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解構到重構:視域融合中的兒童生活敘事研究

2017-04-24 17:26李旭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兒童視角

關鍵詞: 成人的視角;兒童的視角;兒童視角;兒童生活敘事;敘事研究

摘要: 認識理解兒童是教育兒童的前提。為合理地認識兒童、實現(xiàn)對兒童的深層理解和把握,兒童生活敘事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法選擇。文章通過對胡塞爾、海德格爾以及伽達默爾等人的相關理論進行理路梳理,力圖融合“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探索一種特殊的成人視角——“兒童視角”。并以一則兒童生活敘事為例,分別運用三種視角進行敘事解構與重構,探索并探討了運用兒童視角、在視域融合中進行兒童生活敘事的方法選擇和實踐可能性。

中圖分類號: G61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12435(2016)06078007

Key words: adult's perspective; children's perspective; children perspective; children's life narrative; narrative research

Abstract: Understanding children is the premise of children's education.For reasonabl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children,children's life narrative is a good way to choose.Through carding these theories of Husserl,Heidegger,Gadamer and others,explore a special adult perspective called child perspective which fuses “adult's perspective” 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As a case study of a child life narrative,respectively use three perspectives for narrative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and explore the method selection and practice possibility which is applied to children's lives narrative in the horizontal fusion.

一、引言

“面向事物本身”是胡塞爾提出的一句名言,也是現(xiàn)象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在胡塞爾那里,“事物本身”(Sache selbst)指“事物”在認識主體的意向結構中的構造;到了海德格爾那里,則將認識主體消解于“事物是其所是”的顯現(xiàn)中,“事物本身”指“表現(xiàn)自身為自身的東西”;對于伽達默爾,“事物本身”就是建立合法前見的東西,昭示了存在的歷史性。為合理地認識兒童,實現(xiàn)對兒童的深層理解和把握,兒童生活敘事是一重要考察路徑。開展兒童生活敘事,目的在于認識和理解“兒童本身”——兒童的內(nèi)在感受和體驗。然而,兒童生活敘事如何才能保證認識主體(敘事主體)所認識到的“他者”的內(nèi)在感受和體驗為真,這關涉兒童生活敘事的基本問題,也是合理地理解和把握兒童存在意義的關鍵性問題。筆者以胡塞爾、海德格爾及伽達默爾等人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從成人的視角、兒童的視角以及兒童視角等角度對一則兒童生活敘事進行解構及重構,試圖為兒童生活敘事提供一種較為科學的視角,以合理揭示兒童的內(nèi)在感受和體驗,從而達到對兒童存在意義的理解和把握,探討在視域融合中進行兒童生活敘事的方法選擇和實踐可能性。

二、解構:成人與兒童不同視角的兒童生活敘事

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有著不同的視角,即“‘事情本身其實總是被我們的立場、我們的問題所制約”[1]。正如看一張桌子,“我”能從某個視角如桌子的前面看,也能從別的視角——如從桌子的后面、上面或下面等視角看該桌子。一方面,由于視角不同,同一認識主體看到的桌子不盡相同;另一方面,即使是同一視角,不同認識主體所看到的桌子也不相同。這一譬喻說明了對事物達到真理的把握的復雜性,認識理解兒童更是如此。為了揭示這種復雜性,筆者從“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對L兒童(筆者兒子,4歲1個月)的一則生活故事進行解構,并分析這兩種不同的敘事角度和立場。

(一)成人的視角:作為父親身份的兒童生活敘事

同前文認識理解事物的視角相符,成人的視角指受成人自身的立場、問題所制約的看待事物的角度。筆者首先從作為父親的身份角度進行敘事,敘述對L生活世界中的一則生活事件意義的理解和感受。

2014年11月25日下午幼兒園放學后,我的兒子(一小班男孩,4歲1個月)與他“最好的朋友”( 兒子語,他最近總是與G在一起玩)——小二班同學、小女孩G——一起在幼兒園附近的小花園玩。不久,G媽媽由于臨時有事要處理,托我照看一下G。G媽媽走后,兩個小朋友又玩了一會兒,兒子就吵著要回家。在我的再三提醒下,兒子才開口邀請G到家里玩。G開始不大愿意,堅持要等媽媽回來。在我的勸說下,后來G與我們一起回到了家。

到了家中,我愛人正在做飯。兒子在廚房門口高興地沖愛人說:“媽媽,G今天到我們家來了!”

