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法律評價活動論綱

2016-04-22 08:15任帥軍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規(guī)定法治文化法治社會

任帥軍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433)

?

法律評價活動論綱

任帥軍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200433)

[摘要]法律評價活動是司法機關在司法實踐中適用法律的司法活動,需要正確理解法律評價活動的規(guī)定性。法律邏輯在法律評價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其三重空間載體功能及其可轉換性體現(xiàn)了對法律評價活動的作用。法律評價活動通過法律評價過程中諸要素的相互作用得以體現(xiàn),諸要素通過法律評價活動的程序以“有機”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法律評價活動是法治社會的核心機制,法律評價活動中的共識機制則是法律評價活動機制的核心。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公”與“私”之間的矛盾是法律評價活動的基本矛盾,其是理解法律評價活動中的主體責任、作用機制和悖論問題的重要內容。法律評價活動是法治社會的主要評價形態(tài),既要分析影響其發(fā)揮作用的主要社會因素,又要分析其社會作用,還要對其社會性進行哲學上的思考,才能全面理解其解決社會矛盾糾紛的作用。法律評價活動與法治文化的相互關系是法治中國化研究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法律評價活動;規(guī)定;作用機制;法治社會;法治文化;法治時代

目前國內主要是從一般社會評價活動的角度來研究法律評價活動,尚未區(qū)別法律評價活動與一般社會評價活動和其他權威評價活動的差異性。把法律評價活動界定為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的專門實踐活動,才能有效研究其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作用機制,尤其是冤假錯案的平反最終要通過司法機關依法行使法律評價職權才能實現(xiàn)。作為國家進行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通過對案件展開具體的法律評價活動,才能把紙面上的法律轉化為現(xiàn)實中的法律,從而對社會關系進行相應的調整。因此對法律評價問題的系統(tǒng)研究,能為司法機關不斷完善依法行使職權,有力推進司法改革提供理論支撐。

一、法律評價活動的規(guī)定

把“法律”與“評價活動”合稱為“法律評價活動”,預示著哲學視域的評價論在法學領域的展開,使法律評價活動獲得獨立于一般評價活動的特殊內涵。對這一具有特殊內涵的法學范疇,可以先從法律評價活動的含義進行揭示。對于法律評價活動一般有兩種理解:一是社會主體對司法活動的評價,可以稱之為廣義的法律評價。其強調社會主體對司法活動的認識和評價,能大致反映出整個社會的法治建設現(xiàn)狀。一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訴訟前以及訴訟過程中的法律事實、法律行為和法律證據(jù)等,適用的法律規(guī)范、程序運作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等方面,運用歸納或演繹推理的形式邏輯,對案件行使檢察監(jiān)督權以及作出司法判決,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強制方法予以執(zhí)行的實踐活動,可以稱之為狹義的法律評價。其強調法律評價活動區(qū)別于一般社會評價活動和其他權威評價活動的差異性。本文在第二種含義上理解和運用法律評價活動的概念,致力于探索法律評價活動的規(guī)律。(見表1)

表1

理解法律評價活動的規(guī)定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其一,法律評價活動不同于黨的領導和行政評價活動等其他國家權威評價活動。任何權威都具有排他性。在司法實踐中,法律評價活動既代表著法律的權威,又代表著政府的權威。當我們肯定法律評價活動時,就意味著其他權威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才能保證司法機關依法辦案。然而法律評價活動一旦失去至上權威,就會經(jīng)常受到其他國家權威評價活動的干涉,這尤其體現(xiàn)在,把法律作為一種政治管理手段的觀念頗為流行?!胺衫硭斎坏乇划敵晒芾?、統(tǒng)治的工具,然而這是法律不被正視的開始。對于政治統(tǒng)治與管理意義上法治,我們可以稱之為‘政治法治’。政治法治實行的是政治掛帥,政治優(yōu)先?!盵1]在這種情況下,法律評價活動就會失去權威性,淪為政治的附庸。

其二,法律評價活動不同于民眾的社會輿論等一般社會評價活動。社會民眾是廣義的法律評價活動的主要評價主體,然而這種評價活動是通過群體內眾多個體表達意見的“無機方式”①所進行的評價活動體現(xiàn)出來,具有偶然性、隨意性和盲目性?!安粌H民眾領袖有可能對民眾評價活動進行誤導,而且權威機構也有可能對民眾評價活動進行誤導。”[2]因此,民眾對司法活動的偶然性、隨意性和盲目性的評價就可能導致法律評價活動權威性的喪失。

其三,我國的司法機關主要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前者主要以行使審判權展開法律評價活動,后者主要以行使公訴權和法律監(jiān)督權展開法律評價活動。法院是國家司法審判機關。嚴格意義上的司法專指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除審判權外,法院還通過行使司法執(zhí)行權、司法決定權、依法決定國家賠償、提出司法建議等開展法律評價活動。后者在案件中依法行使職權主要包括對“職務犯罪偵查、公訴、偵查監(jiān)督、監(jiān)所檢察、控告申訴”[3]。在這里,檢察院行使法律監(jiān)督權發(fā)生在案件的司法審查過程中。檢察院對公安機關和法院的職權行為進行法律監(jiān)督和權力制衡的前提是,其對案件進行了法律上的事實和價值評斷。

其四,法律關系中的主體與法律評價活動中的主體不同。在我國,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公民個人,第二種是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社會團體,第三種是國家。國家是一種特殊的法律關系主體,通常參與國際法律關系,但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國家也參與一定的國內法律關系,例如國家作為債務人與國庫券持有人而形成的一種債務債權關系。因此法律關系中的主體屬于法律評價活動的客體范疇,是法律評價活動客體中的行為者或當事人,而法律評價活動中的主體是我國的司法機關即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其五,法律關系中的客體與法律評價活動中的客體也不同。法律關系中的客體是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如金錢、生產(chǎn)資料等物質財富和科學發(fā)明、學術著作、藝術作品等精神財富。因此法律關系中的客體是法律評價活動中客體的一部分。在法律評價活動中,與法律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人們的行為和事實,即法律行為和法律事實等是法律評價活動中的主要客體。

