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巖
摘要:對于部分小學生來說,學習是一個較為枯燥無趣的過程,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必須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小學語文開始,激發(fā)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既是小學階段發(fā)展的必然,更是小學生找到學習興趣從而積極投入到學習中的最佳手段。通過激發(fā)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使同學們能夠自覺主動愉快地鉆研某一學科,從而能夠更好的在小學階段獲得知識。
關鍵詞:激發(fā)興趣;小學語文;情景教學;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7-0259-02
前言:小學生在學習階段往往會進入這樣一個死循環(huán)中,學得越好越有興趣,越有興趣學得越好,反之,缺乏興趣成績往往較差,成績越差就越?jīng)]有學習的興趣。所以在小學階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使小學生的興趣博而專,穩(wěn)定而持久,從而自發(fā)找到學習的動力,從而讓學習成為一個愉快的事情,以達到學習效果更為高效的目標。
一、從激發(fā)學生求知欲開始感興趣
求知欲的解釋是這樣的,求知欲是探求知識的強烈欲望,在學習過程中求知欲是小學生認識世界的一個開端,是一個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并不斷探索小學語文中豐富內容的一項活動。由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較為特殊,他們對于未知的領域往往充滿好奇和求知欲望,從某種程度上說,現(xiàn)階段的學生都希望學到更多的知識。所以小學語文老師要針對這一特征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從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開始。
在語文課中,針對《趵突泉》一課的教學過程要注意幾點問題。首先在教學課文之前可以將作家老舍的生平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本文的背景等資料以故事的形式簡要的給同學們講一下,引發(fā)學生對于作者的一種崇拜之情,從而將課文引出,既能利用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能使學生自發(fā)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當然激發(fā)學生求知興趣,并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向學生所灌輸?shù)呐d趣,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開始自主學習,自動學習,只有這樣這個興趣才是長效持久的過程,才能更好的達到這個目標。
二、設置課堂情景實行啟發(fā)式教育
創(chuàng)設情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手段,運用設置情景這種啟發(fā)式教學的方式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情境是小學語文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掌握能力和課文的特點,以一種更為直觀、形象的手段向學生展示一種更貼近生活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職的欲望。在小學課本中《趙州橋》一課中,教師根據(jù)文章內容,創(chuàng)設一個情景,在教學一開始首先向學生展示一副“趙州橋”的圖片,讓學生自己看這座世界聞名的橋梁在經(jīng)歷數(shù)百年風吹日曬之后仍然能夠屹立不倒的壯觀景象。并富有感情地將文章內容進行描述,緊接著向學生提出問題,這座一千三百多年經(jīng)歷風吹雨打、洪水肆虐、地震摧殘、車輛重壓等多重考驗的石橋,仍能夠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原因是什么?讓學生去文章中找答案。通過設置情境將學生帶入到《趙州橋》的歷史中去,讓學生與“歷史”進行深入對話,體會趙州橋在設計上的獨創(chuàng)性。
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是最適合設置情景的,通過陳設相關的實物,繪制與情景有關的圖片,制造相關的道具,播放視頻、音頻等許多的設置情景的方式讓學生的大腦活動處于興奮狀態(tài),從而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直觀形象展示激發(fā)學生興趣
小學生處于剛從家庭、幼兒園過渡到學校的一個關鍵階段,上課代替了玩、作業(yè)代替了玩,學習成為他們最主要的活動,這種變化對于他們來說并不是他們自己樂于接受的轉變。為了使他們盡快的將游戲、玩耍的興趣轉換為學習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要多利用直觀形象,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小學課本中有《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因為文章中植物傳播種子的過程較為抽象,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如果按照文章內容向學生講解,效果必定不會太好。教師可以將植物種子傳播的過程制成多媒體課件,利用多媒體工具進行演示,蒼耳掛住動物皮毛傳播種子,豆莢在太陽下裂開后傳播種子,蒲公英利用風傳播種子等,通過直觀的形象向學生展示,不僅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所講內容上,又可以增加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比如在教學《小公雞和小鴨子》時,從班級選擇幾名同學分別扮演小公雞和小鴨子,以一種對話的形式進行課文展示,體驗課本中小公雞為什么捉不到小魚,小鴨子為什么捉不到蟲子,小公雞和小鴨子又是怎么進行互相幫助的。以直觀的形象生動有趣地向學生展示小公雞與小鴨子之間的生活究竟是怎么樣的。通過故事與實際相結合,文字與形象相結合的方式認識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四、小組對抗式教學提高學生參與度
