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越邊境布朗族(莽人)民間樂舞的文化內(nèi)涵透視

2016-05-30 08:31:39郎啟訓王馨
資治文摘 2016年1期
關鍵詞:文化內(nèi)涵

郎啟訓 王馨

【摘要】莽人是生活在中越邊境的一個人口較少族群,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獨具特色的民間樂舞,至今仍保留著其“民族特質(zhì)”。本文通過對莽人歷史進行梳理,對其民間樂舞在勞動生產(chǎn)、模仿生活、巫術祈福三個方面的文化意義進行剖析,對其美學價值和哲學精神加以思辨,以彰顯莽人民間樂舞獨特的文化價值,這在重視人口較少民族民間文化的延續(xù)與發(fā)展,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多樣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莽人;民間樂舞;文化內(nèi)涵

基金項目:2014年度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中越邊境布朗族莽人民間樂舞及其文化生態(tài)研究》(項目編號:YB2014113),本文為階段性成果。

一、中越邊境的“阿凡達人”——莽人

中越邊境跨境而居的莽人是我國古代“百濮”族群的后裔。它屬于我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較少的族群,其主要特征是:家庭男女平等,男性以狩獵為主,女性以采集山果為主。皮膚黝黑,善攀爬,身材矮小,多在1.60米左右。1958年出林定居前,以穴居為主,所建蓋屋舍簡易。生活方式以“刀耕火種、遷徙采集、漁獵為主。體格健壯,不少百歲老人都可以負重10多公斤翻山越嶺,善于對抗病害,得病率較低”。這或許與莽人的遺傳基因和長期野外采食密切相關。

“在顛沛流離的民族遷徙過程中,莽人為了生存而在莽莽林海中來回游居,由于弱小而備受歧視,與鄰近的其他民族交往較少”。“解放以前,莽人仍使用竹筒、芭蕉葉作為重要的生活用具”,擅長編制藤篾制品,衣物多用獸皮和山貨向鄰近村民換取,習慣刻木、結繩記事,以玉米子記數(shù),無貨幣概念,以物易物,長期處于原始生存——自生自滅狀態(tài)。

“現(xiàn)有文獻考證表明,莽人早在我國明朝便已存在,這一時期莽人散居在云南省紅河州和文山州境內(nèi),到明末清初流散在越南老街省和萊州省境內(nèi),清朝末期又有部分莽人從越南遷回我國的金平縣一帶”。1830年代末至1950年代初的一百多年時間內(nèi),為躲避戰(zhàn)爭所帶來的禍患,他們再次遷徙至今云南省金平縣境內(nèi),散居在國境沿線的雷公打牛寨、落部寨、南科等12個村寨,即今天的莽人居住地。

“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金平縣委、縣政府把原來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12個莽人窩棚點合并為4個村寨”,為他們建蓋房屋,教他們開山墾荒,發(fā)放耕牛等各種生產(chǎn)生活必需品。“2008年1月,莽人的貧困問題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對莽人發(fā)展問題作了重要批示”,國務院扶貧辦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及時組織專題調(diào)研組到莽人地區(qū)實地調(diào)研,實時投資了9000余萬元的莽人綜合扶貧項目,計劃三年之內(nèi),協(xié)助莽人村莊實現(xiàn)“四通五有三達到”的目標,并把其整體搬遷到金平縣金水河鎮(zhèn)南科村委會的龍鳳村、水龍巖村和烏丫坪村委會的牛場坪村。2009年5月,國家民委批復將莽人歸族為布朗族(莽人)。

二、獨具特色的莽人民間樂舞

中國境內(nèi)的莽人在民族遷徙和延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從未中斷自身的文化傳承,保存了相當數(shù)量的傳統(tǒng)樂舞。盡管不像別的民族那樣豐富,卻具有自身的獨特性,現(xiàn)從樂器、音樂、舞蹈三個要素上做如下分析:

1.樂器

莽人僅有躬(打擊樂器)和賴籠(吹管樂器,見圖1)兩種樂器,歌唱時不用樂器伴奏,也無樂器組合演奏。躬的主要功能是舞蹈(群舞)時擊打節(jié)奏,對舞者步伐進行提醒,以求統(tǒng)一;“賴籠在神秘的莽人生活中主要扮演著‘傳情定終身的作用”。在四時年節(jié)、婚喪嫁娶、酒宴聚會、起房蓋屋等重大活動上,或在月明之夜,全村男女會圍聚篝火或火塘旁吹玩自娛。

(一)躬

躬(莽語:gāong):一種金屬镲片,形狀類似板鋤,在頭部打孔并用一根繩索系住以便拿執(zhí),演奏時一手提躬,一手執(zhí)棍棒、石頭或其他金屬物擊之發(fā)聲。舞蹈開始或結束時,快速擊躬以作提示。

(二)賴籠

賴籠(莽語:lái lóng):是莽人獨有和唯一能夠吹奏出旋律的氣鳴簧管類樂器,管身材質(zhì)為一種中空、兩端管口敞開、兩頭粗細差別不大、堅實而干燥的老竹科植物,長約1.5米左右,管壁直徑約1.5厘米左右,離管首45厘米處開有一指孔,音樂特性與獨眼巴烏相似,音色類似于電子琴,演奏低音時,由于管體內(nèi)氣流的大幅度震動,會產(chǎn)生具有磁性的柔美泛音。

賴籠可1-2人演奏,演奏時在管首插入“正羅木”(莽語)的比管體稍細,長約6厘米的竹制帶簧哨嘴(兩端敞開,中剖簧片的本體簧),并用左手中指及右手拇指分別在管身指孔和哨嘴末端處不停歇地起合壓按,口銜哨片吹奏,發(fā)出動聽的聲音?!捌湫珊鸵袅x的表達完全靠口吹哨片力度的大小,手指、口唇與開孔的敞閉來實現(xiàn)”,一般可以奏出do、re、mi、sol、la五個音(音高不時處于游移狀態(tài))。雙人演奏一般是由相好的青年男女同時進行。女子在管尾,以雙掌心握管并扇動,同時以嘴哈氣配合調(diào)節(jié)音色,可傳情,可吹舞,所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是也。

2.民間音樂

莽人先民受人文、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其活動區(qū)域里食物來源有限,他們游獵采集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族和親族小團體為單位進行,這就導致長期群居的人口數(shù)量變化不大。加上各小群體的遷徙流程線路各不相同,其音樂體裁、音樂形態(tài)及分類較為單一,如牛場坪村多為一曲多用的歌體,但不同寨子的旋律音調(diào)有較大差異。按功能區(qū)分其音樂,有以下幾類:古歌/創(chuàng)世詩、民歌(勞動歌、山歌/情歌)、習俗歌(過年歌、頌歌、結婚歌、酒歌、祝酒歌、訴苦調(diào)、哄娃娃調(diào))、歌舞音樂、器樂(訴情調(diào)、玩調(diào))等。因為缺乏文獻記載和文字記錄,其傳統(tǒng)音樂多以口耳相授的形式進行傳承。

3.民間舞蹈

莽人把跳舞稱為“期特”(莽語:qītè),其舞蹈主要有五種:男子群舞(莽語:jiǎàoqītè)、女子群舞(莽語:shàidéā)、男女混合群舞(莽語:làoháiqītè)、男女雙人舞(莽語:shàidéālàoqītè);賴籠舞(莽語:láilóngqītè)。這些舞蹈各有其風格特點。男子群舞、女子群舞、男女混合群舞所表演的內(nèi)容多為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生產(chǎn)生活與宗教習俗等。男女雙人舞和賴籠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多為談情說愛。

三、莽人民間樂舞的文化意義

每種文化的生成與發(fā)展,都有一個前提,即尊重在長期磨合中形成的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對這些規(guī)律中所潛藏著其生態(tài)密碼和所負載著的文化發(fā)展密碼,有著自己獨特的解讀方式,這對族群的生生不息和種族品質(zhì)深刻性的鍛煉無疑是極其重要的。莽人民間樂舞作為對莽人族群文化深層結構原始積淀綜合體的外化,蘊含了豐富的文化意義。

