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薩勒姆的女巫》對麥卡錫主義的批判

2016-02-18 17:25姚小娟周天楠
關(guān)鍵詞:阿瑟米勒正義

姚小娟 周天楠

(東北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 黑龍江大慶 163318)

?

論《薩勒姆的女巫》對麥卡錫主義的批判

姚小娟周天楠

(東北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黑龍江大慶163318)

【摘要】阿瑟·米勒在《薩勒姆的女巫》中,深掘出“逐巫”事件的根源在于人性的沉淪,以此批判麥卡錫主義之下人性的淪喪。同時,米勒著力描述了主人翁普洛克托以良知對抗權(quán)威、自我決戰(zhàn)群恐、名譽奮戰(zhàn)報復(fù)的英勇行為,譴責了麥卡錫主義泯滅良心、麻痹思想、扼殺自我、蓄意報復(fù)的邪惡反動本質(zhì),同時向世人昭顯了正義的力量。

【關(guān)鍵詞】阿瑟·米勒;《薩勒姆的女巫》;麥卡錫主義;人性;正義

作為“美國的良心”[1]248的代表,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不僅僅是一名偉大的戲劇家,更是“美國文化的記錄者”[2]Preface ix和“美國社會尖銳的批判者”[3]1。在幾乎所有的作品中,米勒都顯示出強烈的社會意識,正如著名評論家克里斯多夫·畢格斯比(Christopher Bigsby)所稱贊的“沒有一位作家能像米勒這樣如此成功的觸動民族意識的神經(jīng)”[1]248。米勒在其作品中對美國文化和社會的弊端也進行了解剖和猛烈地抨擊。多格拉(O. P. Dogra)將米勒比作易卜生(Henrik Ibsen), 稱其為“當代美國社會堅定嚴肅的批判者”[4]53。阿特馬·拉姆(Atma Ram)也盛贊其戲劇作品“以現(xiàn)實的洞察力呈現(xiàn)出對時代的批判意識”[4]75。的確,米勒對美國歷史文化具有敏銳的洞察力,故而艾卜哈·辛格(Abha Singh)稱其作品為“美國社會意識的化身”[5]67。

米勒本人深信戲劇應(yīng)是“反映社會的晴雨表”[6]Introduction xxiii。因此,他創(chuàng)作的所有戲劇都與美國歷史中的社會問題和文化現(xiàn)象交織在一起。從他最初的《吉星高照的人》到暮年之作《美國時鐘》,都能窺見美國文化和社會萬象:《全是我的兒子》揭露了資本家的罪惡;《推銷員之死》剖析了美國夢的幻滅;《薩勒姆的女巫》諷喻麥卡錫主義的極權(quán);《墮落之后》與《美國時鐘》反省美國大蕭條歷史。對于米勒而言,“每次災(zāi)難都是鳥兒歸巢的故事”[6] Introduction liv。

一、麥卡錫主義與《薩勒姆的女巫》

20世紀50年代,美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麥卡錫主義時代來臨。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是由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Raymond McCarthy)發(fā)動的美國全國性反共“十字軍運動”。麥卡錫任職參議員期間,大肆渲染共產(chǎn)黨侵入政府和輿論界,促使成立“非美調(diào)查委員會”(House Committee on Un-American Activities),麥卡錫主義者則惡意誹謗、肆意迫害共產(chǎn)黨和民主進步人士乃至與其意見相左的人士。從1950年初麥卡錫主義開始泛濫,到1954年底徹底破產(chǎn)的前后5年里,它的影響波及美國政治、外交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麥卡錫主義時代,文藝界和政府部門煽動人們互相揭發(fā),數(shù)千名美國公民被指控為共產(chǎn)黨員或共產(chǎn)主義的支持者,進而成為被迫害、調(diào)查和審訊的對象。許多人因此失業(yè),職業(yè)生涯被毀,甚至遭受牢獄之災(zāi)。在這種集體歇斯底里的氛圍下,社會大眾人心惶惶,人人自危。許多人盡管無罪,卻發(fā)現(xiàn)自己被朋友們排斥,被公司解雇,甚至還受到一些極端“愛國者”的人身威脅。隨后而來的恐懼,竟使得許多人走上了自殺的不歸路。

