添加各種連接成分來翻譯詩文的意義,古詩的簡約之美也因此在翻譯中遺失。

中國古詩在創(chuàng)作中使其形式簡約的方法有很多種,如多用單音節(jié)詞;省略人稱和連詞;多用典故等等。其中“列錦”是中國古典詩歌形式簡潔的極致體現(xiàn),往往通過將多個物象直接排列在一起,簡約地勾勒出詩人所要描寫的情景,用白描的手法凸顯雋永的意蘊和深沉的情緒。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中的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就運用了列錦的手法,將明月、樹枝、驚飛的烏鴉和午夜、清風(fēng)、蟬鳴的多個意象直接并列在一起,不添加任何的聯(lián)系詞匯,也不作任何的評述,簡約而意蘊深遠,符合東方美學(xué)的含蓄雋永的特性。而許淵沖的譯文“Startled by magpies leaving the branch in moonlight,/I hear cicadas shrill in the breeze at midnight。”[19] 173增加了“by,in,in,at”等4個介詞,和“l(fā)eave, hear”這兩個動詞形式,并增添主語“I(我)”。原文中的鳴、驚雖是動詞,但目的是為了襯托夜的寂靜。而“鵲飛”隱在意象之后,并未在文中突顯出來。譯文中10個實詞就有4個動詞,與詩意所要體現(xiàn)的寂靜不符。而人稱代詞“我”的添加也破壞了原文的含蓄之美。原詩對敘述者故意不提,可以將所繪之景和所述之感與作者脫離開來,形成一種距離之美。這種脫離作者主觀的情景意境,方便了讀者的移情。更重要的是原詩通過意象直接疊加所形成的簡約之美受到極大地?fù)p傷。

再比較一下陸游《釵頭鳳》前兩句的兩個譯本。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譯文1:What soft, ruddy hands with a beauty of line,

As they pour for me exquisite vintage wine,

All over town are signs and colours of spring:

Willows along the walls form a festooned string. (徐忠杰譯)[21] 98-99

譯文2:Pink hands so fine,

Gold-branched wine,

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

Palace walls can’t define. (許淵沖譯)[19]144

陸游運用了列錦的手法,寥寥數(shù)語勾畫出紅袖添香,把酒言歡,春意濃濃,情誼深深的舊日幸福生活,刪繁就簡,形式簡約。而這種簡約恰恰突出了舊日生活在作者腦海中所留下的最深刻印記,最突出的意象——那把盞的芊芊玉手;隱去了一切背景和裝飾,作者的眷戀之情也由此得到突出和渲染。在譯文1中,短短12個漢字?jǐn)U展成了32個英文詞匯,原詩的意思雖得到了準(zhǔn)確地傳達,但簡約的風(fēng)格蕩然無存。許淵沖的譯文雖沒有將意象直接放置在一起,但可以看出譯者極力刪繁就簡,保持原文簡約的風(fēng)格。

許的譯文雖未完全體現(xiàn)列錦的簡潔之美,但體現(xiàn)了譯者對應(yīng)這種獨特的古詩形式文化的自覺性。當(dāng)然,也有譯者試圖直譯列錦手法,如將“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柳永《雨霖鈴》)譯為“Where is sobering place? /Willow trees, river bank, morning breeze, waning moon”[22]125-128,其中第二句譯文詩直接移植了原文中列錦這種形式特征。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鼻?句每句直接由3個物象并置而成,是列錦手法的集中表現(xiàn)。多位譯者都曾較完美地體現(xiàn)了原詩簡潔的表現(xiàn)風(fēng)格。如Schlepp的譯文“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s.”[23]331。周芳珠的譯文“Withered vine, old tree, a raven at dusk crows,/Tiny bridge, thatched cottages, the stream flows,/Ancient road, bleak wind, a bony steed slows.”[24] 97也與之類似。兩位譯者的譯文雖然選詞和韻律各不相同,但都注意到了原文采用列錦手法的形式特征,并極力保持原文的形式特色和簡約的風(fēng)格。