其六,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法院和檢察院等司法機關也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但是這一評價活動不同于本文所界定的法律評價活動。因為法院和檢察院等司法機關對自己行為的評價不屬于行使職權行為,并且不會產(chǎn)生法律意義上的法律效力。而他們所進行的法律評價屬于行使職權行為,最終會產(chǎn)生法律意義上的法律效力。但是,法院和檢察院等司法機關有必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會促使他們作出更加客觀公正的法律評價結論。

其七,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法院和檢察院等司法機關對所要適用的法律也會進行評價,這是他們在作出法律評價結論之前,依據(jù)案件事實選擇要適用的法律的必經(jīng)階段,因而是法律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他們發(fā)現(xiàn)所要適用的法律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變化的要求,具有有權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等權力機關進行審查,以及擁有立法提案權、法律解釋提案權等權利。

其八,在案件的司法審查過程中,法院行使審判權、檢察院行使檢察權和法律監(jiān)督權以及公安機關行使偵查權,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檢察院主導制約公安機關,法院主導制約檢察院,法院主導三者的制約關系,處于制約的頂端。在偵查階段,檢察院有權決定公安機關是否逮捕犯罪嫌疑人,是否決定起訴,并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是否合法進行法律監(jiān)督。在審判階段,法院對檢察院起訴的案件有權決定是否退回補充偵查。這表明法檢公三機關關系的核心在于制約。但是制約本身并不是目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制約保障法律適用的公正性。

二、與法律評價活動機制相關的三個問題

法律評價活動是國家權威評價活動中典型的“有機”形式,權威性是法律評價活動最主要的性質。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針對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指出:“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chǎn)階級的生產(chǎn)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chǎn)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的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盵4](p48)這一論斷揭示了法律的本質,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表現(xiàn)。法律評價活動只不過是把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實現(xiàn)于社會生活當中的實踐途徑。作為人類社會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評價活動是遵循著怎樣的邏輯而成為司法機關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的主要途徑和方式?

(一)法律評價活動中法律邏輯的重要意義

其一,法律邏輯是法律評價活動中把要解決的人的正義生活問題轉化為利益問題的應然邏輯。人要過正義的生活是法律評價活動要實現(xiàn)的應然目標。人對正義生活的表達,是人的有意識的價值活動和利益訴求。在法律評價活動中,法律邏輯呈現(xiàn)為訴訟活動及其適用法律規(guī)范的邏輯演繹形式,其通過體現(xiàn)人的正義生活邏輯,才能實現(xiàn)個案正義讓人過正義的生活。在法律評價活動中,“法律-利益”是法律邏輯的邏輯結構。主體總是通過利益表現(xiàn)出來,否則主體就是抽象的。具體的人總是與具體的利益緊密相連。人的正義生活就體現(xiàn)在人實現(xiàn)自身目的的有意識地追求利益的過程中。法律評價活動通過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體現(xiàn)著“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的東西”[5](p255),從而使人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xiàn)。

其二,法律評價活動的運行是在法律邏輯的運行下展開的,集中表現(xiàn)在法律邏輯的功能上。根據(jù)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的思想:“自然存在于形式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質料之中”[6](p264)。空間具有載體功能,是指空間具有形式而非質料的載體功能。法律邏輯是司法機關以規(guī)范性的形式作用于司法案件的內在實質,因而是表達和實現(xiàn)人的利益的空間載體。法律邏輯具有三重空間載體功能。(1)法律邏輯既體現(xiàn)在司法機關選用不同的法律規(guī)范對于同一犯罪行為進行評價活動,又體現(xiàn)在法檢公的相互制衡和協(xié)同辦案的過程中。這是法律邏輯在制度層面對法律評價活動的影響,體現(xiàn)了法律邏輯的制度空間載體功能。(2)法律邏輯通過司法機關的評價活動及社會影響,會直接對社會中人們的言行舉止予以引導,這是法律邏輯在社會層面對法律評價活動的影響,體現(xiàn)了法律邏輯的社會空間載體功能。(3)法律邏輯通過司法機關的評價活動,最終內化為人們的法治信仰,從而形成全社會都自覺守法的法治氛圍,這是法律邏輯在精神層面對法律評價活動的影響,體現(xiàn)了法律邏輯的精神空間載體功能。

其三,法律邏輯的三重空間載體功能及其可轉換性從根本上體現(xiàn)了法律邏輯在法律評價活動中的作用。法律制度是制度化、固定化的法律邏輯,需要通過法律評價活動才能懲治罪犯,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司法機關在司法實踐中遵循法律制度,選擇相應的法律規(guī)范對犯罪行為和事實作出評價結論,這樣法律邏輯就由制度層面的法律規(guī)范轉向社會層面的法律實現(xiàn)(即法律邏輯的制度空間載體功能向其社會空間載體功能轉換)。從法治文化的建構來看,司法機關運用法律邏輯開展法律評價活動,會直接引導和形成人們的法治信仰,成為法治文化生成的直接來源,于是法律邏輯的制度空間載體功能和社會空間載體功能就向其精神空間載體功能轉換。法律邏輯的三重空間載體功能及其不斷轉換,將法治時代的法律邏輯轉化為法律評價活動,法律評價活動又積累為法治文化,從而將要解決的人的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