“在美國,任何人只要在觀點上不反動就容易被指控同紅色地獄有密切聯(lián)系”[7]183。許多黨員、作家和導(dǎo)演,都被麥卡錫調(diào)查委員會傳召,被迫承認有社會主義傾向并供認出其他支持者的名單。對此,米勒深感悲慟,“我吃驚地看到,那些多年的老相識從我身邊走過時連頭也不敢點,而且更使我震驚的是,我了解到存在于這些人中間的恐怖氣氛是有人蓄意策劃的,以致人們心里感到的盡是恐怖”[8]8。作為生活在麥卡錫主義恐怖時期的進步作家,米勒也受到了麥卡錫主義者的迫害。1954年,美國政府拒絕發(fā)給他前往布魯塞爾觀看《薩勒姆的女巫》首映式的護照,1956年,他被多次傳訊作為證人出席“非美調(diào)查委員會”的聽證會,被要求供出共產(chǎn)主義支持者的名單。因他拒絕出賣朋友,1957年,他被指控“藐視國會罪”。1958年,在無罪釋放的當天,米勒在《紐約時報》發(fā)表了正式聲明:“我希望這一決定能對徹底根除國會委員會的過激行為做出一點微薄的貢獻,尤其是停止使證人互相告發(fā)老朋友和熟人這一不人道的做法”[8]9-10。

面對日益猖獗的反共歇斯底里情緒,米勒希冀借用文學的力量來做些改變,于是改編了易卜生的《人民公敵》(AnEnemyofthePeople,1950),并創(chuàng)作了《薩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 1953)。在談到麥卡錫主義對《薩勒姆的女巫》創(chuàng)作的影響時米勒說:“不僅僅是麥卡錫主義的興起激發(fā)了我,而且是更古怪更神秘的東西觸動了我。因極右派所導(dǎo)致的政治的、主觀的、有知識的運動不僅能制造恐怖,且能產(chǎn)生一種新的主觀現(xiàn)實和逐漸發(fā)展成一種神圣共鳴”[8]8。1954年,米勒在《國家民族政壇》雜志上發(fā)表了文章《緩和公眾情緒的小建議》,抨擊了集體歇斯底里的虛偽本質(zhì),對麥卡錫主義展開了更直接的、辛辣的諷刺。在《薩勒姆的女巫》中,米勒以古諷今,對當時的壓抑氣氛和政治迫害進行了生動的、深刻地描述,盡力展示強權(quán)統(tǒng)治下的人心危殆、人性沉淪,以及人在與邪惡勢力對峙中的失敗和毀滅。與此同時,米勒通過對一些保持尊嚴、坦然面對死亡的正義人士的塑造,表現(xiàn)了他對良心和正義的堅定信仰。

二、麥卡錫主義和“逐巫”運動的根源

《薩勒姆的女巫》取材于1692年發(fā)生在馬薩諸塞州薩勒姆鎮(zhèn)的“逐巫”案。該鎮(zhèn)一群姑娘深夜來到樹林里狂歡跳舞、裸體奔跑,結(jié)果被一些居心叵測的人咬定是巫術(shù)作怪。于是,姑娘們開始了吶喊指控。一場以指控、逼供和株連為特征的“逐巫”行動在該鎮(zhèn)全面鋪開,眾多心懷鬼胎之人藉此報復(fù)鄰里之間的怨恨、羨慕、嫉妒以及過失,從而造成了恐慌、盲從和宗教狂熱的可怕氛圍。在這樣的行動中,許多無辜的村民受到指控,被捕入獄,面臨著絞刑和被剝奪財產(chǎn)的厄運。“逐巫”運動中,人人自危,人性沉淪,不少人為了活命,或者被迫承認犯有子虛烏有的罪名,或者陷入歇斯底里轉(zhuǎn)而指控他人。

米勒察覺并發(fā)現(xiàn),1692年薩勒姆鎮(zhèn)“逐巫”案與20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兩大歷史事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被指控者公開接受莫須有的罪名;在公開場合放棄曾經(jīng)的誓言和信仰;朋友之間互相揭發(fā)出賣;許多人紛紛墮入互相指控的無底深淵……對于《薩勒姆的女巫》的創(chuàng)作源頭,米勒坦承:“毫無疑問,‘當時的氛圍’為這一事件提供了真實的素材”[8]8。1969年,在接受羅納德·黑曼(Ronald Hayman)的采訪中,米勒承認他不可能寫出另外一部歷史戲劇,因為“想不起來任何別的時代會與我們的時代如此相關(guān)聯(lián)”[9]8。

