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研究述評

2016-02-10 23:25歐永寧
關鍵詞:中國國情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歐永寧

(湖南科技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永州 425000)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研究述評

歐永寧

(湖南科技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永州 425000)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不同領域、層次都呈現出鮮明的“特色”。目前,國內學術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色”的建構、“特色”的解讀、“特色”的表征三個宏觀方面。新形勢下深化“特色”的宣傳解釋,掌握“特色”話語權,需要加強“特色”的文獻研究、比較研究、系統(tǒng)研究、國外研究等。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中國國情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宣傳解釋好“中國特色”,這表明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研究和宣傳的高度重視。目前,國內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研究為我們正確認識“特色”提供了重要理論參考,但也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與需要深化研究的地方。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建構

學者們主要研究了“特色”建構的依據、主題、機制、路徑、歷程、意義等方面內容。

1.“特色”建構的依據

關于“特色”建構的國情依據。秦宣認為,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經濟社會現狀,是中國社會主義之“特色”的歷史起點[1]。陳文通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母體,這一歷史前提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具備了鮮明的特色[2]135-138。

關于“特色”建構的時代依據。谷春祥、楊淼提出,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以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形成的重要外部條件[3]。劉建武指出,正確把握現代科技革命導致的深刻變革,對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主義的新發(fā)展、新形勢以及對東亞各國崛起的新認識,是鄧小平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問題的出發(fā)點[4]89-95。

關于“特色”建構的理論依據。劉建武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的建構堅持了基本原理與具體實踐相統(tǒng)一、一般規(guī)律與民族特點相統(tǒng)一、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tǒng)一[4]18-35的原則。蘇昌培提出,鄧小平的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發(fā)展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不同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因各自國情不同而具有特殊性的理論原則,而且還充分吸收了同時代各社會主義國家實踐中有效的理論成果以及實踐經驗[5]157-160。

關于“特色”建構的歷史依據。朱相遠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是我們立足于中國國情,在放棄蘇聯模式、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模式以及反對照搬西方各種模式的過程中,對中西方文化進行綜合創(chuàng)新的產物[6]。肖貴清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還源于對非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經驗的吸收,以及對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潮的批判[7]。

2.“特色”建構的主題和基本問題

關于“特色”建構的主題。趙曜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主題要求我們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的實際和中國的時代特征相結合,從而體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8]。

關于“特色”建構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林建華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是在解決“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四個基本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發(fā)展起來的[9]。

3.“特色”建構的思路、機制、路徑

關于“特色”建構的思路。劉秀萍認為,鄧小平的“特色”觀的建構遵循的總思路是:由“實際”到“經驗”,然后由“經驗”到“模式”,再由“模式”到“特色”[10]。

關于“特色”建構的機制。劉建武認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只有結合才能產生特色[4]13。平飛提出,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既源于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以及時代特征的有機結合,也源于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運動的有機結合[11]。

關于“特色”建構的路徑。施芝鴻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是我們黨從中國的國情和時代特征出發(fā),堅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照搬別國經驗和模式,進行獨立自主探索的結晶[12]。秦宣提出,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就必須不斷把科學的理論同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特色,就必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新境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特色,就必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就必須不斷引領時代發(fā)展潮流[13]。

4.“特色”建構的歷程、意義

關于“特色”建構的歷程。肖貴清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框架;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又進一步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7]。

關于“特色”建構的意義。張傳鶴認為,特色社會主義觀提出的意義不僅在于它從理論上實現了由本本社會主義觀向經驗社會主義觀的轉變,而且在于它在實踐上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14]。劉建武認為,社會主義的“特色”問題的提出,是鄧小平在科學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最具標志性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15]。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建構上,學術界取得了不少積極成果,但也存在如下問題需要解決。

第一,“特色”建構的要素及其地位和相互關系的問題?!疤厣钡慕嬰x不開要素,是各種要素合力作用的結果。但各要素在“特色”建構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不一樣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哪些是根本的或決定性的要素,這些要素在“特色”建構中各有什么地位和作用,彼此之間存在著什么關聯等。只有厘清這些問題,才能抓住“特色”的本質,真正解決“特色”是什么、從何處來、向何處去、究竟“特”在哪等重大問題上。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特色”建構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不少學者雖然提出“特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但在論述中往往一筆帶過,并未就此進行深入研究。從歷史的角度看,“特色”的建構過程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從邏輯的角度看,“特色”的建構一直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根本原則、根本經驗、根本方法。因此,如何基于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科學系統(tǒng)地闡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特色”建構中的地位和作用,還有待學術界進一步探討。