(二)法律評價活動中的要素、程序與共識機制

其一,法律評價活動通過法律評價過程中諸要素的相互作用得以體現(xiàn)。法律評價活動的要素是指司法機關在法律評價活動中必須具備相應的評價要素,包括法律規(guī)范、法律信仰和精神、法定程序、法律方法以及法律知識和法律評價能力。在任何一個具體的法律評價活動中,上述影響因素都是客觀存在的。需要明確的是,法律評價活動的要素不等于法律要素。一般認為,法律要素包括法律規(guī)則(又稱法律規(guī)范)、法律原則和法律概念。通過對構成法律要素的分析,有助于人們認識“法律是由什么構成的”這個問題。而法律評價活動的要素旨在回答司法實踐中“法是什么”的問題。具體而言,(1)法律評價活動的要素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考察現(xiàn)實生活中的法律是什么樣子,而法律要素則是從靜態(tài)的角度考察法律體系是由什么構成的。(2)法律評價活動的要素是從微觀層面對法律評價如何運行的闡釋,而法律要素是從宏觀層面對法律的一種整體性認識。(3)法律評價活動的要素是從反思的層面研究法律評價的作用機制問題。法律要素則是對法律體系的知識性闡釋,從而達到人們對法或法學能有基本了解的目的。同時,二者又有密切聯(lián)系。法律要素是法律評價要素的前提。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首先要熟練把握法律要素,并用其指導法律評價活動中的具體案例。這個過程就是法律評價活動中諸要素的體現(xiàn)過程。在司法實踐中,法律要素是具體體現(xiàn)在法律評價要素的實現(xiàn)過程之中。

其二,法律評價活動的諸要素通過其諸程序以“有機”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從法律評價活動的程序考察其作用機制,能夠說明法律評價活動的評價機制是如何運行的。一般說來,法律評價活動的程序包括立案階段、偵查階段、起訴階段、審判階段和執(zhí)行階段。(1)立案的過程是在法律評價活動中確立評價對象的過程。此時,作為評價主體的司法機關和作為評價客體的法律事實等以及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已經(jīng)確立起來,以訴訟為內容的法律評價活動也由此展開。(2)偵查的過程是主體揭示客體屬性、獲取客體信息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司法機關對客體的認識活動過程,為后面的評價活動提供了前提。(3)訴訟的過程是從認知過程轉入評價過程,將客體材料由認知主體(公安機關和檢察院)提交給評價主體(法院)。認知主體決定提交或不提交客體材料,評價主體決定接受或不接受客體材料,這些都是評價活動,這時認知主體已經(jīng)轉化為評價主體。(4)審判過程是嚴格意義上的評價活動過程。整個法庭審理過程都是為了在弄清犯罪事實的基礎上,選擇相適宜的法律規(guī)范作為審判標準,并對當事人的法律行為等進行評判,從而以具體形式體現(xiàn)了評價活動的兩個環(huán)節(jié)。(5)訴訟中的執(zhí)行階段是法律評價活動的一個階段,也是法院審判活動后的最為關鍵的階段。就評價活動而言,執(zhí)行階段是評價活動由觀念形態(tài)轉化為實踐形態(tài),從而發(fā)生實際效果的階段。

其三,研究法律評價活動機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當事人和民眾能夠認同法律評價活動的結論。然而司法機關對案件法律行為和法律事實的認識與社會民眾對司法活動的認識有差異,因而對法律評價活動共識機制的研究就成為一個重要問題。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最終目的是讓雙方當事人都能認可法律評價結論,這是法律評價活動內部共識機制的要求。只有這樣,社會民眾才能在個案正義中感受到法律的公正性,法律的權威性才能由內而外地真正得以落實,這是法律評價活動外部共識機制的要求。可以說法律評價活動的共識機制是法律評價活動的機制的核心。研究法律評價活動中的共識機制,有利于深入認識法律評價活動中的信任危機,增強人們學法、信法、尊法、守法和用法的法律意識。

(1)在法律評價活動中,當事人與司法機關存在著“我對法律的信任”與“司法機關對我的信任”兩種情況。于是就存在當事人與司法機關的相互信任問題。首先,從當事人對司法機關的信任情況來看,法律評價活動的內容如果能體現(xiàn)并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那么就容易在當事人之間形成“我對法律的信任”。如果司法機關違法行使職權,不僅難以在當事人之間樹立“我對法律的信任”,還會造成當事人對司法機關違法行使職權的憤怒,從而可能引發(fā)當事人上訪等連鎖社會問題。其次,從司法機關對當事人的信任情況來看,司法機關如果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就能在當事人心中形成“司法機關對我的信任”。如果司法機關違法行使職權,不僅難以在當事人之間樹立“司法機關對我的信任”,還會造成“我對法律的不信任”。“我對法律的信任”意味著法律評價活動能維護“我”的利益,而“司法機關對我的信任”意味著通過維護“我”的利益,司法機關就能維護其他個體的相同法律權益。在法律評價活動中,只有同時實現(xiàn)“我對法律的信任”與“司法機關對我的信任”,才能達成“我”、當事人之間和司法機關這三者的法律共識。

(2)相對于涉案當事人而言,一般民眾對法律評價活動的認同是外在于法律評價活動本身的。相對于法律評價活動的內部共識,這種認同是法律評價活動外部共識機制在發(fā)揮作用。法律評價活動的內部共識機制通過形成“我對法律的信任”與“司法機關對我的信任”,使“我”認同法律評價活動所要表達的社會基本價值觀念。作為社會民眾中一員的當事人,能夠在法律評價活動中理解對方或他者的社會價值觀念,并在此基礎上擴展自己的理解,從而尋找到某種相互共享的價值理念。那么其他社會民眾同樣也能通過個案正義感受到司法公正,從而對法律評價活動產(chǎn)生認同。這就是羅爾斯的“重疊共識”理念的要求,使不同價值主體的爭論進入到公共司法平臺和領域,在這種“超出自己觀點的狹小圈子”里才能“發(fā)展各種他們可以依此面對更廣闊的公共世界來解釋和正當化其所偏好”[7](p175)。