小學生的生活中離不開的是游戲,離不開的是競爭,離不開的是對抗,小學生都喜歡“攀比”,這種風氣要不得,但是可以將這種競爭引向一個更健康正確的方向。在班級內開展小組競賽活動,將班級內學生按照不同的特點劃分為四個小組,定期進行學生朗誦、讀書、寫字、作業(yè)完成情況、單元測試情況等方面的競賽,每月小結,每學期進行一次總結。合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學習和獨立思考能力,從而使學習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通過引導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對抗競賽的方式完成班級的整體進步,盡量通過這種方式將學生的興趣引向長久的、有效的、穩(wěn)定的和持續(xù)性的追求目標。
五、多樣化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興趣
(一)發(fā)現(xiàn)問題 善于提問
在小學的教學過程中,在課堂上,如果教師一味地根據(jù)課本進行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難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往往效果不明顯,或者學生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等現(xiàn)象。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問題,使學生處于一種對答案的探尋狀態(tài),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抓在教師手中。比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課中,讓學生自己找到題眼,通過誰借箭、向誰借、為什么借等幾個問題,引起學生自己在認識上的沖突,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的欲望。在課文《荷花》一文中,分析句子“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用冒?冒與長誰更貼切?讓學生分析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對知識充滿興趣,并愿意拿出精力投入到語文的學習中去。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廣泛使用
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會造成學生的審美疲勞,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一定的失望感,畢竟千遍一律的教學方法難以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中的廣泛應用,可以更直觀地將課文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刺激他們的感官感受,從而使記憶時間得以延長。
在學習《荷花》這篇文章的時候,要注意《荷花》屬于看圖學文類的文章,從單一的個體來看,荷花的種類不同,形態(tài)不同,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化,從整體來看,滿池的荷花簇擁在一起,無風的時候展現(xiàn)的是靜態(tài)美,微風拂過后展現(xiàn)的是動態(tài)美。這種利用多媒體手段所呈現(xiàn)出的效果,比起課文中幾張單調的圖片來說,更加直觀,更有沖擊力。再加上配音朗讀等多樣化的形勢,體會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美感。從而使學生能體會到葉圣陶先生筆下的荷花之美,也能對語文的學習充滿興趣與激情。
(三)開展豐富多采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單純的課堂上的學習有一定的改進之后,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僅僅課堂上45分鐘不足以維持他們對語文學習的熱情。課外活動是對在課堂上激發(fā)的學習興趣的最好的延伸手段。當然,興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開展良好的課外活動,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十分有幫助,將小學生過度投入在電子游戲或電子產品上的精力拉回到學習中去。如組織學生開展適合小學生進行的詩詞朗誦、辦手抄報、故事大會等生動有趣的活動,代替看喜羊羊;定期組織學生春游,感受這個世界美好的景色,代替電視上循環(huán)播放的宮斗與家庭倫理劇。把學生帶向集體生活,帶向自然。通過在生活中的積累,有效提高作文中對于景色、對于活動、對于運動的描述。這種源自于生活的興趣,會使他們在課堂上能夠將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投放到學習中去。
總結:激發(fā)小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將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使他們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活躍度,改善教學效果,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樂趣,調整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為目標,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王麗.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xiàn)狀分析[J].教育文報,2011,(9).
[2]羅亞.談小學語文教學多媒體應用思考與策略[J].教育文摘,2009,(39-40).
[3]楊艷芹.試論小學語文互動式教學[M].大眾科學(科學研究與實踐),2008,(04).
[4]朱清時.科學(7~9年級1~4冊)[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