愛人轉過頭,說:“哦,那你陪她一起玩哈,媽媽給你們做飯?!?/p>

兒子與G玩了一會兒,G媽媽也來了。G媽媽想要勸說G和她一起回家,但G怎么也不同意,想要和兒子一起玩。兒子聽到G媽媽要叫走G,趕忙將門抵上,不讓G走。直到G媽媽同意留下才離開門邊。

吃過晚飯后,G媽媽帶上兩位小朋友到屋子周圍玩。不久,兩位小朋友就手牽著手、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中。一進屋子,G就奔向放在墻角的裝滿玩具的盒子,雙手拿起一個毛絨玩具小海豚。兒子趕忙跑到G的身旁,抓住了G的手臂,說:“不要你玩!”G轉過頭,很疑惑地看著兒子。兒子仍然用雙手抓住G,一點兒也沒有要松開的意思,且呼吸也越來越急促。G雙手拿著玩具,用力想要掙脫L的手。

我內(nèi)心一陣發(fā)緊,向兒子和G看了看,又向G媽媽那邊看了看。我真希望兒子能夠大方地將玩具給G玩,不至于讓我難堪。眼見兒子將G的手越抓越緊,讓G掙脫不了。

我見到了這一情境,趕忙走上前去,試圖拉開兒子的手,并勸說他把玩具給G玩,愛人也在旁邊一同“勸說”。然而,兒子還是死死拽著G的手,連我用力也不能掰開。這時,G在其媽媽的開導下,主動請求L讓她玩一下玩具。我也再次勸說兒子,但他不僅沒有松開手,而且越拽越緊。見G沒有將玩具放下,竟哭了起來……

見兒子哭了起來,我心里面異常尷尬:你不分享玩具也罷,竟然還哭,讓G媽媽怎么想呢?哎,你這孩子,竟然一點不為大人考慮,真是慚愧!

從父親身份出發(fā),筆者更多地站在成人的立場理解兒子在相應情境中的言行。這一立場的話語邏輯是:G來到我們家,就是我們家的客人;不管是作為成人的我還是作為小孩的兒子,都是家庭的主人,就應該表現(xiàn)出作為主人的相應禮節(jié)。從這一邏輯出發(fā),當兒子不愿與G分享玩具時,在筆者看來就成為了“問題”,并為兒子在場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相應言行感到“難堪”、“尷尬”、甚至是“愧疚”。然而,在這一場境中,兒子相應言行背后究竟有著何種意義、兒子究竟如何理解場境中他人的意義,這是從成人的視角出發(fā)所不能認識到的。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成人的視角將認識主體對兒童的理解引向了歧途,蒙蔽了真正的兒童。要想達到對兒童本真的把握,需從兒童本身出發(fā),去探尋認識理解兒童的基點。

(二)兒童的視角:兒童“是其所是”的生活敘事顯現(xiàn)

“兒童的視角是來自兒童‘由里及外(inside out) 的觀點或立場表達。換句話說,兒童的視角經(jīng)??梢杂脙和约旱脑捳Z、想法、意象(images)來表達?!笨梢钥闯?,兒童的視角包含兩層內(nèi)容:一是“里”,即“內(nèi)在于兒童本身的意義存在(感受、體驗)”;一是“外”,即“兒童顯示其自身意義的外在顯現(xiàn)(話語、想法及意象)”。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前者不斷地外顯化為后者,后者不斷地顯現(xiàn)并內(nèi)化于前者,二者在“無縫聯(lián)結”(實存中的不可分割性)中不斷地實現(xiàn)著兒童的存在。對認識主體來說,兒童外在的“顯示其自身的意義顯現(xiàn)”凝結了兒童“內(nèi)在意義存在”的所有意義,構成了“事物本身”。“‘事情本身就是被討論的主題,真認識的‘對象以及正確理解的基礎?!盵1]在胡塞爾那里,認識“事物本身”意味著“合理地和科學地判斷事情就意謂著朝向事情本身(sich nach den Sachen selbst richten),或從話語和意見返回事情本身( auf die Sachen Selbst zurückgehen),在其自身所與性中探索事情并擺脫一切不符合事情的前見?!盵3]75對于海德格爾而言,“事物本身”就是那種表現(xiàn)自身為自身的東西——“事物是其所是的顯現(xiàn)”,現(xiàn)象學就是“讓人從顯現(xiàn)的東西本身那里如它從其本身所顯現(xiàn)的那樣看它”[4]34。不論是胡塞爾,還是海德格爾,“事物本身”都意味著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二人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的“事物本身”意指認識主體的“意向性構造”(意向性意識),更具認識論的意味;后者的“事物本身”意味著“表現(xiàn)自身為自身的東西”,更具本體論的意味。伽達默爾沿著海德格爾的本體論認識路徑繼續(xù)闡發(fā)對“事物本身”的理解,追溯其歷史性,即“‘事物本身就是建立合法前見的東西”[1]。