(三)法律評價活動中的悖論

其一,法律評價活動中“公”與“私”之間的矛盾,是理解法律評價主體責任、作用機制和悖論問題的重要內容。其既通過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司法職權時的“公”與“私”之間的矛盾表現(xiàn)出來,又通過司法機關在行使司法權時“公”與“私”之間的矛盾表現(xiàn)出來。就前者而言,可以把司法機關工作人員按照權力運行規(guī)則及機制行使權力的行為稱之為“公”,把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違背權力運行規(guī)則及機制行使權力的行為稱之為“私”。按照亞當·斯密“理性行為最大化”的經(jīng)濟人假設[8](p47),由于我國當前的司法體制和機制還不健全,存在其他國家權力對司法權的侵蝕情況,加之社會上普遍蔓延“信權不信法”的社會風氣,以及人們更加注重當下的經(jīng)濟利益等復雜因素,使得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可能遵循權力運行規(guī)則,也有可能違背權力運行規(guī)則,使其獲得最大化利益。這就構成了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司法職權時的“公”與“私”之間的矛盾。司法機關在行使司法權時“公”與“私”之間的矛盾,是由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司法職權時的“公”與“私”之間的矛盾推演出來的,集中體現(xiàn)為司法機關在法律評價活動的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決策中“公”與“私”之間的矛盾。在選擇評價標準環(huán)節(jié),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如果不能站在社會主體的立場上行使職權,就會使在決策中所選擇的評價標準與社會主體的需要發(fā)生偏離,于是就會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對經(jīng)過選擇并實現(xiàn)整合的價值關系進行否定評價,從而使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公”與“私”之間的矛盾轉化為司法機關在法律評價活動的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決策中“公”與“私”之間的矛盾。在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公”與“私”之間的矛盾是法律評價活動的基本矛盾。

其二,馬克思認為:“人即使不像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天生是政治動物,無論如何也天生是社會動物”,因而“作為確定的人、現(xiàn)實的人,你就有規(guī)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認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盵9](p329)這段話表明,人是在規(guī)定、使命、任務和責任中使得自然人與社會人相統(tǒng)一的。對于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以及由眾多工作人員構成的司法機關而言也同樣如此。司法機關是通過法律評價活動中的評價等決策把社會主體的意志、需要和利益,貫徹到社會主體的實際行動當中。因而司法機關就要為其所發(fā)動的社會行動的結果負責。只有這樣司法機關才能成為社會主體的現(xiàn)實的責任主體。然而由于法律評價活動的基本矛盾運動,當司法機關沒有依法行使職權,從而使“私”的方面成為法律評價活動基本矛盾運動中的主要方面,這時司法機關就不能成為社會主體的現(xiàn)實主體,其作為社會主體行動的現(xiàn)實的責任主體所負的責任,既不應當由社會主體來承擔,實際上其中的責任人員或腐敗人員也無法完全承擔其中的責任。但是司法機關作為現(xiàn)實的責任主體,其所負的責任在現(xiàn)實性上必須要有實際的承擔者。這就是法律評價活動中的悖論,其形式矛盾表現(xiàn)為:不應當承擔責任的社會主體必須在實際上承擔由喪失了社會主體的現(xiàn)實主體資格的司法機關作為現(xiàn)實的責任主體所承擔的責任,這一事實反過來說明了,喪失了社會主體的現(xiàn)實主體資格的司法機關在實際上仍然具有社會主體的現(xiàn)實主體的資格。

其三,司法機關不能成為社會主體的現(xiàn)實主體的原因是法律評價活動中“私”的方面成為基本矛盾運動的主要方面。而這是與司法機關或其中的責任人員或腐敗人員,以職權謀取私利的腐敗行為內在地聯(lián)系在一起。因而法律評價活動中的解悖建構就圍繞著消除司法腐敗來展開。言論自由是解決法律評價悖論的一個重要途徑。究其原因,言論自由往往反映著一國民主法治建設的狀況。如果民主法治健全,當事人就可以通過言論自由促使法律評價活動中的基本矛盾運動向為“公”的方面發(fā)展;如果民主法治不健全,當事人就無法通過言論自由監(jiān)督法律評價活動的依法進行,甚至還會因此遭受各種打壓。其次,制度反腐是解決法律評價悖論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新制度主義認為,制度通過影響人們對各種行動方案的成本和收益的理性計算而最終影響個人的選擇。在法律評價活動中,只有建立完備的制度才能使司法機關工作人員“不想貪、不能貪、不敢貪”[10]。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反對腐敗,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guī)制度建設,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盵11]司法機關必須通過制度反腐,才能有效解決法律評價活動中的悖論問題,進而實現(xiàn)中國社會向法治型統(tǒng)治的轉變。

三、法律評價活動的社會性

其一,在司法實踐中,諸多社會因素對法律評價活動產(chǎn)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1)黨的領導和行政評價是影響法律評價的主要國家權威力量。從哲學上進行分析,黨的領導與法律評價活動之間是一種引導性關系而非構成性關系??档略凇斗▽W形而上學導論》中認為,“每一個國家都包含三種權力,或者說,包含體現(xiàn)為三重人格的普遍聯(lián)合的意志:統(tǒng)治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也即普遍聯(lián)合的意志表現(xiàn)為領導人格、治理者人格、法官人格?!盵12]他認為國家的這三種權力是邏輯上的依次遞進式的引導關系,但并不因此就能直接代替和干涉其他權力。十八屆四中全會規(guī)定黨(體現(xiàn)為領導人格的統(tǒng)治權)對司法機關(體現(xiàn)為法官人格的司法權)行使法律評價職權的領導主要是方向性和示范性領導,而非命令式領導,正符合康德關于國家權力之間權屬關系的規(guī)定。行政訴訟是通過啟動法律評價程序對行政評價活動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的司法制度,因而是行政評價活動(體現(xiàn)為治理者人格的行政權)與法律評價活動雙向互動的主要渠道。在行政訴訟活動中,司法機關對行政機關的評價活動進行合法性和合理性審查屬于康德所說的“普遍先天聯(lián)合的人民意志”賦予司法權對行政權是否依法行使的審查。這正是黨依法執(zhí)政、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以及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的要求。

