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 莉
“小實驗”展現(xiàn)科學的魅力
文/丁 莉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觀察和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明確的認識,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初中物理教學要求在課堂上完成的實驗有兩種類型: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各種類型的物理實驗,具體形象地展示了物理原理。然而,在實際的操作中,由于升學的壓力,課堂進度、難度以及課堂時間分配的限制,教師更多的是在課堂上就考試的重點、難點實驗進行演示,講解實驗過程和結論。即便在學生分組實驗中,講解實驗仍然圍繞考點、考題類型以及實驗中的易錯點進行講解,學生并沒有對學習的新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甚至不能自主地完成實驗研究的整個過程。
初中物理的小實驗都是伴隨著物理課程的教學過程進行,穿插在物理課文中或課后習題中,其內容都緊密配合了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而且題材和所需實驗器材取自日常生活,具有操作簡單、趣味性強的特點。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小實驗”在課堂教學中能體現(xiàn)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訓練為主線、調節(jié)為關鍵、能力為目標的原則,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小實驗”發(fā)揮學生主體性 教師為課堂重點設計的演示實驗當然重要,但若讓學生能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材料自己設計“小實驗”,則比記憶教師的演示實驗過程更加顯著有效。筆者在講解“大氣壓強”這一節(jié)的內容時要演示“托里拆利實驗”,目的是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大氣壓強的存在。筆者在實驗之前先讓學生進行了預習,并將學生動手做實驗的任務提前做了布置,物理課上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帶來了各種小實驗的器材,有演示覆杯實驗的,有演示吸盤粘鉤實驗的,有演示馬德保半球實驗的等等,學生用自己的實驗證實了大氣壓強的存在,證明了自己潛在駕馭知識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能力。也只有在這樣的鍛煉中學生自身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歷練,才能發(fā)揮課堂主體的作用。
“小實驗”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小實驗”操作性強的主要原因是簡單、高效。筆者在講“物態(tài)變化”這一章時,學生對汽化的兩種類型分組實驗演示的“水的沸騰”的過程很感興趣。為了讓學生理解液化這一知識點,筆者利用桌上的實驗器材,讓學生自己尋找熱現(xiàn)象中的液化現(xiàn)象,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水在沸騰過程中,水杯上面的蓋子有水珠的出現(xiàn),緊接著學生迅速分析液化現(xiàn)象的產生原因。通過“小實驗”學生對液化的理解比生硬的記憶效果更好,并學會分析生活中很多的液化現(xiàn)象問題,真正懂得了知識的內涵。
“小實驗”有助于知識的延伸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邏輯推理能力,將所學知識延伸遷移、進一步深化與升華,需要借助于小實驗開闊學生思路。在“密度”學習中,學生在設計實驗測量固體小石塊的密度時自然想到要用“組合法”,分別利用天平測量質量,同時用量筒測量體積,這樣在學習測量密度實驗的同時加強了天平以及量筒測量方面的知識,比起專題的復習收到的效果更好。同時,在學習“光學知識”時,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是“同種均勻的介質”,課上演示了激光在氣體、液體、固體中沿著直線傳播的實驗,學生在多種實驗中加強了對知識的整合能力,了解“同種均勻的介質”的重要性,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總之,物理課堂中的“小實驗”能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中,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具體;使物理教學變化多樣,內容豐富充實;使學生把知識學得更靈活主動,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二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