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李仁甫老師的課例為依托,從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出發(fā),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儒雅大氣、善辯之能,著力提升學生課堂自主學習能力,進而達到高效生成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生成教學;語文素養(yǎng);善辯;自主
近來,有幸觀摩了一節(jié)以“生成教學理論”為指導的語文課。該課由生成語文理論創(chuàng)始人、高級教師李仁甫老師執(zhí)教,課題為《金岳霖先生》?,F(xiàn)就這節(jié)課,談談個人對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認識。
一、涵養(yǎng)儒雅之氣
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其中儒雅之氣的涵養(yǎng)尤為重要。事實上,漫觀學生的日常交際行為,很多人的舉止不雅,表情單一,語言隨便乃至粗魯,缺少儒雅之氣。
但是,在李教授的課堂里,學生卻充分地“秀”了一把“儒雅之氣”。這些表現(xiàn)也許有人認為是屬于觀摩課的共性特點——“表演”,而我認為這是學生個人修為的自然呈現(xiàn)。因為這種能夠凸顯學生內(nèi)在的表現(xiàn),實在是難以“做作”出來的。而且,就個人的觀點來看,也確實需要引導學生開展?jié)u進的“做作”。
首先,教師要善于秀“例子”。課堂是個舞臺,教師既是導演,也是演員,需要在這兩個角色之間不斷轉換。就李教授《金岳霖先生》這節(jié)課而言,課前與學生的一席談話可謂頗有君子風范:“我相信,學生就是應該超過老師的?!薄拔矣幸粋€優(yōu)秀的學生團隊?!迸c此呼應的是,進入正題后學生的儒雅風范:“我想問一下,金岳霖先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找出了文章當中的一個觀點,權當拋磚引玉,請其他同學指正”。其次,教師要善于搭“臺子”?!叭绻f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迸nD的這一席成功感言頗有啟發(fā)意義,我們教師當然不是“巨人”,但必須要有“巨人”式的胸懷,讓學生“站在”我們的肩上。這個平臺的優(yōu)選是課堂,是良好、多元的課堂交流。事實上,在這節(jié)觀摩課里,學生、教師之間的多層次對話在和諧中生成,在共進中精彩,堪稱為學生搭建發(fā)展平臺的典范。再次,教師要善于樹“樣子”。為了激勵學生踴躍發(fā)言,李教授希望執(zhí)教的徒弟鄭老師可以超過自己,實際上就是為本班學生樹了一個鮮活的“樣子”,希望他們能竭盡全力融入課堂,不斷生成精彩。
二、培育善辯之才
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堂上,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在正確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口頭表述和交流。這其中,尤其要注重爭辯能力的培養(yǎng)。
其實,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熱鬧是評判其質量高低的一個重要維度。但這種熱鬧不是一窩蜂的人人各自發(fā)言,而是針對某一話題的集中爭辯。一線教師有個共識:課堂教學的一大難點是如何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于課堂。對學生爭辯能力的培養(yǎng)無疑是個有效的方法,因為會有集中的論題,會有圍繞其展開的思維活動,會有因同學爭辯而激起的“思”與“辯”的沖動。例如,在課上有學生提出一個文本研讀過程中生成的一個問題:“‘捏跳蚤與‘講哲學是什么關系?”在這個問題的導向下,學生的思維聚焦,并有理有據(jù)地展開爭辯,有同學認為沒關系,有同學認為有關系,他們各自擺明觀點,陳述理由,爭辯得不亦樂乎。但也就在這爭辯之中,金岳霖先生的童趣、率真、做事從容、處驚不變、苦中作樂等性格特征自然浮現(xiàn)出來。再如有學生問:“王浩回國時托人讓作者給他畫張畫,作者為什么要畫比較令人不可思議的東西?”有同學從這篇文章作者的角度入手,認為這與他一貫的作風有關;有同學從畫本身入手,突出其中國特色,以慰王浩的異國鄉(xiāng)情;有同學從金岳霖的角度出發(fā),明確學生王浩的成就對老師教學優(yōu)異的襯托作用等。
通過這些爭辯,文本的研讀會漸向深入。更為重要的是,久而久之,學生的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能力會得到有效訓練。而這正是語文教學乃至語文教育所期盼的。對于教師而言,最應該做的就是給予學生爭辯方面的指導和訓練,讓自己也融入其中,感受思維碰撞的樂趣,感受學生積極主動探究文本的樂趣。
三、助推自主之行
“教是為了不教”,這是針對教與學的兩個主體而言的?!敖淌菫榱瞬唤獭钡恼鎸嵱靡馐羌ぐl(fā)學生的學習自覺,掌握學習的有效方法,自主而自得地耕耘于學習園地。其中,至關重要的是思考與踐行如何助推學生自主學習。
首先,教師要確立正確的教學理念。筆者以為“教是為了更好的教”才是更為貼近學生需求的教學理念。對教師而言,提高助推學生學習的能力應該是其永恒的追求。為此,教的變化也就必須隨著學的變化而發(fā)生。就課堂需求來看,提高教師的影響和點撥能力尤為突出。
教師的行為往往是學生自覺模仿的對象,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有影響力。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堂上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在這節(jié)觀摩課里,李教授對學生提問的引導與評價就閃現(xiàn)著智慧的光芒。例如,“時間到,請舉手來發(fā)言。好,有請王浩?!币痪洹罢埮e手發(fā)言”傳遞了人際交往的規(guī)范,一個“有請”蘊含了師生之間的平等與和諧,雖為細節(jié),卻有長效。因為從長遠來看,這些是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養(yǎng)。正是有老師常態(tài)化的教育影響,學生在課堂上才會有“至于其他有趣的地方,我覺得可以等待同學們來討論”等頗有君子風范的語言。
從點撥方面看,教師要做到適時有為與延時無為相結合。當學生對金岳霖先生“怪”現(xiàn)象悟讀出“細節(jié)描寫”之時,李教授適時明確這是學習的重點,引導學生對細節(jié)描寫生發(fā)高層次地理解,這就是典型的適時有為。對于文中汪曾祺先生對王浩到底持什么態(tài)度,李教授讓學生評價了一番,但又適時打住,讓學生課后借助資料思考,這就是適時有為與延時無為的結合。在有為中,學生已經(jīng)有了基本觀點;在無為中,學生開啟了無盡的自主探究之路。
再者,教師要發(fā)揮“催化酶”的作用。學生自主不是教師的放手不管,教師不能絕緣于課堂。就李教授的這節(jié)課而言,他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了這種作用?!按蠹铱纯词莿h了字的更好,還是不刪字的好?”“好,就讓我們從這三個角度來朗讀體味。”……教師沒有對學習內(nèi)容作出個性化的評價,都是立足學生的發(fā)言,幫助他們自主品味、有效生成。這種催化作用才是有效的,如果學生再加之生成后的反思與總結,那么這樣的學習就會有效延續(xù)。
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個相當繁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師生共同執(zhí)著于它的思考、研究、實踐和生成。在生成教學理論的指引下,筆者以為涵養(yǎng)學生的儒雅之氣、培養(yǎng)其善辯之才、助推其自主之行是其核心任務,當然還需在教學實踐中生成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馬玉琪.教學生成與生成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
[2]王鑒,張曉潔.試論生成性教學的內(nèi)涵和特點[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4).
[3]朱璟.無法邀約的意外——高中語文生成教學點滴[J].課外語文,2015(8).
作者簡介:謝遠見(1966—),男, 浙江省寧??h知恩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