1.勞動生產(chǎn)的文化意義

從使用的樂器來看,“賴籠”能夠吹奏出曼妙的旋律,“躬”能夠打擊出清楚的節(jié)奏,這些樂器的來源就是勞動生產(chǎn)。作為一個原始民族,莽人“曾經(jīng)一度以大量的狩獵、采集和少量的“漁”為生,從他們的傳統(tǒng)狩獵工具(弓、弩、箭、扣子、竹簽等)”可以看出,其制作的樂器多半是就地取材。

從舞蹈形式來看,這些老少皆宜的舞蹈,其基本動作就是“二步半”——前進、后退恰好二步半,是狩獵習俗的心理遺存和對相關動作的高度模仿。“向前走二步半——欲想抓取獵物的沖動,退二步半——害怕獵物會傷害到自己,從中可以看出他們所跳的舞是與他們的勞動生產(chǎn)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而或莽人在狩獵時為了獲得某種獵物而模仿動物走路以作引誘,其舞蹈是對野獸動作和習性的模仿”。

從音樂表現(xiàn)來看,哄娃娃調(diào)與豐收歌一樣,都是莽人對勞動生活的深情歌頌與熱切贊美。勞動歌中有如是歌詞,“我們干勞動不像其他人一樣有這樣那樣的工具,一個人干不出什么成績來。大家一起來幫忙,干得又快又好,干完后大家一起吃喝很快樂”。這是對生產(chǎn)能力的清醒認知,又是共同協(xié)作的意識之體現(xiàn),還是勞動成果分配制度共享的外化。

2.模仿生活的文化意義

賴籠這一器樂形式具有明顯的模仿狩獵工具——吹弩的成分。他們的舞蹈,譬如男子群舞的跳法——舞者橫排站立,相互拉手,雙手作前后自然擺動,雙腳交替先向前兩步半而后動力腿做撩腿動作,再向后退步做同樣動作,“女子群舞的跳法——右手叉腰,左手斜下平開位,站成圓圈,前進兩步半,退后兩步半,邊舞邊唱,人數(shù)不固定”,還是男女混合群舞的跳法——男女彼此拉手,圍成圓圈,前進兩步半,后退兩步半,邊唱邊跳,人數(shù)不固定,都是圍獵守場的明顯模仿。民歌唱詞,譬如哄哇哇調(diào)——寶貝乖乖睡,爸爸狩獵去了,媽媽在采野果子,甜的果子留給你吃,爸爸回來的時間也快到了,你一醒來就有肉吃了,是對男子外出狩獵,女性采集林中果子的生活原始形態(tài)的描摹。這種樂舞有著高度的族群勞作和生產(chǎn)、生活形態(tài)的文化模仿意義。

3.巫術祈福的文化意義

莽人作為一個直接從原始共產(chǎn)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少數(shù)族群,“萬物有靈”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這在其勞作、祭祀、喪葬習俗、婚俗中有著十分直觀和明顯的表現(xiàn)。恰如前述,對勞作形式的模擬和對生活形態(tài)的幻構成為了莽人傳統(tǒng)樂舞的基本內(nèi)涵?,F(xiàn)實生活中,“只要遇到意外災難或是久病不愈,他們就會認為是人冒犯了鬼神,是鬼神來干擾其生產(chǎn)生活等,就會邀請族群中德高望重的魔公占卜,并用驅(qū)鬼、送鬼、打鬼等方式來祈求平安吉祥”。這種樂舞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祈福消災、解厄祭祀過程中所伴隨的程式。因此,可以認為,莽人樂舞所體現(xiàn)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核心就是靈神崇拜。其崇拜信仰、魔法巫術等活動都與他們當前的舞蹈表達形式分不開,有著不可或缺的關系②。

四、莽人民間樂舞的美學價值及哲學精神

橫向?qū)Ρ劝l(fā)現(xiàn),由于外來文化影響小,文明開化比較晚,所以莽人的文學、建筑、繪畫等藝術形式相對于漢文化來說就較為缺失,顯得單薄。莽人的生活又多大苦大樂,所謂“詩言志”,但對他們而言,其他藝術形式的缺失或單薄更促成了莽人把所謂的“志”以“歌舞”的形式進行言說和表達。表達情感和思想方式的單一化使莽人傳統(tǒng)樂舞成為本族群精神追求和認同情愫的寄托。所以,還可以從美學基礎、文化成因及哲學精神層面對其文化內(nèi)涵進行考察。

