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淑芬
摘要:孔子說:“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就是這個道理,學習數學同樣離不開興趣,特別是數學課堂上,教師更應該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就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談談本人的點滴做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孔子說:“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就是這個道理,學習數學同樣離不開興趣,特別是數學課堂上,教師更應該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就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談談本人的點滴做法。
一、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
設置懸念,更能引發(fā)學生高度的注意力及思維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來。懸念也是啟發(fā)學生思維的一種手段,因此,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應以啟發(fā)學生思維為立足點。
例如在“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教學中,首先,在回顧三角形概念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會不會存在某種關系呢?”這種綱領性提問,對學生的思維還達不到確定的導向作用,學生可能會對角與角的相等、不等、兩角之和(差)與第三個角的大小比較等問題進行研究,當發(fā)現這些問題只對某種特殊三角形有意義時,他們的思維可能會指向“三個內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規(guī)律?”我適時地提出:“請同學們畫一些三角形(包括銳角、直角、鈍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個角,觀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有什么聯系. ”經測量、計算,學生發(fā)現三個內角的和都在180°左右. 我進一步提出:“由于具體測量會有誤差,但和數都在180°左右. 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是否為180°呢?請同學們把三個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構成一個怎樣的角?”學生在完成這一實驗后發(fā)現,三個內角拼在一起構成一個平角. 經過上述兩步實驗,提出“三角形的三個內角之和為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 接著,我指出了實驗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學生給出嚴格的邏輯證明. 在尋找證明方法時,我提出:“觀察拼接圖形,從中能得到什么啟示?”學生可憑借實驗操作時的感性經驗找到證明方法. 實踐操作不但使學生獲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證明定理的啟發(fā),顯示了很大的智力價值。
二、運用直觀教學用具,創(chuàng)設初中數學課堂情境教學
初中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是較為直觀的,他們都希望是能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數學。 然而,數學的教學往往不是那么直觀的教學,而是一種抽象的邏輯思維和想象思維的演變、推理。因此,教師就應千方百計想方設法使數學直觀起來,簡化起來,精心設計其知識的呈現方式。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二十九章“投影與視圖”中的“三視圖”時,我事先讓每個學生按規(guī)格疊好 10 個正方體,上課時,引導學生從不同方向看,得到不同的平面圖形,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主視圖、左視圖和俯視圖后,讓學生用透明膠帶將自己制作的正方體選擇幾個粘合在一起,放在桌子上,然后從不同的方向看,體會其三視圖的含義及畫法,學生之間交叉使用,其次再用十合粉筆做演示,進一步觀察體會最后再補充立體圖形和它們的三視圖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直觀地理解,從不同方向看,就會得到不同的平面圖形。在教學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性時,通過演示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模型的演示,學生直觀地了解了相關知識,也就會很自然地理解一些如拉閘門為什么要用四邊形而不用三角形的基本原理了。利用這種直觀教學用具的演示,不但學生的興趣被激活,紛紛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而且在動手操作中,學生會發(fā)現連教師也無法預料的東西,正是通過動手實踐、動腦自主探索與自主交流的學習方式獲取了知識,對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將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初中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時期,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較多的概念、公式等,在教學過程中,若教師認知不夠、重視不足,則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心理,從而使課堂學習效率大打折扣。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形象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探索學習。例如:在學習《直線、射線、線段》內容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線”,并說出這些“線”有什么不同之處。在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后,教師再適當引入關于直線、射線、線段的概念及特點,并通過一些例子讓學生練習,鞏固所學的知識。
四、創(chuàng)設生活性的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生活中時時有數學,事事有數學。教師要能夠結合數學內容,善于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精心設計生動有趣的情境,拓展學生的生活空間,強化感知,讓學生親身體驗情境中的數學問題,感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分析世界,了解世界,初步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蘇科版八年級下冊,設計軸對稱圖案的教學時,我先出示了一組與日常生活有密切聯系的標志圖案。如中國農業(yè)銀行標志,中國工商銀行標志,綠色食品標志,中國環(huán)境標志,引導學生觀察欣賞,這些標志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也是學生很感興趣的,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見,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增長了學生的見識,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認識和設計軸對稱圖案的興趣和熱情。
五、參加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講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入八年級下期學習以后,同學們都將學習和掌握相似形的知識。一天,天氣很好,我對同學們說:“這節(jié)課我們到學校操場上去上,同學們帶上你們認為有用的測量工具,去測出操場上旗桿的高度?!?/p>
到操場以后,同學們都三五成群的測量起來,由于事前我沒有給任何提示,全班五十多位同學,除有四位同學不知所措外,其他同學都找了不同的“參照物”──有以自己身高為標準量影子;有以米刻度尺為標準量影長;有以小樹為標準量影長。我在一旁觀察他們,指導他們,協助他們,心里泛著甜蜜的滋味:我的學生漸漸長大了!更為可喜的是通過這次測量活動,還意外的使好幾個原來基礎較差的同學補上了這一課,成績也漸漸好了起來。有些數學問題,學生不親自做一做,是不會清楚、明白的。只有實踐活動才能真正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