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華(宣化科技職業(yè)學院,河北張家口075100)
?
解讀茶文化與思想道德之關聯(lián)
劉瑞華
(宣化科技職業(yè)學院,河北張家口075100)
摘要:本文從茶文化的思想蘊涵、道德功能以及在思想教育中推廣茶文化的意義三個方面來論述茶文化與思想道德教育之間的關系,從中體會茶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關鍵詞:茶文化;思想道德;傳統(tǒng)文化
唐代劉貞亮的《茶十德》中說: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四句突出了茶之德育功能。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崇尚禮儀美德,無論是古文詩詞,還是儒釋道,都有思想道德的傳承。而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融合了道德倫理的精髓。人們往往會通過品茗來品味生活,以此陶冶性情,修身養(yǎng)性。茶文化中所蘊涵的哲理,最突出的是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以及儒家的和諧、中庸思想?!独献印返诙逭轮姓f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所謂“道法自然”便出自這里,強調“道”要“法”“自然”,且必須“法”“自然”。由此可見,道家最為推崇的便是自然。茶文化中顯而易見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意境。在茶文化中,無論是材料的選用,還是飲茶環(huán)境的選擇,都是與大地溪流,山川日月等大自然不可分割的直接交流。從飲茶中體味自然之真諦,享受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精神感受。
儒家所倡導的和諧、中庸思想圍繞的中心是“和”?!昂汀笔鞘挛飪啥碎g的平衡。有恰到好處的意思,是一種理性的節(jié)制。所謂的中庸不是沒有原則的折中主義和調和主義,而是辯證的對立的統(tǒng)一。而茶性平和,飲茶的人注重飲茶時的環(huán)境,講求悠閑、平和的氛圍。儒家將這種文人雅士在飲茶時所享受的和諧意境引入茶文化中,使茶文化中蘊含了儒家的中庸和諧思想。在飲茶中暢所欲言,溝通想法,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茶文化蘊涵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這從古今中外名人大家對茶文化的解讀可窺見一斑。如,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性儉,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人應如茶之儉樸厚味,有儉德之心。韋應物在《喜園中茶生》中寫道:“潔性不可污,為飲滌煩塵。此物性靈味,本自出山原?!比藗儜撛谶@清潔的環(huán)境中陶冶美好的性情,塑造高尚的人格。著名茶學家莊晚芳教授說:“茶道是通過一種飲茶方式,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儀式?!边@句話蘊含著“茶道即是人道”的內涵,通過飲茶這樣一種方式來進行自身道德的修養(yǎng)。把品茶當作怡情養(yǎng)性的一種方法,以一種審美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人生。
從以上可以看出,茶文化道德蘊涵的深刻內涵,通過茶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yǎng)教育是非??尚?,是十分溫良的一種方式。因此,茶文化是對現代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yǎng)美好人格的一種理想載體。
2.1有利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氏,聞之魯周公?!睆纳褶r氏發(fā)現茶葉至今,我國的茶文化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無論是流傳至今的茶詩、茶畫,還是茶具、茶曲,其中都蘊含了豐富的自然和人文知識。并兼容并蓄的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哲思。發(fā)展到今天,它已經融入了美學、哲學、倫理學等各個學科。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的學習,可以使人們更多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歷史知識。作為中國的國飲,我國是茶的發(fā)源地,通過對茶的培育以及對世界所做的貢獻等茶文化知識的了解,可以使人們產生對祖國的自豪感。從而也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
孔子曰:“人無禮,無以立?!敝袊嵌Y儀之邦,禮儀是我國自古傳承下來的精華。在茶文化中,禮儀之傳承也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俗話說,酒滿茶淺,淺茶勤續(xù)有分寸,為什么呢?因為從來倒茶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這也是說做人要以寬容之心待人,不驕不躁,謙和含蓄,淡泊從容。再如,平日里有客人到訪,風俗就是倒茶敬客。還有的民間習俗,新婚媳婦要給公婆奉茶。而從古至今,相交甚好,或者是惺惺相惜者往往是就茶敘話,談詩論道,正切合了君子之交淡如水之說。著名茶學家莊晚芳教授說:“茶道是通過一種大觀園中的一支奇葩。茶的起源,茶的歷史,茶的飲茶方式,對人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禮儀功用?!敝Y儀是個人涵養(yǎng)中最重要的部分。茶被視為東方的教化,生命的禮儀,在學習茶文化的過程中能夠養(yǎng)成文明知禮的美德。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勤儉節(jié)約歷來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古時有“茶生廉”之說,意思是說要舍棄奢靡而講求勤儉。茶文化還教人如何的立身處世,如我國白族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一苦”指清苦之茶,表達的是要成功先吃苦?!岸稹敝柑鸩?,意思是無論做什么事情,先吃了苦,才會有甜?!叭匚丁敝富匚恫瑁馑际且嗷匚蹲约鹤哌^的路,切記先苦后甜的道理。通過這三道茶來告訴年輕人做事要不怕苦,才會有甘甜的回報。即使是國家領導人,也提倡以茶代酒,倡導勤儉節(jié)約、廉潔奉公的風氣,“座上清茶依舊,國家景象常新”,人人都應該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不計名利得失的優(yōu)良品質。