第三,“特色”建構的歷史起點問題。有學者指出,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基本上照搬了蘇聯模式,無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未真正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始于1978年以后的改革開放和對蘇聯模式的突破[16],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中國特色”建構的歷史起點定于1978年無可厚非,但說此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在理論和實踐上沒有“中國特色”則不符合歷史事實,因為從新中國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中國的社會主義在根本的或基本的政治制度方面就不乏“中國特色”。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解讀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內涵、外延、實質等進行了解讀。

1.基于哲學角度對“特色”的解讀

關于特色與特點的哲學關系。榮長海、張啟兵認為,特色在價值判斷上代表的是事物的優(yōu)質規(guī)定性,也即事物最優(yōu)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方向。特色的形成不僅是對事物特點的認識,同時也是對特點的優(yōu)化和超越[17]。

關于特色與事物的共性和個性的哲學關系。喬耀章認為,所謂特色并不是事物的共性,但又與共性相聯系;特色也并不簡單地就是事物的個性,它還是個性的升華、揚棄和發(fā)展[18]68。

關于“中國特色”與一般原理的哲學關系。趙智奎認為,“中國特色”是相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而言的?!爸袊厣迸c“一般原理”的關系反映了個性與共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個別與一般、差異與同一的關系[19]。胡東升認為,應從“中國特色”與“社會主義”的辯證統(tǒng)一中來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共性,“中國特色”是個性?!爸袊厣睂嶋H上就是“社會主義”的共性在中國社會的具體體現[20]。

關于“中國特色”的哲學涵義。傅青元認為,“中國特色”的涵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tǒng)一;內容和形式、目標和途徑、目的和手段的統(tǒng)一;多樣性和同一性的統(tǒng)一[21]125-137。

2.基于對比角度對“特色”的解讀

關于中國特色與中國現實、中國實際的對比。劉建武提出,中國特色的形成無疑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立足于中國現實,但“實際”和“現實”并不等于特色[4]11-12。

關于中國特色與中國特點、中國特有、中國特殊的對比。劉秀萍指出,“特色”不能完全歸結為“特點”“特有”“特質”,它的外延要廣泛得多,中國特色并不是中國特殊,也不同于中國獨有[10]。

關于中國特色與中國國情、中國模式的對比。許秀群認為,中國國情是層次較低的范疇,是基礎,是滋生中國模式、中國特色的前提;中國模式是中間層次,是中國特色形成的基礎;中國特色是高層次,是目標[22]。

3.基于概念界定角度對“特色”的解讀

關于“特色”概念的界定。蘇昌培認為,特色就是優(yōu)質事物的規(guī)定性,是人們認識優(yōu)質事物的內在根據,它表達的是事物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的傾向,代表著事物發(fā)展和進化的基本方向[5]11。

關于“中國特色”概念的界定。劉合行、張鳳英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就是通過其內容體現出來的既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道路,也異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中國社會主義的一般特征[23]。喬耀章認為,中國特色就是社會主義特征在中國的具體化[18]66。劉建武指出,“中國特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中國國情而形成的關于中國如何建設、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獨特性,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所產生出來的特別出色的優(yōu)點[4]11-12。此外,學者葉志堅還探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大特色”的概念[24]。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解讀上,學者們取得的成就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特色”與“特點”的外延孰大孰小的問題。有學者提出,特色的外延比特點大,特色包含特點。這種表述的嚴謹性、科學性值得商榷。就同一事物而言,其特色只是其部分特點或者說優(yōu)化了的特點,故其特點必定包括其全部特色。但其特色只能是部分而非全部地包括其特點,特色只能是對部分特點的優(yōu)化和超越,故特色的外延不可能比特點廣泛。

第二,“中國特色”是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不少學者提出,中國特色不等于中國獨有,這無疑是正確的。至于中國特色是不是中國獨有,則存在著認識上的分歧。中國特色作為個性包含著共性,故就其包含的共性而言,不能說凡屬中國特色的就是中國獨有的;反之,也不能因為中國特色包含著共性,就用共性否定其作為個性存在所具有的確定性、特殊性,認為中國特色沒有獨特性、特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是相對于其他社會主義而言的“中國特色”,中國特色中哪些是中國獨有的,哪些是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共有的,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且不可偏廢。