(2)律師和法學專家是影響法律評價的重要特殊社會群體。具體就他們在法律評價活動中的職權角色而言,律師是法律評價活動的重要參與方,是司法案件中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監(jiān)督法律正確實施、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力量;法學專家是反思法律評價活動的重要主體,是司法實踐活動的重要參與者,是推動社會法治進步的重要力量。在司法個案中,他們對法律評價活動的內在推動體現(xiàn)在,通過個案反思現(xiàn)有的法律制度進而推進司法改革。曾引起巨大社會轟動的“孫志剛案”②就反映了律師和法學專家對廢除收容遣送制度所起的重要作用。

(3)社會輿論是影響法律評價活動最常見的一般社會評價形式,其對法律評價活動產(chǎn)生著較為復雜的影響,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社會輿論容易使個案成為公共事件,對司法機關行使職權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著名的“唐慧案”③中,社會輿論既通過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又通過直接途徑和間接途徑對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產(chǎn)生著復雜影響。

其二,法律評價活動對社會發(fā)展與進步具有重要促進作用。(1)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治理類型中,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律評價活動是社會治理的具體形式。當社會治理進入法治軌道,法律評價活動就成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在法治中國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法律評價活動是適用法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和主要機制,因而已經(jīng)成為法治社會治理類型的主要分支和具體形式,江國華就認為“司法的專業(yè)性決定了其所承載的社會治理職能只能是‘通過審判的社會治理’”[13]。這指出了司法機關以審理和裁判個案的方式參與社會治理的司法功能。法律評價活動是推動社會治理走向法治軌道的基本途徑。

(2)中國社會正處于前法治社會向法治社會的變遷過程。作為社會治理的主要分支,法律評價活動既是這場社會變遷引發(fā)的必然結果,又是推動這場社會變遷的重要力量。就前者而言,法律評價活動是這場變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一種法律現(xiàn)象。法律評價活動作為一種主要的法律現(xiàn)象來源于并受制于社會,其產(chǎn)生與發(fā)展也必然從屬于社會變遷。就后者而言,法律評價活動并不僅僅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它更是調整社會關系、推動社會變遷的有力手段。從宏觀層面來看,法律評價通過社會治理推動社會變遷;從微觀層面來看,法律評價通過個案推動社會變遷。兩者都體現(xiàn)了著名社會學家瓦戈所說的“法律(評價活動,筆者注)能夠成為社會變遷的一種高效工具?!盵14](p251)

(3)法律評價活動通過積極有效地維護社會民眾的基本權利來實現(xiàn)社會公正。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司法不公對社會公正具有致命破壞作用…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15]其表明,法律評價活動首先以實現(xiàn)個案公正為首要價值。在法律評價活動中,如果說個案中的裁判是司法機關向社會提供的公共產(chǎn)品,那么個案中的公正就是司法機關向社會提供的公共產(chǎn)品屬性。司法權的公正性還在于其向社會提供的法律公共產(chǎn)品是社會救濟的最后一道防線。在這里,這種公正性是通過個案中的形式公正和實質公正來維護社會民眾的基本權利。

其三,從哲學上對法律評價活動的社會屬性進行反思,可以深入認識法律評價活動的社會性維度。(1)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史觀進行分析,法律評價活動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這是因為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律評價活動是由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所決定并反映經(jīng)濟基礎的。也就是說,法律評價活動是社會的物質經(jīng)濟關系的產(chǎn)物而不是其原因,在人類社會中不是第一性的東西,而是第二性的東西。因此,就應當充分重視并正確理解法律評價活動中的社會意識。法律評價活動中的社會意識應體現(xiàn)著人民群眾的現(xiàn)實需要,而不是僅僅反映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當然在社會主義國家,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從根本上來說是人民群眾意志的反映。在社會生活中,共同體成員之間會不可避免的發(fā)生糾紛、矛盾和沖突,就需要一個解決機制。法律評價活動作為共同體成員解決矛盾糾紛的機制,通過社會意識整合社會觀念沖突,才能協(xié)調各類社會關系,進而解決社會問題。法律評價活動中的社會意識整合社會觀念沖突的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為社會成員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權威價值標準和取向。

(2)法律評價活動與其他社會評價活動的一個顯著不同是,法律評價活動是彰顯法律話語權的評價活動。法律話語權是法律人在進行法律思維的時候把法律概念當成思維的關鍵詞,把法律規(guī)范當成思維的根據(jù),運用法律邏輯和法律修辭的方法來表述法律。其實質是通過法律評價活動,整個社會在思維習慣中都把法律作為影響行動和決策的思維方式。應當看到,法律評價活動絕不簡單地就是治理社會的工具。伴隨著法治時代的到來,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運用法律的話語權方式意味著以前以官本位為主導的話語權表達方式的解體,以及以法律話語權為主流的話語權表達方式的確立。

(3)法律評價活動是法治社會自我評價的現(xiàn)實形式,換言之,是社會實現(xiàn)自我批判的法律途徑。法律評價活動作為表達社會群體意志的現(xiàn)實形式,通過理性自覺地反映當今中國的司法改革,從而實現(xiàn)社會主義社會從法律途徑對自身進行批判。具體而言,在法律評價活動領域展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從法律途徑對自身進行批判的表現(xiàn)。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指黨和國家提出并不斷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旨在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指社會民眾以切身利益變化的方式感受著時代變遷,并以社會輿論或社會思潮的方式表達對中國法治建設的關注,以此不斷推進中國的司法改革。法律評價活動中的社會批判正是這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辯證統(tǒng)一。只有在這樣的司法改革中,司法機關的法律評價活動才能從法律途徑實現(xiàn)社會主義社會對自我的批判。

