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壯
【文史新證】
唐王叡生平考略
李 壯
(華中師范大學 歷史文獻所,武漢 430079)
王叡,晚唐著名學者、詩人,號炙轂子。由于史料相對缺乏,其生平事跡記載簡略,主要保存在《神仙感遇傳》 一文中。據《炙轂子》 佚文相關史料考證,王叡大約生于穆宗長慶 (821—824)年間,卒于哀帝天祐(904—907)年間。其籍貫為新繁人,瑯琊(郡望)人之說不可信。
王叡;生平事跡;生卒年;籍貫
王叡著有《炙轂子》 (又稱 《炙轂子雜錄》或 《炙轂子雜錄注解》)五卷、《春秋守鑒》 一卷、《春秋龜鑒》 一卷、《炙轂子詩格》 一卷。除《炙轂子詩格》 流傳至今,其余皆亡佚。這樣就導致王叡的生卒年、籍貫記述不夠確切,生平事跡記載簡略。臺灣學者王夢鷗先生《炙轂子及其詩格考》 一文已對王叡及其著作進行相關考證,陶敏、張伯偉先生多承襲其觀點,然囿于材料所限,其說仍有商議之處。筆者不揣淺陋,略陳于下,尚請方家垂教。
王叡,一作王睿,“睿,叡之古字,固無不同”[1]347。 《舊唐書》 《 新唐書》 無傳, 唐代筆記小說亦無相關記載,而《新唐書·藝文志》 及私人目錄書僅記載姓名與著作情況。唯宋代張君房《云笈七簽》 第一百一十二卷《神仙感遇傳》 中有一則記載王叡最為詳盡的材料。茲摘錄如下:
進士王叡,漁經獵史之士也。孜孜矻矻,窮古人之所未窮,得先儒之所未得,著《灸轂子》 三十卷,六經得失,史冊差謬,未有不針其膏而藥其肓矣。所有二種之篇,釋喻之說,則古人高識洞鑒之士,有所不逮焉。嗜酒自娛,不拘于俗,酣暢之外,必切磋義府,研核詞樞,亦猶劉闌之詬誚古人矣。然其咀吸風露,呼嚼嵐霞,因亦成疹,積年苦冷,而莫能愈。
游燕中,道逢櫻杖棕笠者,鶴貌高古,異諸其儕,名曰希道。笑謂之曰:“少年有三惑之累耶?何苦瘠若斯?”辭以不然。道曰:“疾可愈也。予雖釋仵,有爐鼎之功,何疾不除也?!眳蔽|以師之,齋于漳水之濱三日,而授其訣曰:“木精天魂,金液地魄??搽x運行,寬猛無成。金木有數(shù),秦晉合宜。近效六旬,遠期三載爾?!备柙唬骸捌俏⑷牖觋蚰到Y,陽呴陰滋神鬼滅,千歌萬贊皆未決,古往今來拋日月?!笔芏蒲?,餌之周星,疹且瘳矣。乃隱晦自處,佯狂混時。
年八十,殕于彭山道中,識者瘞之。無幾,又在成都市,常寓止樂溫縣。時鷙獸結尾,為害尤甚。叡醉宿草莽,露身林野,無所憚焉, 斯亦蟬脫得道之流也。[2]2430-3431明代曹學佺《蜀中廣記》 卷七十三也收錄此篇傳記,而卷九十四則記載簡略[3]213,529。
通過上述材料,筆者可以得知王叡為進士,筆者檢索 《登科記考》[4]《〈登科記考〉補正》[5]《〈登科記考補正〉考補》[6]《〈 登科記考〉再補正》[7],未能發(fā)現(xiàn)有關王叡的記載,是何年中進士,不得而知。王夢鷗先生認為:“惟稱王叡為‘進士’,而徐松《登科記考》 未錄其名,倘非原本脫佚,則疑其為未及第者之泛稱,其身份實為一鄉(xiāng)貢進士而已。 ”[1]349王先生此推斷十分中肯。 《云笈七簽》 《蜀中廣記》 都提及“王叡著《炙轂子》 三十卷”,這與諸多史書記載不一致,另文再作討論?!笆染谱詩?,不拘于俗”,說明王叡喜歡飲酒,不受世俗的束縛,任性自我,或許還保留魏晉士人標識的“魏晉風度”。“切磋義府,研核詞樞”,表明王叡對詩歌創(chuàng)作頗有研究,著有《炙轂子詩格》 一卷?!霸姼瘛保且环N有關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理論。 《炙轂子》 中有部分內容取材于《樂府古題要解》,吳兢著《樂府古題要解》 目的是改變“或不賭于本章,便斷題取義”[8]1的現(xiàn)象,唐人對古樂府的理解已偏離本旨,要改變此種現(xiàn)象,規(guī)范創(chuàng)作詩歌的標準,當然須具備深厚的文學功底?!耙嗒q劉闌之詬誚古人矣”,劉闌, 《魏書·儒林傳》 有傳,這表明王叡行事作風與此人頗為相似。
“咀吸風露,呼嚼嵐霞”,表明王叡有道士修仙的行為。“因亦成疹,積年苦冷,而莫能愈”,成仙未果,反而得了一身病,久治不愈。王叡曾經游歷燕、趙之地,他在燕地遇到希道,并拜其為師,希道傳授口訣,《全唐詩》卷八六二收錄這兩首詩,第一首詩文字有出入。 《云笈七簽》是張君房在北宋時編修一部關于道教的類書,其書既然記載王叡,可以肯定他晚年應為道士,且精通煉丹之術?!吧倌暧腥笾邸?,筆者在輯錄《炙轂子》佚文時,發(fā)現(xiàn)其中中有一條“三惑論”的佚文[9]71-72。 筆者認為“ 三惑之累” 是以 《 三惑論》 為肇基而進一步闡發(fā)議論。 《三惑論》 出自《后漢書·楊震列傳》,其記載:“秉性不飲酒,又早喪夫人,遂不復娶,所在以淳白稱。嘗從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財也?!保?0]1775楊秉為楊震的兒子,列傳附在其父之下。楊秉三不惑只是提到了酒、色、財三個名稱,沒有進一步闡發(fā)。而王叡《炙轂子》 中舉例說明三不惑,論述詳細。此則材料最后提到,王叡活到八十歲,倒斃在彭山道中,認識他的人把他埋之,結果沒有死,后又出現(xiàn)在成都市及樂溫縣。王叡無懼鷙獸之害,經常露宿野外, 《神仙感遇傳》 賦予王叡一種得道成仙的神異色彩。