中國古詩形式簡潔而意蘊深遠,由于中、英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古詩英譯中,譯者為了符合英文的表達習(xí)慣并較完整地傳達原詩的意義,往往需要增添許多詞語和句子成分,因此古詩英譯中,中國古詩的形式簡潔的風(fēng)格和美學(xué)意義往往難以傳達。然而如果無法在譯文中體現(xiàn)出中國古詩的形式簡約之美,就不能體現(xiàn)原詩所要表達的含蓄而深遠的意境,也談不上傳達東方詩歌美學(xué)的意蘊了。

誠然,中國古典詩歌具有美學(xué)價值的形式方面的特征遠不止本文分析的這幾種,古典詩歌的形式美更不局限于對稱、音韻和簡約這幾個方面。因此,在古詩英譯中,要深入分析詩歌的形式特征及其蘊含的審美意義,然后在譯文中找到相應(yīng)的語言形式,再現(xiàn)原詩形式特征所體現(xiàn)的審美意義,把古詩的形式美移植到目的語文本中。著名詩人、翻譯家龐德曾極力移植中國古詩獨特的形式特征,盡量保留中國古詩的語言形式風(fēng)格的原貌,采用直譯法來翻譯中國古詩詩句。盡管譯文對目的語受眾而言非常陌生,但《泰晤士報》評價他的這種譯法是最恰當(dāng)?shù)模J(rèn)為這種“奇異而優(yōu)美的原文直譯,能使我們的語言受到震動而獲得新的美”[25]229??梢娫诠旁娪⒆g中,如果無法找到一一對應(yīng)的語言表達形式,寧可采用陌生化的直譯,也要傳達原詩的形式風(fēng)格特征及其美學(xué)意義。

結(jié)語

中國古典詩歌有著獨特的形式風(fēng)格,這種形式風(fēng)格往往承載了一定的美學(xué)價值和意義。譯者想要將這朵東方文學(xué)的奇葩分享給西方讀者,就必須承擔(dān)起完整地將其意義和形式綜合進行譯介的責(zé)任。如果僅僅將視覺停留在討論究竟內(nèi)容重于形式抑或形式高于內(nèi)容,這對于古詩英譯而言似乎是沒有意義的。譯者只有在譯文中體現(xiàn)出中國古詩的形式特征,才能體現(xiàn)原詩所要表達的含蓄而深遠的意境,真正傳達東方詩歌美學(xué)的意蘊。因此古詩英譯時,要盡可能完美地移植中國古詩的形式特征,即盡可能尋求形式上的對等,尤其蘊含著獨特東方文學(xué)和美學(xué)價值的形式特征。即使無法找到對應(yīng)的語言形式,也要利用多種方法,甚至不惜采用陌生化的直譯來傳達原詩的形式風(fēng)格特征,讓原詩的形式美在譯文中得到再現(xiàn)。

中國古典詩歌的形式,不僅僅是承載意義和思想感情的容器,它本身就體現(xiàn)了更為重要的文學(xué)和美學(xué)意義,這也是進行這種跨文化翻譯的目的所在。因此就翻譯的目的論而言,古詩形式特征的譯介和形式美的移植,也是古詩英譯的關(guān)鍵所在。譯者是文化傳播的使者,譯詩的目的是將這一獨特的文學(xué)形式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和美學(xué)價值從源語言介紹到目的語,從而豐富這兩種語言和兩種文化。在中國古典詩歌的英譯中,通過對詩歌形式特征及其審美和文化價值的傳達,可以促進中國語言、文學(xué)和文化的對外傳播,加強中西方文化交流,從而達到蘇珊·巴斯內(nèi)特對詩歌翻譯的期望[1]66:詩歌并沒有在翻譯中損失,而恰恰通過翻譯而有所得。

參考文獻

[1]Bassnett, Sussan, Andre Lefebvre. Constructing Culture: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58,69,66.

[2]斯寶祖. 從譯詩難談起[J].上海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1988(1):74-76.

[3]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15.

[4]楊絳. 翻譯的技巧[A].//楊絳文集(第四卷)[M].北京: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2004: 347.

[5]金隄. 等效翻譯探索[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98: 8.

[6]劉宓慶. 翻譯美學(xué)導(dǎo)論(修訂本)[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5: 218-219.

[7]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174.

[8]金文寧. 從《荒原》的幾種譯文談詩歌翻譯的特殊性[J].中國翻譯, 2002(3): 50-53.