在《薩勒姆的女巫》中,米勒影射了當時麥卡錫主義極權(quán)下的人性淪喪,竭力展示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報復(fù)、怨恨、猜疑、嫉妒……對于“逐巫”運動和吶喊指控的本質(zhì)和源由,米勒在其戲劇中從人性沉淪的角度進行了充分的剖析。

“逐巫”運動爆發(fā)的首要原因是牧師賽繆爾·巴里斯的明哲保身行為。巴里斯是這場“逐巫”運動的始作俑者。作為小鎮(zhèn)的牧師,本應(yīng)虔誠、高尚和無私,而他卻聲名狼藉、猥瑣自私。他本來知道姑娘們在樹林里只是跳舞狂歡,但卻害怕別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女兒像異教徒那樣在樹林里中跳舞”[7]163這一事實,以及擔心他自己的敵人以此來對付他而唯恐自己的職位不保,于是盡力掩蓋姑娘們“鬧著玩兒”這一真相,將此推波助瀾引導(dǎo)為巫術(shù)在作怪,從而成功點燃了逐巫事件的引信。以阿碧格為首“吶喊指控”的姑娘們到樹木里跳舞狂歡裸體奔跑,只不過為了渲泄壓抑已久的欲望。為了掩蓋在森林中逾越了宗教和社會的準則和教條這一事實,她們屈從于恐嚇和暗示的威力。為了保護自己的名聲或性命,她們紛紛將矛頭指向無辜的人。當阿碧格被審訊時,為了漂白自己的名聲,她轉(zhuǎn)而指控黑女仆蒂圖芭為惡魔的工具。蒂圖芭為了自保,承認巫術(shù)并供出別的無辜村民。其他的姑娘們?yōu)榱搜谏w她們違反了清規(guī)戒律這一真相,也紛紛吶喊出無辜村民的名字。米勒在其作品中寫到,在薩勒姆,“為清除自己血液中的罪惡,人們將自身的罪惡轉(zhuǎn)嫁給他人”[10]337。

“逐巫”行動的策劃者是以托馬斯·普特南為首的報復(fù)者。正如米勒所言,“‘逐巫’行動不僅是一種鎮(zhèn)壓行動,而且顯然給每一個人一個期待已久的機會,借以控告無辜的人為口實而極想坦白自己的錯誤和罪惡”[7]150-151。因“自己的名望和他的家族的榮譽讓全村的老百姓給玷污了”[7]159,普特南一直在尋找機會報復(fù)鄰居們。在樹林里狂歡后,姑娘們紛紛病倒,普特南認為這是“天意”,于是費盡心計將姑娘們生病引導(dǎo)為巫術(shù)在作怪。他先是一步一步地誘導(dǎo)牧師巴里斯相信是巫術(shù)在“對這些孩子下毒手”[7]160,接著蠱惑巴里斯“抓住時機,別等別人來指控您——自個兒就先把這事宣布出去。您發(fā)現(xiàn)巫術(shù)在作怪”[7]162,最后在姑娘們吶喊指控時,他以暗示的方式將要報復(fù)的對象讓姑娘們指控了出來。正如米勒所言,“鄰居之間的宿仇舊怨現(xiàn)在得以公開表露相互不顧圣經(jīng)仁慈的訓(xùn)令而采取報復(fù)手段”[7]161。當然,“猜疑,不幸的人對幸福的人的忌妒啊,也在普遍報復(fù)的浪潮中爆發(fā)出來啊”[7]161。普特南太太因自己“生了8個孩子,只活了一個”[7]175而忌妒“一個孩子也不會丟,一個孫兒孫子也不會夭折”[7]176的呂蓓卡,并將仇恨的矛頭對準了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婦人,指控她犯了殺害自己嬰孩的謀殺罪。

