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溧陽市外國語學校(213300)史華娟
?
探索英語教學中的深度對話
江蘇溧陽市外國語學校(213300)史華娟
[摘要]對話是師生、生生間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深度對話是學生有效學習英語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師應積極探索英語教學中的深度對話,活躍英語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關鍵詞]英語教學深度對話教學情境
譯林英語教材中三、四年級的storytime以對話為主,高年級的教材文本大多以語篇為主。教師在教學語篇后,也只是通過填空、復述等方式來鞏固學生對語篇的理解,或者采用retell等形式檢測學生對語篇的掌握情況,忽略了對話交際。我們都知道,對話是用口頭語言進行思想或知識的交流,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對話教學可以讓我們了解學生對文本的掌握情況,提高學生的英語對話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小學高年級的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在理解語篇的基礎上進行對話交流是一個值得教師思考的課題。我認為,我們應探索英語教學中的深度對話,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語言跟實際環(huán)境和情景密不可分。在高年級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一般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利用實物創(chuàng)設情境
實物可以讓學生直觀感知。教師通過實物展開對話,可以幫助學生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與已掌握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實物可以增加英語課堂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所以在我的英語課堂上,我常利用實物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對話,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2.利用生活元素創(chuàng)設情境
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元素,通過圖片、PPT等方式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玩具”時,我把教室布置成玩具店;在教學“水果”時,我把教室布置成一個農(nóng)場;在教學“購物”時,我把教室布置成一個商店。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更愿易參與活動、開展對話。
3.利用肢體動作創(chuàng)設情境
我們可以通過表情和動作呈現(xiàn)對話中的人物,比如,教學有關電話通話中的內(nèi)容時,可以做一個抓電話的動作。這樣可以讓對話更形象,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知識。
英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教師應充分利用對話,加強學生的英語交流。教師應采取多種多樣的對話教學法,促進學生語言的輸出。比如,教師在課堂開始的free talk中,可以采用問答的方式對舊知識進行復習,也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對話引導,或組織學生進行同桌之間的對話,開展work in pairs的操練。學生在這些對話形式的過程中,如果能得到教師和同學的充分肯定,可體驗到開口說英語的成就感。
1.師生對話
在新授課或復習課中,教師作為一個英語對話的引導者,應很自然地跟學生展開對話交流,促使學生在對話交流中產(chǎn)生不同的問題答案和想法。在英語對話過程中,教師應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對學生的想法給予及時的反饋和評價,讓對話更為真實、連貫,使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在對話過程中得到提升。
2.小組對話
對于師生之間一對一的對話,如果學生覺得不好意思說或不敢開口,那么,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對話的方式。這樣,以前不積極參與課堂對話的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也會大膽開口。
3.同桌對話
同桌之間的合作對話是英語操練環(huán)節(jié)經(jīng)常采用的對話方式。同桌之間較為默契,學生可以大膽發(fā)言,真正實現(xiàn)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對話無死角。
對話教學可以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那么,在無對話的語篇學習中,怎樣創(chuàng)造對話性語言交際呢?教師應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學生自主閱讀、理解后,提出問題,并由其他學生討論、回答。學生陳述自己的見解,而教師只是適時地引導對話方向即可。教師在語篇教學中,讓學生對文本進行閱讀理解,提出問題,由其他學生作答,從而構建了對話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譯林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3《A healthy diet》時,學生可以根據(jù)文本,構建對話模式:What does Mike/YangLing usually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Does he/she have a healthy diet?然后,其他學生回答問題。這樣把語篇分散成對話,更有助于學生對語篇的理解。
熱鬧的課堂不一定出現(xiàn)有深度的對話,但有效的深度對話卻往往存在于熱鬧的課堂。讓我們合理處理英語課堂上的對話,真正實現(xiàn)英語的高效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責編鐘偉芳)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15-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