因此,兒童的視角實質(zhì)就是 “返回兒童本身”、“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xiàn)”、“兒童的歷史性”。首先需抓住兒童的視角的“外”——“兒童顯示其自身意義的外在顯現(xiàn)”,即兒童在一定情境中的言行(兒童表達自己的話語、想法及意象等)。在此基礎上,合理運用各種方法發(fā)掘兒童的視角的“內(nèi)”的感受和體驗,與兒童的外在言行一起構成“兒童本身”?;诖?,筆者從L的視角出發(fā),其生活敘事如下:

2014年11月25日下午幼兒園放學后,L爸爸帶著L(一小班男孩,4歲1個月)與他“最好的朋友”( L語,他最近總是與G在一起玩)——小二班同學、小女孩G——一起在幼兒園附近的小花園玩。不久,G媽媽由于有事要處理,托L爸爸照看一下G。G媽媽走后,兩個小朋友又玩了一會兒,L就吵著要回家。在L爸爸的提醒下,L開口邀請G到家里玩。G開始不大愿意,堅持要等媽媽回來。在L爸爸的勸說下,后來一起去了L家。

到了家中,L媽媽正在做飯。L在廚房門口高興地沖媽媽說:“媽媽,G今天到我們家來了!”

L媽媽轉過頭,說:“哦,那你陪她一起玩哈,媽媽給你們做飯?!?/p>

L與G玩了一會兒,G媽媽也來了。G媽媽想要勸說G和她一起回家,但G怎么也不同意,想要和L一起玩。L聽到G媽媽要叫走G,趕忙將門抵上,不讓G走。直到G媽媽同意留下才離開門邊。

吃過晚飯后,G媽媽帶上兩位小朋友在屋子周圍玩。不久,兩位小朋友就手牽著手、高高興興地回到了家中。一進屋子,G就奔向放在墻角裝滿玩具的盒子,雙手拿起一個毛絨玩具小海豚。L趕忙跑到G的身旁,抓住了G的手臂,說:“不要你玩!”G轉過頭,很疑惑地看著L。L仍然用雙手抓住G,一點兒也沒有要松開的意思,且呼吸也越來越急促。G雙手拿著玩具,用力想要掙脫L的手。

L爸爸向L和G看了看,又向G媽媽那邊看了看。眼見L將G的手越抓越緊,讓G掙脫不了。L爸爸趕忙走上前去,試圖拉開L的手,并勸說他把玩具給G玩,L媽媽也在旁邊一同“勸說”。然而,L還是死死拽著G的手,連L爸爸用力也不能掰開。G在其媽媽開導下,主動請求L讓她玩一下玩具,L爸爸也再次勸說兒子,但他不僅沒有松開手,而且越拽越緊。見G沒有將玩具放下,L哭了起來……

G與G媽媽走后,L爸爸問L:“你為什么不給G玩小海豚呢?”

L回答:“我害怕她會拿走我的玩具,她的玩具都不給我玩呢。”

L爸爸又問道:“G什么時候不給你玩玩具啦?”

L:“剛才在她家車上的時候,我想坐在前面她不讓我坐,我玩她的玩具她也不讓我玩?!?

