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在梳理兩種判決模式的優(yōu)點和缺陷的基礎(chǔ)上,對他們的價值進行比較,進而以此為視角分析了我國現(xiàn)有缺席判決制度的特征及暴露出的不足,并在選擇以單方辯論判決主義為原則、以缺席判決主義為補充的制度模式基礎(chǔ)上,對其分別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予以完善。
關(guān)鍵詞 民事訴訟 缺席判決 缺席判決主義 單方辯論判決主義
作者簡介:黃海波,中共徐聞縣委黨校(進修學校)辦公室主任,法學講師。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2.049
隨著三權(quán)分立思想的確立和自然法學派的興起,國家公權(quán)力逐漸受到公民私權(quán)利的限制,因此,出席庭審不再被視為當事人的必須要做的義務(wù),可以變成處分的權(quán)利。
一、對缺席判決的理解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29-131條對缺席判決的適用情況做出了規(guī)定,通過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我國的立法對缺席判決的理解:第一,“缺席”的時間界定,我國立法認為缺席的時間標準為開庭審理時,包括法庭調(diào)查和法庭辯論的整個庭審過程,如果當事人未參加或未參加完上述過程則構(gòu)成缺席;第二,對“缺席”的行為認定,我國將“經(jīng)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jīng)法庭許可中途退庭”視為當事人缺席,并沒有涉及當事人是否參加辯論,因此對于當事人到場但只進行了部分辯論而未經(jīng)法院許可中途退庭的情形,按照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應(yīng)作出缺席判決;第三,缺席判決的適用對象,我國缺席判決的相關(guān)立法貫徹了原、被告區(qū)別對待的原則,即對于除被告反訴情況下的原告和法庭裁定不準撤訴的原告外,原告缺席會導致絲毫不影響其實體權(quán)利的撤訴,與此對應(yīng),非必須到庭的被告若不到庭時,蔣面臨對實體權(quán)利具有影響的缺席判決,相同的訴訟行為僅因原、被告的訴訟地位不同而引起不同的法律效果;第四,立法對缺席判決的相關(guān)審理方式?jīng)]有做出詳細的規(guī)定,法院在作出缺席判決時遵循的程序與對席判決相同;第五,法院作出缺席判決僅依據(jù)法院的單方意思,即不以在席當事人申請為前提。
二、缺席判決兩種制度模式的價值比較
(一)缺席判決主義及特點
缺席判決主義能保障訴訟程序走上正常程序,但這樣做在實踐中卻往往與現(xiàn)實實體公正的目的相悖,因為當被告缺席時,設(shè)想為被告自認了原告的訴訟主張,即使被告已經(jīng)提供了載有能成立的抗辯事實及有依據(jù)的答辯狀,法院也不能予斟酌。誠然,盡管設(shè)立異議制度目的是彌補公正價值的實現(xiàn),使其通過賦予有正當理由而缺席的當事人以異議權(quán),尊重其訴訟權(quán)利以實現(xiàn)實體公正,為缺席方提供額補救,但被告一旦提出異議,訴訟如果恢復(fù)到缺席的狀態(tài),這就給某些沒有理由的被告提供了不正當使用異議的可乘之機,造成訴訟拖延,同時也給對方當事人的權(quán)利救濟帶來了困難。
(二)單方辯論判決主義及特點
單方辯論判決主義的基本內(nèi)容是一方當事人不正常到庭時,由到庭的一方當事人進行辯論,法院將當事人已辯論的事實以及法院獲取的證據(jù)、缺席方已提供的訴訟資料作為判決基礎(chǔ)。這種模式為現(xiàn)在西方多數(shù)國家所采用。根據(jù)此模式,在當事人一方缺席的情況下,不得任意作出對缺席方不利的判決;缺席方在訴訟和答辯狀中主張的事實和所記載的內(nèi)容,均被視為缺席方的陳述,從而避開了缺席判決主義不能實現(xiàn)實體公正的弊端,較好地體現(xiàn)了辯論主義,同時由于單辯論主義并不完整,法官所掌握的證據(jù)也是片面的,在此基礎(chǔ)上作出的判決可能出現(xiàn)與事實不符的情況;第二,該模式有“難以觸及的盲區(qū)”,一旦出現(xiàn)一方當事人未到庭且不提交答辯狀的情況,該模式在此時就顯得無能為力了。
(三)比較兩種立法模式的價值
對缺席判決主義和單方辯論判決主義進行價值取向比較,盡管單方辯論判決主義彌補了缺席判決主義的部分缺陷,實現(xiàn)了相對辯論的對立性、避免了異議制度帶來的訴訟遲延,但其自身的不足仍需由合理的缺席判決主義來完善,比如,如果缺席方由于“可諒解的原因”缺席,而法官卻在掌握不完整的證據(jù)和事實材料上作出了缺席判決并且對此判決缺席方只能通過上述的方式才能抗辯,這樣不僅有失公正之嫌,而且還會使缺席方喪失參加一審法院審理的審級利益;再如,對于單方辯論判決主義中由不完整辯論引發(fā)的判決與事實不符的情況,對比缺席判決主義中合理的異議制度卻能夠?qū)崿F(xiàn)完全對立辯論,進而保證實體公正。
三、以兩種模式為視角分析我國的缺席判決
(一)我國缺席判決的特點
我國的缺席判決特征是,有區(qū)別于缺席判決主義模式和單方辯論判決主義模式。