第三,“特色”概念的界定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不僅包括“中國特色”,而且還包括“最鮮明特色”“理論特色”“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實踐特色”“道路特色”“制度特色”等。這些概念如何科學界定,彼此的聯系和區(qū)別在哪里,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以至于學者鄭永年提出,中國在對外宣傳時,要避免過度強調中國特色,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特色,因為中國自己還解釋不清楚什么叫中國特色[25]。

第四,“中國特色”與“中國模式”的關系問題。有學者提出,特色論與模式論的差異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特色論強調特殊性,模式論夸大普遍性;特色論強調變動性,模式論強調永恒性;特色論強調多樣性,模式論強調統(tǒng)一性。因此,我們要擯棄模式論,堅持特色論[6]。但實際上,鄧小平等中共領導人在提出中國特色時,也從正面提到過中國模式。在目前國內不少學者主張不提、慎提中國模式的背景下,如何審視中國特色與中國模式的關系就顯得格外迫切和緊要。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表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究竟“特”在哪里?學者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特色、最大特色、最鮮明特色、主要特色等分別進行了研究。

1.根本特色

張興茂指出,在消滅私有制后,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允許存在并大力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特色[26]。

2.最大特色

袁貴仁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特色就是把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7]85。平飛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大特色就是結合特色,就是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fā)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11]。

3.最鮮明特色

施芝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三者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鮮明的特色[12]。

4.主要特色

“四特色說”。趙凌云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主要表現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四個方面[28]。蔣學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獨特的歷史道路、獨特的所有制結構、獨特的經濟運行體制和獨特的人文條件[29]。

“五特色說”。姜懷忠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的特色性”“理論的特色性”“實踐的特色性”“目標的特色性”“歷史地位的特色性”等五個方面[30]。

“六特色說”。劉建武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歷史起點、經濟模式、政治體制、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道路、“兩制關系”等六個方面[15]。

“特色體系說”。喬耀章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是“整(總)體特色”“外部特色”“內部特色”“領域特色”“區(qū)域特色”等的有機統(tǒng)一[31]。

此外,學者韓振峰、李景治、辛向陽等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特色、理論特色、制度特色,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時代特色、民族特色等進行了研究。辛向陽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集中體現在:順應了時代本質的要求,體現了時代主題的變化,把握了時代特征的精髓[32]。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表征上,學者們進行了多維探討,取得了豐富成果,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特色”的表述問題。有學者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特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之一,而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特色要通過內容表現出來,但它不等于內容,二者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在表述上不可混淆。

第二,“特色”的理解問題。有不少學者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包括“國情的特色性”或者“歷史起點的特殊性”“人文環(huán)境的獨特性”等。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不包括中國國情,特色亦不等同于特殊性、獨特性,將中國國情的特殊性、獨特性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這無疑是錯誤的。

第三,“特色”的劃分與整合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不同的領域、層次都呈現出了鮮明的“特色”。這些“特色”分類的標準是什么?彼此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和區(qū)別?如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色體系的視野下對目前所有的“特色”進行有效地劃分與整合?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四)今后研究的方向

基于上述“特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今后應加強如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文獻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及中共領導人的相關論述,中共領導人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關于“特色”問題的闡述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理論基礎,為我們準確把握“特色”提供根本指南。因此,有必要立足于相關文獻,從橫向維度研究中共領導人“特色”觀的基本內容,掌握其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縱向維度研究中共領導人“特色”觀的發(fā)展,揭示其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比較研究?!疤厣钡难芯侩x不開一定的參照系,其獨特價值和意義只有在比較中才能得到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展示,關起門來談“特色”只能是自說自話。就目前看,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經典社會主義、蘇聯社會主義、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主義等進行比較研究的較多,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古巴、老撾、越南、朝鮮等國家的社會主義進行比較研究的相對較少;從根本的理論、制度、政策層面進行比較研究的較多,從具體的體制、機制、政策層面進行比較研究的相對較少。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系統(tǒng)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不斷運動發(fā)展變化的有機整體。從縱向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和發(fā)展就是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的過程,因此,應注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建構前提、建構機制、建構路徑、發(fā)展階段、基本成果、基本經驗、歷史意義等的研究。從橫向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由旗幟、道路、理論、制度等層面,以及由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領域構成的有機系統(tǒng),因此,應注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建構主題、建構要素、科學內涵、具體表征、基本內容、總體框架等的研究。需要強調的是,上述各方面的研究雖各有側重,但彼此相互聯系、不可分割。要實現上述研究的有機統(tǒng)一,還需進一步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建構和研究的關鍵詞,掌握“特色”系統(tǒng)研究的金鑰匙。

