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暉 孫開蒙
〔摘要〕英語說明文寫作是論文寫作的基礎,其中的邏輯性培養(yǎng)一直是教學重點與難點,涉及人類認知世界與闡釋世界的方法論。認知語言學關注人腦的思維與認知軌跡在語言中的呈現(xiàn),其中的理論可以用來指導英語說明文的閱讀與寫作過程。國內外已出現(xiàn)認知語言學和英語寫作的融合研究,但涉及說明文寫作教學中的具體邏輯思維培養(yǎng)方法與操作流程的還不多見。文章基于認知語言學的顏色詞理論,通過課文解析和學生習作分析修改的思路過程,以多模態(tài)的形式展示英語說明文寫作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路徑。
〔關鍵詞〕多模態(tài);顏色詞;英語說明文寫作;邏輯思維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6)05-0014-10
引 言
英語寫作教學歷來是英語教學中的難點。認知語言學理論為語言學習提供了具體的人腦思維結構模型,將其應用于英語寫作教學,可以抓住實質,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效展現(xiàn)學習規(guī)律,并拓展“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1][2]。本文將從認知語言學理論出發(fā),以其中的顏色詞理論為依據,設計英語說明文寫作課程有關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方法。
目前從認知理論進行的寫作研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另一類是從元認知理論入手。隨著認知心理學在20世紀60年代的興起,西方寫作心理研究也于20世紀80年代轉向寫作過程與認知心理學的融合研究:Emig對二語寫作過程的研究一般被認為是寫作過程認知研究的開端[3];Flower & Hayes則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寫作過程的認知模型[4]。20世紀90年代,國內學者伍新春率先綜述了西方關于寫作構思心理研究的進展[5];隨后范琳、朱立霞[6]和羅明禮[7]又先后對國外該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性研究。國內有少數(shù)學者對該領域進行了獨立探究,其中鄧志勇[8]通過文章寫作和文章修改的實驗研究,提出了英語寫作教學的社會認知模式;王俊菊[9][10]也通過大量詳實的實驗,論證了認知心理學對寫作的啟迪;還有研究分別從思維運用[11]、過程精確化[12]和教學干預[13]的認知角度探討了寫作構思。
另一類研究是從元認知理論的角度出發(fā),探究元認知策略和英語寫作的關系。國外學者如Devine等[14]、Kasper[15]和Victori[16]分別通過實驗、個案分析等實證研究,揭示了元認知策略與英語寫作水平之間的關聯(lián)。國內此類實驗也相繼展開,其中比較有突破性的研究包括:以高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習者為調查對象,開展關于元認知策略與寫作關系的研究[17];通過調查統(tǒng)計探究元認知策略培訓對學生英語寫作的影響[18]。
盡管認知心理學和元認知理論的相關研究從以人為主體的觀念出發(fā)探索了英語寫作教學效果的提升方法,但鑒于英語寫作是一種既斥諸于語言又斥諸于思維的復雜動態(tài)過程[19],將重點研究人類語言和思維形成過程的認知語言學理論應用于英語寫作教學,作用將更為直接。目前國內也有專門將認知語言學和英語寫作教學相結合的研究。有的研究較為宏觀,如論述認知語言學對英語寫作研究的影響[20]的研究;也有研究細化了研究對象,比如探討認知語言學的隱喻理論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21]。目前從微觀角度出發(fā),利用認知語言學對英語寫作教學的操作過程進行具體指導的研究尚顯少見。
同時,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正推動國內英語教學不斷向多模態(tài)方向轉型。國外已有研究表明,利用多模態(tài)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對視覺模態(tài)的應用,可有效提高學生寫作的邏輯性[22]。因此將多模態(tài)教學理念和英語寫作教學加以結合的實踐已經開展。已有研究有的關注多媒體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學主客體間的多模態(tài)互動[23],有的探討英語寫作多模態(tài)教學所依托的理論根據[24]。但將多模態(tài)與認知語言學共同應用于英語寫作教學的研究剛剛起步,如梁曉暉將認知語言學與多模態(tài)教學法結合,提出一套專門針對英語寫作各種典型文體進行課程設計的教學流程[25]。
寫作說明文作為學生認識世界、展現(xiàn)世界的基礎,在英語寫作教學中至關重要。一般考試性輔導只強調讓學生尋找三點來說明事物,但如何找到三個符合邏輯規(guī)律的要點,一直是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學生構思說明文時所面臨的選取所說明要點的困境,利用認知語言學的顏色詞理論,從多模態(tài)角度探討說明文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方法。