生卒年是一個歷史人物最基本的信息,筆者查閱相關史料,其中并沒有明確記載王叡的生卒年。宋計有功《唐詩紀事》 卷五十記載:“炙轂子,王叡也。 元和后詩人?!保?1]762《全唐詩》 采用 《唐詩紀事》的說法,其卷五百五記載:“王叡,元和后詩人,自號炙轂子。集五卷,今存詩九首?!保?2]5742(筆者按: 《全唐詩》 自注中提到 《牡丹》《秋》 《燕》 一作王轂詩)《唐詩紀事》 最早提到王叡的生活時代,僅用一個年號來代指,說明宋人也無法得知其確切生卒年。元和(806—820)為唐憲宗李純的年號,筆者據此初步推斷王叡大概生活在公元820年以后,下文會進一步分析。
王叡的《炙轂子詩格》 中引及唐代其他詩人的詩,依次為李白、李益、楊衡、常建、劉長卿、李德裕、張志和、杜牧、李郢、戴叔倫[13]385-391,其中卒年相對較晚的為李德裕、杜牧,最晚的為李郢。據《資治通鑒》 卷二百四十八記載:“(大中三年)己未, 崖州司戶李德裕卒。 ”[14]8041李德裕卒于大中三年即849年。 《唐才子傳校箋》卷第六記載:“牧生于貞元十九年(八○三),卒于宣宗大中六年(八五二)。”[15]193杜牧卒于大中六年即852年。 《唐才子傳校箋》 卷第八記載:“郢,字楚望,大中十年崔铏榜進士及第?!保?5]401大中十年即856年。李郢考中進士之時,卒年較晚的李德裕 (849年)與杜牧(852年)都已經去世。
筆者輯錄的《炙轂子》 佚文中,其中有些年號、人物的詞語,也可以用來推測王叡生活時代,如祝穆《古今事文類聚》 后集卷一二“貞元”,貞元(785—805)為唐德宗李適的年號。 《古今事文類聚》 后集卷二十“元和初”,元和 (806—820)為唐憲宗的年號。陶宗儀《說郛》 卷四十三“建中元年”,建中元年為780年。祝穆《古今事文類聚》續(xù)集卷一九“馬周”,馬周為唐初人。高承《事物紀原》 卷一“孟詵”,孟詵為唐睿宗時期的人。明蔣克謙《琴書大全》 卷十一“太中初, 《纂異錄》中有《公無渡河歌》”,通過查找資料,并未發(fā)現(xiàn)“太中”這個年號。 《太平廣記》 引及《纂異錄》,其中記載了元和、會昌年代的事情,應為唐代“大中”之訛。大中(847—860)為唐宣宗的年號。明蔣克謙《琴書大全》 卷十七“永泰”,永泰(765—766) 為唐代宗李豫的年號。上述佚文中提到的最晚年代為大中,其他年代早于李郢的年代,所以以李郢的年代為基點來推測王叡的生活年代。
《唐才子傳校箋》 卷第八記載:“郢之卒年未能確考,約卒于咸通末。聞一多《唐詩大系》 定郢生年為八三二年,恐未為確論?!保?5]405咸通 (860—874)為唐懿宗的年號。 陳尚君先生認為:“據此推測, (李郢)其及第時年當四十歲左右,生年當在元和后期?!保?6]404陶敏先生認為:“知郢詩作于開成三年(八三八)春,時郢當年二十以上。即以此年年二十計,郢亦當生于元和十四年(八一九),大中十年及第時已三十八歲。聞一多《唐詩大系》 定郢生年為八三二,開成三年僅七歲,斷誤。”[16]405王夢鷗先生據 《 炙轂子詩格》 引李郢詩,而稱之為“端公”,認為:“以李郢為唐宣宗大中十年(八五六)進士,徐松 《登科記》 從之……(李郢)為侍御史或員外郎,當在大中咸通之世。王叡采錄終作,即不能早于此時,則其著書或在乾符以后:黃巢犯闕,僖宗奔蜀,王叡亦鎩羽還鄉(xiāng),從事著述?!保?]369陶敏先生也認為:“王叡當為宣宗大中、懿宗咸通中人?!保?7]1964張伯偉先生認為:“王叡當活動于唐宣宗至僖宗之時?!保?3]384他把王叡卒年下限定在僖宗(874—888)之時。
可見學界比較公認,李郢約生于元和末年(819年),大中十年(856年)中進士,卒于咸通末年(874年)或僖宗之時,筆者大致認同以上學者的觀點。由于王叡生平材料太少,記載時間更不明確,以李郢的時代來推斷其卒年,只是一個上限,而他卒年的下限,其實是有可能稍晚一點的。這里提出三個新的理由:
一是前文提及明代蔣克謙《琴書大全》 卷十一“太 (大)中初, 《纂異錄》 中有 《公無渡河歌》 ”[18]106。 按照古人引書的通行做法, 既然這里明確說“大中初”,那么此書的寫作年代應該是比“大中”更晚,即最早為咸通年間。