1.美學價值

莽人民間樂舞的美學基礎和文化成因是密不可分的。同大多數(shù)民間樂舞的產(chǎn)生一樣,莽人民間樂舞是產(chǎn)生于莽人的生產(chǎn)、生活、勞動過程中的。如果說漢文化中“詩”的起源是以文化士大夫從民間采風為基礎形成的,是大眾文化精英化的代表,那么相對而言,莽人民間樂舞則是自下而上和自發(fā)形成的,它從泥土中來,又帶著熱氣騰騰的民間審美取向和民間智慧。莽人民間樂舞的美學價值中很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其產(chǎn)生路徑的特別,它的產(chǎn)生基礎決定了它的參與主體是整個族群而不是個別精英或者專業(yè)機構。在漢文化中,從秦代就設立一個管理和創(chuàng)作樂舞的機構叫“樂府”,這一機構雖然經(jīng)過各個朝代的演化,但職能和機制大體是不變的,即由官方來采集民歌、配置樂曲、選拔和訓練樂工。這種自上而下發(fā)展樂舞的形式本無可厚非,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以精英文人的標準對民間樂舞進行取舍容易導致審美風格的單一化。而莽人民間樂舞在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中,卻沒有這樣的機構和個人對自身樂舞進行統(tǒng)一和取舍,所以它更能傳達莽人的情緒和真實聲音。倘若像“樂府”這種機構對莽人民間樂舞也進行了加工和取舍,那對于今天多元發(fā)展的民間文化將是一種怎樣的傷害?

從莽人民間樂舞的內(nèi)在構成來說,正因為它是自下而上的自發(fā)性行為,所以形成了一種自身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和諧之美,其參與者追求的是一種內(nèi)在和諧。它不像儒家文化的“三綱五?!币粯佑兄逦奈淖直磉_,但通過扭腰、甩手的舞蹈動作中可見一二:青年男子動作雄壯威武,青年女子動作婀娜多姿,老人動作莊重沉穩(wěn),小孩動作活潑可愛。所有的動作符合他們自身的社會角色定位,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在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體現(xiàn)出一種和諧美。

2.哲學精神

莽人崇尚世間萬物,其樂舞追求的是一種“天地人合一”的哲學精神。民間樂舞的形成離不開特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下的生存生活方式。莽人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極為惡劣,其先人生活更是朝不慮夕。但是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生活條件下,莽人沒有頹廢也沒有畏懼,他們對大自然形成了天然的敬畏之心。自強不息的樂生精神使族群得以生存和發(fā)展,并將自己的文化傳承下來。其樂舞綜合了因大自然帶來食物的歡欣以及為大自然祈福的內(nèi)容,其中更多寄托了對美好未來的向往,體現(xiàn)著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哲學精神。這種樸素而有著整體觀的哲學思想讓各個主體達到了一種共生和諧的美好境界。

五、結語

莽人民間樂舞是我國民族樂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成受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雙重影響,但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依然保留著原始生活的痕跡,依然表達著族群內(nèi)心深處的民族情感,依然反映著族群歷史源流、生產(chǎn)生活、宗教信仰、審美取向、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文化內(nèi)涵,是莽人群體在與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長期磨合中形成的高度綜合了莽人族群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文化綜合體。這對彰顯莽人獨特的文化價值,重視人口較少民族民間文化的延續(xù)與發(fā)展,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蘭鳳,許敏.莽人的原始宗教信仰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03)

[2]楊六金.一個鮮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過去和現(xiàn)在(十六年跟蹤實察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3]張德強.探訪中國“莽人”的神秘生活[J].椰城2011(05)

[4]袁春艷.人口較少民族教育發(fā)展研究——以莽人為例[D],西南大學,2012

[5]程麗銀.“走得遠”與“走得快”在紅河大地上辯證演繹(上)[N].紅河日報.2009年08月10日

[6]曹貴雄.消失中的布朗族(莽人)“賴籠”[J].民族論壇.2013(03).

