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平果縣第七小學(531499)石晨珠
?
讓《品德與生活》教學與活動同行
廣西平果縣第七小學(531499)石晨珠
[摘要]《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主要通過活動來完成,教育者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靈活多樣地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全方位參與其中,親身體驗、感悟,形成良好的品質(zhì),身心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教學活動體驗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顒邮墙膛c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的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為了實現(xiàn)課程目標要求,在教學該課程時,我努力創(chuàng)造適合低年級學生活動的環(huán)境,靈活多樣地開展教學活動,結合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品德和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fā)兒童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從《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對基本理念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四個理念都含有四個字——“兒童生活”,可以大致理解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導生活和發(fā)展生活。因此,在《品德與生活》的教學中不能把品德教學和兒童生活割裂開來,而是要讓兩者有機結合,樹立“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既要寓教學于兒童的生活之中,又要讓生活走進成長中的兒童。
要做到這些,教師要做兒童生活的有心人,全面了解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個性特征以及生活經(jīng)歷,教學時要從兒童的興趣愛好、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開展活動,讓教學活動融入學生生活,使學生積極參與,在生活中得到發(fā)展。例如,教學《我們找到秋天了》這一課時,我設計了“走進秋天”“送禮物回家”“欣賞秋天”“留下秋天”幾個活動。課前把興趣愛好相同或相似的學生分在同一組,讓他們帶著“你知道哪些果子在秋天成熟嗎”“秋天到了,天氣涼了,看看周圍有什么變化”等問題“走進秋天”,親近大自然,觸摸秋天,觀察、了解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美,并找尋秋天賜予人類珍貴的禮物,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讓學習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課始,首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哪兒找到秋天,帶回了秋天的哪些禮物;然后開展“送禮物回家”的活動,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把自己從大自然中帶回的禮物送回老師事先設計好的“家”——樹、果、花、葉、糧食……把學生的生活與教學有機結合,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學會給“秋天的禮物”分類,增長了見識。在學生對秋天有了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我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欣賞秋天”:秋天在樹林里——樹葉變黃、變紅,被秋風吹落,變成養(yǎng)料滋潤新的生命。秋天在花園里——五彩繽紛的鮮花競相開放,異彩紛呈,將秋天打扮得更加美麗。秋天在田野里——稻谷、高粱、麥子成熟了,一片金黃色,給人們提供了延續(xù)生命的糧食。秋天在果園里——蘋果、雪梨、葡萄……掛滿枝頭,碩果累累。通過欣賞秋天,讓學生感受到秋天是一個奉獻的、美麗的、豐收的季節(jié)。最后讓學生在觀察、體驗、感悟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把秋天的美景拍攝或描繪下來,留住大自然的美。這樣,《我們找到秋天了》的教學在學生的生活及活動中落幕,學生真正感受到秋天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內(nèi)心深處就產(chǎn)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積極情感,激發(fā)了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這樣教學,增強了學生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為他們形成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良好的道德觀念和科學素質(zhì)等打好基礎。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品德與生活》課程在內(nèi)容設置上,雖然也源于生活,可是對于現(xiàn)在的兒童來說難以身臨其境,沒法體驗,對他們進行的德育教育可能是外在的,不會內(nèi)化成為他們的品質(zhì)。這時,我們要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某種情境,讓兒童模擬,經(jīng)歷仿真性練習,從而獲得體驗、認知和感悟。
例如,在教學《愛惜糧食》一課時,我把事先到田野里錄制的農(nóng)民插秧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初步體驗到糧食來之不易,可是這并沒有真正觸及學生的心靈世界。怎樣才能讓學生真切地體驗到插秧的艱辛呢?我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模擬插秧的活動——“擺五角星”,讓參與活動的學生左手拿著一個裝有一百個塑料五角星的盒子,彎下腰,右手把這些五角星一行擺五個,擺出的五角星橫豎要對齊,人要像插秧那樣倒退著走,每個人把盒子里的五角星擺好后交流自己的感受。通過活動,學生有了腰酸腿疼的真切體驗,再回過頭來看插秧的過程,就仿佛置身于勞動之中。這樣插秧的艱辛、糧食的來之不易深深地烙進了學生的心中,尊重農(nóng)民、愛惜糧食內(nèi)化為了學生的品質(zhì)。又如,在教學《遇到危險怎么辦》一課時,除了讓學生明白課文中列舉的身邊的危險、掌握相應的避險常識外,我還讓學生進行防震演練。我事先沒有告訴學生如何防震,只告訴學生地震來襲,幾分鐘乃至幾秒鐘都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演練前,我要求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展示自己的自救方法,然后讓學生聽老師口令進行防震演練:“教室開始晃動起來,地震啦,孩子們趕快逃生吧!5……4……3……2……1,停!”學生在逃生位置不動,師生評價誰的自救方法好。生1:我躲在兩面墻之間,這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固的空間,比較安全,我的方法好。生2:小紅往外跑,太危險,時間太短了,跑不出去的。生3:躲在桌椅下的同學比較安全。師:其實這方法不科學,美國搜救隊長曾經(jīng)統(tǒng)計過,地震時,躲在桌底、床底的傷亡率是98%,而躲在桌旁、家具旁的傷亡率只有2%,可見躲在桌子旁邊的同學更安全。本次演練讓學生在親歷逃生演練及評價、討論中掌握防震的常識,懂得最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方法,并讓學生把學到的方法告訴自己身邊的人,做到人人懂防范,人人懂自救,當災害真的來臨時,人們就會用學到的自救方法保護自己,盡可能地減少傷亡慘劇的發(fā)生。