單方辯論判決主義是以當事人訴訟模式為基礎(chǔ)的,法官的判決僅以當事人的主張為限;其次,兩者對“缺席”的理解程序不同,我國的缺席判決制度將一方當事人雖到場但不進行辯論或中途退庭的情形,不視為缺席;而在單方辯論判決主義模式下這種情況被視為不到場。
(二)我國缺席判決的缺陷與完善
通過上述以兩種模式為視角分析我國缺席判決的特點可以窺見,我國現(xiàn)行的缺席判決制度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不足,通過借鑒發(fā)達法制國家的立法經(jīng)驗和兩種缺席制度模式的各自長處,針對我國缺席判決制度的種種缺陷與不足,分別從宏觀和微觀角度提出了相應(yīng)的解決對策。
1.從宏觀角度的解決對策:我國應(yīng)兼用缺席判決主義和單方辯論判決主義,以后者為原則,在對缺席判決主義的異議制度進行完善和限制的基礎(chǔ)上以前者為補充。
以單方辯論判決主義為原則的理由在于:
第一,它更好地符合了民事訴訟中的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訴訟公正與訴訟效率等諸種價值。 判決對案件作出了及時的了斷,但另一方面,異議程序僅因為形式審查就將原判決推翻,如果缺席方?jīng)]能提出異議或未以適當?shù)姆绞教岢霎愖h,勢必對實體正義造成威脅,如果缺席方隨便找出理由啟動異議程序,又有耗費訴訟效率的嫌疑。而單方辯論判決主義則避免了上述的矛盾。這樣做可能會損害缺席方接受第一審的審級利益,但這是可以通過限制異議制度的適用,對有合理理由的缺席方可以提出異議的方式解決;第二,判決一經(jīng)作出即具有拘束力和確定性,這就是程序的安定性的重要表現(xiàn),單方辯論主義維護了民事訴訟程序的安定性,它通過單方辯論的采用,使缺席情況下作出的判決具備了正當化的外觀,保持了程序保障在形式上的完整性;第三,單方辯論判決主義模式代表了世界各國缺席判決制度的改革潮流,也更適合我國的現(xiàn)實。在當今的西方國家,哪怕是堪稱傳統(tǒng)缺席判決主義模式代表的德國,也給到庭當事人提供在缺席判決與根據(jù)訴訟記錄判決之間進行選擇的權(quán)利,其他國家更是逐漸摒棄了缺席判決主義模式的缺席審判制度,比如日本、我國臺灣地區(qū)都選擇可完全的一方辯論模式。對于我國民事訴訟改革的現(xiàn)實,其目標是建立規(guī)范、完整的現(xiàn)代民事訴訟制度,因此程序的安定與判決的權(quán)威就必然受到重視,而單方辯論判決主義正是建立以該訴訟理念為依托的,固然也順應(yīng)了我國民事訴訟改革的需要。
2.從微觀角度的解決對策:在微觀上的解決對策包括:更正我國缺席判決制度中“缺席”的認定、改變原被告相同的行為僅因訴訟地位不同而引截然不同的法律效果的狀態(tài)、減少法院職權(quán)在缺席判決中的影響、明確缺席判決的救濟等。
一是我國的缺席判決對缺席時間的界定、缺席行為的界定,都與辯論無必然聯(lián)系,這一點是與世界各國立法不同的,結(jié)合上述關(guān)于兩種缺席制度模式的介紹以及觸會民事訴訟私法性質(zhì)當事人在訴訟中起主導作用的訴訟理念,應(yīng)當將缺席時間界定為于言詞辯論期日未到庭,如果經(jīng)過了多次開庭,則以最后一次開庭來判決是否缺席;蔣缺席行為確定為一方到庭但不參加辯論或中途退庭的視為未到庭,若當事人雖進行了辯論,若當事人雖進行了辯論,但辯論不充分或只進行了部分辯論就不能將其確定為缺席,視為其對自己訴訟權(quán)利的處分,法院作出對席判決。
二是原被告相同的行為僅因訴訟地位不同而引起撤訴和判決截然不同的法律效果,反映了將缺席判決作為一種懲罰不到庭被告的錯誤理念。原告有撤訴權(quán),而被告卻無對應(yīng)的權(quán)利,這顯然有失平等的訴訟原則的,同時也會造成被告利用缺席導致撤訴來逃避可能敗訴的風險,而此時對是否準許原告撤訴,我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為由法院單方裁定,完全不會考慮被告方的意愿,這種立法漏洞更為原被告之間的地位不平等埋下伏筆,鑒于此,立法應(yīng)對原被告的缺席判決采取同等視之的原則,無論是原告還是被告,一旦缺席就同等機會地面臨缺席判決。
三是我國法院在作出缺席判決時不顧當事人的意愿而依職權(quán)作出,違背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司法原則,因為有些案件在一方缺席的情況下,在缺席當事人不一定期望法院已判決的形式結(jié)案,可能會期待法院的調(diào)解或自行和解、訴訟中止等方面解決糾紛。因此,有必要對缺席判決的作出以在席方當事人申請為前提,申請應(yīng)于言詞辯論之日提出。如果是缺席方為了逃避敗訴或在席當事人認為自己的訴訟主張即便在對方缺席的情況下,通過法官的審理同樣能夠得到支持,他會不遲疑提出缺席判決的申請。
參考文獻:
[1]畢玉謙.缺席判決的基本法意與焦點問題之探析.法學評論.2013(3).
[2]章武生、吳澤勇.論我國缺席判決制度的改革.政治與法律.2013(5).
[3]朱立龍.我國缺席判決制度的檢討與重構(gòu).法律適用.2014(8).
[4]章武生主編.民事司法現(xiàn)代化的探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