“逐巫”行動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為了爭奪別人之物并將其據(jù)為已有。普特南掀起這一腥風血雨事件的意圖在于爭奪他人土地和產(chǎn)業(yè)。為了奪取村莊里最好的土地,他策劃了多起有計劃反對呂蓓卡和法蘭西斯的活動。他讓自己的小女兒在聽審會上當場痙攣昏倒,并指控呂蓓卡撒出精靈鬼怪“在誘使孩子干些邪惡的勾當”[7]173。為了奪取他人產(chǎn)業(yè),他陰險毒辣地慫恿女兒誣告喬治·雅各布和瑪莎·考萊,企圖吞并鄰居的財產(chǎn)。阿碧格是這場“逐巫”行動的帶頭人。她迷戀普洛克托,但因無法成功地在普洛克托的生活及心中替換其妻子伊麗莎白的位置,阿碧格供出伊麗莎白為女巫并希望最終取代伊麗莎白。

因此,薩勒姆鎮(zhèn)的“逐巫”行動只不過是一些別有居心的人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名聲或地位,為了報復(fù)他人,為了強奪他人的財富而陰謀策劃的詭計和精心設(shè)計的騙局。米勒本人也將“整個逐巫事件稱作為詭計和騙局”[8]9,這也即是米勒對麥卡錫主義的控訴。

在《薩薩勒姆的女巫》中,米勒影射以麥卡錫為代表的美國政府,揭露兩次迫害運動類似的邪惡根源。20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的興起和泛濫與“逐巫”案相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由于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在東歐和亞洲相繼出現(xiàn),美國統(tǒng)治集團開始產(chǎn)生一種恐懼共產(chǎn)主義的心理。為了遏制共產(chǎn)主義的發(fā)展和鞏固自己集團的統(tǒng)治,美國當權(quán)者縱容了麥卡錫主義的泛濫。麥卡錫放肆地煽動反共輿論,伺機對共產(chǎn)黨人、進步人士以及與他意見相左的人進行報復(fù)、惡意誹謗和無情迫害。米勒淋漓盡致地披露“逐巫”行動和麥卡錫主義的根源在于人性的沉淪,同時也批判了麥卡錫主義極權(quán)下人性的淪喪。

三、與麥卡錫主義極權(quán)與“逐巫”恐慌的斗爭

盡管米勒深諳“逐巫”事件和麥卡錫主義的黑暗本質(zhì),但米勒并未被其帶來的恐慌所吞噬。面對國會的多次審訊,他始終堅守良知,堅持自我,維護自己和他人的名聲。作為一位有良心的戲劇家,米勒“希望他的戲劇能打動別人”[7]49。在《薩勒姆的女巫》中,米勒潛心刻畫了堅守良知、堅持自我、勇于對抗權(quán)威、敢于奮戰(zhàn)極權(quán)的勇士普洛克托,通過他甘于犧牲的英勇行為,痛斥了麥卡錫主義泯滅良心、麻痹思想、扼殺自我、蓄意報復(fù)的邪惡反動本質(zhì),同時向世人昭顯了正義的力量。

(一)良知對抗權(quán)威

米勒之所以選擇在麥卡錫主義盛行時期創(chuàng)作這部戲劇,在《阿瑟·米勒戲劇集》前言中,他解釋原因在于要解開“出賣良心這一謎題”[7]48。對于人文主義者米勒而言,“良知會告訴人們應(yīng)該做的或不應(yīng)該做的”[7]54,這也是他絕大多數(shù)戲劇的中心主題。在《薩勒姆的女巫》中,是聽從良心的召喚還是服從權(quán)威是這部戲劇的主要爭論。聽從良心意味著死亡或監(jiān)禁,服從權(quán)威意味著出賣良心和他人。在良心和權(quán)威的天平下,絕大多數(shù)人選擇了服從權(quán)威而違背良心出賣朋友和親人。在《薩勒姆的女巫》中,米勒極力描述了個人良知和權(quán)威淫威的激烈沖突。評論家大衛(wèi)·薩夫蘭(David Savaran)注意到,“通過自己的理解,米勒深刻地譴責了那些為了確保自己穩(wěn)固的政治和文化統(tǒng)治,而傲慢且隨意行使自己權(quán)力的權(quán)威人士們”[11]86。

