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沙 滑彥立
【摘要】在人類文化組成中,非?;A的內容是民俗文化,特別是現(xiàn)階段我國推出文化走出戰(zhàn)略,民俗文化是推廣傳播的一個重點。但是,調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階段并沒有充分重視民俗文化翻譯工作。本文以河北民俗為例,簡要介紹了民族文化專用詞匯翻譯方法,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河北民俗;專用詞匯;翻譯方法
民族文化指的是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涵蓋了十分廣泛的內容,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所構建的文化現(xiàn)象,被統(tǒng)稱為民俗文化:一般可以劃分為表層和深層兩個部分,文獻中記載著表層文化,而廣大民眾則傳承著深層文化。可以說,人類文化的核心內容就是民俗文化,目前專家研究較少。
一、功能派理論概述
功能翻譯理論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七十年代,由德國學者所提出,在本理論中,翻譯是有目的的,需要將讀者和客戶需求給充分納入考慮范圍:語言學領域科研成果在較大程度上影響到功能翻譯論,從解構主義視角來重新審視翻譯,這樣有著多元化的翻譯批評標準。提出的本理論,將原語文本的權威地位給徹底顛覆,并且在翻譯實踐中應用了交際理論、行為理論等,從理論方面指導了翻譯創(chuàng)作。在功能翻譯倫視角下,整個翻譯過程由譯文預期目的所決定。在翻譯的過程中,翻譯方式的選擇,需要將讀者需求給充分納入考慮范圍。
二、民俗文化詞語翻譯的難度
民俗文化涵蓋了較大的范圍,涉及到了諸多類型,如心理、行為、語言等;禁忌、自然崇拜、圖騰等屬于心理民俗的范疇,而婚禮儀式、祭禮儀式、游藝活動等則屬于行為民俗,神話、傳說屬于語言民俗。民俗文化的形成,與其地理環(huán)境、社會歷史環(huán)境以及文化傳統(tǒng)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傳承性和獨特性特征比較濃厚,造成了民俗文化詞語翻譯存在較大的難度。
首先,詞項空缺;在目的語中,民俗詞語的一些專用名詞很難找出與之對應的,以打樹花為例,依據(jù)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打和樹花是不能結合在一起的,更別說是目的語。如果無法科學翻譯這些詞語,目的語的讀者就無法理解。
其次,義項空缺:在漢語語境之下,部分民俗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但是目的語文化中卻沒有這些內容;以我國的后山文化為例,其意思就是我國人民的炎黃文化,但是目的語中卻沒有本方面的內容;在不同的語境下,民俗詞語表達的內容也會截然不同,甚至會意見相左,如龍文化和龍母文化是河北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英語中的dragon,卻沒有這樣的內涵。
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就需要謹慎翻譯民俗文化專用詞匯,綜合考慮。如果直接翻譯,目的語讀者理解難度較大,民俗文化無法得到有效的傳播:但是如果將目的語讀者的感受給過多的納入考慮范圍,采取過多的意譯方法,民俗文化的身份特征就會遭到破壞,無法保持下去。
三、民俗文化專用詞匯翻譯方法
現(xiàn)階段,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各國文化在互相影響和滲透,那么在世界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將文化身份的獨特性和文化的獨立性給保持下去,是翻譯的一個重點。其次,中華民族正在崛起,如何更好地向世界推廣中國,是翻譯人員的一大重要責任。在譯文中,需要將文化的原汁原味給保持下去,又能夠方便目的語讀者所理解,是翻譯的一個目標。在翻譯過程中,需要采取靈活的方法來處理文化問題,具體來講,可以采取這些翻譯方法:
(一)轉換拼寫法
這種房主要是對字母系統(tǒng)進行轉換,在翻譯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底蘊的名詞時,往往會采用本種方法,如山脈、地名、寺廟、朝代等。因為有諸多地名存在于河北民俗文化專有詞匯中,因此在翻譯中會廣泛使用到本種方法。如青縣盤古文化、保定易縣的后山文化等??梢越Y合拼音+culture的結構來翻譯這類專有名詞。實踐研究表明,本種方法比較的簡潔,能夠讓目的語讀者對本文化的大致意思迅速理解,但是本種方法無法有效體現(xiàn)文化內涵。
(二)語言翻譯法
本種方法是逐字翻譯語言,在翻譯文化地位對等的文化名詞時,可以采取這種方法,也就是在目的語中,本詞語有著基本上相近的文化內涵,直接翻譯過來讀者也能夠理解。以藥王廟和安國藥市為例,就可以直接翻譯為medicine king temple和an go medicine market等。這種翻譯方法屬于異化翻譯,將漢字的指示意義保留了下來,漢文化得到了維持,可以更好地傳播民俗文化。
(三)借用法
本種方法指的是在翻譯漢語中的部分民俗文化詞匯時,采取目的語中現(xiàn)有的詞匯來完成。如可以用英語中的thanksgiving一詞來翻譯石家莊的孤山感恩文化,石家莊井陘縣被我國人民稱之為中國感恩文化的發(fā)源地,其典故為趙氏孤兒,趙武在孤山藏身,并且目前依然有感恩堂存在于山上。本地人將3月15日作為感恩節(jié)。這個內容與西方基督教的感恩信條是相同的,對愛和感恩大力倡導。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就可以將原有目的語語境中的現(xiàn)有詞語給借用過來,用Gu Shan Thanksgiving Culture來翻譯,可以將民俗文化內涵給有效體現(xiàn)出來,目的語讀者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此外,在對部分特殊民俗文化詞匯進行翻譯時,還可以將現(xiàn)有已經被目的語讀者所接受的詞給借用過來,以我國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元宵節(jié)為例,目前已經被國際社會所認同,都將其翻譯為Lantern Festival。在對類似的民俗文化事項進行翻譯時,也可以將其借用到其他民俗文化名詞中,如在翻譯河北民俗勝芳花燈時,就可以將其翻譯為Sheng fang Lantern,同理,九曲黃河燈就可以被翻譯為the Great Lantern。
(四)加注法
本種方法指的是將注釋加在譯文中或者譯文外,起到進一步解釋說明的作用,以便幫助目的語讀者對其文化內涵充分了解。部分詞語在目的語語境中不存在,或者文化地位不對等,那么就可以將加注法被廣泛應用到民俗文化詞語翻譯中。以我國人民很熟悉的龍為例,在中外文化中,其文化地位是截然不同的。英語語境下的龍是怪獸,而我國民族卻崇拜龍,將龍作為圖騰。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加以注釋,將漢語語境中龍的文化內涵給注釋過來。如河北的龍文化,就可以將其翻譯為Chinese Dragon Culture,并且加以注釋,dragon is a kind of sacred animal in Chinese,這樣讀者的顧慮就可以有效消除,能夠對本詞語的意思迅速理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民俗文化專用詞匯翻譯過程中,需要對翻譯方法靈活選擇,將讀者、文本以及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給充分納入考慮范圍,以便促使翻譯目的有效達成。要充分考慮讀者的感受,在實現(xiàn)文化傳播目的的基礎上,文化身份盡可能地保持下去,以便推動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