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剛
(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淺談尚榮遠恥精神對高校藝術類專業(yè)青年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推動作用
梁永剛
(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藝術類專業(yè)青年教師作為我國高校青年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教學實踐活動中,如何提升對善惡美丑的判斷能力尤為重要,尚榮遠恥精神是一種靠自律道德約束自身行為的方式,因此,通過尚榮遠恥精神推動高校藝術類專業(yè)青年教師職業(yè)道德內(nèi)化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解析了尚榮遠恥精神的概念,分析了相關理論,最后結(jié)合高校藝術類專業(yè)青年教師職業(yè)道德構(gòu)建的需要指出其主要作用。
尚榮遠恥;職業(yè)道德;藝術類;青年教師
尚榮遠恥精神指一種追求名譽和尊榮并拒絕恥辱和羞愧的精神。將此代入到教師職業(yè)道德構(gòu)建這一問題域中,可理解成通過追求榮譽且排斥恥辱的方式來保證高校藝術類專業(yè)青年教師職業(yè)道德水平的提升。
(一)我國古代的遠恥思想
殷商時期,遠恥的思想就有了萌芽,人們已經(jīng)通過勞動實踐認識到通過拒絕羞恥之心的產(chǎn)生來調(diào)節(jié)內(nèi)心的向善,從而提升道德水平。先秦時期,孔子主導的儒家思想亦重視遠恥思想?!爸獝u”、“有恥”和“遠恥”分別是儒家追求的人格體現(xiàn),是德性的修養(yǎng),和其追求的德治社會。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币虼巳寮覀?cè)重個人行為過程中對羞恥之心的感受能力。再看管仲提出的“國之四維”思想,即:禮、義、廉、恥;《禮記·中庸》中所記載“知恥近乎勇”①,此思想連同“好學近乎知”與“力行近乎仁”一起被儒家認為是“知”、“仁”、“勇”的“三達德”,比較我國古代遠恥思想的主要觀點,我國遠恥思想多講究將從個人行為上升到了民族大義、國家興亡等高度。遠恥不僅是個人的行為的道德與否,也將反應了個人與國家命運的相連。②所以古代的遠恥思想可幫助當代藝術類專業(yè)青年教師辨明什么是“恥”、如何“遠恥”。
(二)西方罪感文化
西方罪感文化是相對東方“恥感文化”而來的,提出這一概念的學者是美國人類學家魯斯·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與刀》中,日本文化類型被其歸為“恥感文化”,相比之下,西方人在如何指導自我向善上,傾向于一種依靠內(nèi)心約束的自律道德,即罪感文化。所謂“罪感文化”指建立一種道德的絕對標準,依靠社會成員個體內(nèi)心的自律約束來引導內(nèi)心向善的社會可以定義為罪感文化社會。③在“罪感文化”社會中,人如果違背了“絕對的道德標準”就是有罪的,便產(chǎn)生了羞恥之心,這與西方信奉的基督教不無關系。西方罪感文化思想的淵源在于基督教,基督教對人們行為的道德約束力則體現(xiàn)了通過宗教的方式向人們傳遞宗教律法式的“絕對的道德標準”,因此,西方罪感文化的自律性特點可以作為我國高校青年教師通過尚榮遠恥精神推動自身職業(yè)道德發(fā)展新的著力點。
(三)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
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針對性。只有知榮辱,才能明是非、辨美丑。榮辱不分,勢必混淆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榮譽和恥辱是指社會對人們行為褒貶評價的自我感受。孟子云:“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敝祆浣忉尩溃骸皭u者,吾所固有羞惡之心也。有之則進于圣賢,失之則入于禽獸,故所系甚大?!?/p>
“八榮八恥”助立師德,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的指出了什么是“榮”,解釋了如何“尚榮”,回答了什么是“恥”,分析了如何“遠恥”。高校青年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建設離不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理論指導;離不開青年教師依靠自身教學實踐對尚榮遠恥精神的培養(yǎng);離不開尚榮遠恥精神對崇高師德師風的塑造。因此高校藝術類專業(yè)青年教師在培養(yǎng)尚榮遠恥精神的過程中,應向“八榮八恥”思想靠攏,向榮辱觀取經(jīng),并在與之一脈相承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尋找更為豐富的答案。
(一)促藝德立師德,德藝雙馨
我國當代高校藝術類專業(yè)青年教師的整體職業(yè)道德水平是良好的。但是一份人仍缺乏追求榮譽的精神。藝術類教師工作的特殊性給其道德標準帶來了獨特的性,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沒有正確意識到藝術類專業(yè)學科教學活動中公平的重要性,藝術類專業(yè)的教學方法較其他學科來說更為活躍,互動性、模仿性、靈活性更強,這需要青年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更為注重公平地分配學生角色,更好的把握教育的公平性原則。尚榮遠恥精神中的“尚榮”要求正是對青年教師構(gòu)建更為公平教育活動的一種鞭策。在其他方面,尚榮遠恥精神可以幫助藝術類專業(yè)青年教師養(yǎng)成更為崇高的藝德。綜上,高校藝術類專業(yè)青年教師通過尚榮遠恥精神促師風,以師風促藝德,以藝德立師德,爭做德藝雙馨的青年藝術教育工作者。
(二)提升藝術類專業(yè)教師綜合素質(zhì)
從作用上看,尚榮遠恥的精神不僅從道德上約束了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的思想,感情,態(tài)度,同時也會體現(xiàn)在待人接物,處理問題,為社會盡責的綜合素質(zhì)表現(xiàn)中去。藝術類教師作為教育工作者,除本專業(yè)外的其他素質(zhì)也尤為重要,前文提到“知恥而后勇,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尚榮遠恥是儒家“三達德”的伊始,可見尚榮遠恥精神對高校藝術類專業(yè)青年教師的“勇、知、仁”等多方面能力起到的了重要的開端作用。而高校藝術類專業(yè)青年教師需要這樣的綜合素質(zhì)來提升個人道德修養(yǎng)和教育教學實踐能力。
(三)以藝術促德育
德育工作是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工作重點,在新時期下,德育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道德教需要做出調(diào)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道德教育不再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責任,更是全體教工的義務。教師當以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起到楷模作用,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方式做到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教育,藝術類青年教師當以自身藝術工作特征促進對學生道德教育。尚榮遠恥精神正是一條以藝術促德育的蹊徑,尚榮遠恥精神一方面應被教師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在個人修養(yǎng)中有所體現(xiàn)。另一方面,尚榮遠恥精神的主題也可以被編排到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教學實踐中,通過尚榮遠恥主題的藝術表達不僅促進了德育工作的多元化和新穎性,也可以讓高校藝術類專業(yè)青年教師自身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獲得再認識?!?/p>
注釋:
[1] 禮記·中庸,現(xiàn)代出版社,2013,1.
[2] 李東澤.當代大學生恥感問題的倫理探析[D].2016,5.
[3]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 著,田偉華 譯.菊與刀[M].中國畫報出版社,2003.
[1] 楊峻嶺.道德恥感論[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
[2]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 著,田偉華 譯.菊與刀[M].中國畫報出版社,2003.
[3] 羅國杰.道德建設論[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4] 李東澤.當代大學生恥感問題的倫理探析[D].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