一、 顏色詞與說明文結構
人類對顏色詞的認識與研究由來已久,而這也成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研究重點。顏色詞理論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世界、構建世界,這一過程主要分為兩個步驟:
第一,切分事物。雨后天空有時會出現(xiàn)絢麗多彩的彩虹,如圖1所示。人們之所以覺得彩虹美麗,主要是因為它幾乎涵蓋了大自然所有的顏色,從深紅色到淡藍色。但事實上,要定義這其中的每種顏色是極其困難的任務。在實際生活中,不同顏色之間通常不會存在像圖2一樣人為劃出的清晰界限。而認知語言學家Brent Berlin & Paul Kay的著作《基本顏色詞:其普遍性和演變》[26]則幫助人們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們認為,人眼只對某些特定的顏色較為敏感,因此人們只對這些顏色做了命名,如紅、黃、綠、藍、紫等,并由此對彩虹的多色進行人工切分;而其他顏色則利用已命名的顏色來描述,如深紅、藍綠等,或者采用一些不太常見的名字,如朱紅、靛藍、綠松等。這就是人類認識顏色的方法。事實上,世上任何事物都和彩虹一樣,其本身沒有明確的切分和界限,但為了更好地認識事物,人類需要人為地對事物進行切分,標出界限,得出事物的不同方面。
第二,科學選點。一般來說,人眼只能輕松識別圖3包含的十二種顏色。為了清楚描繪這些顏色,通常不會對每種顏色加以解釋,相反,只需從中選取三種最具代表性的顏色加以描述。不難發(fā)現(xiàn),十二色環(huán)內最突出的三種顏色就是均勻分布環(huán)上的紅、黃、藍三色,即它們具有“典型性”、“平行性”和“均勻分布”的特征。它們又被稱作三原色,即自然中所有顏色都可以通過這三種顏色的混合得到,而這三種顏色本身卻不能通過其他顏色的混合得到。事實上,紅綠燈的設計就利用了人眼能夠輕易感知三原色的道理,只不過用相近的綠色代替了藍色。由此可以得出,每當人們要闡釋一件事物,總是可以在人為切分的事物的不同方面中,挑選該事物最具代表性的三個方面或者特點加以描述,從而闡明整個事物。
如果將一個物體或現(xiàn)象當作十二色環(huán),那么只需像尋找三原色一樣找到描述對象的三個均勻分布的突出特點。有時,也可以找兩個特點,對應顏色里的黑和白,因為黑白兩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所有顏色。根據話題或情境的需要也可以列出三個以上的選點,但三點無疑是最常見的結構。無論選擇幾個要點,選點一定要符合類似于三原色一樣的“典型性”、“平行性”和“均勻分布”的特征。然后只需添加引言和結論部分,就得出說明文的一般性結構。如圖4:
因此,說明文寫作的一般性結構可以歸結為三部分:開頭話題引入,中間三點式結構作具體闡述,結尾得出結論。鑒于說明文大都按照這樣的結構開展,讀者可以輕而易舉地在文章開頭找到全文主旨。每篇文章、每個段落都有作者想要傳達的主旨。就文章而言,主旨蘊藏在主旨句“thesis statement”中,就段落而言主旨蘊藏在中心句“topic sentence”中。此外,作者會添加一些例子和細節(jié)來論證主旨,因此不僅在寫作中,在閱讀時也一定要注意區(qū)分主旨和細節(jié)。
每當閱讀完一段或一篇材料,讀者都應該向自己提問:“作者想要傳達的主旨是什么?”為了更好地獲取材料的主旨,讀者應該強迫自己提高閱讀速度,從而將注意力放在觀點本身、觀點之間的關系以及觀點和細節(jié)之間的關系上。閱讀較慢的讀者通常困于字詞難點,因此他們閱讀所獲取的信息反而比快速閱讀者要少。段落中心句可以幫助讀者獲取一段材料的主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中心句位于段首,不過中心句有時也會位于段中或段尾。在有些材料中,段落主旨會先在段首提出,然后在段尾再次重復。有些快速閱讀的老師就會建議學生只閱讀每段的開頭和結尾兩句,其實這是初讀一些正式文體的有效步驟。當然,有時作者可能不會直接給出中心句,這種情況下,就要在細節(jié)中尋找段落主旨。
以上這種閱讀方法同樣給說明文寫作帶來了啟示:為了使讀者更易于獲取文章和段落的含義,寫作者應該遵循清晰的結構,學會利用主旨句和中心句表達思想。
二、 顏色詞與說明文閱讀
本文先以課文Comprehension Skills(見附錄1)為例說明顏色詞認知對說明文閱讀的啟示。此文介紹了有關閱讀技巧方面的知識,與其實用性的內容相照應,本文清晰的結構也可切實加深學生對閱讀的理解,并對寫作過程給予啟迪。
首先,文章整體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自然段是引言,主旨句是“There are three abilities which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reader who comprehends well and the one who does not”;中間的2-12自然段屬于正文部分;最后一個自然段是結論,主旨句是“To summarize to this point: If an analysis is made of what lies at the foundation of comprehension, there seem to be at least three basic skills”。