二是《萬首唐人絕句》 卷七十二收錄了王叡的《牡丹》 《秋》 《燕》三首詩,排列在“顧云”與“齊己”的詩中間[19]634。該書同一類詩往往按詩人時代先后排列,那么王叡的生活年代極有可能介于二人之間。查顧云生年不詳,卒于唐昭宗乾寧(894—898)初,齊己生活年代約為公元864年至943年。據此推知王叡卒年下限介于公元898年至943年。
三是杜光庭《神仙感遇傳》 詳細記載王叡生平事跡,說明杜光庭年代應晚于王叡。王夢鷗先生認為:“謂杜光庭坐化于后唐長興四年(九三三),享年八十四歲。是而可信,則杜光庭當生于唐大中十年(850年)。其生世僅稍后于王叡,所有傳說, 似得于耳目之前。 ”[1]348-349杜光庭 (850—933)生活年代略晚于王叡,王叡卒年下限不會晚于933年。
綜上所論,筆者推斷王叡生年應該略晚于李郢,即最早亦當在穆宗長慶 (821—824)年間?!对企牌吆灐?中提到王叡“年八十,殕于彭山道中……常寓止樂溫縣”[2]2431, 即王叡活了 80多歲。李郢比王叡的生年略早數(shù)年,而王叡比他更是多活30多歲。 《炙轂子詩格》 作于王叡的中晚年,引用同時代人(李郢)的材料也是極其可能的。王叡卒年下限極有可能為唐昭宗乾寧至天復(901—904)年間,甚至更晚至唐朝最后一個皇帝哀帝天祐 (904—907)年間。筆者把王叡的生活年代定在唐穆宗長慶年間至哀帝天佑年間,他經歷了唐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哀帝,貫穿了大唐王朝整個后半期。
李昉《太平廣記》 卷四二四《北夢瑣言·逸文》卷四:“彭州蒙陽縣界,地名清流,有一湫。鄉(xiāng)俗云,此湫龍與西山慈母池龍為昏,每歲一會。新繁人王睿乃博物者,多所辨正,嘗鄙之。秋雨后經過此湫,乃遇西邊雷雨冥晦,狂風拔樹,王??{馬障樹而避。須臾,雷電之勢,止于湫上,倏然而霽,天無纖云。詰彼居人,正符前說也?!保?0]3454
《北夢瑣言》 最早明確提到王叡為新繁人。《北夢瑣言》 作者為五代孫光憲 (901—968),字孟文,生活時代從唐末延及宋初,陵州貴平人(今四川省仁壽縣東北)。王夢鷗先生、陶敏先生據此認為王叡為新繁人[1]349,[17]1964。 張伯偉先生認同王夢鷗先生的觀點[13]384。 《 云笈七簽》 中又提到“(王叡)無幾,又在成都市,常寓止樂溫縣?!保?]2431從此則材料可知,王叡曾經在四川成都一帶活動。杜光庭生于850年,卒于933年,稍早于孫光憲,二者生活年代距王叡頗近,孫光憲與王叡同郡屬[1]349, 說法可信。 另外, 《 蜀中廣記》是曹學佺在任四川右參政、遷按察使時所作,主要記敘四川的掌故。其書記載王叡的相關情況,顯然認為王叡是四川人。這又提供了一種佐證。
王叡為新繁人,筆者需考證新繁位于何地。《舊唐書》 卷四十一:“(武德)三年,罷總管,置西南道行臺。仍分綿竹、導江、九隴三縣立蒙州,陽安、金水、平泉三縣立簡州,割玄武屬梓州,又析置德陽、新繁、萬春三縣。”“新繁:漢繁縣, 屬蜀郡。 劉禪時加‘ 新’ 字。 ”[21]1663-1664,1665《元和郡縣志》 卷三十一:“新繁縣,次畿,東南至府六十里。本漢繁縣地,屬蜀郡,因繁江以為名也,周改為新繁,隋開皇三年省。武德三年分廣都縣地重置,因周舊名也?!保?2]771《大清一統(tǒng)志·成都府》:“唐武德三年復置,屬成都府。宋因之,元屬成都路。明洪武十年省入成都,十三年復置,屬成都府。 本朝因之?!保?3]3《民國新繁縣志》記載:“民國二年一月,中央政府以舊時之府直隸州廳,及州均改為縣,四川省分為五道,新繁縣屬西川道。十三年,廢道制,直隸四川省政府……東至新都縣界十五里,西至崇寧縣界十五里,南至成都縣界二十里,北至彭縣界十五里,東南至成都縣界十七里,西南至郫縣界十五里,東北至新都縣十八里,西北至彭縣界二十五里。”[24]12
綜上而述,新繁在漢代為繁縣,屬于蜀郡。到后主劉禪時加“新”字,改名為新繁。武德三年復設新繁縣,屬成都府。宋代因之,元代屬成都路,明洪武十年并入成都,十三年復置,屬成都府,清朝也屬于成都府。民國二年,新繁屬于四川西川道;民國十三年,新繁直屬于四川省政府。張伯偉、陶敏先生認為新繁今屬四川彭縣東南[13]384,[17]1964, 不甚準確, 按現(xiàn)在行政區(qū)域劃分,應屬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qū)新繁鎮(zhèn)。