在戲劇的開始,米勒評論道:“薩勒姆居民為了良好的意圖,甚至是嚴正的意圖而發(fā)展了一種神權(quán)政治,一種政教結(jié)合的力量,其作用就是要保持社會上的一致性,不讓任何分裂現(xiàn)象出現(xiàn)”[7]150。在這種政教結(jié)合的權(quán)威之下,“對現(xiàn)存的制度有一絲反抗的人士幾乎都被迫將自己的罪惡轉(zhuǎn)嫁到指控他人或惡魔化他人”[11]90,任何有個人自由思想的人都會受到排斥。本劇的主人翁約翰·普洛克托是這種政教權(quán)威的反抗者。他尊重品質(zhì)高的人如伊麗莎白、呂蓓卡、法蘭西斯和霍普金斯,而不是社會地位高的人,因此他頻頻與那些權(quán)威人士發(fā)生沖突。當聽到普特南命令牧師巴里斯尋找巫術(shù)作怪的種種跡象時,普洛克托呵斥道:“你沒權(quán)對巴里斯先生下命令。我們這個社會是靠記名而不是靠土地多寡來投票選舉的”[7]176。對于宗教的權(quán)威人士牧師巴里斯,他解釋不進教堂的原因在于牧師所講的都是地獄之火和該死的詛咒,而且從牧師身上看不見上帝的光輝。面對巴里斯對于他沒有自由來決定宗教內(nèi)容時,他反抗道:“可我認為可以說出自己心里的話!”[7]178。當巴里斯提到教區(qū)有派系之爭時,普特南稱之為反對當局,普洛克托便聲稱“真格的,那我倒要去找一找,也想?yún)⒓印盵7]178-179。他接著質(zhì)疑以恐嚇來強迫的權(quán)威,“我討厭這里的‘當局’那股臭味兒”[7] 179。

“逐巫”行動爆發(fā)伊始,普洛克托便稱其為“一場邪惡的鬼把戲”[7] 205和“騙局”[7]205。沒能及時在法庭上揭穿騙局,他感到自己良心的指責。在妻子因被阿碧格誣陷而遭到逮捕時,普洛克托從執(zhí)法人手中奪過副總督的拘捕令并將其扯碎,對當局直接進行挑釁。在法庭上面對法官時,他誓言要當眾拆穿姑娘們的謊言。當法官丹佛斯同意對伊麗莎白緩刑一年并以此作為條件讓他放棄申訴,他堅定地回答“我想我不能放棄”[7] 211。

在“只有懺悔或撒謊才能活下來”[11]86的審訊中,法官們以他的生命來威脅他懺悔時,普洛克托因為憤怒而保持沉默,拒絕撒謊。當被恐嚇供出他人名字時,他拒絕說出任何人的名字,“我只能交待自己的罪惡,我不能瞎咬別人,我不會血口噴人”[7]305,并直接挑釁最高權(quán)威者法官丹佛斯,“甭想利用我!”[7]307同時表明自己對良知的堅持“我有3個孩子—我如果出賣朋友,還怎么教導(dǎo)我的孩子在人間應(yīng)該心胸坦蕩,為人正直呢?”[7]307。最終,米勒通過普洛克托的良心之舉向世人表明:“人類良心才是最終的權(quán)威,只有良心才能決定其它所有事情。事實上,即使法律與良心發(fā)生沖突時,觸犯法律也在所不惜”[11]98。米勒自己也將《薩勒姆的女巫》的真正內(nèi)在主題確定為“良心與人格、不朽的靈魂以及名譽同在”[12]94。

在麥卡錫主義期間,數(shù)以萬計的人被列進“黑名單”,遭到非法審訊。面對當局的恐嚇和脅迫,許多人經(jīng)不住時代的嚴峻考驗而出賣良心和他人。著名劇作家克利福德·奧德茨(Clifford Odets)、著名導(dǎo)演伊萊·卡贊(Elia Kazan)以及演員李·蓋伯(lee J. Cobb)都紛紛“坦白”出賣他人。米勒對此痛心疾首,在《薩勒姆的女巫》中,他通過主人翁普洛克托挑戰(zhàn)權(quán)威堅守良心的艱苦斗爭,批判了麥卡錫主義極權(quán)統(tǒng)治泯滅良心的本質(zhì)。

(二)自我決戰(zhàn)群恐

米勒希望他的劇作能夠揭露“公眾的恐懼能使人偏離良心和自我這一罪惡”[13]61。在1692年的薩勒姆,恐懼彌漫著整個小鎮(zhèn),人們對荒蠻隱秘的邊疆、神秘的自然現(xiàn)象和不可控的人世悲劇都充滿了無知的惶恐?!端_勒姆的女巫》伊始,姑娘們莫名的病癥引發(fā)了人們的猜疑和恐懼,姑娘們在法庭上集體歇斯底里的指控更使得全鎮(zhèn)人心惶惶、人人自危,“鄉(xiāng)鎮(zhèn)里出現(xiàn)一種對這個法庭極大的恐懼心理”[7] 255,繼而這種可怕的恐懼開始麻痹人們的思想,全鎮(zhèn)人開始陷入相互指控的無底深淵。