[7]張健.莽人舞蹈動律的溯源——與哈尼族、藏族舞蹈的對比研究[J].黃河之聲.2012(10).

注釋:

[1]中國莽人自稱“莽”,意為“高山上的人”;越南莽人自稱“哈莽”,意為“居址不定的人”,越南莽人稱中國莽人為“莽地奪”,意為“大地方的人”。中國莽人在當?shù)?,傣族稱之為“岔滿”,意為深山老林中沒有名字的人;拉祜族稱之為“阿比”和“孟嘎”,意為長頭發(fā)(先前的男性莽人有蓄長發(fā)的習俗)和在嘴邊紋圖案的人(先前的女性莽人有拔眉毛和在嘴邊紋圖案的習俗);哈尼族稱之“巴格然”和“崩歐然”,意為老實人;苗族稱之為“莫”,含義不詳。以前也有一些人叫莽人為“拉莽”,意為馬鹿,在莽語里,這是個帶有侮辱和歧視的稱呼。參見郎啟訓《莽人民間樂舞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保護性對策研究》,《云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2]參見郎啟訓《莽人民間樂舞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保護性對策研究》,《云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3]據(jù)筆者采訪的原雷公大牛村民小組組長羅某某(男,66歲)說,他小時候一年四季沒衣服穿,父母出去采集、狩獵時,若天氣寒冷,一幫小孩在家燒火取暖。

[4]解放前莽人怕見外人,其需要交換諸如鹽、刀、稻米等生活必需品時是采取躲起來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以物易物時,莽人一般是把獸皮、獸肉、藤篾制品等背到臨近的其他民族寨子旁邊,放在大路旁并躲起來,當其他民族村寨里的人看到這些物品后就知道是莽人來換物品了,于是把鹽、刀、稻米等放在路邊,并取走莽人的物品,爾后莽人才出來拿走換來的物品。莽人沒有吃虧的概念,在他們的意識里覺得別人給多少,他的物品就只值多少。但由于周邊民族知道躲起來交換物品的莽人弓箭不離身,所以直接把莽人物品拿走的現(xiàn)象不會存在。

[5]根據(jù)金平縣統(tǒng)計局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截止到2015年11月,莽人共有156戶,721人。

[6]注:樂器、音樂、舞蹈三個要素在莽人樂舞中并不是彼此獨立的。相反,三個要素緊密聚集——即借用樂器演奏不同的音樂,并伴之舞蹈。[7]魔公是莽人寨子里唯一能在人、神、鬼三者之間通話的人,他同時也是莽人去世時為死者引路的“引路師”。

作者簡介:郎啟訓(1980-),男,云南昭通人,碩士,紅河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

王馨(1981-),彝族,女,云南蒙自人,博士,紅河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文化內(nèi)涵
張愛玲小說服飾的文化意蘊
現(xiàn)代中國歌劇表演的藝術形式與價值體現(xiàn)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7:18:55
廣西賀州過山瑤尖頭頭飾藝術特征及文化內(nèi)涵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46:16
淺議蛙崇拜及其文化內(nèi)涵
大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2:15
對中國傳統(tǒng)錫工藝傳承的思考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10:58
對太極拳雙語教學中教學技巧的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48:48
墨江哈尼族扭鼓舞的文化差異性研究
淺談對傳統(tǒng)紫砂的認識
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nèi)涵的對比分析
朝阳区| 原阳县| 普兰县| 承德县| 游戏| 石嘴山市| 潼关县| 吉安市| 绥滨县| 巴塘县| 二连浩特市| 永新县| 札达县| 景宁| 石首市| 盈江县| 休宁县| 正阳县| 蒲江县| 金塔县| 绥化市| 安庆市| 商河县| 慈利县| 龙川县| 赣榆县| 玉龙| 太白县| 明溪县| 三明市| 平安县| 公安县| 游戏| 全州县| 宝山区| 平南县| 金秀| 泰宁县| 汉源县| 蒙自县| 大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