教學中遇到存在于學生生活中而學生又難以接觸的教學內(nèi)容時,我們應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一些模擬情境,讓兒童親身參與、直接體驗,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將引導學生健康成長,使學生受益終生。
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兒童不應只當“觀眾”“聽眾”,而應該是“演員”。教育者在教學中適當引導學生圍繞生活事件進行角色扮演,對學生閱讀文本、再現(xiàn)生活情境、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情境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思想行為方面的信息,讓學生用心去經(jīng)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體驗他人的不幸與艱辛……從而真正豐富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使他們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例如,在教學《幫幫殘疾人》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開展“盲人敲鼓”活動,讓學生走進殘疾人的生活世界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我讓學生在離鼓5米遠的地方面對鼓站好,我用蒙眼布把學生的眼睛蒙住,被蒙住眼睛的學生原地轉(zhuǎn)一圈后拿著鼓槌去敲鼓?;顒又?,學生們興致勃勃,扮演盲人的學生跌跌撞撞前去敲鼓,敲對鼓的或敲不對鼓的都引起觀眾捧腹大笑。在愉快的體驗活動過后,我讓扮演盲人的學生談談自己被蒙住眼睛去敲鼓的感受,也讓觀看的學生談感受。讓學生在表演和討論中體會盲人的艱辛,感悟到盲人的難處,從而萌生出幫助盲人的念頭,進而在生活中付諸行動。
接著開展“缺了一條腿的殘疾人取花接力賽”,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每組12個人,并站成“一”字豎排;讓學生們把一邊小腿往后抬起,同側的手把該腳抓住不放,使自己變成缺了一條腿的“殘疾人”,往離他們20米遠的地方取回鮮花,每組前面去取花的學生回到原地,后面的學生才能出發(fā),先取回12朵鮮花的組獲勝?;顒釉跓崃业臍夥罩薪Y束,所有學生都能體驗了殘疾人的生活,知道正常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殘疾人卻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才能做到,內(nèi)心深處油然而生對殘疾人的同情。尊重、關心、幫助殘疾人成為兒童共同的認知,這種認知將會指導兒童在生活中幫助更多的殘疾人,體驗助人之樂,從而讓自己健康、積極地生活。
角色扮演是品德與生活課中常用的教學活動形式,合理運用,將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兒童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并實現(xiàn)道德情感的共鳴和升華。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把兒童應做的事都變成一種游戲似的”,“把身體與精神的訓練相互變成一種娛樂,說不定就是教育上最大的秘訣之一?!庇螒蚴窃诮虒W中所采用的帶有“玩”的色彩而又與學習內(nèi)容配合的活動方式,它是兒童有效的學習方式之一,對培養(yǎng)兒童的情感,讓兒童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理解規(guī)則、學習科學知識等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在教學《平安回家》一課時,我讓學生們初步了解生活中存在的危險,思考回家路上怎樣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認識一些常見的交通標志和交通設施,掌握上學路上的安全常識等。但這些僅僅是課堂上的空洞說教,學生們只是被動接受,沒有觸及他們的心靈世界,很容易遺忘。學生沒有形成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內(nèi)在要求,上學路上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為了使學生們養(yǎng)成正確過馬路的良好習慣,我讓他們玩過馬路的游戲。我用桌子圍成一個“十字路口”,讓一些學生帶上貨車、摩托車等頭飾玩過馬路的游戲。游戲結束,我組織學生評價他們過馬路好不好,學生們說:“不好,人和車相撞了?!睂ρ?,這只是一個模擬游戲,如果真是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那太可怕了。假如我們在“十字路口”安裝紅綠燈,那結果會如何呢?我們來試試,前后兩次截然不同的結果,使學生深刻領會到交通標志的重要性。在親歷體驗和在耳濡目染中,學生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深化:交通標志重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更重要。這樣,遵守交通規(guī)則就會轉(zhuǎn)化為學生生活中的自覺行為。
教學中巧用游戲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學會生活、發(fā)展自我、培養(yǎng)品質(zhì)、快樂成長。
總之,《品德與生活》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diào)寓教育于活動之中。所有活動的選擇應以落實課程目標為目的,凡是具有教育價值,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及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品質(zhì)的教學活動都可以運用。
(責編黃春香)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6)1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