恐懼麻痹思想也是該劇的另一大主題,同時也是米勒對麥卡錫主義的另一控訴,“人心中的恐懼是被蓄意策劃的、經(jīng)有意識改造的,以致人們所知道的只有恐懼……恐懼滲透于《薩勒姆的女巫》戲劇的字里行間”[8]8。在生或死的恐懼面前,許多人背離了自我而選擇了妥協(xié)懺悔。是受制于恐懼還是堅持自我是這部戲劇的另一主要沖突。在《薩勒姆的女巫》中,米勒著力刻畫了普洛克托敢于堅持自我戰(zhàn)勝內(nèi)心恐懼和罪惡的英勇行為。

普洛克托“是個罪人,一個不僅違反當時的道德風尚、而且違背自己想象中的體面行為的罪人”[7]166。因?qū)Π⒈谈駝舆^邪念,他犯下了奸淫罪?!爸鹞住毙袆颖l(fā)時,當伊麗莎白催促普洛克托去鎮(zhèn)里告訴法庭真相時,普洛克托因為自己的罪惡而遲疑猶豫,惟恐說出真相,阿碧格會控告他犯了奸淫罪,自己因此身敗名裂。在要求瑪麗·沃倫去法庭講出事實真相時,他決定抵制恐懼,撕下偽裝做真實的自己,“上帝和魔鬼正在我們的脊梁背上搏斗;我們原來的一切偽裝都給剝?nèi)チ恕覀冞€是原來那樣兒,只不過現(xiàn)在個個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7]237-238。而且他已經(jīng)準備鼓起勇氣挑戰(zhàn)自己的罪惡。在法庭上,他坦白了罪惡并承認自己是犯了奸淫罪的好色之徒,藉以希望法官們認識到阿碧格邪惡的本質(zhì)以及認清整個事件是場騙局。面對執(zhí)法者的執(zhí)迷不悟,他瘋狂了,怒吼著呼喚著撒旦魔鬼的熊熊烈火燃燒起來,“給那些在一項擺脫人們愚昧無知的莊嚴事業(yè)前畏縮退卻的人準備的,他們就像我曾經(jīng)畏縮過那樣,就像你們的黑心眼里現(xiàn)在明明知道這是一場騙局卻畏縮退卻那樣”[7]280-281,再一次表明自己將不會懼怕恐嚇。

普洛克托深陷牢獄中,受盡嚴刑拷打。當妻子伊麗莎白前去勸說,得知有一百多人招認時,他也有所動搖,“我一直在想干脆順他們的心意,向他們交待算了”[7]299,“我不能像一名圣徒那樣登上絞刑架。這是一場騙局。我不是那種人。我的誠實到了盡頭;我并不是個十全十美的人。向他們?nèi)鲞@個謊,早就不算什么墮落了,而且對誰也不會有損害”[7]299,他甚至一度對自我都產(chǎn)生了質(zhì)疑,“約翰·普洛克托是個什么人,約翰·普洛克托是個什么玩藝兒?我認為這樣做很誠實,我想是的;我不是圣徒。讓呂蓓卡像個圣徒那樣升天吧;對我來說,那是欺詐!”[7]301-302于是他開始要進行懺悔,然而在被要求供出其他人的名字時,他拒絕作不實的證詞去控告他人,最終實現(xiàn)了自我的升華,“因為我現(xiàn)在確實認為我在約翰·普洛克托身上看到了一點點正直的品德。雖然它不夠織成一面旗幟,卻清白得足以不跟那些狗雜種狼狽為奸,同流合污”[7]301-302,于是無所畏懼、大義凜然地選擇了死亡。正如伊麗莎白所證實,“他現(xiàn)在保全他那正直的美德啊”[7]310,而且誰也剝奪不了他的美德。米勒本人也評論道:“他肉體雖然被消滅了,但獲得了自己的靈魂,也可以說,他成為自己的反叛者”[14]158。