可以看出,透過兒童的視角敘述(詮釋)生活故事,與成人的視角差別較大,二者之間的對比見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成人的視角對于生活中發(fā)生的故事,僅僅從自身的立場出發(fā)理解情境,更關注自身的感受和體驗,認識理解到的兒童在極大程度上受成人這種“感受”的影響;兒童的視角透過兒童外在言行標示著兒童的存在,通過兒童自身揭示其存在意義。成人的視角的敘事主體是成人本人,兒童的視角的敘事主體是“消除”了成人立場的“第三只眼”的客觀的觀察者(可能是生活事件的“局內(nèi)人”,也可能是“局外人”)。成人的視角要走向兒童的視角,需改變自己的立場,站在兒童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同時,還需要通過一些方法手段導出兒童的視角的“內(nèi)”(感受和體驗),與兒童的視角的“外”( 話語、想法及意象)一起共同構成兒童作為“兒童本身”的顯現(xiàn)。在這則兒童生活敘事中,筆者(客觀的觀察者)為實現(xiàn)兒童作為“兒童本身”的顯現(xiàn)敘事,首先在敘事過程中盡力“消除”了自己作為成人的感受和體驗,擺脫成人的立場。事后問L“為什么不給G玩小海豚”。L 的回答是“我害怕她會拿走我的玩具,她的玩具都不給我玩呢”。當筆者繼續(xù)問“G什么時候不給你玩玩具”時,L為筆者補充完整了事件背后發(fā)生的故事。這些“導引”出來的背后的故事(內(nèi)在的故事),與L在場境中的外在言行一起,一并構成了L作為其自身的顯現(xiàn),成為合理認識L內(nèi)在意義的基礎。實際上,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進行生活敘事,本則敘事中,筆者此時作為一個“主我”,而L爸爸成為一個“客我”,與L一起共同構成了“主我”的敘事對象。

三、重構:視域融合中的兒童生活敘事

從認識實踐來看,“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代表了認識理解兒童的兩端,二者之間有一種反向作用。我們想要把握的、實際能把握的,在實踐層面上只能是處于兩端之間的“域”,是一種融合了“兒童的視角”與“成人的視角”的一種特殊的成人視角——兒童視角。

(一)兒童視角:視域融合中的敘事身份重構

如前所述,“兒童的視角”是代表兒童本身,是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xiàn)。然而,“理論意義上,就像胡塞爾的意識現(xiàn)象學那樣,我們可以對兒童進行“是其所是”(事物本身)地理解和把握。但在實踐層面上,我們一直都沒有達到、永遠也不可能達到這一目標?!保?(要使對兒童的認識理解有依據(jù)地在實踐層面上實現(xiàn),就必須找到一種“融合的視角”,我們可以把這一視角稱為“兒童視角”。

“兒童視角是實踐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嘗試‘由外及里(outside in)地探究兒童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有社會學或語境心理學(sociology or contextual psychology)的考量?!盵2]與“兒童的視角”相比較,“‘兒童視角(child perspective)是成人‘由外及里地對兒童的視角的創(chuàng)造,這就相當于認識主體“如其所是”地反映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xiàn)之物。"[5]可以看出,“‘兒童視角表明了對‘兒童的視角的無限接近,這既是一種接近的無限可能性,同時又代表一種無限不可能性——二者永遠都不可能完全疊合?!盵5]在“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之間,“兒童視角”實現(xiàn)了視域融合,即“理解者和解釋者的任務就是擴大自己的視域(Horizont),使它與其他視域相交融,這就是伽達默爾所謂的‘視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6]8。這意味著“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的相互融浸和吸納,為我們認識和理解兒童提供了一種方法路徑。

在“兒童的視角”的一端,代表了純粹的“兒童的立場”,兒童顯現(xiàn)著自身“是其所是”的內(nèi)容;在“成人的視角”的一端,代表了純粹的“成人的立場”,更多是對兒童“主觀的認識和判斷”。通過相互融浸和吸納,“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克服了從各自立場出發(fā)而產(chǎn)生的反向作用,敘事主體懸置(也不可避免地借助)了“成人的視角”,走到了“兒童的視角”的一面,實現(xiàn)了“兒童視角”,完成視域融合中的敘事身份重構。(見下圖)