[9]崔德軍. 日本俳句的翻譯形式和意蘊——以許淵沖“三美”思想作指導(dǎo)[J].宜賓學(xué)院學(xué)報, 2013(10):83-88.

[10]黃國文. 從《天凈沙秋思》的音譯看“形式對等”的重要性[J].中國翻譯, 2003(2): 21-23.

[11]曾祥宏. “三美對等”視角下的古詩翻譯——以許淵沖的古詩英譯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xué), 2012(11): 246-249.

[12]許淵沖. 翻譯的藝術(shù)[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1984: 85.

[13]朱光潛. 詩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81.

[14]韓巍. 平行原則下的唐詩英譯研究[D].上海: 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 2013: 82.

[15]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418, 421, 166, 425.

[16]王守義,等. 唐詩三百首英譯[M].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9:6.

[17]童慶炳. 《文心雕龍》“感物吟志” 說[J].文藝研究, 1998(5): 19-27

[18]潘家云. 《聲聲慢》翻譯賞析與試譯[J].外國語言文學(xué), 2003(3):53-55

[19]許淵沖. 最愛唐宋詞[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 2006: 67, 21, 167, 173.

[20]許淵沖. 唐詩三百首[M].北京: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11:58.

[21]徐忠杰. 詞百首英譯[M].北京: 北京語言學(xué)院出版社, 1986: 98-99.

[22]朝暉. 古典詩詞里道家哲學(xué)在英譯中的傳達——以柳永長調(diào)《雨霖鈴》中兩句的英譯為例[J].鄭州輕工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 2010(3): 125-128.

[23]文殊. 詩詞英譯選[C].北京: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1989: 331.

[24]周方珠. 英譯元曲200首[M].合肥: 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 2009: 97.

[25]趙毅衡. 遠游的詩神[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229.

胡紅霞(1977-)女,江西婺源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教學(xué)與研究。

Transplanting Form Beauty: th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in Poetry Translation

ZHOU Jian-hu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Chaohu College,

Chaohu 238000, Anhui, China)

Abstract: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is the combination of form and content; and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a poem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its form. Thus the special formal constituents of classical poetry needed to be transplanted into target language, so that the form beauty of the original poetry can be recreated into target language, and its special style and aesthetic value can be truly achieved 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 Form, therefore, should be given proper attention in the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convey its aesthetic meaning. Through the transplanting of form and representation of its aesthetic meaning, the cultural value of poetry translation is achieved.

Key words:Poetry translatio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Beauty in form; Cultural transplantation.

通訊作者:王俊程(1979-),男,云南祿勸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資源、“三農(nóng)”問題研究。

收稿日期:2014-11-05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2-4860(2015)03-0062-06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 本文受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14XMZ098);云南省教育廳科學(xué)研究基金社科類重點項目(2014C001Z);云南師范大學(xué)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14YJ030)資助。 (項目編號:10YJCZH243)

作者簡介:周建華(1976-),女,安徽巢湖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文學(xué)翻譯、跨文化傳播 李達(1990-),男,湖北洪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和“三農(nóng)”問題。

猜你喜歡
詩歌翻譯形式美
現(xiàn)代室內(nèi)空間照明設(shè)計形式美的探析
論慶陽香包的圖案設(shè)計特色
闡釋學(xué)視角下的中國古典詩歌翻譯研究
青年時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0:48:31
詩意與詩體的“旅行”
考試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2:52:31
接受美學(xué)視角下的詩歌翻譯
裝飾性繪畫的美學(xué)原則
淺析形式美在裝飾畫中的重要性
包裝設(shè)計中字體的形式美研究
從格式塔理論賞析《西風(fēng)頌》的不同譯本
龐德《在地鐵站》詩歌翻譯的概念整合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2期)2016-06-30 13:15:47
菏泽市| 汉源县| 中阳县| 溧水县| 平定县| 曲沃县| 嘉黎县| 溆浦县| 司法| 克东县| 仁寿县| 城步| 上栗县| 洛川县| 胶南市| 安岳县| 邵阳市| 廉江市| 美姑县| 通渭县| 司法| 白银市| 海林市| 依安县| 景宁| 青海省| 板桥市| 安顺市| 淮北市| 延庆县| 南乐县| 前郭尔| 林西县| 汕尾市| 同心县| 侯马市| 神农架林区| 平潭县| 抚州市| 灵川县|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