四、法律評價活動與法治文化的關聯(lián)性

法律評價活動與法治文化④的相互關系是法治中國化研究的重要內容,其不僅在于是努力爭取法治文化在我國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的話語權利,更在于是實現(xiàn)法治中國化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重要話題。

其一,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法治文化是人們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逐漸積累而形成的。法律評價活動是法治文化的實踐載體,法治文化是在法律評價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的。因為法律評價活動既能夠從制度層面體現(xiàn)出該國的法治是良法善治,還是惡法治理,又能夠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通過實現(xiàn)諸如人權、民主、自由、正義等價值來表征該國的法治文化。可以說法治文化正是通過司法實踐中的法律評價活動作用于國家的社會治理和人們的社會生活。人們的法治意識和觀念以及法治信仰和精神是一國法治文化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和表達方式。法治文化的作用形式就體現(xiàn)在,通過法律評價活動這種法律途徑解決糾紛,并通過解決糾紛的法律途徑培養(yǎng)人們的法治意識和觀念以及法治信仰和精神。具體而言,在法律評價活動中,只有通過保障人們的正當權益才能建立起人們的權利意識,只有公權力得到有效制衡才能建立起正當程序意識,只有全社會都自覺守法并使之符合所處時代的法律、文化、道德和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才能建立起人們的自覺守法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而人們的權利意識、正當程序意識、自覺守法意識和社會公德意識都是人們的法治意識和觀念以及法治信仰和精神的具體表達和表現(xiàn)形式。一國法治文化的一系列理念和正當性的價值追求就實現(xiàn)在人們的法治意識和觀念以及法治信仰和精神當中。

其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司法不公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表明,社會民眾乃至司法機關及工作人員自身都沒有認識清楚法治社會中法律評價活動與法治文化的關系。這既與純粹移植西方的法治理論和話語方式,卻不能讓法律評價活動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發(fā)揮其在西方社會那樣的功能和作用的認識和實踐有關,又與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當下的司法實踐活動中發(fā)揮怎樣的功能和作用的認識和實踐有關。從前者來看,法律評價活動與法治文化之間的關系屬于法治中國化的命題范圍。法治中國化的命題是中國法學發(fā)展走向成熟的理論反映。它所要表達的不是簡單地把表征西方法治文化的理論等當作指導我國法律評價活動的主要理論,而是具體分析西方的法治理論和話語方式在我國司法實踐活動中的具體語境。從后者來看,在法律評價活動中探討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學文化與法治中國化的關聯(lián)性,屬于探討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法治中國化理論關系的一個重要展開。傳統(tǒng)儒學文化強調以道德規(guī)范人們行為和治理國家,強調以道德塑造理想人格手段的重要性,這樣道德就為法律的發(fā)展和完善打開了一個廣闊的生活領域??梢哉f我國傳統(tǒng)儒學文化對法治中國化的意義就在于,與法治現(xiàn)代化相伴隨的法治中國化進程并非缺乏自主性文化。這就不僅需要我們認真對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更需要在司法實踐中通過法律評價活動來彌補這一斷裂,這是法律評價活動的法治文化要求。

其三,法治精神強調社會民眾要擁有依法辦事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尤其是司法機關在法律評價活動中要樹立法律的權威和實現(xiàn)法律的尊嚴。這就要求司法機關在依法行使職權時,將法治精神所主張的良法善治的法治價值運用到司法實踐中,并通過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形成法治文化。具體而言,法律評價活動是彰顯法治文化的“形”(實踐載體),法治精神是弘揚法治文化的“神”(精神表達),只有形神兼?zhèn)?,法治文化才能真正成為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也就是說,法治中國建設要由制度深入到文化層面,就意味著必須通過法律評價活動在內的多種途徑,旨在使社會民眾養(yǎng)成崇尚法治和信仰法治的文化氛圍。

五、法律評價活動在法治時代的意義

其一,在社會轉型期,法律評價活動在法治時代的位置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現(xiàn)代化這一歷史進程?,F(xiàn)在看來,現(xiàn)代化這一歷史進程具有普遍性,但是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并不是自覺的。從整個世界歷史進程來看,各國都要經(jīng)歷由前法治社會到法治社會的過渡。法治社會要求把法律評價活動從作為政府對社會的統(tǒng)治工具和手段轉變?yōu)閷φ畽嗔Φ募s束,和對人民權利的保護,從而使國家權力服務于體現(xiàn)人民的共同意志即法律的權威,這也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現(xiàn)代化要求。更確切地說,法治時代法律評價活動的主題就是法律評價活動的現(xiàn)代化,即把法律評價活動從政治統(tǒng)治工具轉變?yōu)榧s束政府權力的利器,實現(xiàn)從對政治權力的依賴型向約束型轉化,從而能使法律評價活動成為人們在經(jīng)濟領域、政治領域、觀念領域和社會生活等領域的堅實保護力量。社會生活領域的現(xiàn)代化要求法律評價活動的現(xiàn)代化。法律評價活動的現(xiàn)代化是法治時代法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法律現(xiàn)象和應當具有的法律品格。法律評價活動只有具備現(xiàn)代化的時代品格,才能體現(xiàn)時代的精神內容,也才能維護法律統(tǒng)治的正當性。