(二)敘事重構:視域融合中的兒童生活敘事

從上可以看出,在認識實踐中,兒童視角的實現(xiàn)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一方面,認識主體要敞開自身,接受來自“兒童本身”——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xiàn)——的“映射”胡塞爾語,其在論述認識主體的“權能性”中提到,意指“在感知事物上出現(xiàn)的多種被給予式”。參見[德]埃德蒙德·胡塞爾著,倪梁康 張廷國 譯《生活世界現(xiàn)象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頁。?!坝成洹庇址Q為“本原地給予的直觀基礎”,依托于這一基礎,合理的認識才成為可能?!罢軐W能斷言的只應是在本原地給予的直觀基礎上對它來說可能的那些東西,不比這更多,也不比這更少?!盵7]1213另一方面,需不斷審視成人的視角所帶來的先入為主的“前見”,通過吸納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xiàn)而不斷修正“前見”,努力使二者相符,即認識主體“如其所是”地反映兒童“是其所是”的內(nèi)容。因此,兒童視角是認識主體面向兒童生活世界,依據(jù)“兒童本身”不斷審視“成人自身”、修正成人視角的過程。

針對L的生活故事,筆者在對自身成人的視角進行反思的基礎上,以L的視角所顯現(xiàn)的言行、結合“導引”的L的感受和體驗為基礎,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在視域融合中對L的生活故事進行重構。

我叫L,今年四歲1個月了,在師大幼兒園上小班。

2014年11月25日下午,爸爸把我從幼兒園接了出來,跟平常一樣,我在小花園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爸爸在邊上看著我。與我一起玩的有我的好朋友G,G媽媽也在小花園陪著G。不久,G媽媽就走開了,留下G和我們在一起。玩了一會兒,我覺得沒有多大意思,就跟爸爸說我想回家了,G也和我們一起回到了家。

一到家,我高興地給媽媽說G也來我家了。媽媽叫我陪G在家里一起玩。我和G玩了一會兒,G媽媽就來了。她媽媽一來就叫G跟著她一起回家。可我還想和G一起玩,就趕忙向門口走去,關上了門,用力將門抵住,我怕一不留神G媽媽就會帶著G離開。最終,G還是留了下來。

吃過飯后,G媽媽說要帶我和G 一起到她們家車上玩,她們家的車就停在小花園附近。我高興得跳了起來,因為我最喜歡車了。到了車上,我想要坐前面,可是G就是不讓,她說她也想坐前面,還說車是她家的,她就應該坐前面,就連G媽媽勸說她也不聽。哼,真是氣死我了! G家的車上有許多玩具,我很想玩那些玩具。可我一把玩具拿到手里面,G馬上就從我手中奪走。哎,真沒意思。不一會兒,我就跟G媽媽說我要回家。于是,G媽媽就帶著我和G回家。在路上,G媽媽對G說:“G,我們到L家給L爸爸和L媽媽打個招呼就回家哈!”G沒有回答。不過,我知道G媽媽肯定會很快帶G回她自己的家,雖然我還想和G一起玩。

一回到家,G就大步走向放在墻角的裝滿玩具的盒子,雙手拿起一個毛絨玩具——小海豚。哎呀,她要干什么啊?是不是想帶走我的玩具呀?我急忙跑到G的身旁,抓住了G的手臂,大聲說:“不要你玩!”G轉過頭,疑惑地看著我。我更加用力抓住G的手臂。我可不能放手啊,一放手G就會將我的小海豚拿走,那可是我最喜歡的玩具啊。而且、而且,剛才在車上的時候,她的玩具也老是不給我玩。一想到這些,我呼吸越來越急促,手上的勁兒使得更大了。

爸爸看到了,趕忙向我們走來。我多希望他是來幫我一起把小海豚給留下,可是他卻準備掰開我的手,還說:“怎么啦?剛才都還好好的啊。L,你是主人,G到我們家來作客,你應該把你的玩具拿出來與她分享啊??彀咽址砰_!”

哼,這怎么行,要是G把小海豚拿走了怎么辦,那是我最喜歡的玩具啊。我可不能放手,還是死死拽著G的手,爸爸使勁用力也不能掰開。

這時,G媽媽對G說:“你要玩L的玩具要先征得他的同意,快給L 說‘L,我玩一下你的玩具好不好?。”

G立刻轉向我:“L,我玩一下你的玩具,好不好?”