其次,可對正文部分進行更系統(tǒng)的劃分。根據引言部分提到的“three abilities”可以推測,正文部分正是按照前面提到過的三點式結構展開論述:其中2-6自然段是第一點,主旨句是“The first of these abilities is the power to find and understand thought relationships: in single sentences, in paragraphs, and in selections of varying lengths”,這一點可以歸納為“what(閱讀的內容)”,可用三原色中的紅色表示;7-9自然段是第二點,主旨句是“The ability to set specific purposes in reading is a second important ability or skill”,這一點可以歸納為“why(閱讀的目的)”,可用三原色中的黃色表示;第三點是10-12自然段,主旨句是“A third basic comprehension skill is the ability to make full use of previous learning in attacking new material”,這一點可以歸納為“how(閱讀的方式)”,可用三原色中的藍色表示。由此可見,作者選取了閱讀技巧的三個最具代表性的特點“what” 、“why” 和“how”來解釋“閱讀”這個抽象行為。同時,“what” 、“why” 、“how”三點也符合“典型性”、“平行性”和“均勻分布”三個特征。若用顏色詞的多模態(tài)形式表示課文結構,如圖5所示:
在一篇結構清晰的文章中,不僅正文部分可以按照三點式展開,甚至連每個要點的論述也可以采取類似的結構。比如,正文第一點介紹了“閱讀材料可以以怎樣的思維關系串聯(lián)起來”,即“thought relationships”。這一部分共介紹了四種思維關系,分別是“time”、“simple listing”、“comparisoncontrast”和“causeeffect”,那么第一點就可以歸結為四點式結構,如圖6。類似地,正文第二點論述了“應帶著目的閱讀”,即“to set specific purposes”。這一部分作者列舉了兩個例子,分別是“Harvard freshmen”和“studying a chapter”,因此第二點可以歸結為兩點式結構。
總而言之,分點論述的思維和科學選取要點的方法可以分別在文章的宏觀結構和中觀結構發(fā)揮作用,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其撰寫文章的邏輯性。
三、 顏色詞與說明文寫作評析
在尚未接受顏色詞思維訓練之前,大一學生被要求提交說明文練筆,從三點闡明一種事物。本文挑選了其中結構清晰的兩篇,利用顏色詞理論給出評價和具體的修改辦法。
第一篇作文題為“Bodybuilding”(見附錄2),文章開頭部分首先做了總述:“This activity contains three main parts: training, diet and recovery”,由此可以得出,學生試圖用三點式結構論述“健身”,選取的三點分別是“訓練”、“飲食”和“恢復”。然后,學生利用在每段段首放置中心句(topic sentence)來提示各段主旨,分別是:(1) The training required a wellorganized and systematic training plan(2) The suitable diet for a bodybuilder is also important (3)There are two main ways of recovery One is the stretching after exercises; the other one is getting enough rest
通過分析各點的邏輯關系,可判斷用何種顏色代表各點。中心句(3)表明“恢復”包括“拉伸恢復”和“充足休息”。但鑒于訓練后的拉伸恢復環(huán)節(jié)基本可以算作訓練的一部分,那么第一點“訓練”和第三點“恢復”就有涵蓋關系,這違反了“平行性”原則。因此第一點可用三原色之一紅色表示,第三點則用與紅色相近、不構成“平行”關系的粉色表示,第二點可用三原色之一黃色表示。像這樣用顏色詞的多模態(tài)形式將文章結構表現(xiàn)出來(如圖7),該同學在選點方面存在的邏輯思維問題就可一目了然。
在修改環(huán)節(jié),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經提出的事實和觀點,作重新調整,而非添加新的內容。對這篇作文的修改分為兩個步驟:第一,調整各點內容;第二,重新措辭、調整各點順序。
首先是第一步各點內容調整。文章總體應該圍繞中心詞“bodybuilding”展開,而“training”只是三個平行點中的一個,因此應將第一點的主語“the training”改為形式主語“it”。為了使第三點達到三原色之一的藍色而成為標準的第三點,應使其構成和前兩點“training”、“diet”平行的結構,因此將原來第三點中的“the stretching after exercises”去掉,重點突出“recover”。經過對已有材料的重新編輯和調整,分別將三點的中心句修改如下:(1) Its important for body builders to make a wellorganized and systematic training plan (2) For a good body builder, the suitable diet is also important (3) It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know how to recover from the training or how to relax