其二,在法治時代,人權問題成為法律評價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人權問題不僅能反映出一國法治建設的現(xiàn)狀,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更能反映出該國作為個體的人的生存狀況,因而集中體現(xiàn)人權的人的尊嚴、人是目的和人的權利這三項內容在法律評價活動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1)人的尊嚴是我國憲法和法律要實現(xiàn)的最重要價值。胡玉鴻認為:“法律的根本目的即在于保障人的尊嚴的實現(xiàn)”[16]。從法治時代對法律評價活動的要求來看,法律只有保障人的尊嚴在社會生活中的有效實現(xiàn),才能彰顯出法律的人性基礎。世界上的主要發(fā)達國家無不將人的尊嚴作為憲法得以存在的基本價值,藉以保障人的尊嚴的實現(xiàn)。對此,有必要借鑒這些國家對“人的尊嚴”引入憲法的做法。同時司法機關也要在法律評價活動中加大對人的尊嚴的保護力度,這是法治時代對我國法治建設保障人權的迫切要求。

(2)只有體現(xiàn)人是目的的法律評價活動,才能既彰顯出人自身的絕對價值,又實現(xiàn)社會公共的善??档抡J為:人的“存在自身就是目的的東西,而且是一種無法用任何其他目的來取代的目的,別的東西都應當僅僅作為手段來為它服務,因為若不然,就根本不能發(fā)現(xiàn)任何具有絕對價值的東西?!盵17](p436)這就要求司法機關在法律評價活動中通過對人的“存在自身就是目的”的實現(xiàn),彰顯出人自身“具有絕對價值的東西”。法律評價活動并非僅以維護現(xiàn)存國家秩序為主要目的,這主要是因為國家本身并不是唯一目的,國家之所以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乃是由于它是能滿足和實現(xiàn)人是目的的條件。所以司法機關要把當事人的具體訴訟標的當成能夠體現(xiàn)人是目的的東西來對待。同時法律評價活動通過對人的“存在自身就是目的”的保護,實現(xiàn)社會“公共的善”⑤。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是一個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過程。因而法律評價活動不僅具有技術層面的東西,即通過法律技術手段維護社會“公共的善”;法律評價活動更具有道德層面的東西,即通過“對完全一系列的、唯一正確答案的訴求本身,就是服務一個更廣泛的善。它正如其他人類根本的善一樣,雖然不能簡化為一個確定的目標,卻更是開放性的善。”[18](p142)

(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法治時代就是權利時代。權利時代“是一個權利備受關注和尊重的時代,是一個權利話語越來越彰顯和張揚的時代。我們越來越習慣于從權利的角度來理解法律問題,來思考和解決社會問題?!盵19]在彰顯權利的法治時代,法律評價活動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人的權利的維護,有效維護人的尊嚴和人是目的,這正是保障人權的要求。具體而言,法律評價活動對人權的維護要求在制度層面建設上要由“權利-權力”向“權利-法律-權力”的結構轉變,這是人權在法治時代的要求。用法律保障權利,是法律評價活動要實現(xiàn)的主要目的。以往在對待“權利-權力”的問題上面,公民的權利往往被置于國家權力之后,因而國家權力就容易侵犯公民權利,而權利時代要求公民的合法權益是國家最基本、最主要和最優(yōu)先保障的社會利益,因而國家的一切權力都圍繞公民權利的實現(xiàn)而運作。國家是通過法律評價活動力量的保證,就能有效減少公權力對私權利的侵犯。

(4)保障人權的本質是實現(xiàn)“人本身”的價值。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提出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0] (p10)的重要思想。法律評價活動對人的尊嚴、人是目的和人的權利的保障都統(tǒng)一于“人本身”,都是為了實現(xiàn)“人本身”的價值。甚至可以說,一個社會是否穩(wěn)定、公正和健康發(fā)展,是否能充分保障人權,關鍵是靠法律評價活動及其制度和價值追求來實現(xiàn)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價值。在法律評價活動中,人的權利的實現(xiàn)既是維護人的尊嚴和目的的現(xiàn)實表達,又是司法機關解決人的利益問題的具體表現(xiàn)。于是通過法律評價活動,司法機關就能把體現(xiàn)“人本身”內容的尊嚴和目的與體現(xiàn)“人本身”形式的權利達成有效統(tǒng)一。于是法律評價活動對人的尊嚴的重視、對人是目的的實現(xiàn),以及對人的權利的維護都統(tǒng)一于“人本身”,這既是法律評價活動對人權的自覺映現(xiàn),又是法律評價活動對人權的自覺回歸。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法治出現(xiàn)了歷史性的轉折點。尤其是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黨的中央全會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為未來中國法治建設描繪新路線圖,掀開了舉國上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篇章。今后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如何在法律評價活動中實現(xiàn)司法公正,真正做到有效維護人權,這是我國新時期法治建設的首要目標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內容,無疑是一項更為艱巨的歷史使命。

[注釋]

①黑格爾認為社會民眾通過“有機”和“無機”兩種現(xiàn)實方式表達意見。他把“沒有經(jīng)過某一種程序的組織”而表達“他們的意志和意見的方式”稱之為“無機方式”;而把通過統(tǒng)一的意見形式即“法”的方式稱之為“有機方式”。他認為:“在國家中現(xiàn)實地肯定自己的東西當然須用有機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國家制度中的各個部分就是這樣的?!眳⒁奫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332.作為國家權威之一的法律評價活動當然須用有機方式表達民眾的意志和意見。

