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琴
語文課“講”的智慧
劉慧琴
語文課堂教學;生動;精致;深入
1.貼近生活,講得生動。
要想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教師首先要將語文講得生動。如果我們僅僅按照教參解釋,學生沒有相關的生活經(jīng)驗,就會不知所以然,而結合生活中的常識講解,學生就會豁然開朗。比如,筆者在引導學生理解《七律·長征》中“烏蒙磅礴走泥丸”一句時,筆者讓學生回憶:“大家是否有過雨天赤腳走路的經(jīng)歷?”作為鄉(xiāng)村學校的學生,這樣的經(jīng)歷顯然很多,一下就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得出 “紅軍把翻越烏蒙山看成了赤腳玩弄著泥團子一樣,可見他們是藐視這些困難的”“崇山峻嶺在紅軍看來不過是一個個泥團子,可見紅軍是多么的樂觀,相信一定會勝利”等等結論,教學難點輕松突破。
2.咬文嚼字,講得精致。
語文課是學習語言和文學的課,作為專門學習語言的課,“能夠引領學生體悟到課文言約意豐、精美雅致的語言魅力,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賈島的“僧敲月下門”的癡迷,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形象,都是咬文嚼字最好的例子,通過咬文嚼字,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文的魅力。
如何引導學生 “咬文嚼字”,筆者認為可以引導學生去質疑,帶領學生一起質疑教材文本,敢于批判權威?!耙慕雷帧睍r,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或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挖掘文本的語文元素,師生一起細細品味。教師在講課的時候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適時亮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課堂既是有深度的,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3.注重體驗,講得深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實踐中,朗讀是學生閱讀體驗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教師“講”的有效性的保障,更是學生參與“講課”的重要形式。
課堂教學中的朗讀,可以分三個層次,一是以整體感知課文為目的的朗讀——認讀,學生在認讀過程中整體感知課文。整體感知包括:掃清課文中生字詞、初步理解文意、體會寫作目的。二是以全面理解課文為目的的朗讀——誦讀,學生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文本所表達的感情。誦讀的過程就是學生與作者情感交融的過程,也是學生情感升華的過程。三是以思維創(chuàng)新為目的的朗讀——悟讀,學生在悟讀過程中與文本作者開展心靈的對話,汲取文本精華,內化為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悟讀作為朗讀的第三層次就是在讀的過程中,解讀人文,受到熏陶感染,感悟文學,感悟人生,實現(xiàn)自己對課文的再創(chuàng)造。悟讀的形式多種多樣,如默讀、輕讀、閉目想象等。在《七律·長征》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很注重學生對文本的朗讀,通過開展三個層次的朗讀活動,引導學生不斷深化對文本的理解,體悟文本情感。
教師作為語文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文本對話,“講”是重要的載體,讓學生和教師一起 “講”,教師“講”得生動、把課堂嚼出語文的味道來,這也是語文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xiàn)。
G633.3
A
1005-6009(2017)75-0059-01
江蘇省東??h溫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