2.2茶德之陶冶性情
從開始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人們將茶,從解渴的日常層面提升至精神的高度。依然超越了茶的物質范疇,成為高尚情操的象征。因為茶自身就帶有悠遠清靜之氣,遠離喧囂,融入自然。給人恬淡舒適之感,能夠撫慰煩躁的心靈,怡人性情,自古就是人們,尤其是文人名士表達情感,寄托理想的方式。茶學大師莊晚芳教授將茶德的內涵概括為:廉、美、和、敬。指清廉、美真、和樂、敬愛。此茶德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直提倡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茶德即人德,茶德對于社會的不良風氣、道德的喪失以及人際關系的冷漠都有重要的作用。茶德可以滌蕩人的心靈,可以規(guī)范人的舉止,可以拂去人的煩躁,一杯香茗可以陶冶人的性情。
古代文人,尤其是品格高潔的君子往往通過品茶、頌茶、茶詩、茶畫來表達自己的追求,寄托自己不為世俗所累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正如“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所表述,品茗可以凈化人的心靈,培養(yǎng)人的高潔的性情,使愛茶之人由內而外散發(fā)不同的生活趣味。而品茶之人對于沏茶之水以及盛茶之器具都有著至善的追求,水要清潔沒有雜質,最好是大自然中的靈動之水。器具古樸有韻味,舍棄了花哨的繁華。而這些,與君子的淡泊之特性相得益彰,所以,茶品即人品,這樣悠然淡泊的飲茶之人往往有著美好的行為和高尚的品德。
2.3茶文化的精神引導
知識爆炸時期,高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帶來了快餐文化的普及,雖然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它是一把雙刃劍,同時也給人們的精神生活和價值取向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金錢至上、享樂主義、啃老一族等的出現,更給現代人們敲響了警鐘。人們處在日新月異的發(fā)展中,人心浮躁之態(tài)日盛。而茶文化與快餐文化截然相反,茶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有閑云野鶴的質樸和平和,這對于浮華中的人們不啻是一劑良藥。
茶文化中的美學功能對人們有著積極的審美引導,在如今信息多樣的時代,多元的審美文化和繁雜的審美意識影響和擾亂著人美的視聽,而積極健康的茶文化可以樹立一個良好的標桿,引導著人們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接納現代文化的精髓,去除糟粕,提高審美層次。理解和諧思想以及人與自然的融合統(tǒng)一,擯棄心中浮躁。
3.1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意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隨著農業(yè)文明逐漸被現代化的工業(yè)文明所取代,中華文化的很多精華也逐漸被人們所忽視,快餐文化充斥著人們的生活,而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力逐漸衰弱。與快速相對的就是慢節(jié)奏,而茶文化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文化所傳遞出的正是人們日益丟失的慢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品茶已經變成一種奢侈的消費,而傳統(tǒng)的淡泊的茶文化也與我們越來越遠。所以,推廣茶文化已經迫在眉梢,這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對于提高人們的素養(yǎng),對于對抗當今社會的浮躁等大有裨益。它的意義不僅在于茶文化的延續(xù),更在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以及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在這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不迷失方向。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中,加強自身道德的修養(yǎng)。這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3.2對和諧的人際關系有重要意義
茶的品性醇厚溫和,悠然閑適,是與自然相融合的一種境界。茶文化包含了儒釋道的精髓,尤其散發(fā)出道家的純凈自然,注重人與自然的交流,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是一種人與自然的精神交流,如陶弘景《雜錄》所言:“茗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君服之”。飲茶可以使人保持清醒自然的狀態(tài),成功時,不驕不躁,心平氣和。失意時,亦不呼天搶地,怨天尤人。這正像杯中的茶葉,浮浮沉沉,人生總有得意之時,失意之刻,人生就是這樣上上下下。保持一顆平常心,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會慢慢化解。只有個人能夠保有這樣的品質,才會自省,在對待別人時也才會持寬容的心態(tài)。
有利于培養(yǎng)人際交往能力。茶道講求“和、敬、融、理、倫、性”,比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希望人們可以和平相處,敬愛他人,團結融合。推廣茶文化,通過舉辦品茶活動、茶藝欣賞、“茶藝術作品展”等活動,使人們增加對茶文化以及對茶文化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文化的了解,從而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形成淡泊的人生觀,逐漸將社會中利益至上、缺乏誠信、人情淡漠等的現象祛除,并從中學會如何協(xié)調和處理各方面的人際關系,提高自身交往的能力。從而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閻韜.孔子與儒家[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張忠良,毛先劼.中國世界茶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3]舒曼,胡智學,陳一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茶文化建設[J].農業(yè)考古,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