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艷
摘 要: 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鍛煉各方面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豐富的情感,滿足終身發(fā)展的需要。作為高效課堂的實施者,教師要做好角色的轉變,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感、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引導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 高效課堂 教師角色 角色觀念 教學行為 評價指導
高效課堂包括三層含義: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所謂高效率,就是花最少的時間學最多的內容;高效益是指單位時間內學習結果和學習過程的統(tǒng)一;高效果則可以理解為課堂學習達到較理想的結果。高效課堂被形象地描述為“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在這樣的課堂形式下,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超越知識層面的愉悅和能力升華。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鍛煉各方面的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豐富的情感,滿足終身發(fā)展的需要。那么,一堂課如何才能做到真正高效呢?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在追求課堂高效的路上,從來不乏探索者和引領者,他們做出的各種嘗試無疑給我們提供了范本,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是不敢懈怠,力圖在不斷的反思過程中探尋可實施策略。
一、構建高效課堂,教師要樹立角色轉換的觀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闭嬲闹R和能力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學”出來的。在傳統(tǒng)課堂“灌輸——接受”基本模式的影響下,教師已經形成手拿粉筆占領課堂的意識,須知,當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時,學習積極性就要受打壓——受到脅迫的學習過程注定是不快樂的,也是不合理的,所以要使課堂高效,教師首先要有角色轉換的觀念。高效課堂把教學看作學生通過探究性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注重“以學生為中心”,學生要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在交流中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教師在課堂上關注的是每一位學生,關注的是學生的一切。在這里,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支配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與學生成績的評判者,而應是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者,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自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明確這一點,教師才能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高效課堂的實施者。有了觀念的轉變,才會有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
二、構建高效課堂,教師要踐行教學行為的轉變
在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從課前的準備到課上的組織引導,教師都不應該搶占學生的“風頭”。
課前,教師的準備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guī)律。備課要有深度和廣度,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明確教學內容和重點,注重知識的細化拆分與整合重建,以有利于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課堂形式傳授知識,做好課堂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滿生成活力的課必須要創(chuàng)設有效乃至高效的預設,在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上,教師都應注重采用有助于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形式,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在參與的過程中有所收獲。
課上,我們追求自然和高效的生成,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生成不應是一種意外收獲,更不能刻意為之,我們現在把它當作一種價值追求,當成彰顯課堂生命活力的常態(tài)要求。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應著意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的意識和習慣。第一,教師應更注重興趣的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欲求、對知識的把握程度、主動學習意識的形成和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都與興趣密切相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心理上處于興奮和抑制的最佳狀態(tài),讓學生充滿求知的愉悅感,調動學生的良好情緒,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被最大限度地發(fā)散,大部分時間處于活躍狀態(tài),這樣,45分鐘的課堂教學效率就高,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就是滿愉悅的,而且這種愉悅將是學生自我能力提升的最大動力。第二,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大膽質疑的習慣。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睙o數事實證明,“問”是培養(yǎng)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切入口。有人說,學習的過程是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只有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產生探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發(fā)言,讓學生在探究中尋找答案,這一過程中,教師適當做以點撥和補充,這與老師將現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給學生,效果會截然相反。第三,教師要鼓勵學生樹立獨創(chuàng)意識。站在社會進步和發(fā)展前沿的往往是那些善于打破常規(guī)、有獨創(chuàng)意識的人,教育的目的不是千人一面,教師應指導學生從習慣性思維模式中跳出來,打破思維定式,試著進行反向思維,引導學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從中發(fā)現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有價值的見解,這是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的一種最好的體現。
三、構建高效課堂,教師要堅持規(guī)范的評價指導
一件事,只有長期堅持才會成為習慣。構建高效課堂不能憑三分鐘熱血,也不能追求一蹴而就。高效課堂是要重建一種新的課堂秩序,讓老師少講直至不講,學生多學、多說,將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铀魅?,從過去的觀眾變成演員、當事人。要使學生的規(guī)范變成習慣,教師和學生必須密切配合和長期堅持,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師生之間應逐漸建立交流與溝通的橋梁,教師應充分關注和尊重每一個個體,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并充分地信任他們,從而獲得學生的理解與信任,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此基礎上,教師運用規(guī)范的評價標準在日常教學中堅持點評,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的盲目性,避免學生的思路誤入歧途,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思維指向所要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求知識、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如果教師能把課堂上的評價活動堅持下去的話,學生的惰性就會在合理的引導中逐漸消失,當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索取意識越來越濃厚、表達的欲望越來越強烈、運用知識的能力越來越強時,我們就距離真正的高效課堂又邁近一步。
參考文獻:
[1]張全祥.構建高效課堂必須改變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教育革新,2013(5).
[2]崔文賢.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甘肅省古浪縣第三中學甘肅·武威【期刊】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