第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國外研究。目前國外的國學學者對“特色”的研究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肯定中國社會主義社會性質的基礎上來談論“中國特色”的;另一類則在對中國“特色”“特征”“特殊”等的探討中質疑乃至否定中國的社會性質,得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質是中國特色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權威資本主義、市場社會主義、第三條道路等觀點。盡管國外學者因其文化背景、學術資源、價值取向等的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的解讀呈現出多元化態(tài)勢,但這對于我們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來說卻是一面有益的鏡子。如果我們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之與國內研究相結合,走一條綜合創(chuàng)新之路,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這將極大促進中外學術界的相互交流和彼此理解,有助于我們掌握“特色”的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軟實力。

參考文獻:

[1]秦宣.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性思考[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2):5-9.

[2]陳文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3.

[3]谷春祥,楊淼.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鮮明的中國特色[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82-86.

[4]劉建武.中國特色與中國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蘇昌培.特色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6]朱相遠.“中國特色”比“中國模式”的提法好[J].學習月刊,2010(6):48.

[7]肖貴清.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J].山東社會科學,2010(12):5-11.

[8]趙曜.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8(2):4-11.

[9]林建華.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民特色[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4(1):18-24.

[10]劉秀萍.“模式”是基礎,“特色”是目標——學習鄧小平關于“模式”與“特色”論述的一點體會[J].前線,2000(10):8-11.

[11]平飛.芻議社會主義的中國特色[J].科學社會主義,2011(1):39-42.

[12]施芝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鮮明特色[J].求是,2012(23):16-23.

[13]秦宣.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大特色”[N].北京日報,2012-10-15(2).

[14]張傳鶴.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J].理論學刊,2008(11):31-34.

[15]劉建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在哪里?[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5):163-165.

[16]趙長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三維解讀[J].理論視野,2008(5):20-21.

[17]榮長海,張啟兵.論鄧小平現代化思想的“中國特色”[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1(1):6-14.

[18]喬耀章.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縱橫談[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6.

[19]趙智奎.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兼論其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地位[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3):7-11.

[20]胡東升.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若干視角[J].理論建設,2004(5):13-16.

[21]傅青元.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分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2]許秀群.中國國情、中國模式與中國特色關系探討[J].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2003(4):1-2,15.

[23]劉合行,張鳳英.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特色認識[J].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1992(2):7-12.

[24]葉志堅.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3(7):4-10.

[25]王眉.把中國模式解釋好——鄭永年談中國的對外傳播[J].對外傳播,2011(1):20-22.

[26]張興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根本特色[J].社會主義研究,2010(4):8-11.

[27]袁貴仁.當代中國的唯物辯證法——鄧小平著作中的哲學思想[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

[28]趙凌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在哪里?[N].學習時報,2007-10-15(2).

[29]蔣學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在哪里?[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1-6.

[30]姜懷忠.全面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色”[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6-19.

[31]喬耀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再定位及前瞻性審思[J].南京社會科學,2012(2):57-64.

[32]辛向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色[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2):13-16.

(編輯:張文渲)

Review on the Study of the “Features”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U Yong-ning

(SchoolofMarxism,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Engineering,YongzhouHunan425000,China)

Abstract: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show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levels.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e “featur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the domestic academia mainly focuses on the three macro aspects—the construction, interpre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features”.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in order to deepen the propaganda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features” and master their discourse power,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search activ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comparative research,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foreign research.

Key words: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inese national circumstances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837(2016)01-0001-05

作者簡介:歐永寧(1974- ),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開放基金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研究”(15K047)

*收稿日期:2015-10-09

猜你喜歡
中國國情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淺析農業(yè)經濟增長與影響因素
基于中國國情藥理學教學的立體化改革
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會工作發(fā)展方向
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途徑
社會主體研究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運用
賈康:“中國特色”的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
中國國情國力
中國國情國力
“中國特色”的低速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