1950年至1954年,麥卡錫主義達到了歇斯底里的頂峰。在這期間,不少人被指控充當“間諜”或犯有“顛覆”罪而遭到監(jiān)禁;還有不計其數(shù)的人因懷疑“不忠誠”而被強迫辭職。整個國家上自知名人士下至普通百姓都受到了麥卡錫的迫害。在這種法西斯式的恐怖籠罩下,人們惶惶不可終日,許多人因懼怕而選擇妥協(xié)。在文藝界,許多激進的知識分子和作家陷入保守。在《薩勒姆的女巫》中,米勒譴責了這種白色恐怖麻痹思想扼殺人類自我的累累罪行。

(三)名聲奮戰(zhàn)報復(fù)

在麥卡錫主義泛濫期間,米勒曾多次被調(diào)查委員會傳訊要求供認告發(fā)他人。對此,米勒斷然拒絕,“我是在維護我自己的尊嚴,而且將來我還要這樣做,我的良心不允許我提及別人的名字,給他帶來麻煩……我得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但無法對別人負責”[1]191。作為一位執(zhí)著于書寫人類道德需求和名字尊嚴的作家,那種“出賣別人名字”的無理要求讓米勒深感痛恨。在1953年1月25日發(fā)表于《紐約先驅(qū)論壇報》的采訪中,米勒說到,“沒有人想成為英雄,生活中,人們會放棄許多東西,比如,希望、夢想、雄心壯志、信仰、愛好、自尊。但對每個人而言,有些東西是不能放棄的、是需要保留的,如核心信念、身份、名聲。如果放棄了這些,那他就是另外一個人,而不是自己了”[8]55。在《薩勒姆的女巫》中,米勒凸顯了個人對名聲保護這一主題。

整個“逐巫”事件的本質(zhì),其實是一場人與人之間的蓄意報復(fù)。仇恨報復(fù)在薩勒姆作祟,普遍的報復(fù)竟然成了法律。牧師巴里斯因為報復(fù)那些對自己不恭之人而推動了這一事件;地主普特南因覺得村民玷污了家族榮譽和名聲而鼓動了捉巫行動;阿碧格因為仇恨伊麗莎白而點燃了導(dǎo)火索。在整個“逐巫”行動中,“私人報復(fù)正通過這種作證在加緊活動吶!”[7]274。戲劇中,米勒從多方面戲劇化了維護名譽與抵抗報復(fù)這一激烈沖突。

在阿碧格的報復(fù)下,伊麗莎白入獄。為了盡快告訴法官真相,讓人們意識到“逐巫”事件不過是騙局,盡管普洛克托非常重視自己的名譽,但他頂著身敗名裂的危險,坦白了自己與阿碧格的奸情,給自己的名字抹黑,“我給我的名譽制作了一口喪鐘!我給自己的好名聲敲響了喪鐘”[7]270。在被要求供認其他人的名字時,他斷然拒絕,“我不想破壞他們的名譽”[7]305,往他們臉上抹黑。雖然懺悔了,但他拒絕在證詞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因為這是我的名聲!因為我一生不可能再另有別的名聲!因為我撒了謊,還在謊言書上簽了字!因為我在那些登上絞刑架視死如歸的人面前連糞土都不如!我怎么能名譽掃地地活下去?我已經(jīng)把靈魂交給你,別再碰我的名聲!”[7]308,隨即將懺悔書扯得粉碎,最后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tài)走上了絞刑架,從而以生命的代價保護了自己的名聲?!皩τ诿桌斩裕粋€人的名聲有著神奇的力量:即是內(nèi)心正直的外在標志”[11]98。

在麥卡錫主義盛行時期,以麥卡錫為首的反動勢力以共產(chǎn)主義威脅為借口,對付與他們政見不合之人,許多作證之人也借機報復(fù)他人。因此,蓄意報復(fù)和玷污他人名聲是麥卡錫主義的又一邪惡本質(zhì)。在《薩勒姆的女巫》中,通過普洛克托寧死而不屈的名聲之戰(zhàn),米勒抨擊了麥卡錫主義反動勢力蓄意報復(fù)的秉性。

