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英語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個教育機關、學校和老師都強調采取多樣化和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評價,但至今仍未擺脫分數的困擾。教師迫于學校、家長及社會各種輿論的壓力在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之間徘徊不定。雖然終結性評價在某些方面有悖于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思想,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終結性評價在當今社會也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評價方法。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已經延續(xù)了許久的“中考”“高考”,本文將對終結性評價的反撥效應進行研究。從正反撥效應和負反撥效應兩個方面探討其對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教以及學生的學的影響。并希望通過探討研究能夠對終結性評價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其正反撥效應,而避免其負反撥效應對教學的影響。
關鍵詞:終結性評價 反撥效應 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4-0015-01
1 終結性評價定義、特點
終結性評價是在一段學習時間后,為了了解學生的成績而展開的評估。與形成性評價相比,此種評價方式通常采用更加固定的形式,如:一個學期的中間或期末,學生經過集中復習,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套試題等。終結性評價重視結果,而忽略了過程;重知識結構,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終結性評價是以考試成績作為最終的評判標準,因此功利性很強。
2 反撥效應的定義
終結性評價對教學的反饋作用是強大的"教育界把評價對教學的影響稱為imPact,語言測試界稱之為washback,漢語通常譯為“反撥效應”或“反撥作用”。終結性評價可對教與學產生有益的影響也可產生有害的影響,因此反撥效應就被分為正反撥效應和負反撥效應。正反撥效應指評價的結果會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負反撥效應指評價的結果會阻礙限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終結性評價的反撥效應不但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個人,也影響到教育工程,所以這種反撥效應不容被忽視。
3 終結性評價對教學的正、負反撥效應
終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終結性評價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測試。英語測試與教學之間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通過測試,教師不但可以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可以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測試都會促進教學的發(fā)展,這里排除英語測試的信度、效度、真實性、交際性以及影響。但是我們還是要牢記英語測試對教學有反撥效應。這里不僅有正反駁效應,還有負反撥效應。
終結性評價是在一門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測試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師教學的效果。因此,終結性評價最關心的是教學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同時也可以研究不同學生達到的不同水準以及他們的相對地位。這就為教師開展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有效信息。例如,試卷反饋的信息可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的不同程度。教師可以預測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對教學內容和方法做適當的調整。在終結性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測試、評卷來掌握學生們普遍暴露的問題,以便教師能夠更好的彌補和解決問題,了解自己的授課效果。由此可見,如果科學的利用終結性評價的反饋信息,教師可以更好的促進教學。這正是終結性評價對教師教的正反撥效應的體現。
但是終結性評價是以考試成績作為最終的評判標準,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分數的作用。有些教師迫于社會、學校和家長對學生高分的要求,將教學過程與測試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這就會導致一種唯考試是從的現象,即“考試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使原本生動有趣的英語課堂變成了枯燥乏味的試題講解。這就使教學內容完全傾向于以猜題、押題為主,以解題技巧的講解為輔的教學模式。使英語教學完全陷入了應試教育的泥潭。這就要求廣大一線的英語教師在進行終結性評價時一定要體現出語言的綜合運用的能力。
4 終結性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反撥效應
毫無疑問,適當的科學的測試在評估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測試學生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因此,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其次,測試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學生在考試前進行大量的準備就是對知識的復習和積累。同時學生需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試題,可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上就是終結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所產生的正反撥效應。
因為終結性評價更多的關注結果而忽略了過程。所以會誤導學生認為學習只是為了獲得高分,這樣就會壓抑了學生學英語的興趣,使學生由主動的學習者變?yōu)楸粍拥膶W習者,所以對英語失去了興趣,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其次,由于過分的看重成績的高低,忽視了對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聾啞英語的現象。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沒有時間去接觸許多真正對他們英語有幫助的英文原版的各種外文書籍,整天忙于做各種練習,英語課堂上聽不到老師流利的英語講解,只有各種習題的講解。學生怎么能對英語產生濃厚的興趣呢?也就是說,當終結性評價過分的強調結果時,它就會使教師與學生處于被動的、緊張的狀態(tài)中。如果教師一直以這種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模式來要求學生,那我們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將是與社會脫節(jié)的、不被社會所需要的人??偠灾@種以考試和分數第一的評判方式來決定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的評價方式對學生自身的發(fā)展都有不良影響。
5 結語
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測試作為外語教學的主要檢測手段,其最終目的是通過對測試所提供的信息對教學過程進行科學的分析,及時了解教與學的情況,及時的進行查缺補漏和調整。而不是利用測試的結果去甄別和選拔學生。對終結性評價的反撥效應進行研究的目的就在于使我們更好的了解和利用終結性評價的一些反饋信息。通過以上研究希望每一位奮斗在教學一線的教師都能夠科學合理的對待學生的考試成績,不要過分的用成績來評判學生的好壞和學生的能力。教師要利用每一次測試成績的反饋信息進行教學反思,并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自我反思。
參考文獻:
[1]羅少茜.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2]李筱菊.語言測試科學與藝術[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李玉芝.趙裕春.評價學生成就的方法[M].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7.
[4]王孝玲.教育評價的理論與技術[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潘靜(1991-),女,漢族,遼寧省沈陽市人,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