爸爸也再次說:“快把手松開,你是小主人,G來我們家玩就是客人,你的玩具應該拿出來一起分享啊!”

他們都怎么啦,看他們的樣子,好像我不把海豚給G是不行的,這怎么行啊。G馬上就要跟她媽媽一起回家了,我一松手,我就會失去我的小海豚啊。我不能松手,可是他們還在一個勁兒地勸我??蓺獾氖前职植粌H不幫我,還使勁兒掰我的手。眼看我的手就要被掰開了,完啦、完啦,我的小海豚啊?!巴邸蔽壹钡靡幌伦涌蘖似饋怼?/p>

當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發(fā)生融合、重構出兒童視角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所“看”到的內(nèi)容比前兩種視角“看”到的內(nèi)容都要多。這是由認識主體的“權能性”決定的。“胡塞爾將這些在感知事物上出現(xiàn)的多種被給予方式稱為‘映射。這些映射中的一部分——當下進行著的映射——‘真實地、直觀地將事物顯示給我,而其他的映射則是作為可能性而被我意識到的,我可以將這些可能性轉變?yōu)檎鎸嵉闹庇^。這種可能性作為某種處于我權力范圍之內(nèi)的東西而被我擁有;因此胡塞爾將它們稱之為‘權能性(Vermglichkeit)?!闭怯捎谡J識主體“權能性”的存在,才能將對象身上沒有向“我”直接映射的部分內(nèi)容補充完整,達到對對象的完整把握。恰如胡塞爾所言:“對象所指的是比在任何被給予方式中顯現(xiàn)之物‘更多的東西。”[7]24

四、視域融合中兒童生活敘事的實踐可能性

在兒童生活敘事實踐中,要從成人的視角與走向兒童的視角、實現(xiàn)兒童視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首先,面向兒童本身,獲取兒童“是其所是”的外在顯現(xiàn)。“面向事物本身意味著,對于事物的各種態(tài)度,在沒有明證它們是來自事物本身的情況下,有必要對它們采取 ‘加括號的處理方式,即把它們‘懸置起來,而從那些具有明見性的現(xiàn)象(本質(zhì)直觀、本原的被給予方式的顯現(xiàn)物)出發(fā),使得每一個判斷和推論都有可靠的依據(jù)?!?[5]要做到“懸置”,方法就是“反思”。“反思”意味著認識主體對自身的超越,即“不是在直向生活的大河中順流而下,而是要將自己升高到河流之上;他不再對意指的對象的存在發(fā)生興趣,而是因此而成為‘不感興趣的人、‘不介入的觀察者” [7]28。當認識主體成為了一個對兒童“不感興趣的人”、“不介入的觀察者”后,就更能向兒童本身敞開,獲得兒童“是其所是”的外在顯現(xiàn)——兒童生活中的外在言行。

其次,合理運用一切方法手段,引導兒童“是其所是”的內(nèi)在意義外顯化,夯實認識實踐的基礎。在兒童生活敘事中,兒童的外在言行(也包括想法和意象)構成了兒童的視角的“外”。認識主體為了擴大自己的視域,在對兒童外在言行進行觀察描述的基礎上,可以利用談話、兒童作品創(chuàng)作等方法手段合理引導(不是引誘,如果帶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就成了引誘)兒童“是其所是”的內(nèi)在意義外顯化,增加兒童生活敘事的“本質(zhì)直觀的顯現(xiàn)物”,并與兒童的外在言行一起,充實“兒童本身”的內(nèi)容,夯實認識實踐的基礎。

第三,利用“共情”,不斷從成人的視角走向兒童的視角,實現(xiàn)視域融合。兒童生活敘事中,“共情”更多指向認識主體本身,要求認識主體不斷回顧自己幼時發(fā)生的類似軼事及體驗,達到兒童生活敘事中的共情。認識主體通常以“當‘我這么大的時候,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境,我當時……”開始自己的回顧與反思。如此,即便是無法回憶起幼時軼事,至少已經(jīng)重拾起了兒童視角的意識,走出了視域融合的關鍵一步。在兒童生活敘事實踐中,這種“共情”通常體現(xiàn)為敘事人稱、立場的相互融浸。