②武漢青年孫志剛于2003年3月17日晚,在廣州市天河區(qū)黃村大街被派出所民警帶回詢問。因其未攜帶任何證件,被錯誤作為“三無”人員關押在天河區(qū)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18日晚,孫志剛被送往廣州市衛(wèi)生部門負責的收容人員救治站診治。20日凌晨,孫志剛遭同病房的8名被收治人員兩度輪番毆打,造成創(chuàng)傷性休克死亡。參見:《誰為一個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負責》,載《南方都市報》,2003-4-25。在孫志剛案中,3位法學博士和5位法學家兩次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要求審查《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和《關于收容遣送工作改革問題的意見》。這是中國公民首次行使違憲審查建議權,由此引發(fā)了關于全國人大建立違憲審查制度的討論,對法治中國建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③“唐慧案”由三個案件組成,一是“唐慧女兒案”即唐慧的女兒樂樂被強迫賣淫、強奸的刑事案件,二是唐慧被勞動教養(yǎng)行政復議案、三是唐慧被勞動教養(yǎng)國家賠償案。案情如下:2006年10月1日,19歲的樂樂與周軍輝在出租房看碟,并發(fā)生性行為。10月3日,樂樂離家出走,經(jīng)周軍輝介紹到“柳情緣休閑中心”賣淫,直到12月30日被家人發(fā)現(xiàn)帶走,期間,她被迫接客一百多次,還多次挨打。2007年1月4日,唐慧報案。2008 年4月,檢察院對該案提起公訴。此時,媒體出現(xiàn)支持唐慧的“一邊倒”現(xiàn)象,加上唐慧的不斷“鬧訪”,一審法院在6月6日判決秦星犯組織和強迫賣淫罪死刑,周軍輝犯組織和強迫賣淫罪、強奸罪死刑,其余當事人也分別被判刑。2012年6月5日,湖南省高院終審裁定維持原判。唐慧與被告人雙方都不服判決,均要上訪。唐慧在上訪中表現(xiàn)出極強的“鬧訪”能力,如跪見公安局長、在檢察院絕食、在法院滯留吃住長達一個月、在法庭追打被告律師、與法警發(fā)生沖突、誣陷辦案人員等。據(jù)媒體報道,唐慧6年共進京上訪23次,到省城上訪百余次,為“穩(wěn)控”她,鎮(zhèn)里耗資80多萬元。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上訪的方式反映問題既能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又可以對正在進行的司法審判起到震懾作用,保證審判公正進行”。因為上訪,她兩次被拘留。2012年8月2日因“鬧訪”,唐慧被處以“勞動教養(yǎng)1年6個月”。她不服該決定,于8月7日向省勞動教養(yǎng)管理委員會提出書面復議申請。后者于8月10日撤銷了市勞教委對唐慧的勞教決定。此時,社會輿論希望“唐慧案”能成為壓垮“勞教制度”的最后一根稻草。2013年1月23日,唐慧因被勞教而提起行政賠償訴訟,在被法院駁回訴訟請求以后,她上訴到省高院。7月15日,省高院就唐慧訴永州勞教委一案作出終審判決,唐慧勝訴。2014年6月12日,“唐慧女兒案”中的秦星、周軍輝的死刑未被最高法核準,案件被發(fā)回省高院重新審理。此時社會輿論尤其是媒體,又突然轉向“攻擊”唐慧,批評其不道德甚至違法的纏訪鬧訪,不當干預司法,從而全面“倒戈”。9月15日,省高院對“唐慧女兒案”公開宣判,秦星和周軍輝等人分別被判無期徒刑等刑罰。至此,時隔八年之久的“唐慧女兒案”終于塵埃落定。參見《從“唐慧案”看司法與媒體的關系——案情回放》,載《中國法律評論》2014 (3)。

④法治文化是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tài),既包括表征法治的制度、機構和設施,又包括表達法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更包括內涵于這些器物性載體、制度性載體和法治世界觀、法治方法論之中的法治理念和法治行為??梢?,法治文化是包括法律規(guī)范、法律制度、法律載體、法治觀念、法治精神和法治價值等在內的一系列知識和形式的文化體系。這是本文所界定的法治文化概念。

⑤菲尼斯認為“公共的善”的觀念是指:“一系列的條件,它們允許社會成員為了自身的原因,來實現(xiàn)某些合理的目標,或者來理想地實現(xiàn)某些價值,而正因為這些價值的原因,他們才有理由在一個社會中彼此合作?!盕inis. Natural Law and Legal Reasoning[A]. Georger. Natural Law Theory: Contemporary Essays[C].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155.按照菲尼斯的理解,“公共的善”源自于人的“存在自身”。那些由于“自身的原因”而被追求的價值正是“公共的善”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陳金釗.法治時代的法律位置——認真看待法律邏輯與正義修辭[J].法學,2011(2).

[2]陳新漢.論民眾評價活動中的悖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3]賀恒揚.檢察機關貫徹實施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2(10).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6] [英]羅素.西方哲學史(上),何兆武、李約瑟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7] [美]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萬俊人譯[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8]樊綱等.公有制宏觀經(jīng)濟理論大綱[M].上海: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1992.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0]劉守芬,許道敏.制度反腐敗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

[11]習近平.科學有效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DB/OL].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2013-1-23.

[12]Kant, Die Metaphysikder Sitten. Erster Teil, A165/B195.

[13]江國華.通過審判的社會治理——法院性質再審視[J].中州學刊,2012(1).

[14][美]史蒂文·瓦戈.法律與社會,梁坤、邢朝國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1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

[16]胡玉鴻.“人的尊嚴”的法理疏釋[J].法學評論,2007 (6).

[17][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李秋零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18]Finis. Natural Law and Legal Reasoning[A]. Georger. Natural Law Theory: Contemporary Essays[C].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

[19]張文顯,姚建宗.權利時代的理論景象[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5(5).

[2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劉華安

[作者簡介]任帥軍(1984-),男,山西河津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律評價。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重點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研究”(AFA120001)。

[收稿日期]2015-10-02

[中圖分類號]D9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479(2016)02-0076-11

猜你喜歡
規(guī)定法治文化法治社會
法制節(jié)目的發(fā)展策略探討
從《辦法》到《規(guī)定》:職業(yè)學校學生實習管理政策演變的研究
律師在社會治理中的“當為”與“不為”
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路徑的思考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
論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途徑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及其有效策略
網(wǎng)絡營銷視角下的法治電子政務文化服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