最早提出王叡為瑯琊人說的是明抄本《類說》①從《炙轂子及其詩格考》 一文可知,王夢鷗先生所用《類說》 為明抄本,今檢《中國古籍總目》,臺圖藏明會稽鈕氏世學樓本(六十卷本)、明山陰祁氏淡生堂藍格抄本(五十卷本),不知王先生采用何本?其與文淵閣四庫本《類說》 不同,文淵閣四庫本無王叡相關介紹。,王夢鷗先生據此認為:“曾慥《類說》,錄其遺文而注云王叡瑯琊人,蓋僅從王氏郡望言之耳?!保?]350前文王夢鷗先生已認為王叡是新繁人,所以說瑯琊是其郡望,陶敏先生認同王先生觀點[17]1964。宋周南《山房集》,其卷五記載:“《炙轂子》,唐瑯琊王叡纂?!保?5]54明陶宗儀《說郛》 卷四十三記載:“《炙轂子雜錄》五卷,唐王獻,瑯琊人。”[26]2《說郛三種》 卷二十三記載:“《炙轂子錄》 唐王叡。”[27]1108通過前文記載與 《 說郛》 兩個版本的比較,筆者認為涵芬樓版《說郛》 中的“獻”因字形相似而訛。
這一說王叡為瑯琊(郡望)人,唐代瑯琊即今山東臨沂市。曾慥生年不詳,死于1155年。周南(1159—1213)生活年代為南宋,相比孫光憲、杜光庭晚了大約200年,材料可靠性就差一些。明代陶宗儀《說郛》 則沿用周南的說法。根據現(xiàn)有的考古發(fā)掘資料,瑯琊王氏的墓群集中分布在江蘇南京地區(qū)。1990年12月,南京發(fā)現(xiàn)一塊唐代瑯琊王氏的墓碑,其中的墓志記載的內容經過王志高、王啟斌先生的考證,他們認為:“直到唐代此地(南京)仍有可能是瑯琊王氏家族的聚葬地。”[28]95這樣看來,瑯琊王氏聚集在南京地區(qū),而王叡集中活動在成都地區(qū)。王叡不是真正的瑯琊王氏家族成員,很有可能是后人誤記。筆者疑其誤認為《晉書》記載的瑯琊王睿[29]122,瑯琊王睿為司馬氏,此睿非彼叡。此說不可信。
王叡的生平資料主要保存在《神仙感遇傳》一文中,據此分析了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至于王叡的生卒年問題,前賢大都據《炙轂子詩格》曾引及李郢的詩,并稱其為端公,他們把王叡生活時代推斷在宣宗大中、懿宗咸通、僖宗之時。而筆者依據《炙轂子》 佚文材料提供的相關時間、人物信息,將其生活年代斷定在穆宗長慶(821—824)年間至唐哀帝天佑(904—907)年間,貫穿了整個大唐王朝的后半期。通過相關考證,贊同王叡為新繁人說,新繁縣現(xiàn)為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qū)新繁鎮(zhèn);同時依據考古資料,認為王叡為瑯琊(郡望)人說不可信,并分析古人誤記的原因。
[1] 王夢鷗.炙轂子及其詩格考 [J].幼獅學報, 1980,16(2).
[2][宋]張君房.云笈七簽 [M].李永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
[3][明]曹學佺.蜀中廣記 [M].文淵閣四庫本:第5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4][清]徐松.登科記考 [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清]徐松.《登科記考》 補正 [M].孟二冬,補正.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6]許友根.《登科記考補正》 考補 [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7]王洪軍.《登科記考》 再補正 [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8][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 [M].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
[9]李壯.唐王叡《炙轂子》 之研究 [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10][南朝宋] 范曄.后漢書 [M].[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
[11][宋]計有功.唐詩紀事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清]彭定求.全唐詩 [M].北京:中華書局,1960.
[13]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匯考 [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14][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5]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第三冊 [M].北京:中華書局,1990.