最后,對兒童報以敬畏之心,獲得兒童視角,實現(xiàn)對兒童的視角的無限接近?!皟和囊暯恰贝硗耆摹皟和牧觥保谡J識理解兒童的實踐中,意味著“絕對客觀的真”;“成人的視角”代表完全的“成人的立場”,在認識理解兒童的實踐中,意味著“主觀的認識與判斷”。二者之間存有離心力運動,有著天然的相互排斥:一方面,“成人的視角”堅持固有立場,無法看到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xiàn)之物;另一方面,“兒童的視角”也會拒絕向“成人的視角”顯現(xiàn)其“是其所是”的顯現(xiàn)之物,或者以一種“假象”出現(xiàn),并不明示其“顯現(xiàn)之物”。認識實踐中,能不能認識到兒童“是其所是”的顯現(xiàn)之物,主要在于認識主體。正如“現(xiàn)象”一詞最初指神靈(如上帝)的“諭示”,只有被神選中的人(先知)才能看見。這對認識理解兒童的實踐寓意在于:只有將兒童奉為“神”且為兒童所接納的人,才最有可能了解到兒童的內(nèi)在世界,更接近兒童客觀絕對的真。因此,在認識實踐中,只有對兒童懷有天然的“敬畏”、不斷接近兒童生活世界,才能夠獲得兒童視角,實現(xiàn)對兒童的視角的無限接近。

開展視域融合中的兒童生活敘事,體現(xiàn)了我們對兒童應有的尊重和重視。 “兒童是什么樣的,要看我們眼中有沒有‘兒童。兒童來到我們的生活世界,不是為了接受我們的主宰和漠視。兒童身上所擁有的生命能量,恰恰是激勵我們勇敢向前、激勵世界勇敢向前的動力。我們不僅不應該主宰和漠視,反而應認真理解和體悟兒童?!盵9]175認識理解兒童,或許正如神靈的“諭示”——只有虔誠的信徒才有機會得知一二。而為了這“一二”,我們需要的是一生的修行。恰如泰戈爾般,“我愿我能在我孩子自己的世界的中心,占有一角清涼地”[10]148。

參考文獻:

[1]洪漢鼎.論伽達默爾的“事情本身”概念[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2): 3443.

[2]D· Sommer,I· P· Samuelsson,K· Hundeide. Child Perspectives 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M].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B.V.2010:vi.

[3]胡塞爾.純粹現(xiàn)象學和現(xiàn)象學哲學的觀念[M].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4]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 ,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

[5]李旭,李靜.現(xiàn)象學視域下兒童生活世界的含義及認識路徑[J].全球教育展望,2014(7): 8390.

[6]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征[M].洪漢鼎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7]埃德蒙德·胡塞爾.現(xiàn)象學的方法[M].克勞斯·黑爾德 編,倪梁康 ,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8]埃德蒙德·胡塞爾.生活世界現(xiàn)象學[M].克勞斯·黑爾德 編,倪梁康,張廷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9]李旭.兒童在園生活體驗敘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4.

[10]泰戈爾.飛鳥集·新月集[M].鄭振鐸,譯.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馬陵合

猜你喜歡
兒童視角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
教育要有“兒童視角”
多通道開展兒童戲劇創(chuàng)作活動探究
尊重兒童視角 生成個性閱讀
“基于兒童”的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別樣的童年,一樣的童真
孩子像石頭一樣孩子像石頭一樣
以兒童的視角進行小學思想品德教育
從兒童出發(fā),構建生態(tài)化語文課堂
探析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緩刑》的兒童視角
金平| 都昌县| 雅江县| 大同市| 工布江达县| 皋兰县| 奉节县| 景德镇市| 宜兰县| 远安县| 叶城县| 化德县| 连城县| 凤庆县| 兴隆县| 罗山县| 扶绥县| 朝阳区| 鞍山市| 正定县| 凤城市| 维西| 宝鸡市| 双牌县| 铁力市| 青浦区| 沧源| 都江堰市| 休宁县| 自贡市| 汤原县| 巧家县| 诸城市| 汉中市| 休宁县| 天峨县| 榆中县| 新平| 额敏县| 山丹县| 丘北县|