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
[摘要]英語專業(yè)低年級教學中,精讀課的開設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于提高學生英語語言知識和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總是強調學生語言的輸入,而現(xiàn)代英語教學法中的交際法則強調學生學以致用,即需要把所學的東西表達出來。雖然學生的表達效果有差異,但是,這并不妨礙語言學習中輸入與輸出的同等重要性。
[關鍵詞]英語專業(yè);精讀;輸入輸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4-0147-02
前言
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是相輔相成的。輸入是前提,輸出是結果。只有有了足夠的輸入,學生才能夠流利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在國內(nèi),對于英語的輸入而言,更多的是通過讀和聽兩種方法獲得。對于英語專業(yè)精讀課教學的同學而言,課堂教學無疑是他們獲取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現(xiàn)代英語語言學告訴我們,學習英語的目的在于交流,而交流的方式可以通過說和寫,即我們運用口頭和筆頭表達的方式表達出來,就是我們本文所說的輸出的方式,通俗地說,就是說和寫的能力。
一、關于輸入輸出理論的起源介紹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關于輸入方面的理論,最重要莫過于美國的Krashen提出的輸入假設(Input Hypothesis)??死暾J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input),即略高于他現(xiàn)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chǎn)生習得。
克拉申認為,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輸入的語言材料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輸入對于習得者而言,只是一種噪音。
(二)既有趣又有關(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關聯(lián),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
(三)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語言習得關鍵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得”,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四)要有足夠的輸入量。要習得新的語言結構,僅僅靠幾道練習題、幾篇短文是不夠的,它需要連續(xù)不斷地有內(nèi)容有趣味的廣泛閱讀和大量的會話才能奏效。
語言輸出理論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產(chǎn)生的,由加拿大的Swain提出的。Swain是一名優(yōu)秀的學者,他運用哲學思想與理論學習的整合形成了語言輸出理論。他認為,外語學習者除了要有正確的語言輸入外,還需要有機會正確的使用語言,鍛煉語言的表達能力,通過說和寫兩種方式運用語言,讓學習者檢驗目標語言的句法結構和詞匯的使用,從而促使語言運用的自動化,有效的達到習得語言的目的。
輸出理論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更要對學習的理解進行輸出,促進語言表達的流暢度和掌握度,并從輸出的過程中提升了語言的準確性。
二、英語語言輸入的條件和要求
通過克拉申的輸入假設理論,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理解,任何一門語言的獲取,必須要先通過大量的輸入,即聽和讀在完成。在英語專業(yè)精讀課程教學中,教學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為學生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方面。
針對大學英語專業(yè)學生而言,在語言的輸入上,要求更高,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一)I+1
這是克拉申最著名的公式,在這個公式中,i代表語言習得者現(xiàn)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xiàn)有水平的語言材料。根據(jù)克拉申的觀點,這種i+1的輸入并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去提供,只要習得者能理解輸入,而他又有足夠的量時,就自動地提供了這種輸入。
“I+1”表示的是,在學生語言輸入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應該略高于他們現(xiàn)有的水平。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的知識儲備還不夠,導致學生產(chǎn)生學習動機,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語言的得體性和情景性
語言的情境性主要是人們所表達的話語必須與所在的社會情景相吻合,這樣才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得體性指的是話語者的表達形式、預期等要與活動的地點、場合、說話者的身份相吻合。這就要求教師在語言的輸入過程中,要給學生提供和創(chuàng)造逼真的話語交際情形,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
(三)真實性
真實性指的是學生學習和討論的話題應該是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或者是他們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因為如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需求等,準備和把握住合適的話題,在教學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
(四)量的充足性
指的是學生的語言輸入量要足夠多,足夠大,質量要優(yōu)質。要習得新的語言結構,僅僅靠幾道練習題、幾篇短文是不夠的,它需要連續(xù)不斷地有內(nèi)容有趣味的廣泛閱讀和大量的會話才能奏效。
要學好英文,僅僅利用課堂上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教師不僅在課堂上加強學生的引導,要求學生合作學習,加強閱讀和聽的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培養(yǎng)學生課外學習的能力,促進他們養(yǎng)成課后多聽、多讀得習慣,配之以一定的激勵措施,如小獎品、平時形成性評價考核、課堂檢測等方式,評估學生是否在課后有意識地加強輸入方面的學習。
三、正確利用課堂時間。鍛煉學生輸出水平
在大學英語專業(yè)課堂上,因為專業(yè)的原因,教學不僅僅局限于單純的輸入,教師還應該以內(nèi)容為導向,積極引導學生表達他們的觀點,通過小組討論、兩人合作等課堂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就某個主題表達他們自己的觀點。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既學習了內(nèi)容,也鍛煉了英語語言的使用。
四、正確處理大學英語專業(yè)精讀課程教學中輸入與輸出的關系
(一)提供足夠的閱讀資源
在大學英語精讀課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教材上的課文,并對課文進行講解。同時,教師還要不斷鼓勵學生進行課外的自主閱讀,擴大英語文章的閱讀量,讓學生帶著不同的目的進行閱讀,讓他們攝人大量的語言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和知識面,形成一種連貫的語感。通過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培養(yǎng)自己的閱讀能力,更提升他們的綜合感知水平。
(二)強調聽的作用
英語專業(yè)課程中,關于聽的能力的培養(yǎng),高校一般都會開設一門聽力課或者視聽說課程。在精讀課程中,學生一般是熟悉教師的全英文教學。所以,教師要盡可能使用全英文教學,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大量的聽覺信息輸入,并利于營造良好的外語學習的真實環(huán)境。同時,教師也要向學生強調課后訓練聽力的重要性。要求他們精聽和泛聽結合,并且要聽懂不同的英語變體,不僅要聽懂英美國家的英語,還要能夠聽懂如日本英語、非洲英語等,當然也還要聽懂男女老少的英語。
(三)說和寫的訓練
在精讀課堂上,老師除了講解課文外,還要力盡所能地給予學生表達的機會。教師可以采取小組活動,英語匯報、個人回答問題,任務型教學方法、針對課文內(nèi)容提問等方法,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要起作幫助者,組織者的作用,要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不斷地學會使用所學到的知識。
(四)積極開展課堂互動
在傳統(tǒng)中國外語課堂中,教師通常采用填鴨式教學,學生被動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有效發(fā)揮,導致學生輸出量不夠,學習沒有興趣。要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大膽表達他們的觀點,有效利用小組討論、同桌配對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表達,增加他們語言的輸出機會。
(五)轉變角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與此同時,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觀念,積極進行身份轉變,不再是課堂的“只是灌輸者”,應該從課堂“控制者”向課堂“導演”、“組織者”、“協(xié)調者”轉變,真正做到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展開。在教學的過程中,建立平臺,通過傳授的方式,讓學生接受知識;而同時,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要多使用開放式問題,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讓他們展現(xiàn)自己,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己思量問題的回答,不僅僅是用簡單的yes或者no完成了事。教師還要運用表揚性言語,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
五、結論
英語專業(yè)精讀課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只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協(xié)調輸入與輸出的關系,不要一味地講解,進行填鴨式教學。也不要完全讓學生天花亂墜地說,這樣的結果,也許是學生犯了錯,也意識不到他們自己存在的問題?,F(xiàn)代教學方法不是舍棄傳統(tǒng)的方法,而是要求語言的輸入與輸出并重,在獲取的同時,也加強運用能力,通過大量的方法,如啟發(fā)式、任務式、討論等,讓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他們的積極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責任編輯: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