[16]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第五冊 [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7]陶敏.全唐五代筆記:第三冊 [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18][明]蔣克謙.琴書大全 [M].續(xù)四庫全書:第109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9][宋]洪邁.萬首唐人絕句 [M].文淵閣四庫本:第134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0][宋]李昉.太平廣記 [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1][后唐]劉昫.舊唐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2][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 [M].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23][清]穆彰阿.大清一統(tǒng)志 [M].四部叢刊續(xù)編:第23冊,上海:上海書店,1984.
[24]侯俊德,呂崧云.民國新繁縣志 [M].成都:巴蜀書社,1992.
[25][宋]周南.山房集 [M].文淵閣四庫本:第116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26] [明]陶宗儀.說郛 [M].北京:中國書店,1986.
[27][明]陶宗儀.說郛三種:第四冊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8]王志高,王啟斌.江蘇南京市出土的唐代瑯琊王氏墓志 [J].考古,2002(5).
[29] [唐]房玄齡.晉書 [M].北京:中華書局,1974.
Wang Rui’s Life Stories:An Investigation
LI Zhuang
(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The life stories of Wang Rui,a famous scholar and poet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is mainly recorded in Shen Xian Gan Yu Zhuan (神仙感遇傳).According to the lost texts of Zhi Gu Zi(炙轂子)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Wang Rui was born in the years of Chang Qing period of Emperor Mu 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died in the years of TianYou period of Emperor Ai Di of the Tang Dynasty.Wang Rui’s native place is Xin Fan(新繁).The viewpoint that his native place is LangYa (瑯琊)is incredible.
Wang Rui;life story;time of birth and death; native place
K242.4
A
1672-8572(2017)06-0043-06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6.05
2017-08-02
李壯(1988—),男,山東新泰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
(責任編輯:孫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