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新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的動力,中學語文學習也一樣,要教好學好中學語文,首先要解決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要解決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語文學習;興趣培養(yǎng);方法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3-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3.095
一、利用幽默的教學語言,激發(fā)中學生學習語文課的興趣
語文課是讓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學習祖國規(guī)范的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二是學習祖國的文字,包括讀寫和運用。所以在語文課中,教師首先要很據(jù)教學的需要,突出祖國語言與其他國家的語言的區(qū)別。如教師在范讀課文或者播放錄音帶范讀時,要理解文本表達的意思,讀出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韻味,做到抑、揚、頓、挫,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成為學生模仿的范例。教師安排學生試讀時,應先讓學生理解課文、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精神世界,再指導他們讀,并且讀的形式要多樣,不能太單一,這樣一來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和學習語文的樂趣。再有,語文生字教學,教師首先應做到親自示范,自己應練好“三筆字”,包括鋼筆字、粉筆字和毛筆字,這是也是做教師的基本功,課堂上板書應工整美觀,一目了然,千萬不能寫錯別字。另外,教師每講一課,都要查閱字典詞典,對文章中的生字、生詞決不能含糊,把沒有把握解釋的字詞搞清,避免在課堂上講錯。每當學生在課堂上看到老師對字詞的理解準確無誤,他們會從心里產(chǎn)生欽佩之情,產(chǎn)生一種心理定向,所謂“名師出高徒”,就是這個道理。在字詞的教學我是這樣做的:課前布置學生預習,讓他們把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標出來,自己通過查閱字典解決,或者通過同桌的幫助解決。在課堂上利用小組檢查預習,可以是小組內(nèi),也可以是小組之間;課后根據(jù)學生課堂上的表現(xiàn)分別布置練習,做到因材施教。先學后教,當學生遇到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適當點撥,這樣學生對字詞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逐課掌握,逐期提高,詞匯量也不斷豐富。
二、教學中重視環(huán)節(jié)設置,激發(fā)中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要緊扣課文的中心和主要內(nèi)容設計預習提綱。如我教《娘子關前》時,我給布置學生的預習提綱是:第一,寫出作者和同志們的行軍路線;第二,列出課文七個部分的內(nèi)容提綱,并找出統(tǒng)一全文的中心;第三,查字典給課文中的一些新字、難理解的字注音解釋。其次,預習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能夠利用教學資料先學、小組討論、完成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再次,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和目標。要求學生在預習時把所遇到不曾見過的字、詞,用鉛筆作出標記,用工具書自行解決,培養(yǎng)自學能力,等到解決了字詞再全體通讀全文。此外,教師要教給學生圈點的方法,這雖沒有硬性規(guī)定,但要求每種符號所表示的意思前后一致。如“△”表示重點詞語,“——表示精彩的語句,“O”表示重要的景物特征,“一”表示人物名等,主要是為了避免正式評點時符號混亂,要求學生反復運用這些符號,直至熟練掌握,同時教師向?qū)W生指出圈點、勾畫要整齊醒目。預習的要求是:既要在預習中弄通課文中容易理解的字詞,也要利用工具書解決自己能完成的一些簡單問題。預習目標的確定,要依據(jù)因材施教的原則,不僅要有統(tǒng)一的要求,還要有區(qū)別。教師應該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的意圖(文章中心),想象教材中所描繪的情景(情節(jié)及內(nèi)容),留意前后文的關聯(lián)(照應)及寫作技巧(方法)。
第三,教師要誘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這是學生預習過程中的關鍵,分初讀和深入研讀。通過初讀中學生逐步理解字、詞,疏通語句,掃清攔路虎,初步掌握內(nèi)容,劃分結(jié)構(gòu)層次;在深入研讀中分析句式結(jié)構(gòu)及運用、精彩段落及描寫、引申意義及表現(xiàn)手法、藝術(shù)特色及風格特征。這里要注意的是對于古今文人的“內(nèi)部經(jīng)驗”及課文中那些“莫名其妙”的地方,應不對學生作過分要求,以免他們鉆牛角尖,甚而陷于死胡同,卻達不到預習的目的。
三、 巧妙設疑,以疑激趣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每一篇文章的教學教師都要精心設疑,通過各種巧妙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例如,講《長江三峽》時,我向?qū)W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長江三峽由哪三峽組成?你能說出三峽中各自的特色嗎?美女峰就是神女峰,你能講出它的神話故事嗎?通過巧妙設疑,學生們情緒被調(diào)動了起來,開始自覺學習和深入研讀課文,小組之間、同桌之間認真討論,激烈辯解。因此,設疑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去讀課文,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受到藝術(shù)的感染,提高鑒賞能力。
四、利用比較學習法,激發(fā)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比較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同一體裁的文章進行比較,即把書本上每一單元的課文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不但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而且有力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二是同一作家不同時期的不同體裁的文章進行比較,讓學生了解作者在不同時期的思想動態(tài)、寫作風格、寫作目的等;三是不同作家不同流派進行比較,讓學生了解時代不同人的生活影響;四是不同作家,同一體裁的文章進行比較,可聯(lián)系習作教學;五是不同作家同一標題,不同體裁和語言風格的比較等。
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比較一些議論文的不同結(jié)尾,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比較學習能力。例如,課文《未來需要你們?nèi)?chuàng)造》是以祝賀的方式結(jié)尾;課文《改造我們的學習》是啟迪讀者的方式收尾;《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是祝愿和評價收尾;《在林肯紀念堂的演說》是提出希望的方式作結(jié);《中國人失掉自信力嗎》是揭示本質(zhì)的東西作結(jié);《義理、考據(jù)和辭章》是引用作結(jié);《講講實事求是》是指出希望發(fā)出號召結(jié)尾;《勸學》是比喻作結(jié);《師說》是舉例作結(jié);《六國論》為類比作結(jié)。這樣的比較學習法,學生學有興趣,寫有遵循,提高了他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