然后進入第二步措辭和各點順序調整。鑒于“訓練”和“恢復”在時間上的順承關系相比于和“飲食”的關系要更為緊密,建議將第二、三點調換位置;同時修改第三點措辭,用“even more”體現(xiàn)一種遞進關系,修改后的各中心句如下:(1) Its important for body builders to make a wellorganized and systematic training plan(2)It is equally important to know how to recover from the training or how to relax(3)For a good body builder or a good body relaxer, the suitable die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修改后的三個論點,則可以用三原色紅、藍、黃來表示。如圖8:
第二篇作文題為“On Sculpture”(見附錄2),學生依舊分三點來闡釋雕塑這一事物,每一點的主旨總結如下:(1)To make a sculpture, the main material that we need is stone Apart from the stone, we still need several tools to complete such a difficult task(2)Now lets talk about the forms of the sculpture There are three main types of the sculptures, which are circular engravure, embossment and openwork carving(with the Dunhuang frescoes being the most famous embossment) (3)There are several civilizations that own the tradition of making sculpture The best known civilization among them might be the ancient Greek The Venus de Milo is a masterpiece created by the Greek
首先需要分析三點之間的范疇關系,并利用顏色詞的多模態(tài)形式表示出來。相比于第三點“雕塑文明”的一級范疇(用三原色之一的紅色表示),第一點“雕塑材料”和第二點“雕塑形式”都只能算作次級范疇,和第一點不是平行概念,因此選用淺藍色和淺黃色表示。如圖9:
之后同樣本著利用已有材料、不添加新內容的原則,對這篇文章給出三點修改意見。第一,總體來看這篇作文從題目到內容都過于寬泛,建議選取作文已在第二點提及的“雕塑形式”當作主題來論述,如此可將題目修改為 “On the Forms of the Sculpture”。
第二,應選取事物的如三原色般的三個典型的、平行的、且均勻分布的特點,根據作文已有內容可以將三點確定為雕塑的三種形式:“circular engravure”、“embossment”和“openwork carving”。
第三,整合作文中出現(xiàn)過的雕塑例子,會發(fā)現(xiàn)原有第三點提到的“the Venus de Milo”屬于第一種雕塑形式“circular engravure”,原有第二點提到的“the Dunhuang Grottoes”屬于第二種雕塑形式“embossment”,只需為第三種雕塑形式添加一個例子,就能構成三部分“雕塑形式+例子”的平行結構,從而可用三原色表示三點。各部分新的中心句可總結為:(1) Circular engravure: the Venus de Milo; (2) Embossment: the Dunhuang Grottoes;(3) Openwork carving: an example 那么,若用顏色詞的多模態(tài)形式表示修改后的文章結構則如圖10所示:
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借助每種例子把相關雕塑形式的特點更清晰地加以介紹,也可聯(lián)系所舉例子涉及的雕塑文化進行更深入的探討。這一篇文章的邏輯呈現(xiàn)以及知識傳遞要遠高于修改前的習作。
經過顏色詞理論的訓練,學生在撰寫說明文時能夠很順利地找出事物的兩個或三個典型性特點,且這些特點均處于相同的層次,均勻分布在要說明的事物所構成的色環(huán)上。此外,學生也學會了修改自己以及同學的習作。經過進一步引導,學生還會把這種分點思維和選點方法應用于議論文寫作中,從而學會構思文章的分論點,增強了文章的邏輯性。
四、 結 語
英語說明文寫作是學生未來進行學術研究的基礎,學生只有同時掌握其表層結構和深層邏輯,才能勝任英語說明文的寫作任務。以上的理論說明、課文解析和學生習作分析修改三部分,展現(xiàn)了英語說明文寫作的多模態(tài)教學方法如何幫助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本文基于認知語言學理論并利用多模態(tài)教學方式呈現(xiàn)說明文寫作的課程設計,也為其他文體英語寫作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梁曉暉.英語寫作思維的認知型多模態(tài)培養(yǎng)模式[J].外語電化教學,2015,(1):43-49.
