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銳鋒
【內容摘要】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有時過度強調了言的學習,并且在教授文言的過程中,以教師的解釋代替了學法的指導。文言文的教學應著眼于文本語境,培養(yǎng)學生詞語、語法甚至文化的綜合把握能力,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以最大化地提升學生的文言文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學法指導 語境意識 語法意識 詞語意識 文化意識
在《燭之武退秦師》中,課下有個注釋:“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東封鄭”注釋為:“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肆其西封”注釋為:“往西擴大邊界。肆,延伸、擴張?!惫P者認為注釋有誤?!凹葨|封鄭”,它的完整成分是:“(晉)既東封鄭?!痹谶@句話中,“晉”是主語,“封”在謂語位置,“鄭”是賓語,而“封”本身是名詞,因此要活用為動詞,“既”“東”處在狀語位置,因此完整的翻譯為“晉國已經在東邊把鄭國作為封地”。因此,課本注釋正確。
再看“又欲肆其西封”這一句,主語依然是“晉”,“肆”字,課下注釋為延伸、擴張,為動詞,作謂語,賓語為“封”。其中,“西”字,處在賓語之前,修飾名詞,因此,應該作定語,可以解釋為“西邊的”。因此,完整的翻譯為:晉國又想要擴張它西邊的封地。但課下對“西”字的注釋為“向西邊”,這是介賓短語,應該做狀語,這顯然與其所在句中的位置是矛盾的。因此筆者認為,課本注釋對“西”字的處理不正確。
據(jù)此,筆者認為要想搞好高中語文的文言文教學,教師要回歸根本,要想辦法提高學生的文言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讓學生掌握住文言詞語推斷的基本辦法,并進而提高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在語境的把握下,掌握并靈活運用推斷方法。
因此,筆者認為,要想教會學生學好高中文言文,必須反復訓練學生的幾種意識。
一、語境意識
在文言詞語解釋和句子翻譯考查中,語境意識尤為關鍵,只有重視對句子上下文的分析和揣摩,才能理清事件,辨明關系,推斷文意,從而正確把握句意、界定詞義,以使句子表達完整、表意清楚①。
語境,是語言存在的基本環(huán)境,而古漢語學習中,一詞多義是基本特點,只有準確把握語境,才能準確地在選擇一個詞語豐富義項中的“那一個”。再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這句中,“辭”字怎么解釋呢?據(jù)《漢典》解釋:(1)告別:告~。(2)不接受,請求離去:~職?!省#?)躲避,推托:不~辛苦。(4)解雇:~退。(5)同“詞”。(6)優(yōu)美的語言:~藻。(7)講話;告訴:“請~于軍”。(8)文體的一種:~賦。在這么多解釋中不是每一個都適合那句話,那么哪一個才是最恰當?shù)哪??根?jù)語境,因為燭之武的話中有推脫之意,因此,“推辭、推脫”是最準確的。
語境可以說是我們分析詞義的土壤,脫離土壤,就無從入手了。努力建立語境意識是學生學好文言文的第一步。
二、語法意識
在文言文學習中,對實詞的解釋是重中之重,沒有強烈的語法意識,就不能靈活把握在具體語境中詞性的變化。
《燭之武退秦師》中“晉軍函陵,秦軍氾南”的“軍”字,通過語法分析得知,“晉”“秦”為主語,“函陵”“氾南”為賓語,“軍”字處在謂語位置,應承擔謂語功能。因此,根據(jù)語境語法分析應解釋為“駐扎”,而“軍”字本意為名詞,因此此處是名詞活用為動詞。
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有強烈的“主謂賓”主干意識,還有能準確分析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妝補”;其次,還要考慮成分之間的搭配關系,這些關系也能為我們正確分析詞義提供積極的幫助。所以,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應該利用課本中的典型例句精確分析,以幫學生學會利用語法來解釋定位詞語的意義。
三、詞語意識
文言文之“文”如果說是文化、語境的話,那么“言”則是它的承載者、構成者,無“文”就無“言”了,而無“言”也就無“文”,兩者緊密聯(lián)系,密不可分。
文言文中,一篇文章無外乎實詞和虛詞,其中90%的構成者為實詞,所以把握住實詞,是把握語境的關鍵,讀懂實詞也是讀懂文章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其中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實詞的教學,要搞好實詞教學,學生必須全面掌握古今漢語的區(qū)別、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相關知識。
四、文化意識
我國古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特色獨具。中學階段的古文學習,必須要了解一些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墩Z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中學生要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這看似不難達到,實則頗為不易。古文教學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學生學習文言文,除了需要掌握古代詞匯、語法、音韻等方面的知識外,也很有必要了解和探究諸如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風俗習慣等古代文化常識。這樣,不但可以實現(xiàn)我們對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而且有助于充實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注釋】
① 朱兵. 例說文言翻譯中語境意識的培養(yǎng)[J]. 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1(5).
(作者單位:安徽省和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