結(jié)語

在麥卡錫主義白色恐怖的籠罩下,米勒對人性沉淪的事實深感悲慟,于是借助文學的魅力剖析麥卡錫主義的邪惡根源。在《薩勒姆的女巫》中,米勒借古諷今,采用犀利的舞臺語言和激烈的戲劇沖突,批判了人性中明哲保身、伺機報復(fù)、攫為己有的邪惡品質(zhì),并以此影射麥卡錫主義興起和泛濫的根源在于人性的淪喪。麥卡錫主義泛濫時,人們出賣良心、舍棄自我和尊嚴、背棄名聲,米勒對此深惡痛絕,于是精心塑造了堅守良心、堅持自我、維護名聲的理想人物普洛克托,并通過這位勇者以良知對抗權(quán)威、以自我奮戰(zhàn)群恐、以名聲抨擊報復(fù)的種種勝利,抨擊了麥卡錫主義泯滅良心、麻痹思想、扼殺自我、蓄意報復(fù)的邪惡反動本質(zhì),向世人昭顯了正義的力量。

參考文獻

[1]Bigsby, Christopher.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Drama 2:Tennessee Williams, Arthur Miller, Edward Albe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2]Otten, Terry. The Temptation of Innocence in the Dramas of Arthur Miller [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2.

[3]Carson,Neil.Arthur Miller [M].London:Macmillan,1982.

[4]Ram, Atma. Perspectives on Arthur Miller [M]. New Delhi: Abhinav Publications, 1988.

[5]Singh, Abha. Contemporary American Drama: A Study in the Plays of Tennessee Williams, Arthur Miller and Edward Albee [M]. New Delhi: Chaman Offset Printers, 1998.

[6]Miller Arthur. The Theater Essays of Arthur Miller [M]. Eds. Robert A. Martin, Steven R. Centola. New York: Da Capo Press, Inc., 1996.

[7](美)阿瑟·米勒.外國當代劇作選4[M].陳良廷,梅紹武,郭繼德,等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

[8]Smith, Leonard. Macmillan Master Guides: The Crucible by Arthur Miller [M]. Houndmills: Macmillan, 1986.

[9]Hayman, Ronald. Arthur Miller [M].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1972.

[10] Miller, Arthur. Timebends: A life [M]. New York: Penguin, 1995.

[11] Bigsby, Christopher,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 Miller, Arthur. Arthur Miller’s Collected Plays [M].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57.

[13] Griffin, Alice. Understanding Arthur Miller [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6.

[14] Miller, Arthur. Conversation with Arthur Miller [M]. Ed. Roudane, Matthew C.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87.

Miller’s Criticism of McCarthyism inTheCrucible

YAO Xiao-juan, ZHOU Tian-n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163318,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In The Crucible, Miller explores the root of Salem Witch Hunt to be the fall of human nature, which is an insinuation of the decline of human nature during the McCarthyism times. By striving to depict the hero Proctor’s bravery in defending his conscience against authority, his identity against mass fear and his name against revenge, Miller denounces McCarthyism’s evil nature of selling conscience, paralyzing thought, stifling self-pursuit and vandalism, and simultaneously shows the power of justice to the world.

Key words:Arthur Miller; The Crucible; McCarthyism; Human Nature; Justice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4860(2015)06-0047-06

基金項目:2013年東北石油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阿瑟米勒戲劇作品中美國文化和政治主題研究”(項目編號:2013QN215)

作者簡介:姚小娟(1979—),女,湖北武漢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外國文學。

收稿日期:2015-08-27

猜你喜歡
阿瑟米勒正義
接種乙肝疫苗致1例阿瑟反應(yīng)的報告
大偵探福爾摩斯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沒有秘密的樹洞
下期主題 和米勒一起畫鄉(xiāng)村
美國死刑犯:七次躲過行刑,續(xù)命33年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為什么接電話
為什么接電話
金塔县| 江门市| 镶黄旗| 新建县| 库伦旗| 万山特区| 泸溪县| 云和县| 临安市| 澎湖县| 微山县| 八宿县| 林西县| 兖州市| 碌曲县| 勃利县| 孟津县| 越西县| 乌苏市| 英超| 新源县| 特克斯县| 凉城县| 革吉县| 苍山县| 辽中县| 黎平县| 宁安市| 高尔夫| 汉川市| 扎赉特旗| 新邵县| 长顺县| 青冈县| 德格县| 定襄县| 金乡县| 台山市| 荆州市| 濉溪县| 通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