[2]梁曉暉,孫開蒙.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與《學術英語讀寫教程》編寫[J].當代外語教育,2015,(1).
[3]Emig, J. The Composing Process of Twelfth Graders [M]. Urbana, IL: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1971.
[4]Flower, L. & Hayes, J. The dynamics of composing: making plans and juggling constrains [A]. In Gregg, L. & Steinberg, E.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C]. Hove, Sussex and Hillsdale, NJ: L. Erlbaum, 1980: 31-50.
[5]伍新春.西方關于寫作構思心理研究的進展[J].心理科學,1998,(3):254-257.
[6]范琳,朱立霞.國外寫作構思心理研究的進展[J].外語教學,2004,(4):65-70.
[7]羅明禮.國外寫作構思認知發(fā)展研究述評[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2):129-134.
[8]鄧志勇.英語寫作教學的社會認知模式[J].現(xiàn)代外語,2002,(4):408-417.
[9]王俊菊.二語寫作認知心理策略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2006,(6):61-66.
[10]王俊菊.二語寫作認知心理過程研究評述[J].外語界,2007,(5):2-9.
[11]劉亨銘.論寫作構思中求異思維的運用[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1):50-53.
[12]王保升.談寫作構思過程的精確化[J].文學教育,2007,(9):58.
[13]陶振環(huán).試論學生寫作構思過程的教學干預[J].上海教育科研,2010,(7):73-74.
[14]Devine, J., Railey, K. & Boshoff, P. The implications of cognitive models in L1 and L2 writing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3, (2):203-225.
[15]Kasper, L. F. Assessing the metacognitive growth of ESL students writers [J]. TESL-EJ, 1997, 3(1):1-20.
[16]Victori, M. An analysis of writing knowledge in EFL composing: a case study of two effective and two less effective writers [J]. System, 1999, (27):537-555.
[17]路文軍.通過對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展開的調查探究了元認知策略使用水平與英語寫作之間的關系[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9):25-27.
[18]劉文宇,高榮濤.利用元分析方法,探究元認知策略培訓對中國學生英語寫作成績的影響[J].外語教學,2011,(2):60-63.
[19]梁曉暉.多模態(tài)隱喻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以說明文為例[J].外語研究2013,(5):24-31.
[20]章恒珍.認知語言學對寫作研究的影響[J].鄭州大學學報,2004,(3):103-105.
[21]蔣顯菊.隱喻認知理論在英語高級階段寫作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2):44-49.
[22]Stein, P. Rethinking resources: multimodal pedagogies inthe ESL classroom [J]. TESOL Quarterly, 2000, (2):333-336.
[23]王炤.多媒體英語寫作教學中的多模態(tài)互動模式[J].外語電化教學,2010,(6):14-19.
[24]田旭.談基于關聯(lián)理論的多模態(tài)英語寫作教學[J].教育探索,2013,(3):39-40.
[25]梁曉暉.學術英語讀寫教程(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6]Berlin, B. and Kay, P.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責任編輯:高生文)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logicality in writing English expository articles has long been a key teaching point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expository article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of academic writing. Since the expository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the way people perceive and present the world, some theori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hich explores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rain, can be employed to give instructions o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English expository articles. Some integrated studi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English writing can be seen both home and abroad, among which researches targeted at a specific training method of logical thinking and its operational process can hardly be found.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will utilize color terms, a cognitive theory, to demonstrate a multimodal training method of logical thinking in writing expository articles through text analysis and student composition revision.
Key words: multimodality; color terms;writing of English expository articles; training of logical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